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理论要点
7.1促进民族团结知识点

7.1促进民族团结知识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以下是关于促进民族团结的知识点: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 三个尊重: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要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 共同繁荣:中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
- 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 教育公平: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教育资源,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 法律保障:中国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和繁
荣。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的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的要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提出了彻底的民族平等的理论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经济上完全平等,还要在文化上完全平等,以及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内完全平等。
3.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不仅在执政党的党规及国家的法律中要有民族平等的明确规定(纲领政策、法律),而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施和保障,还要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它的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
从民族团结的内容来说,是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真诚的团结。
它是指民族之间的团结,但是,民族内部的团结对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民族团结,从实质来说,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

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推动国家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有关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民族差异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被尊重。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个民族的特点和需求,确保公平公正。
同时,在生活中也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二、促进交流与交融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与交融是增进理解和减少误解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开展体育比赛等方式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同时,在教育领域也应该注重各个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和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
三、维护平等权利各个民族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存在任何歧视和不公。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能够平等参与和发展。
同时,在法律上也要保障各个民族的权利,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仇恨犯罪。
四、共同推动发展各个民族应该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各个民族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区之间进行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同时,在社会建设中也应该注重多元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尊重差异、促进交流、维护平等权利、共同推动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4fd064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4.png)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第一篇: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师生必须掌握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1、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2、民族消亡: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民族发展必然和最终的结局。
3、民族同化:民族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或者其中一部分人,因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本民族的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4、民族融合: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和差别,而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共同体。
5、民族平等:各民族的成员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得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6、民族团结:是指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8、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9、民族团结“五个互相”: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凉解10.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取的旨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11.哪一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答: 1983年.12.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政治上看是为了什么?答: 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
13.所谓“三股势力”,是指什么?答: 三股势力是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14.党和国家根据国情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答:(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3)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5)尊重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政策;(6)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8)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9)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知识测试题库及标准答案(2)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知识测试题库及标准答案(2)题库:1. 什么是民族团结进步理论?2.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包括哪些重要内容?3. 为什么民族团结进步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4. 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关系?5.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6.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怎样指导实践?7.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国家治理模式和政策有何关系?8.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经验有哪些?9.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对于解决民族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10.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答案:1.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通过巩固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进步的一种理论体系。
2.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地区发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共同抵制分裂主义、民族仇恨等破坏团结的行为。
3. 民族团结进步是国家建设和民族稳定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前提。
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多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4.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手段和目标,民族进步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最终结果和体现。
5.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途径包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深化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
7.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国家治理模式和政策密切相关。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指导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包括优惠政策、民族自治政策等,同时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8. 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经验主要体现在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民族地区的繁荣和进步、民族关系的和睦和稳定等方面。
民族团结的三个基本含义

民族团结的三个基本含义摘要:1.民族团结的含义2.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3.民族团结的三个基本含义4.民族团结的重要性5.结论正文: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团结和互相支持。
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民族团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各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平等,就是要求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
团结,就是要求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互助,就是要求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进步。
和谐,就是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传统,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民族团结的三个基本含义是:民族平等、民族融合和民族互助。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特征。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进步。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只有实现民族团结,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通过民族团结,各民族可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总之,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

12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分复杂,长期以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常常受到分裂主义的骚扰,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各种问题,分离主义在各民族间以不同的形式抬头,在不同层次问题上强调民族间的差异成为分离主义者的口实,本文通过讨论一些可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理论,思考我国民族团结的理论进路。
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遏制分离主义理论的存在既是维系国家意识的要求,也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性的理论保障。
一、我国民族团结可能的基础(一)族际血亲论很显然,两个相互独立的民族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血统关系,是凝聚两个民族的天然的力量。
可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存在与汉族血缘关系疏远的民族,如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他们在历史上与汉族的血统关联度并不高。
另一方面,与汉族血统相似,因为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回族、东乡族等民族,虽然与汉族的族际关系相对较好,但历史上也曾因为相互不理解与不信任而导致冲突。
所以,强调民汉间相同血统的认同对于现在的民汉团结是无益的。
(二)“中华民族”论1901年,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概念,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到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
而且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在清末民初时期,对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华民族由于狭义的理解就是汉族,它最早的使用者都是将它理解为大汉族主义,虽然也时常被广义理解为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但不乏民族主义者对其概念内涵的抨击。
实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治概念,而非真正社会学、民族学意义上的严格范畴。
(三)宗教民族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都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类皆来自于安拉所创造的第一对夫妻:阿丹和哈娃,他们的后代不断繁衍,家族成员的相互远离以及基因的变化,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类的外形产生差异,自然导致了民族的产生。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考研中常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民族团结的概念和意义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民族内部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友爱互助、平等团结的一种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它有助于激发各民族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 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国坚决打击一切损害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防范和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煽动。
2. 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多元文化。
中国尊重各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并鼓励和支持各民族保留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
3. 加强各民族交往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要求各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与交流,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4. 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要求对少数民族加强保护,保障其合法权益和利益,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实践与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实践与成就不断取得。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民族关系方面,中国采取了包容性和和谐的态度,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中国还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团结学习资料理论要点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
③各民族一律平等三者的相互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③有利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4、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弘扬科学精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6、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认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7、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遗产:一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二是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和473万的海洋疆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三是异彩纷呈、相互包容的中华文化。
8、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的阶段:一是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阶段:①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②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③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
二是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阶段。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新发展。
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共同归属。
10、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新发展: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不可离得一体联系,中国各民族日益凝聚成统一的中华名族。
11、新疆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历史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
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变迁,最终才成为今天的新疆各民族。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1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
“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
14、中华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5、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即对祖国利益的关心和爱护,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16、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17、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①坚持对外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额的内在要求;②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祖国利益紧密相连,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③紧跟时代节拍,改革创新,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
18、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①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②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③必须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
④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19、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意义: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20、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实施宏大的公共基础工程;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
21、国家统一才能维护民族尊严:中华民族的每一段强盛时期,都是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和睦相处的时期,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内乱的根源,抵御了外来侵略额威胁,祖国日益昌盛,各族人民同享祖国尊严。
22、民族团结的含义: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相互适应、友好和睦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23、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
基本保证。
①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②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③民族团结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因素
24、中学生应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①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考古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②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25、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发展进步: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6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③祖国大家庭大力支持和帮助新疆的民生建设,支持新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26、发展是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途径:①发展是当今时代振兴中华的客观要求;②发展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③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27、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的主题;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③国家的支持帮助与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相结合
28、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①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
行;②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③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29、我国的主要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0、坚持民族平等团结:①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②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①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摆在突出位置;②优先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③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④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⑤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⑥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⑦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⑧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⑨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发展对口支援⑩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32、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3、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也保障我国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34、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①尊重各民族的饮食习惯;②尊重和照顾各民族的年节习惯;③尊重各民族的婚姻习惯;
④尊重各民族的丧葬习惯;⑤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
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35、新疆制定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
36、宪法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大法:①宪法总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了国家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②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必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③宪法确立了民族平等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④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地区的基本制度,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
37、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贯彻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法律: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②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平等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
③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8、坚决维护法律尊严,确保中华民族大团结:①维护法律尊严,妥善处理民族事务;②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
39、《刑法》对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行为予以惩处的若干规定:①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罪名;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犯罪行为;③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的犯罪行为;④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犯罪行为。
40、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①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拓展了国家法律体系的实践内涵和理论空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有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③切实保障了包括少数民族公民在内的各民族各项合法权益;④有力的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⑤依法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