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地公园景观营造探究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概述:湿地公园是在多种活生物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设计来达到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体验,以及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于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关注。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植物配置:(1)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应根据湿地公园的生态条件、区域特点和公园设计理念来确定,既要满足生态功能的需要,又要达到景观效果的要求。
具体而言,湿地公园环境相对潮湿,相对湿度较高,所以在植物配置上应选用耐潮、耐湿、耐阴性强的植物类型;另外,为了保证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需要合理配置针叶树、落叶树和灌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让它们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以达到湖泊水质的净化、土壤保持和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
(2)在配置具体植物种类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效果,做到四季有景,春夏秋冬有不同花色和芳香,以此提高游客体验,也能吸引各类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比如在景观营造上,选用绿柳、杨树、翠竹、水杉,红叶枫、紫叶李、黄金萱、紫色龙须花等种类,不同的花卉、灌木互相交织,形成景观特色,让游客赏心悦目,促进沟通学习。
(3)配置植物时,应注意不要过度添加,过度种植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失衡。
在配置植物时,应根据自然条件和公园规划设计考虑植物数量和密度。
景观营造:(1)景观设计,又叫场地规划。
应根据城市环境、功能定位、空间要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
如使用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根据自然状况,设置合理的小径、步道和观景点,建立有极高审美价值的生态创作。
(2)景观营造,指对于植物的摆放、雕琢、修剪、造型等一系列技术活动。
如配合某些特殊景观,规划布置由其构成的草坪、花坛、喷泉等景观象征物,创造一种别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景观场地。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是一种集生态功能、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实现公园功能的最大化。
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直接影响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美观程度。
植物配置应根据湿地公园的实际环境和生态特点进行科学规划。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系,植物要根据湿度、酸碱度、土壤类型等环境条件来进行选择。
在湿地公园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湿泽生的植物,如湿地垂柳、香橼等,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潮湿的环境,增加湿地的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应注重生态可持续性。
湿地公园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优先选择本地的湿地植物。
这些本地植物不仅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中应避免引入外来的异种植物,以防止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植物配置应考虑公园的环境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景观,也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植物配置中应注重植物的观赏性和美化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湿地植物,如莲花、红掌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美观程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公园的整体形象和游客体验有重要影响。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自然性和原始感。
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保护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尽量保留湿地的原始风貌。
可以通过保留湿地的水体和湿地植被来增加公园的自然感。
可以设置一些自然而然的景观元素,如湿地木栈道、观鸟平台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接触到湿地的自然美景。
景观营造应注重公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湿地公园是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在景观营造中应增加一些互动性元素,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可以设置一些游玩设施,如湿地漂流、划船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的魅力。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公园,以湿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展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和生物多样性,吸引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科研等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非常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以湿地植物为主。
湿地植物适应湿润环境,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和维护至关重要。
湿地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两大类。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中,如荷花、香蒲等,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保护岸坡等;湿生植物生长在湿地中,如芦苇、菖蒲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景观效果。
根据湿地公园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种类、形态和颜色的湿地植物进行配置,以打造具有时令变化和观赏性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内容。
景观营造是通过构思和设计,通过植物的组合和布局来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形态和布局来构建景观框架,并结合地形、水体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协调,打造出具有层次感和丰富变化的景观空间。
可以利用湿地植物的密度、高度和生长特点等特点,来创造出分隔区域、引导人流和增加观赏点的效果。
景观营造可以使湿地公园更加美观、舒心和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植物资源。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物资源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本地特色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特色和独特性。
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湿地公园原有的植被资源,减少破坏和侵占原生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直接影响到湿地公园的生态和观赏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植物配置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植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植被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稳定土壤、改善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在植物配置时应该优先选择具有这些功能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来净化湿地水质;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抗风固沙能力的植物,如蒿草、柽柳等,来稳定湿地土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减少热岛效应能力的植物,如水杉、水杨等,来改善湿地气候。
在植物配置时还应该考虑到植物的观赏价值。
湿地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应该注重营造出优美宜人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该选择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美丽花朵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花团锦簇;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多野生动物吸引力的植物,如桃花柳、红豆杉等,来吸引一些野生动物栖息和觅食。
二、景观营造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景观的自然性。
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以自然为本,尽量减少人为的痕迹,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尽量保持湿地的自然原生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造景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景观,如人工湖、人工溪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韵味;可以通过适当的营造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生态,如湿地湖畔、湿地沼泽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气息。
