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

合集下载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
眩晕是指一种旋转或晕厥等感觉,常见于头晕、恶心、颈部僵硬等症状。

而后循环缺血则是指因血供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晕厥
等症状。

两者虽然症状有所不同,但是都与血管、心血管系统相关。

1. 眩晕的病因
眩晕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症状,常见原因包括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药物或毒物作用等。

2.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后循环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引起。

这些病变导致心肌缺氧,进而引起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

此外,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增加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3. 两者的关系
虽然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不尽相同,但是两者有时可以相互影响。

冠心病患者可能由于缺氧引起眩晕,而眩晕患者也可能由于血管问题
而引起后循环缺血。

因此,在患者症状出现时,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充分评估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4.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
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戒烟戒酒、适量锻炼等。

对于严重的疾病,包括心脏手术或药物治疗在内的治疗方案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此外,注意眼睛和耳朵的卫生也有助于预防眩晕。

总之,眩晕和后循环缺血都是与血管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了解病因和预防措施,以及及时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5T07:38:43.8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付雪婷杨洋[导读]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付雪婷杨洋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觉障碍和走路不稳等[1]。

而笔者将对后循环缺血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

一、西医对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1、病因及发病机制:后循环一般是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系统的总称,主要的功能是向小脑、间脑、丘脑和脑干等部位供血,以使各部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2]。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究其主要的原因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段、颅内段是该病理变化的好发部位;(2)栓塞: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其中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子为主要来源;(3)穿支小动脉病变:尤其是桥脑、中脑和丘脑处的小动脉易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2、诊断:本病常见症状为头晕、眩晕、恶心、头痛、肢体以及头面部的麻木或感觉异常、视觉障碍、走路不稳等,同时可伴有构音障碍、Horner征、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

王朝霞[3]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视频眼震图可以在患者出现体征前检测出脑干功能是否异,鉴别出PCIV和前庭末梢性眩晕,对以眩晕为主诉的 PCI 患者诊断价值明显。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发展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主要包括形态学和功能学两类:形态学包括有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功能学包括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等。

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又特别重要的话题——后循环缺血。

别慌,我知道这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但其实它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血液流动小插曲”,只要大家了解了,生活中就能更加小心一些。

别看它名字复杂,其实它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尤其是年纪稍长的朋友,或者那些血压血糖控制不太好的,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别怕,我给大家详细说说。

后循环缺血,顾名思义,它主要是指脑部后面那一块,通向脑干的血液流动受阻,导致大脑后部的部分区域缺氧。

嗯,听起来像个生物课的知识点对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后部,血液流得不顺畅了。

就像你堵车的时候,车子动不动,就会出问题,脑袋也一样,血流不畅,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氧气,自然就容易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甚至记忆力差的症状了。

咋办?需要护理,要注意。

说白了,后循环缺血就像一辆“坏掉”的车,缺油、没力,就会趴窝,所以得及时修理。

有些人可能已经开始感到一丝紧张了,但其实不用太担心,咱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健康教育,避免这类问题发生。

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大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血压,血糖,千万别大意啊!别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开始紧张,越早预防越好。

记住,早晚吃点降压药或是吃点控制血糖的药物,并且定期检查,别觉得“我还年轻,没事”。

年轻的时候不把自己当回事,等到老了再想修补,可就晚了。

说到护理,咱们先从生活小细节入手。

平时啊,千万别熬夜,夜猫子最容易出事。

脑袋一天到晚在拼命工作,累了,血液流通不畅就容易出现问题。

睡觉也是一个大事,大家一定要保证每晚有7到8小时的睡眠,躺在床上放松,闭上眼睛好好休息,给大脑一个休息的时间,不然长期下去,大脑就跟过度劳累的马车似的,迟早得坏。

