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研究
鹤岗兴山矿区地质构造规律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集发育 , 但有一定 的赋存规 律和发育 特征。 由于 区域
应力 场的大型构造作用 , 总体形成了一个向南撒开 , 向 北收敛 的规律 , 是一个 典型 的旋扭 构造类 型的帚状 构
造( 图 1。 如 )
此旋扭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是 以东部红旗村北义 地 岗为砥柱的旋扭轴 , 地面体现 出为 山体 , 占面积并 所
1 2 3
童瞧差 救 斜.
21年 期 01 第2
鹤 岗兴 山矿 区地 质 构造 规律 分 析
苏 凤 芝
( 煤 集 团鹤 岗分公 司兴 山煤 矿 , 龙 黑龙 江 鹤 岗 14 0 ) 5 15
摘
要
该 文通过简单的力学分析 , 总结 了兴山煤矿构造发展 、 发育规律 , 分析 了地质构造在 实际生产工作 中的作用。
系。
图 1 兴 山煤矿 构造 平 面 图
内外旋 回层的旋扭 方 向相 反 , 其旋 回面 常 由压扭
或张扭性 的弧形结构 面组成 。关于旋 扭应力场 中任一
由于 区域应力 场的旋扭应力 作用 , 在井 田范 围内
形成 了倾 向基本相 同落差大于 5 m的 F 、 。 F、 , 0 5 F, F孙 , 、 F。N 。 和倾 向与之相 反 的 F1N 义, 大 型断 . o等 、 4 0、 等 、
反 , 向北 部 为 南 北 走 向 , 南 逐 渐 转 为 南 东 , 差 在 走 向 落
20 0 m左右, 并且伴有火 成岩侵入 体。火成岩在 东部扩 大区对煤层破 坏逐 渐严 重, 使扩大 区煤层 的赋存状态、 构造的发育程度更加复杂化 , 在小矿开采时被证实。 N. o 落差大 于 20 走 向 N 转 向 N , 贯穿整 0 m, W E是
晋城煤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控煤规律探析

An a l y s i s o f Ge o l o g i c a l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o a l Co n t r o l l i n g La w o f J i n c h e n g Co a l Mi n i n g Ar e a
YANG Xi a n g — mi n
( J i n c h e n g C o a l Ge o l o g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e a m, J i n c h e n g 0 4 8 0 0 0 , S h a n x i , C h i n a )
一
,
一
l
(
图1 山 西 煤 田分 区及 晋 城 煤 矿 区地 理位 置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2 4
作 者简介 :杨 向敏 ,1 9 7 1 年 生,女 ,山西高平人 ,2 0 1 0年 毕业于 太原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 业,工程 师。
・
1 5・
2 0 1 3 年 第9 期
1 晋城 煤矿 区及其地质构造概述
沁 水 煤 田位 于 山西省 东 南部 ,是 中 国大 型煤 田之
本省面积最大的煤 田,含煤面积约 3 0 0 0 0 k m 。 晋城煤矿区属沁水煤 田东南翼一部分 ,地跨晋城市区 及其泽州、高平 、阳城、沁水 、陵川 6 县 ( 市 、区)及 长治 市属长子 、长治 县部分地段 。矿 区东 以高都 、河西 带的煤层露头线 为界 ;西至 阳城县羊泉——固隆一 线 ,以寺头大断层为限;南起煤层露头线;北到长治县 申村 水 库— — 屈 家 山—— 庄头 断层 一 线 。矿 区东 西 长 8 0 k m,南北宽 7 5 k m,约 占整个沁水煤 田的 1 / 8 0 ] 。 煤 田在地壳 中的分布是受地 质构造条件控制 的。 首先 ,由于地壳的运动引起海陆变迁 、气候更替 ,推 动 了植物 的演变和迁移 ,为聚煤作用 准备 了物质基 础 ;同时 ,由于 地壳 的运 动 ,使 地球 表 面 出现一 系列 的隆起和凹陷 ,为聚煤作用提供了 良好 的天然场所 , 而 当聚煤 盆地 中含煤 建造 形 成 之后 ,又遭 后期 的变 形 和切割,有的被剥蚀 , 有 的被保存 ,保存下来的含煤 建造在一定的构造体系中 占有相应 的部位 ,并依一定 的规律展 现 。因此 ,对地 质构造及 其控煤规 律 的研 究 ,是煤 田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 。 山 西 煤 田 ,从 几 个 主 要 成 煤 期 的古 构 造 形 势 分 析 ,不 仅 受 到 阴山一 天 山 、秦 岭一 昆仑 2个 巨 型纬 向