在景观营造时还应该考虑到景观的连贯性。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应该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考虑到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
可以通过适当的衔接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如绿化带、景观廊道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可以通过适当的过渡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如景观树、景观灌木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过渡性。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是通过合理选择、配置和组合植物种类,创造出适宜的植物环境,使公园具有更丰富的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
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到湿地公园的环境条件和功能需求。
根据湿地的种类和水分状况,选择具有抗湿性和湿地适应力强的植物品种,如芦苇、菖蒲、芦荟等。
还应考虑到植物的景观效果,选取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植物进行搭配,使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在植物的配置上,需要合理布局,根据湿地公园的地形和功能区域进行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区域可以设置一些高大的乔木植物,起到屏蔽和隐蔽的作用;在湖泊区域可以配置些水生植物和浮萍,营造出水面上的绿色景观;在湿地公园的中央区域可以种植一些低矮的观赏植物,如紫薇、萱草等,营造出丰富的地被层次。
通过这样的植物配置,可以使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更加和谐统一。
在植物的组合上,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相互关系和生态效益。
不同植物之间的组合可以相互促进生长,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一些草本植物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些昆虫的重要食物来源;一些树木可以提供栖息地,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同时也为公园提供了阴凉和休憩的空间。
通过合理的植物组合,可以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和功能性。
在植物景观的管理上,需要定期进行养护和维护工作,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要定期修剪树木的枝条和草本植物的叶片,清除堆积在地面上的杂草和落叶,保持公园的整洁和美观。
还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适时的施肥和灌溉,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
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保证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植物的选择、配置和组合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打造出具有丰富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科学的管理也是保证植物景观长期维护的关键。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研究将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河南范县黄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河南范县黄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河南范县黄河湿地公园是一个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公园,拥有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一项全面的景观设计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黄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黄河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突出其湿地特色。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植被、动物和水域。
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湿地资源,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湿地景观。
可以通过增设湿地花坛、湿地桥梁、湿地广场等元素,突出湿地的自然美和生态功效。
其次,黄河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减少对湿地的干扰,保护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游步道、观景平台等游人活动区域,避免游客进入湿地核心区,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应该注重湿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具有湿地特色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
此外,黄河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还应该注重体现地域特色。
范县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和人文历史。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特色,创造出一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
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中原风情的建筑物、雕塑、装饰品等元素,展示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增加公园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最后,黄河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注重游客体验。
公园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同时也需要提供良好的游览体验。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休息区、观景点、游乐设施等,满足游客的需求。
同时,应该合理规划公园的交通系统,方便游客的出行。
可以设置公交车站、停车场等便利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综上所述,黄河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突出湿地特色,注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体现地域特色,同时注重游客体验。
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美丽与独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保护这一重要的生态资源。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具有很高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植物配置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被,可以形成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多样性的生境,有利于各类生物的栖息繁殖,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例如,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可以合理配置浅水区的芦苇、黄菖蒲等水生植物,设计沼泽区的蒲公英、泽泻等植物,营造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次,植物配置还可以改善湿地公园的水环境。
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基础。
通过合理配置具有吸水、净化水质特性的植物,可以有效净化湿地公园的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例如,水生植物如芦苇和菖蒲等具有吸收废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能力,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浅水区的植物如睡莲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水体污染。
此外,植物配置还可以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其景观效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合理配置植物可以营造出各种吸引人的景观,为游客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休闲空间。
例如,在湿地公园中可以利用各种树木形成树荫,搭配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营造出具有丰富层次感的景观效果;利用花卉等进行点缀,增添湿地公园的色彩和活力。
总之,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保护和改善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提供景观效果。
建设一个美丽宜人、生态友好的湿地公园,除了需要注重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公园的规划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和教育科普的重要场所。
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植物景观的营造尤为重要,它不仅美化了公园的环境,还能够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生态功能。