再有,别忘了运动!但别以为我在说你要跑马拉松,也不是。

散步、骑车、跳跳舞,轻松点的运动都有益于改善血液循环。

像是我妈以前老说,“不怕老,怕慌”,就是这个理,保持运动,活力自然就有。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发表时间:2020-11-09T05:45:30.08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9期作者:柳山雁[导读]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宣汉 636150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面部及肢体的麻木、无力等,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本文将要探讨分析一下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希望后循环缺血患者及时的恢复健康。

一、什么是后循环缺血人体大脑的动脉人为的分成了前循环、后循环。

后循环主要指的是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所以后循环缺血主要指的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缺血表现,但是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区域非常的重要,它会影响到脑干的功能。

所以如果出现后循环缺血,病人的症状会比较明显,出现头晕甚至言语障碍,这种情况都是非常多见的,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管的狭窄,动脉硬化导致的,这种情况做脑血管的造影,甚至做脑血管的增强核磁检查都能够查明,是不是有椎基底动脉的狭窄、动脉硬化,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明确了。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1、动脉粥样硬化症这是后天性循环动脉缺血最常见的动脉血管硬化病理临床表现。

导致后天性循环动脉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大或小动脉狭窄和血管闭塞并可引起低灌注、血栓栓的形成及其大动脉源性血管栓塞等。

动脉粥样硬化好者多发于前颈椎动脉瘤的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缺血是属于后天性和非循环性主动脉栓性缺血的最常见一种及其发病史及病理发生机制,约50岁患者比例占40%,栓子主要结构成分分别来源于两侧冠状心脏、主动脉和两侧心脏椎间体以及基底冠状动脉。

最常见栓塞瘤的发生部位一般认为是局部位于前颈椎动脉颅内段和颈椎动脉段的基底段椎动脉段的比较远端。

3、穿支玻璃小动脉瘤的病变主要包括穿支玻璃样瘤病变、微动脉瘤和穿支小动脉瘤等起始于局部的粥样动脉硬化良性病变,好在继发于动脉桥脑、中脑和上下丘脑。

三、如何护理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在眩晕患者后脑或循环血管缺血出现眩晕时,除了进行常规使用药物、手术、血管内科等治疗以外,积极针对眩晕患者身体心理、饮食、安全护理指导、用药的各一个方面的特点针对性进行护理。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彭雅卓;武剑【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18~45岁且发病至就诊时间不超过14d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 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

并排除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及肺、肾、肝脏衰竭患者。

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危险因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高血压病、吸烟及饮酒史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3种危险因素在36~45岁组中的发生率较18~25岁、26~35岁两组高。

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男性与女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患者。

除高同型半胱氨酸外其他危险因素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缺血的分布无明显差异;青年人前循环缺血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后循环缺血患者。

结论高脂血症、吸烟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患者中较高血压、糖尿病更为常见的危险因素。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in the youth. Methods Col-lected the patients (18~45 years old)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caus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from Jan 1, 2009 to Dec 31, 2010, the prehospital delay time was less than14 days. All the auxiliary ex-aminations including CT/MRI and those about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vascular and others about etiologies were completed. The patients with lung,liver or kidney failure and uncompleted auxiliary examination were excluded.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ages. Analyzed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in the youth.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ypertension and the history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between different ages. The patients with those risk factors between 36~45 years old were more than those between 18~25 years old and between 26~35 years ol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patients of the PCI.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yperlipidemia,history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and hyperhomocysteinemia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patients, those of the male patients were higher. The risk factors of ACI and PCI in the youth were similar except hyperhomocysteinemia. The inci-dence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in ACI was higher than PCI. 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hyperlipidemia, smoking were more common than hypertension, diabetes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patients.【总页数】4页(P4-7)【作者】彭雅卓;武剑【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龙燮2.青年人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王春海3.中国南海石油工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郑振兴;麦潆仁;钟望涛;;4.中国南海石油工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郑振兴;麦潆仁;钟望涛5.MRI阴性的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分析 [J], 徐蕾;乔金雨;董敏;何清华;龚涛;刘银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课件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课件