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分析

102 /矿业装备 MINING EQUIPMENT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分析□ 张 超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五阳煤矿 山西长治 0462051 煤矿地质构造类型1.1 断层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纵向的大幅度位移,位移过后即形成断层构造。
断层构造较为明显的地表形态是地堑和地垒,而两者的判断也有其固定的依据,断层上升区域形成的地形被称之为地垒,当地垒占地面积和体积超过一定范围时,将会给煤矿开采工作带来较大的负担,影响后续工作顺利开展。
而随着地壳运动下降形成的断层则被称之为地堑,该区域的地壳相对较薄,因而地下承压水等会沿着地表缝隙发育,形成湖泊等地貌,该类地貌的存在将会严重影响煤矿开采质量,导致矿井中出现突水等问题,影响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
地堑和地垒分布于煤矿开采区域都会增加煤矿开采难度,同时其发育变化将会增加采煤的安全负担,研究人员要加强对地壳中不同作用力及其作用表现的重视,明确其走向差异和一定时间内的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煤矿开采战略。
1.2 褶皱构造褶皱也是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随着地壳相互挤压,中间凸起的区域称之为背斜,而中间凹陷的区域称之为向斜,这两类构造中形成的资源也会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背斜中会存储着大量的煤炭和石油,而受其地表特征的影响,向斜中一般会分布大量的水资源。
在外力作用,特别是风化作用等的影响下,向斜和背斜的对外呈现形态也会发生变化,需要研究人员加强重视四。
煤炭开采时受背斜的影响相对较小,受向斜中储水本文主要围绕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展开研究,通过对常见的断层构造、褶皱构造和劈理构造进行分析,探究其各自的发育规律和发育过程中的不同表现,综合其对煤矿生产造成的影响来调整煤矿生产方式,保证煤矿开采工作以更为安全高效的方式进行,提高煤矿综合效益。
构造等的影响较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开展,褶皱在挤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碎石和裂缝,该区域的岩层稳定性相对较低,安全系数也随之降低。
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应当结合褶皱发育规律,通过建模等方式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合理预测并制定预防性措施,提高其整体工作效率,保障施工安全开展,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矿区周边相关资源的开采效率。
宁阳煤田伏山井田滑动构造发育研究

宁阳煤田伏山井田滑动构造发育研究摘要:在论述釜山井田地层、构造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伏山井田滑动构造发育的规律为滑面的多级性、层位的选择性、滑动的方向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垂向构造的不协调性、垂向构造的不协调性、块段差异性及力学性质的复杂性。
指出滑动构造对煤层赋存及煤层开采的主要影响,对指导煤矿生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伏山井田;滑动构造;规律滑动构造是指地质体沿水平断层带(滑动带)运动所形成的构造组合,作为滑覆类型之一的中立滑动构造,其构造要素由下伏系统、润滑层、滑动面、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5部分组成[1],滑动构造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滑动拆离的低强度和高应变的软弱层[2]。
地壳上部的沉积盖层和其中的煤系地层具有软硬层相间、成层性的特点,尤其是低强度和高塑性煤层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滑动层。
沉积盖层和煤系中的滑动构造的普遍性日益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所认识。
