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腹部体格检查61785

(一) 腹部膨隆
1.全腹膨隆: ⑴ 生理状态 :肥胖 ⑵ 病理状态 :腹腔积液(蛙腹) 腹内积气 腹内巨大包块
2.局部膨隆:⑴ 脏器肿大 ⑵ 腹内肿物 ⑶ 胃肠曲胀气 ⑷ 腹壁肿物、疝
(二)腹部凹陷
1.全腹凹陷:消瘦、脱水。 舟状腹 见于恶病质
2.局部凹陷: 腹壁瘢痕收缩
二、呼吸运动
(一)肝脏触诊
1.目的: 了解其大小、质地、表面 边缘、压痛、搏动等
2.检查方法:双手触诊法 单手触诊法 勾指触诊法 沉浮触诊法
⑴双手触诊法:
病人:仰卧、屈腿、腹式呼吸 医生:
左手:托住病人右腰,前推; 右手:中间三指并拢,指尖或桡侧
平放右上腹,自下而上触摸 锁骨中线上右髂窝向右肋缘 前正中线上由脐部向剑突下
血流方向均向下 下腔静脉阻塞:侧腹壁、臀部
血流方向均向上
⑶血流方向的判断:指压法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1.检查方法: 适当体位(俯视、侧面观) 可用手轻拍腹壁而诱发
2.临床意义:正常人:一般看不见 见于胃肠道梗阻
肠型:
五、腹壁情况
⑴ 皮疹 ⑵ 色素 ⑶ 腹纹 ⑷ 瘢痕 ⑸疝 ⑹ 脐部 ⑺ 体毛 ⑻上腹搏动
⑸搏动
一般人:无 见于 :右心室扩大(扩张性)
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性) 肝颈静脉回流征
⑹肝区摩擦感
见于:肝周围炎
⑺肝震颤
见于:肝包虫囊肿
(二)脾脏触诊
1.检查方法:双手触诊法 ⑴病人:仰卧、屈腿、腹式呼吸
(可右侧卧位) ⑵医生:左手置左腰部,向前托起
右手平放上腹部,与肋弓垂直 从脐由下而上至左肋缘
⑵ 肝区叩击痛阳性:肝炎、肝脓肿
2、胆囊叩诊:
目的:胆囊区叩击痛 方法:间接叩诊 临床意义:胆囊炎
胆囊的压痛点名词解释

胆囊的压痛点名词解释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位于肝脏下缘的右上腹部。
它主要起着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胆汁则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协助身体吸收和消化脂肪。
然而,当胆囊受到某些疾病的影响时,就会出现不适甚至严重的疼痛,其中胆囊的压痛点成为了诊断这些疾病的重要线索。
胆囊的压痛点指的是当医生用手轻轻按压腹部时,病人感到疼痛的具体位置。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胆囊是没有疼痛反应的,只有当胆囊受到疾病影响导致炎症或结石等问题时,才会出现压痛点。
这个压痛点通常位于胆囊的位置,即位于肝脏下缘的右上腹部。
病人在受到轻微压力刺激时,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胆囊的压痛点是诊断胆囊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通过寻找并评估病人的压痛点是否存在,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胆囊相关的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存在胆囊疾病,比如胆囊炎或胆囊结石,那么在压痛点区域进行轻微的按压操作时,病人会感到疼痛。
这种压痛点存在的情况可以作为后续进一步检查的依据,帮助医生界定病情和制定诊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胆囊的压痛点仅仅是诊断的参考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指标。
有些病人可能出现其他因素引起的局部疼痛,如肌肉疼痛、神经疼痛等,这就需要医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鉴别诊断。
因此,在确定胆囊疾病时,医生经常会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胆囊的压痛点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了解胆囊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胆囊压痛点的特征,医学界可以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
比如,胆囊结石疾病导致的压痛点常常是急性且剧烈的,而胆囊炎引起的压痛点则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等。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胆囊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之,胆囊的压痛点是诊断胆囊疾病的重要线索之一。