THANKS
[ 感谢观看 ]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 部分急性后循环缺血患 者,可以考虑血管内介 入治疗,如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等,以迅速 开通闭塞血管,改善脑 血流。
神经保护治疗:在急性 期,可以给予神经保护 药物,如依达拉奉、胞 磷胆碱等,以减轻脑缺 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脑 细胞功能。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 制血压、血糖、体温等 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 质平衡,防治并发症等 ,以确保患者安全度过 急性期。
定和缺血。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导致前循环 血流减少,为了维持脑血流平衡 ,后循环血流可能相应减少,引
发后循环缺血。
血液成分异常
01
02
03
高黏血症
血液中黏度增高可能导致 血流缓慢,增加后循环缺 血的风险。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症是红细胞数 量或容量增高的疾病,可 能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流阻 力,导致后循环缺血。
02
强化降脂治疗:对于已经发 生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使 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将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降至更低的目标值,以减 少复发风险。
0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 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防 止血栓形成,降低后循环缺 血的复发风险。
04
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对于糖 尿病、心房颤动等其他危险 因素,也应进行积极治疗和 控制,以减少后循环缺血的 复发。
CHAPTER 04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和治疗
一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策略的目标是预防 后循环缺血的首次发生,主 要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和 改善生活方式。以下是具体 的一级预防策略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后循 环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可以降低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发病相关因素研究张俊芳;张雨蕾;袁飞;吴云成【摘要】目的对比前循环和后循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型特点.方法将2010年8月-2017年9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18~5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患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型之间的区别.结果研究纳入678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包括203例(29.9%)后循环卒中及475例(70.1%)前循环卒中.高血压均是两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前循环卒中的68.6%和后循环卒中的6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OR 1.569,95%CI 1.082~2.277)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环发挥的作用更大.结论青年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和危险因素分布大体相似,糖尿病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环发挥的作用更大.【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9(014)001【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后循环;前循环;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作者】张俊芳;张雨蕾;袁飞;吴云成【作者单位】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青、中年人群中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

青年缺血性卒中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5%,导致卒中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1]。

既往通常认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隐源性卒中所占比例较大。

然而,近年来研究逐渐发现,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逐渐成为青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由卒中引起的青、中年人群致死率和致残率也逐渐升高[1]。

因此,明确青年卒中的病因类型和危险因素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均很重要。

迄今为止,分析对比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临床特征的研究不多,针对青年卒中患者的数据分析更是欠缺。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常见的病症——后循环缺血。

这个病可不简单,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病呢?别着急,我给大家一一讲解。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后循环缺血。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这个病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

那么,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原因有很多,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但是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预防工作。

既然知道了病因,那么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了。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小妙招。

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作息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要适当活动一下,让血液循环畅通无阻。

2. 注意饮食搭配饮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搭配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

还要控制脂肪和盐分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3. 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心情不好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加重病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

4. 加强锻炼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5. 定期复查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所以,我们要养成定期复查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目的通过不同年龄分层和性别分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特点。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心脏检查、颅内外血管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病因学检查。

并排除其它方面病理因素的干扰。

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病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从而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

结论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标签: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病因脑血管病的特点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在所有致死性因素中,脑卒中致死率是最高的。

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内的远东地区,以及非洲[1]是全球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和影响[2-3]。

尽早发现青年人卒中相关的病因苗头,给予青年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教育,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45岁;纳入标准:发病至就诊的时间≤14天;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

排除标准:(1)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的患者;(2)肺、肾、肝脏衰竭患者。

1.2 TOAST病因分型方法1.2.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指颈部大动脉或颅底较大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主干)粥样硬化病变,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动脉-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1.2.2 心源性栓塞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如果有不止一个血管支配区域或多系统栓塞更支持该分型。