宁阳煤田位于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宁阳断陷北部,属于汶泗凹陷的组成部分,受汶泗凹陷和郓城断裂的控制,呈东西向长条状分布。
凹陷带内保存了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地层,并发育有上侏罗统的蒙阴组和第四系。
井田出于宁阳煤田最东端的中深部地段,总体形态为一走向近东西的单斜构造。
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和煤层沉积稳定,为华北型含煤构造,井田内中小断层发育。
1 地层1.1地层总述本井田含煤岩系为石炭-二叠系,属于华北型含煤构造。
井田地层系统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侏罗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
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厚度为1-25m,平均厚度为6.50m,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由砂质粘土、沙、砂砾石组成。
侏罗系:区内最大残厚为258.80m,属于陆相沉积,主要由巨厚层状黄色砂岩、含砾砂岩、砾岩组成。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区内最大残厚184.20m。
为内陆河湖相沉积,以杂色粘土岩、会-灰绿色砂岩为主,不含煤。
二叠系山西组:为本井田主要的含煤地层,平均厚度61.60m,主要沉积贴点是以中粗-细碎屑岩为主夹可采煤层和浅色泥质岩。
建北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

一、矿井概况建北煤矿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黄陵矿区南部,行政区属延安市黄陵县腰坪乡管辖,向北经店头至黄陵县城60km。
西、北、东以南沟、干沟、杀场沟、老林沟等为自然边界,南以原建庄井田中部无煤带为界与建新煤矿相邻。
二、井田构造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之陕北斜坡与渭北隆起的过渡地带。
建北煤矿位于黄陵矿区西南边缘地带建庄井田,地处庙彬褶皱区北部的马栏建庄构造带,以继承性长期发育的北东北西两向交织的宽缓褶皱构造为其主要特征。
地层倾角平均为2~3°左右,并在此背景上发育了一些短轴背斜,鼻状背斜等平缓拱形隆起的次级构造,断裂不发育,仅见有一些小断层或平移断层。
2.1褶皱构造特征2.1.1井田周边褶皱王家沟背斜:位于井田西南部,为一北东-南西向延展、向南东弯凸的弧形背斜。
向北与狼牙沟背斜相交,构成了建新矿井西北部的自然边界。
辽望台向斜:位于建新矿井内,王家沟与窑上隆起带之间,轴向北东-南西,与窑上背斜南段近于平行。
其轴线沿建8、10、N303、N403、3号等钻孔向南西方向倾伏开阔。
区内轴线长约8.5km,最大宽度4.5km,最大降深幅度约150m。
两翼倾角变化不大,一般在1~3°之间。
2.1.2井田内大型褶皱根据地质勘探成果,建北井田重力异常表明该区域整体为一自东而西呈由北东转向近东西向之斜坡带。
构造形态简单。
总体趋势为一大体西倾,倾角3°左右的宽缓单斜,并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幅度不大的波状起伏。
根据煤层赋存状态,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可知,建北井田发育有一系列北东和北西向双向交织的褶皱构造,这些褶皱构造主要是同沉积构造,在聚煤期表现为一系列古隆起和古凹陷,并具有长期继承性发展的特点,不仅控制着煤系、煤层的分布范围和原始形态,而且也决定了当今煤层的赋存范围与形态。
建北井田主要的褶皱构造(图1)及其特征如下:图1 建北井田地质构造纲要图瓦窑坪背斜:位于井田北部外侧的瓦窑坪一带,呈北西向延展。
大阳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研究

般上 部胶结 程度 差 . 中部胶 结致 密 . 到相 对 隔 水层 的作 用 . 起 下部
整 数 1。 0分割 法进行 再分 配 .以单 位 条数 长度 比例 法 . 编制 出大 阳煤
矿 3号 煤 层 小 断 层 走 向分 布 图 该 井 田 小 断 层 按 走 向 方 位 总 体 上 可 为 2组 . 其 方 向 分 别 是 2 。 3 o 0~0 .
井 田西 部 . 向北 西一 南 东 , 向 走 倾
北 东 倾 角 7 。落 差 5 井 田 内延 5. m, 伸 长度 9 0 左 右 。地表 见 出露 , 0m 采 掘 工 程 揭 露
3 陷 落 柱 .