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特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湿地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需要选择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湿润的环境,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需要考虑植物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既要能够美化湿地公园的环境,又要能够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氧气、净化水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位,合理布局不同植物种类,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植物种类选择: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类繁多,需要根据湿地的类型和生态系统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一般来说,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可以选择一些水生植物、湿地草本植物和湿地乔木灌木,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湿润的生长环境,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生态功能。
2. 植被结构设计:在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植被的结构和布局,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提高植物的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
可以选择一些高大的湿地乔木作为林冠层,中等高度的湿地灌木和草本植物作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低矮的水生植物作为地被层,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结构,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3. 生态景观设计: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的生态景观,尽可能还原和保护湿地的自然环境。
可以根据湿地的地形和水质状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群落类型,还可以在湿地公园中布置一些湿地功能区,如湿地花园、湿地栖息地等,提高公园的生态教育和科普价值。
4. 植物配置和养护: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植物的配置和养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园艺 || Landscape gardening 90
一、湿地公园简述
1.1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方法和构思
湿地公园的建设就是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下保护其本质,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恢复。
然后根据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规划。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突出本地区特殊的湿地景观,对于这些景观的设计和构想应该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潜在。
任何湿地公园的建设都应该从保护环境,维护环境出发。
同时,建立的湿地公园目的是要改变湿地原有的生态结构,能够给在湿地生长的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生态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原有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就使得一些生物绝迹。
不能够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而死亡。
只有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才能够有效的恢复被破坏的生物生活环境。
从而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化。
建立湿地公园可以更好的方便人们文明观赏。
更能亲身的亲近自然,能够有效的保护湿地公园文化。
这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1.2湿地公园植物的分布构造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应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植物群落的搭配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水体、地形高差的变化相互依存,能够成为湿地公园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效果。
利用水生植物造景,选择的植物品种除应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要求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栽植方法除了直接就地栽植外,还可以在水中安置高度不等的种植池,既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水深,又可控制植物的蔓延,在无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条件下也能保持自身的景观稳定。
湿地公园中常采用去污效果比较好的挺水植物有茭白、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等;漂浮植物主要有满江红、菱、水鳖、浮萍等。
二、湿地景观的营造方法
2.1植物景观的营造
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缓坡护岸,缓坡可增加水路过渡带,形成浅岸,以允许不同植被带的植物群落逐渐过渡,因此,多样的湿地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湿地植被,而多样的湿地植被可以维持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生长,大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
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野生动物的引入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为了为原有湿地生存的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一般情况下的湿地公园建设是在原有的湿地环境空间上模拟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从而恢复湿地建设的一个人工湿地。
在湿地建设中,为了更好的保持湿地建设。
对于动物的引入和生物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的保持这样。
我们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湿地环境的动物。
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动物的引进是建立在湿地系统平衡上的。
所以,引进动物的引入可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并且有效的促进湿地公园的发展。
对于动物的引入,一般都是野生的动物并且这些动物都是在湿地环境下生活的。
通过适当地加入系列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鱼、两栖类动物、昆虫、鸟类等来增加生物多样性,这样在生态系统机构上起到全面的合理性。
对于鸟类的引入,这样有利于环境的美观建设。
因为鸟类属于温和性的动物,在鸟类引入以后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活性。
可以让整个湿地环境充满灵性。
这样也是一种美感的景观营造。
对于鸟类的栖息地的建设应该相对的复杂一些。
因为鸟类的迁徙等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这就需要在湿地公园引入鸟类时进而加强鸟类知识的普及。
让观赏的人认识到保护鸟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这样既增进了人类与自然的交流,又增加了湿地特有的动物观赏景观。
2.3人文景观的发现与探索
湿地的建设和保护一般来说就是结合当地的乡土特色来建立的湿地保护。
对于湿地景观的建设更多的是注重其内在的延续性和环境保护。
强调的是内在的湿地景观文化。
所以,我们一般对于湿地景观的建设时都要注重其原有的地质风貌。
注重其遗留的物质文化基础。
然后进行湿地文化的建设和保护。
人类对于湿地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都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湿地景观的建设。
湿地文化具有很久的历史性。
在人类最初时期为了索取鱼类和相应的植物灌溉而对湿地进行保护和开发。
还有就是交通云上上为了航运的文化保护河道。
就现在景观的营造设计来说的话。
在做到“全面性”和现在说的“历史性”相结合相发展的全面协调下。
这样对于人文景观的营造和湿地文化建设才能全面延续下去。
所谓“共时性”所指的就是湿地公园的建筑、景观、所列设备、在同一空间中。
这样共同呈现出来的才是我们常说的“共时性”“历时性”即景观构成的历时过程与先后顺序。
三、结语
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要全面综合的考虑问题,使各元素自然的融合、过渡,从而达到各因素之间的呼应与协调。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应以原有的植被现状为基础,结合该地区的文化、历史问题,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 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0.
[2] 陈维越,罗言云.成都市望江楼公园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
北方园艺,2011.
[3] 黄有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
规划,2011.
[4]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
2010.
[5] 赵魁义.地球之肾――湿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汤浪涛(1983- ),男,湖南省益阳人,硕士,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与景观生态。
关于湿地公园景观营造探究
汤浪涛 周 鹏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林业局
【摘 要】 湿地公园本质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湿地所生存的生物种类。
并且形成一种可以观赏的景观。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供人们观光的项目,旨在突出其自然性。
本文从植物景观、动物景观、人文景观等方面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建设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概述。
【关键词】 湿地 公园 景观 营造 植物景观 动物景观 人文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