通过评估该点的存在与否和其特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并制定诊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胆囊压痛点并非绝对可靠的诊断标准,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穴位压痛点的临床应用(表)

穴位压痛点的临床应用安徽省人民医院内科陆正伟十多年来,我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许多疾病往往出现某些穴位上的压痛点。
这些穴位压痛点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对指导针刺、封闭等穴位疗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穴位压痛点易掌握,简便易行,在农村更实用。
穴位压痛点在理学诊断上的应用临床医生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须对病情进行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
穴位压痛点的检查就可作为理学诊断中的一项侦察手段,可以捉供帮助诊断和鉴别的材料。
现据十多年来的临床观察(其中大多数的诊断是后来经过手术或其它检查方法所证实的,另一部分的诊断是根据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而被临床实践所证实的),将一些常见内脏疾病中的有关穴位压痛点列表介绍如下:在检查压痛点时,根据被查穴位的不同,为操作方便起见,可分别用右手大拇指或食指以适度的压力进行按压。
在检查右侧的肝脏穴、日月,阳陵泉和左侧的三阴交等穴时,用右手大拇指为方便,在检查左侧的溃疡背穴和溃疡骶穴时,用左手大拇指为方便;在检查太冲、陷谷和左侧的肝脏穴、日月等穴时以右手食指为方便,在检查左侧阳陵泉、足三里和右侧三阴交时,则用左手大拇指或右手食指均可。
各穴位压痛点在体表的位置已分述于上表,但具体的最敏感压痛点可有细微上、下、左、右的出入,在检查时只要认真探索,可较准确地找到。
穴位所在点,在正常情况下,按压时可有痰、胀感,但无压痛。
在理学检查压痛点时,为避免把正常可有的痍胀感误为压痛,可用较敏感的邻近穴位作对照比较。
例如上肢可用合谷、内关,下肢可用足三里、太冲,某些情况下亦可用对侧同穴作比较。
压时所使用的力量,应根据患者对痛觉的敏感程度适当掌握,不能过猛,以免出现假象或增加病人痛苦。
各穴体表点在疾病情况下出现的压痛程度,随着患者个体对痛觉的敏感度和同一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差异。
大体可分为:一般压痛、显著压痛和极度压痛三级。
所谓一般压痛指按压时病人有轻度痛感;显著压痛指按压时病人出现皱眉闭眼等痛苦表情:极度压痛指病人在接受按压时有不自觉的躲避动作。
慢性颈肩腰腿痛的压痛点和传导痛的检查方法 ---【转载整理】

慢性颈肩腰腿痛的压痛点和传导痛的检查方法胡忠根(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310009)压痛点是明确椎管外软组织疼痛诊断的主要有力依据,软组织疼痛在区分出原发部位和继发部位的疼痛以及排除了椎管内病变以后,根据高度敏感的压痛点一般就可做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诊断。
为此,对压痛点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
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定部位,必有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存在,在其上滑动按压时会立即引出局限性剧烈的压痛,与局部的主诉痛相符合。
压痛点的解剖特点:在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筋腱)骨骼附着处。
压痛点的病理特点: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
压痛点:l.压痛点分原发性压痛点和继发性压痛点。
2.不是孤立的,呈点、线、面及立体区域相互联系,有规律可循。
传导痛:以往有关人体躯干某一原发性疼痛病灶发出的向另一部位循行的疼痛,临床上各有不同的命名,如“放射痛、反射痛、牵涉痛”,从神经分布又分为“根性、丛性、干性痛”,软组织外科学用“传导痛,取代上述命名。
传导痛循行方向与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的分布规律有类似之处。