4。 0。 0 -5 。
发 现 的 陷 落 柱 与 异 常 区 分 布 在 矿
2断 层 倾 角特 征 .
井 中部 、 西北部 、 西南部 。 () 1 陷落 柱多 分布 在 向斜轴部 附近 目前发 现 的 9 个 陷落柱 中 , 3 有4 7个 陷落 柱分 布在 向斜 轴部 附 近. 占总数 的 5 % 0 ( )井 田 内有 7 2 O个 陷 落柱 和 异 常 区都 有 断层 穿 过 或 位 于 断层
大 型 陷落 柱 3 0个 .0 ~ 0 0 z 5 0 5 0 m 的
型陷 落柱 : 3片是 矿井 中部 的 X 第 型陷落柱
四 、 论 结
右 其余 陷落 柱规模 都较小
二 、 田 内 断 层 发 育 规 律 研 究 井
近 年来 . 地质 学家 依据 矿井 地 质研 究 的实践 经验 . 为在 空 间和 认
落 柱 X8横 截 面 积 为 2 0 4 2最 27 m : 大 的长轴 2 0 最小 的长轴 2 m. 5 m. 3 长短轴 之 比平均 在 21 :.长轴 方 向
浅析亨健井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

在断层 F 至 F | 。 之间 ,煤层埋藏较浅 ,煤岩 层 受浅 部地质 运动影 响 ,被 切割成若 干块段 ,褶 曲 构造 发育 。在 断层 F 至 F 之 间 ,煤层 埋藏较 深 , 。 煤 岩层受 地质 运动影 响较强 ,除形成 大落差 的断层
以外 ,也 形成 了一 系列复杂 的褶皱构 造 ,在井 下常
综上分 析 ,上述 断层走 向大致 相 同 ( 西一 北 南 东) ,倾 角 6 o~7 。 。说 明这 些构 造 为 同一 应 力 0 0 场 中的产 物 ,进 而可 以推测 断层构 造形成 时期均 属 同一 地质年 代 。除 了以上大 中型 断层 外 ,小 断层 比
较复杂 ,即岩层在陷落、崩塌过程 中混杂而成 ,陷 落 柱发育 在舒缓 的禅 房寺 向斜倾伏 端 的轴部 ,不 透
F 断层 ( 。 、F ) 。 。 F 。 :该 断层发育在矿区 中 部 ,浅部 似乎 表现 出该 断 层受 F。 响 的特 征 ,被 .影 错 断成南北 两段 ,通 过井下采 掘工 程揭露 显示 ,该
21 年第 2 01 期
河 北 煤 炭
9
断层 的 确为南 北两 段 。20 3 2钻孔 和井 下 20 作 27工 面揭 露显 示 :该 断层 大致走 向南 西— 北 东 ,倾 向南 东 、倾 角 6 o 7o ,在 井 田边 界 断层 落 差 约 3 O 0 O m,向南 落差逐 渐变小 。
露该 断层 。
体特征表现为舒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后期断裂构造
作 用 ,将 原有 的单斜 构造切 割或断开 ,使该 区的构
造 复杂 化 。
2 井 田地 质构 造 规 律 浅 析
21 褶 曲构造 .