心电监测、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至少有一种证实存在心源性栓子。

1.2.3 小动脉闭塞型指颅内穿通动脉病变引起的腔隙性梗死。

临床表现为腔隙性综合症。

且无大脑皮层受累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CT/MR正常或脑干、皮层下梗死灶。

直径<15 mm。

1.2.4 其他病因明确型只要指除以上三种明确病因分型外的其他少见类型。

如血凝障碍性疾病、血液成分改变、各种病因的血管炎、血管畸形、结缔组织病等。

1.2.5 不明原因型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证实有两种或多种病因,不能下最后诊断;辅助检查阴性,未找到病因;辅助检查不充分。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患者243例,其中后循环梗死86例,前循环梗死157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男70例,女16例。

随着年龄的增加脑梗死的患病人数亦增加,男性更明显;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见表1、2。

后循环梗死病例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其他病因。

见表5。

3 讨论3.1 青年缺血性卒中年龄、性别的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病例243例,其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4-8]。

青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分层不同,缺血性卒中的比例亦不相同[9-10]。

随着年龄的增加,卒中发病的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中,35岁以后发病比例明显增高,此表现在男性患者表现的更为明显。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性别的构成比也不相同[11-12]。

在去除各危险因素的影响后,男性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仍大于女性[13-14]。

本研究显示,81.4%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男性,稍高于国内外的其他报道。

除18~25岁年龄组外,其他各年龄段男性病例均大于女性患者,且年龄越大差距越明显。

3.2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构成的分析TOSAT分型以病因学为基础,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的类型。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有其特点,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外,尚有一些其他的病因,如卵圆孔未闭、风湿性心脏病、烟雾病、静脉窦血栓、大动脉炎、动脉夹层及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炎等。

所以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相对复杂。

本研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分别是男、女性及18~25岁、36~45岁患者的首要病因;其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全部心源性栓塞患者中,卵圆孔未闭(PFO:Patent foramen ovale)病例占了50%,应予以重视,经食道超声可以提高PFO的检出率,临床工作中应将该检查作为明确青年人梗死病因的检查手段之一。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年龄小于35岁的后循环缺血的患者中,病因相对复杂,本研究中后循环系统的夹层动脉瘤发生率较高。

综上所述,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小于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参考文献[1] Feigin VL,Lawes CM,Bennett DA,et al. Worldwide stroke incidence and early case fatality reported in 56 population-based studies: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urol,2009,8:355-869.[2] Johnston SC,Mendis S,Mathers CD. Global variation in stroke burden and mortality:estimates from monitoring,surveillance,and modeling[J].Lancet Neurol,2009,8:345-354.[3] 刘柳,何远宏,周英.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杂志,2007,10:57-61.[4] Adams R J,Albers G,Alberts MJ,et al.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troke,2008,39(5):1647-1652.[5] Sacco R L,Adams R,Albers G,et al.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 Circulation,2006,113(10):409-449.[6] Albers GW,Amarenco P,Easton JD,et al.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 Chest,2008,133(6Suppl):630-669.[7] Ohira T,Shahar E,Chambless L E,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Stroke,2006,37(10):2493-2498.[8] Petty G W,Jr Brown R D,Whisnant J P,et al.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Stroke,1999,30(12):2513-2516.[9] Schulz U G,Rothwell P M. Differences in vascular risk factors between etiological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importance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Stroke,2003,34(8):2050-2059.[10] Bin Jiang,Wen-zhi Wang,Honglei Chen,et al.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Cities.Stroke,2006,37:63-68[11] Kuller LH.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stroke,now and in the future. Epidemiol Rev.2000,22(1):14-17[12] BrownRD,Whisnant JP,Sicks JD,et al. Stroke incidence,prevalence,and survival:secular trends in Rochester,Minnesota,through1989. Stroke,1996,27(3):373-380.[13] Wolf PA,D’Agostino R B,O’Neal MA,et al. Secular trends in strok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Framingham Study. Stroke,1992,23(11):1551-1555.[14] Sacco R L,Boden-Albala B,Gan R,et al. Stroke incidence among white,black,and Hispanic residents of an urban community: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roke Study. Am J Epidemiol,1998,147(3):259-2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