不同点:十二经筋是建立于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软组织外科学之传导痛是建立在对应补偿调节及系统补偿调节理论的基础上。
全身压痛点的分布:一、继发性(或原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头项颈背肩臂痛的压痛点1.枕项部压痛点分布:(1) 枕外隆凸压痛点(2) 枕骨上项线和项平面压痛点‘(3) 颞骨乳突压痛点(4) 下颌支和颧弓压痛点(5) 颈椎棘突压痛点(6) 颈椎横突压痛点(7) 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8) 颈椎后关节压痛点(9) 颈椎板压痛点(10) 胸骨颈切迹压痛点(11) 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12) 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 2.背部压痛点分布:(1) 胸椎棘突压痛点(2) 胸椎后关节压痛点(3) 胸椎板压痛点(4) 胸椎横突尖压痛点(5) 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痛点 3.肩部压痛点分布:(1) 肩胛骨上角压痛点(2) 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3) 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4) 斜方肌肩胛冈一肩峰一锁骨压痛点(5) 冈下肌肩胛骨压痛点(6) 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压痛点(7) 三角肌锁肩峰一锁骨压痛点(8) 三角肌锁骨~肩峰一肩胛冈压痛点(9) 肱三头肌长头肩胛盂下唇压痛点(10) 肩胛下肌肩胛下窝压痛点(11) 肩胛骨喙突压痛点4.上臂压痛点分布:(1) 冈上肌肱骨压痛点(2) 冈下肌肱骨压痛点和小圆肌肱骨压痛点(3) 肱三头肌外侧头肱骨压痛点(4) 肩胛下肌肱骨压痛点(5) 大圆肌肱骨压痛点和背阔肌肱骨压痛点(6) 胸大肌肱骨压痛点(7) 三角肌肱骨压痛点(8) 肱骨内上髁压痛点(9) 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和肱骨远端桡屈侧肘关节囊压痛点 5.前臂和手部压痛点分布:(1) 尺骨鹰嘴压痛点(2) 桡骨环韧带压痛点(3) 前臂伸肌群筋膜压痛点(4) 桡骨茎突压痛点(5) 尺骨头背侧压痛点(6) 尺骨茎突压痛点(7) 掌骨背侧或头状骨背侧骨隆突压痛点(8) 第1掌骨结节压痛点(9) 腕掌侧横韧带压痛点(10) 豌豆骨压痛点(11) 屈指肌腱鞘压痛点二、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骶臀腿痛的压痛点1.腰部和腰骶部压痛点分布:(1) 腰椎横突尖压痛点(2) 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3) 腰椎棘突和骶中嵴压痛点(4) 腰椎板和骶骨背面压痛点(5) 腰椎后关节压痛点(6) 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7) 髂嵴压痛点(8) 腰部深层肌和腰背筋膜压痛点。
宣老总结的人体常见压痛点——全身压痛点小结

一、枕项部压痛点检查(13个压痛点)枕外隆凸压痛点——枕骨上项线和项平面压痛点——颞骨乳突压痛点——下颌支和颧弓压痛点——颈椎棘突压痛点——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颈椎板压痛点——颈椎后关节突压痛点(切记颈6—胸2后关节)——颈椎横突间压痛点——胸骨颈切迹压痛点——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前斜角肌下端压痛点。
二、背部压痛点检查(5个压痛点)胸椎棘突(侧方)压痛点——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痛点——胸椎板压痛点——胸椎后关节压痛点(切记颈6——胸2后关节)——胸椎横突尖压痛点。
三、肩胛压痛点检查(10个压痛点)肩胛骨上角压痛点——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斜方肌肩胛冈-肩峰-锁骨压痛点——冈下肌肩胛骨压痛点——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压痛点——三角肌锁骨-肩峰-肩胛冈压痛点——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唇压痛点——肩胛骨喙突压痛点。