受原始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 , 井田内大 部 分煤 岩层 发 生塑 性变 形 而形 成一 系列 褶皱 构造 ,
肥城国家庄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研究

K y w r s G o a h a gc a e g o g a rcue d v l me t a s e o d u j z u n o l l i i f d e l i l tu t e eo n w oc s r p l
1 肥 城 国 家 庄 井 田 概 况
地堑构造 。在地堑内次一级 构造的主要是 F 、 正 断 7 层及其 间的“ 肾状 向斜 ” 构造 ,3 F 5正断层构成 的地 F 、2 堑构造 , 落差 1 3 m的正 断层 和小褶 曲等。概括起 O一 0 来说 , 本井 田的基本 构 造形态 是 : 三面 被断层 包 围, 区 内背 向斜及 中小断层发育的地堑构造 。地层走 向基 本 稳定 , N 0 E左右 , 向南东 , 在 4。 倾 与肥 城煤 田反 倾 , 仅 “ 肾状 向斜 ” 东翼 倾 向北西 , 地层 倾角 4~1 。 局部 达 5,
关键词
中 图 分 类号 T 13 . D 6 1 文 献标 识 码
Su yt eg oo i l tu t r au eo e h n oiz u n o l e td h e lgc r cu ef t r f i e gGu ja h a gc af l as e F c i d
2 。一 般 l 。 右 。 7, O左
肥城煤 田为一石炭 、 二叠 系全隐蔽煤 田, 是一 以 且 断裂 为主的断陷盆地 , 于鲁西断块肥城 断陷盆地 内、 位 鲁中隆断区的边缘 。国家庄井 田位于煤 田西 部的地堑 内。该矿构造 问题 较复 杂 , 发育 的断层对 采 掘工 程 的 影 响尤 为显著 。 2 构 造展 布特征 分 析 2 1 区域 构造特 点 . 肥城 煤 田内断裂 主要 有 四组 : E N E N N E N 、 N 、 W、 E 向。区内落差 大于 3 m的断层有 3 0 9条 , 均 0 4条/ 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7期
西部探矿工程*收稿日期:2019-01-21
作者简介:李伟(1991-),男(汉族),山西天镇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矿井地质工作。
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研究
李
伟*
(山西古县西山登福康煤业有限公司,山西临汾042403)
摘
要:煤炭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水平。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产能过剩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共同挤压了煤炭的生存空间,使得我国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减少产能以及整合重组的情况。
因此,我们就应加强研究与分析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准确地评价矿井构造的复杂程度,这样才能促进煤炭资源的高效率开采。
就针对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煤矿资源;地质构造;发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P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7-0102-02地质构造主要就是在一些作用力下使岩层发生形变,这样就会导致断层、劈理等构造会对地质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也就影响了煤矿资源的安全开采。
因此,我们就应合理地分析煤矿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为煤矿选择合理的开采工艺,这样才能促进煤矿资源的高效率开采,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1
煤矿地质构造类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加大。
而如何对煤矿开采进行高效的设计,确保其能够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水平是当前煤矿企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我们就应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保障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顺利展开,从而就能有效地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下面,就针对煤矿地质构造类型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
断层构造
断层主要是由于地壳发生断裂,使破裂的岩块发生位移而成的。
其中,断层的规模大小是不同的,有些断层可以无限的延长,甚至可以切穿地壳,而有些断层则会组合在一起,形成相应的地垒或者地堑形态。
当出现断层现象时,在断层处往往会形成相应的泉水湖泊,这样就影响了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也就威胁了煤矿工作人员的开采安全。
而倘若不及时地对断层问题进行解决,就会增大后期的维护难度,这样也
就无法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水平。
因此,我们就应首先分析与研究断层的发展规律,才可以促进我们了解到断层构造的主要走向以及不同位置的断层所受的形变力的影响。
其中,断层中心的位置由于受到形变力的影响较大,其就会出现很多弯曲和扭转的现象,且其还需要承受较大的形变量。
而在一些垂直断层的方向上,在断层的位移过程中,越靠近断层面的位置就会加大位移所产生的形变程度,进而也就给相关煤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
此外,断层发生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
其中,地垒主要就是指发生形变时岩石之间上升的断块,其大小规模一般都不确定,较大的断块可能有数百里,这样就会影响相关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展开。
而地堑主要就是由于断层之间的凹陷形成的,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反映了地壳在拉伸运动中会逐渐变薄,这样也会影响煤矿工作的安全顺利展开。
因此,只有提前做好地质发育情况的勘察工作,才能为煤矿工作的合理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才能提高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1.2
褶皱构造
褶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构造现象,其一般向斜是盆地,而背斜一般和石油有关。
因此,大多数的褶皱构造都较为复杂,但是其一般存在与边浅的地表,这样就降低了对煤矿资源开采的影响程度。
但是,当褶皱受到力的挤压时,其就会产生很多的裂隙,这样就会破坏整个岩石的完整性和强度,从而也就增大了煤矿开采
102
2019年第7期西部探矿工程
工作的危险性。
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煤矿开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应对褶皱的形态、类型、成因以及分布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了解,这样才能为后期煤矿开采工作的展开奠定安全性的基础。
此外,褶皱的向斜一般呈向形,背斜则主要呈背形,而褶皱之中一般都含有煤矿、水以及石油等物质。
因此,在选择煤矿开采区域时,就可优先考虑褶皱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工作时间,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采成本,以此就能促进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劈理构造
劈理构造主要就是岩石按照一定的方向使岩石发生形变,其形变量往往与岩石中的矿物数量以及岩石粒有关。
因此,在开采相应的煤矿资源时,一定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并有效地结合开采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进而再展开相应的煤矿资源的开采工作。
其中,环境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劈理构造。
譬如:当降雨冲刷相应的劈理构造以后,就会加剧整个劈理构造的恶化,这样也就给煤矿工作的展开带来了难度。
因此,在开采煤矿资源时,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开采原则,并不断的遵循相关的制度和规定,这样才能促进采矿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
加强对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的分析与了解,才能更好地推动煤矿地质开采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进而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煤矿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以此就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下面,就针对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2.1断层构造的发育规律
对于不同规模的断层而言,其发展规律也是不尽相同的。
其中,断层影响带最大的宽度一般都处于断层的中心位置,然后其会在两边慢慢变小。
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时,就应首先选择统一合理的对象,我们可以选择断层上层的最大影响带宽度,这样才能对其展开高效研究。
其中,断层的长度与断层影响宽度之间的变化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即:随着断层规模的不断加大,断层影响带的宽度就会增加,且增大的幅度会随着断层规模的不断变大而逐渐的降低。
此外,在断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其旁边两侧的影响带范围也会随着增长幅度的加大而逐渐地减小。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正断层的影响带宽度最小,其次是平移断层,最后是逆断层。
虽然它们的发展规律不尽相同,但是都具有一定的数学公式。
因此,在开展具体的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工作时,就可首先对发展规律公式进行研究与分析,确保实现对断层构造发育规律的掌握。
2.2褶皱构造的发育规律
褶皱构造一般都较为复杂,其一般都集中在比较浅的地方,而向斜一般都是煤矿资源较为富集的地方。
因此,有些褶皱的向斜一般都分布在煤层露出的位置,这样就会降低对煤矿的开采工作的影响程度,但是会给浅部煤矿开采工作的展开带来一定的难度。
而在一些褶皱构造中,由于其所受作用力的逐渐减弱,其走向一般都较为稳定。
譬如:10m左右的向斜或者背斜的起伏一般不是很大,其并不会给煤矿的开采带来影响。
但是,在褶皱部位展开相应的煤矿开采工作时,应首先对其构造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判断,进而再展开相应的施工活动,这样才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3劈理构造的发育规律
劈理排列一般都较为整齐,但是其种类繁多,发育规律也不尽相同。
其中,劈理主要有:破劈理、滑劈理以及流劈理三种。
就针对多数的劈理而言,虽然其都能穿过岩石的夹层,但是其并不会给煤矿开采工作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影响。
但是,在进行相应的煤矿开采工作时,仍需对劈理构造的发育规律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3总结
不断地研究与分析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对于有效地促进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不断地促进我国煤矿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煤矿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进而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进行有效地剖析,这样就能保障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以此就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煤矿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施龙青,宋忠航,吕大炜,等.新汶矿区翟镇井田2#煤层小断
层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2015(7):34-37.
[2]辛成华.大同煤田东周窑井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分析[J].价
值工程,2013(16):321-322.
[3]丁允龙.纳雍县比德向斜北西冀煤矿勘查区构造发育规律
及其复杂程度[J].能源与环境,2016(4):40-41.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