四、上臂压痛点检查(13个压痛点)冈上肌肱骨压痛点——冈下肌肱骨压痛点和小园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 触摸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摸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摸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疼痛在人体分布上压痛点归纳之手臂手部压痛点

疼痛在人体分布上压痛点归纳之手臂手部压痛点上臂压痛点1、冈上肌肉肱骨压痛点此肌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方的大结节上压迹;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肩沉重感,肩外侧痛并在肩外展时局限痛更突出。
2、冈下肌肱骨压痛点和小圆肌肱骨压痛点前者的肱外端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后方的中压迹。
后者的肌外端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后方最低的小压迹,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两者均会出现肩后方痛和上肢传导痛。
3、肱三头肌外侧头肱骨压痛点此肌上端附着于肱骨后方上1/3段处,无菌性炎症病变会引起上臂后上方痛和上肢传导痛。
4、肩胛下肌肱骨压痛点此肌外端附着于肱骨小结节嵴,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肩前方痛和上肢传导痛。
5、大圆肌肱骨压痛点和背阔肌肱骨压痛点前者附着于肱骨前方小结节嵴,后者附着于肱骨前方结节间沟的内侧边缘,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肩前方痛和上肢传导痛。
6、胸大肌股骨压痛点此肌外端附着于肱骨前方的大结节嵴。
与上述两肌的骨髂附着处纵横排列,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肩前方痛以及上肢或前胸的传导痛。
7、三角肌肱骨压痛点此肌下端附着于肱骨外方接近中点的三角肌肉粗隆,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肩外侧痛和上肢传导痛,患肩外展时局限痛更加明显。
8、肱骨内上髁压痛点和尺神经沟压痛点前者为前臂屈肌群(屈指浅肌,屈指深肌,尺侧屈腕肌,桡侧屈腕肌和旋前圆肌)上端骨髂附着处。
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引起肘内方痛和沿屈肌群走向的传导痛和不适感,尺神经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内通过,当尺神经鞘膜脂肪结缔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局限痛和沿尺神经支支配区域的传导痛;会引起麻木,麻痹或肌萎缩等征象。
9、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和肱骨远端桡屈侧肘关节囊(肱桡关节间隙)压痛点前者为前臂深肌群(桡侧伸腕长肌,桡侧伸腕短肌,伸指总肌,尺侧伸腕肌和肘后肌)上端骨髂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肘外方痛和沿着伸肌群走向的传导痛或不适感,在许多颈背肩臂痛的病例中,因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肩胛骨附着处损害或前斜角肌第1肋附着处损害,在肘关节外侧的传导痛经久不愈,而在肱骨外上髁肌附着处形成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者,称为“继发性肘关节外侧软组织损害”。
身体疼痛与压痛点

身体疼痛与压痛点身体疼痛与压痛点疼痛是机体的警告信号及反应系统。
近几十年来,有关于疼痛的研究进展迅速,现在将主要成果简诉如下。
(1)关于疼痛有无独立的感受体,这一争论还在继续,但现已明确有两大类损害受体存在。
(2)就其中枢结构而言,估计也有与末梢部分所具有的性质相同的两类系统存在。
从而更有力地支持以前提出的双重疼痛学说。
(3)随着末梢、脑内刺激产生的镇痛作用和各种内因类鸦片及其受体的发现,已证明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痛觉抑制系统(4)与感受损害有关的主要类鸦片肽,有内啡肽、脑啡肽等。
其产生的前驱物质及产生细胞均各不相同。
(5)现已证明,痛觉神经末梢有神经肽分泌,其与神经性炎症的发生有关。
痛觉系统与炎症及免疫系统有关。
第一节痛觉传递学说简介一.末梢痛觉受体现已确认,能传达损害性刺激的感受器大致有分两类;一类是高或值机械感受器,只感受足以引起损害的刺激,另一类对非损害性刺激也有反应,如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
(一)高或值机械感受器细小有髓纤维传导皮肤受到刺激等能导致组织破坏的刺激,一般情况下,对其他刺激不起反应。
反复热刺激可引起反应。
其范围为1~8c㎡的圆形或椭圆形,有3~20个感受点。
(二)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皮肤主要由无髓神经,深部组织由有髓神经传导兴奋。
这一感受器对机械的、化学的以及热刺激均有反应。
它分布广泛,不仅分布在皮肤,还在骨骼肌、内脏各器官接受各种刺激。
另外,其特点是接受刺激相同,但反应却不一样。
在损害部位有多种与炎症有关的化学物质生成。
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的感受性与缓激肽的浓度有关,而前列腺素E2、5-HT、组胺等均可显著加强这一反应,而阿司匹林可以明显抑制缓激肽反应。
临床上常见疼痛主要是由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传导的二.痛觉的中枢结构(一)脊髓结构Rexed将脊髓灰白质分10层,一层边缘细胞中可见到只含高或值机械感受器感受输入神经元,接受A纤维传入信息,并有分支至五层,受机械刺激影响。
二层胶样物质,接受皮肤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一级向心性C纤维。
压疼点意义

人体各部位压疼点意义头面躯体痛证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
或在“耳后三焦区” 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
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 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
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
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
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
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
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2内科病证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
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
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软组织损伤的压痛点是肌束的
起点和止点,肌腱与骨骼的附丽处,筋膜与骨 突的抵触处,肌群交叉处,脊神经根部等。最 常见的压痛部位
压痛点举例
棘突部:低头、弯腰活动频繁或脊柱弯曲过久, 棘上或棘间韧带反复被牵拉,使之产生劳损或 剥离病变,压痛多局限,但也有扩散到上下棘 突。临床上称之为棘上韧带损伤。
也可因解剖位置的失常而使周围肌肉、筋
膜、神经等处于被牵拉、挤压、卡勒状态而出 现缺血损害。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肌肉 的分配、布局是按协调和拮抗的规律排列的, 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但是,一但超越了生理范围就可能发生损
伤。以脊柱来说,脊神经根周围的病变,如脊 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肥厚等对神 经根的激惹产生腰及下肢疼痛或麻木。
棘突旁: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时,刺激脊神经 后支,压痛点多在棘突旁2公分处,疼痛可向上 下扩散。若紊乱发生在胸段,疼痛可沿肋放射 至前胸。
腰椎旁:椎侧骨刺或椎间盘突出,刺激、压迫 脊神经根,压痛大多在椎旁4公分左右。疼痛多 有向下肢放散,L2-3、L3-4椎旁压痛多放射到 大腿前外侧,L4-5、L5-S1椎旁压痛多放射到小 腿及足趾。
以上四种疼痛,可以说有疼痛的部位并非
就是压痛点和病灶之所在,除第一种局部疼痛 大致与压痛点一致外,第二、三种痛的部位与 痛的实际发源地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一个广阔 范围的痛可以来源于一个细小的病灶,这个病 灶就是具有痛过敏、痛反应、痛持久的三大特 征,是真正意义的压痛点。
压痛点的产生
压痛点的产生,是机体对损伤反应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原因很多,总括起来说是神经系 统的反射作用。
在恶性循环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
神经系统都可引起变化,损伤组织释放的各种 化学物质如钾离子、组织胺、五羟色胺、缓激 肽可刺激神经末稍使之兴奋性加强,神经末梢 向中枢传入冲动,又能引起中枢兴奋性亢进, 产生痛过敏现象,疼痛可成为持久性痛,产生 新痛点。
有人用“会聚投射假说”来解释内脏牵涉
痛的原理,设想两路传入神经纤维,一路来自 内脏,一路来自皮肤,入脊髓后会聚到同一条 上传入神经纤维痛路上,这条通路把神经冲动 传到大脑皮层后,大脑皮层无法知道这冲动来 自何方。根据生活经验,由于来自内脏的信号 通常不入人的意思,入意思的信号通常来自皮 肤。
颈部横突部:C1-2横突较长易于头夹肌摩擦, 又为肩胛提肌上端附着点,肌肉发生劳损时,
该横突部出现疼痛,触诊时局部有鼓凸或肿胀, 压痛向耳后、枕后放散。C5-6横突为斜角肌附 着点,劳损时压痛可向缺盆放射。
肩胛内上角处:此处为肩胛提肌下端附着点, 往往与C1-2压痛点同时出现,压痛可传射至枕 部或两侧太阳。
压痛点的特征
痛过敏:不足以引起疼痛的压力就会引起痛觉 痛反应:随压力的产生,患者会扭动肢体,呼痛 痛持久:痛可持续数天,数月甚至数年。
疼痛的种类
局部痛:痛区局限,此痛为感受器和神经末稍 被刺激,在体表为锐痛,在内脏为钝痛 。
放射痛:周围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 痛觉传递通路遭到病变刺激时,疼痛可沿受累 神经向末稍传导,以至远离病变部位,如椎间 盘突出时髓核或纤维环组织压迫脊神经根;梨 状肌损伤挤压坐骨神经干,均有向神经末稍方 向传导的表现。
人体的各种组织,包括关节、肌肉、韧带、
筋膜等遭受外力撞击,扭捩、牵拉、挤压或跌 扑闪挫,都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 作用使相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如肌肉的收缩、 紧张、痉挛就是警觉信号的表现,目的是限制 肢体活动,避免对损伤的加重,也是人体自然 保护机能的反应。但持续的紧张会造成组织缺 血,释放致痛物质又能使疼痛升级,疼痛又会 使组织更加缺血或紧张,如此不断递进,形成 恶性循环。
压痛点有规律可寻
临床上,有些医生寻找压痛点完全靠病人 主诉,事实上不少压痛点是病人自己都无法说 清、无法准确定位的,这就要求医生对常见的 压痛点的分布规律有一个认识。现将两类压痛 点分述于下:
软组织损伤性压痛点:
除外力直接打击、挫伤外,无论是急性还是 慢性损伤,都可能出现压痛点。肌肉过度或持 久的舒张和收缩,关节超负荷的运动,肌肉、 肌腱、筋膜、韧带被牵拉在应力集中处,即软 组织与骨骼的附着点上发生部分剥离或撕裂
就把来自内脏的信号“理解”为来自皮肤,
便把内脏信号反射到皮肤上去。如果在病变内 脏传来的神经冲动过多的情况下,提高了躯体 的感觉接受区神经的兴奋性,因而对来自躯体 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强烈反应,形成皮肤上的 感觉过敏区,即“海德区”。
临床所见压痛点
一为躯体软组织损伤形成 一为内脏病变通过神经反射系统在体表的投 影,两者物质基础不完全相同 。 前者为软组织的炎症、痉挛、粘连、变性 。 后者大多不具备局部组织的这些变化,至多 因应激性变化而出现轻微的炎性水肿或小结节, 程度较前者轻。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吴佐联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痛点与临床
“痛点”是临床医生常挂口的一个医学术语, 多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根据。中医称压痛点 为“天应穴”、“阿是穴”,意为人体的一个 病理反应点。针灸、推拿以此作为“穴位”, 有“以痛为腧”的说法。
临床上,用针灸、推拿、封闭等方法治疗
痛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但有时也疗效平平。 遇沉疴、痼疾及痛点不确切的病例,其效甚微。 原因可能是对痛点的成因、病理认识不够,停 留在传统的“不通则痛”的认识上,因而在治 疗上就有一定盲目性。为进一步认识痛点及其 临床意义,提高推拿镇痛疗效。从现代医学的 角度,谈一点“痛点”诊病的认识和方法。
扩散痛:神经的一个分支受损时,疼痛不局限 于该支分布区,可扩及同一神经的另外分支, 如肩周炎患者,除肩部疼痛外,常扩散到肘部; 尺神经损害也可累及桡神经支配的部位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由于刺激内脏的痛觉传 入纤维,引起同一或邻近的脊髓所属的躯体神 经支配区痛,如胃溃疡病人的胃脘部体表疼痛; 肝胆疾病引起的肩痛;心绞痛患者的左臂内侧 痛;肾结石病人的腰部、阴部疼痛等。
肩胛骨脊柱缘:为大小菱形肌附着处,睡眠 (侧卧)姿势不当,或冻结肩患者因肩胛骨外 旋而牵拉引起损伤,压痛点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