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B淋巴细胞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9章B淋巴细胞ppt课件

未成熟B细胞结合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细胞发 生凋亡---克隆清除
未成熟B细胞结合骨髓中的自身抗原---mIgM 表达下调---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对抗原刺激不 产生应答---无能
未成熟B细胞结合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细胞中 RAG基因重新活化---轻链VJ再次重排,合成 新的轻链,替代自身反应性轻链---成为一个新 的B细胞---受体编辑。若受体编辑不成功,则 该细胞发生凋亡或无能。
B
V 细
胞
甲1
B
V 细
胞
乙1
B
细V
胞
丙
D
J1
1
D J1 1
D J1
3、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造成的多样性 hypermutation)
被抗原激活后的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 心分裂增殖时,IgV区基因大约每复制1000个 bp就有1对发生突变(碱基配对错误所致,而其他体细 胞每次分裂中DNA分子的突变率约为1010bp),故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isotype exclusion):
是一个B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 BCR,只分泌一种抗体的机制。
等位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 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 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 的轻链或重链基因抑制了另一条染色体 上的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是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 的排斥,κ链基因表达成功即抑制λ链基 因的表达。在人Ig中κ链和λ链之比约为 2:1,而在小鼠中约为20:1。
• 可分泌CKs调节免疫应答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非抗原依赖期(骨髓) 抗原依赖期(外周淋巴器官)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 中的分化发育过程中产生的 主要事件是
–功能性BCR的表达
未成熟B细胞结合骨髓中的自身抗原---mIgM 表达下调---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对抗原刺激不 产生应答---无能
未成熟B细胞结合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细胞中 RAG基因重新活化---轻链VJ再次重排,合成 新的轻链,替代自身反应性轻链---成为一个新 的B细胞---受体编辑。若受体编辑不成功,则 该细胞发生凋亡或无能。
B
V 细
胞
甲1
B
V 细
胞
乙1
B
细V
胞
丙
D
J1
1
D J1 1
D J1
3、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造成的多样性 hypermutation)
被抗原激活后的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 心分裂增殖时,IgV区基因大约每复制1000个 bp就有1对发生突变(碱基配对错误所致,而其他体细 胞每次分裂中DNA分子的突变率约为1010bp),故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isotype exclusion):
是一个B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 BCR,只分泌一种抗体的机制。
等位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 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 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 的轻链或重链基因抑制了另一条染色体 上的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是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 的排斥,κ链基因表达成功即抑制λ链基 因的表达。在人Ig中κ链和λ链之比约为 2:1,而在小鼠中约为20:1。
• 可分泌CKs调节免疫应答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非抗原依赖期(骨髓) 抗原依赖期(外周淋巴器官)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 中的分化发育过程中产生的 主要事件是
–功能性BCR的表达
3.99B淋巴细胞病理学生理学课件

B细胞的发育阶段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过程
祖B细胞
重链基因重排
Ig/Ig
前B细胞
未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
表达μ链 表达Pre-B受体
表达μ链 表达轻链
mIgM
表达μ,δ链 mIgM 表达轻链 mIgD
结合自身抗原 输向外周 B细胞库
克隆清除 中枢免疫耐受
二、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1.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2.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3.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
1. CD40
– 表达于成熟B 细胞。 – 配体为CD40L(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两者结合是B 细
胞活化的第二信号,调节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
三、共刺激分子
2. CD80(B7-1)和CD86(B7-2) 活化的B细胞高表达
B7分子,其相应配体是T细胞上的CD28和CTLA4。 • T 细胞是否能激活,取决于APC 能否向T 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
和CD5-B2 细胞两个亚群。
– B1细胞表面表达CD5,由于发育中出现较早,故 称为B1 细胞,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为多反 应性抗体,发挥固有免疫功能。
– B2细胞即为通常所指的B 细胞,个体发育中出现 较晚,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适应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的比较
三、根据BCR类型分类
① 克隆清除(clone deletion); ②受体编辑 ③失能
克隆清除
• 只表达mIgM的未成熟B细胞若与骨髓中基质细胞 表面的多价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细胞凋亡,形成 克隆清除,这是B细胞发生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
敌我不分------克隆清除
失能
未成熟B细胞与单价的可溶性自身抗原结合引起 mIgM表达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淋巴 器官,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失能。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过程
祖B细胞
重链基因重排
Ig/Ig
前B细胞
未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
表达μ链 表达Pre-B受体
表达μ链 表达轻链
mIgM
表达μ,δ链 mIgM 表达轻链 mIgD
结合自身抗原 输向外周 B细胞库
克隆清除 中枢免疫耐受
二、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1.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2.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3.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
1. CD40
– 表达于成熟B 细胞。 – 配体为CD40L(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两者结合是B 细
胞活化的第二信号,调节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
三、共刺激分子
2. CD80(B7-1)和CD86(B7-2) 活化的B细胞高表达
B7分子,其相应配体是T细胞上的CD28和CTLA4。 • T 细胞是否能激活,取决于APC 能否向T 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
和CD5-B2 细胞两个亚群。
– B1细胞表面表达CD5,由于发育中出现较早,故 称为B1 细胞,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为多反 应性抗体,发挥固有免疫功能。
– B2细胞即为通常所指的B 细胞,个体发育中出现 较晚,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适应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的比较
三、根据BCR类型分类
① 克隆清除(clone deletion); ②受体编辑 ③失能
克隆清除
• 只表达mIgM的未成熟B细胞若与骨髓中基质细胞 表面的多价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细胞凋亡,形成 克隆清除,这是B细胞发生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
敌我不分------克隆清除
失能
未成熟B细胞与单价的可溶性自身抗原结合引起 mIgM表达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淋巴 器官,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失能。
(人卫5版医学免疫学)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精选ppt
1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精选ppt
2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编码BCR的基因在胚系阶段以分隔的、数量众 多的基因片段的形式存在,在B细胞的分化发 育过程中,这些基因片段发生重排和组合,从 而产生数量巨大、能识别特异性抗原的BCR。
精选ppt
3
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 CD22:抑制性受体,负调节B细胞共受体。 • CD32(FcγRⅡ):FcγRⅡB亚型负反馈调
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
精选ppt
34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亚群
精选ppt
35
CD5+B-1细胞
• 少数;
• 主要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中;
• 无需Th细胞的辅助,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能与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为多反应性;
40
25
精选ppt
5
(40)
(25)
(4)
精选ppt
6
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BCR胚系基因中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通过基 因重排,形成VDJ(重链)或VJ(轻链) 连接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进一步加工、 组装成有功能的BCR。
➢Ig首先是重链发生基因重排,随后是轻链重排。
➢IgV区基因的重排主要是通过重组酶的作用 来实现的。
(二)提呈可溶性抗原 活化B细胞
精选ppt
3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精选ppt
24
结构:mIg-Igα/Igβ(CD79a/CD79b)复合物 功能:
• mIg: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识别结合特 异性Ag。
精选ppt
1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精选ppt
2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编码BCR的基因在胚系阶段以分隔的、数量众 多的基因片段的形式存在,在B细胞的分化发 育过程中,这些基因片段发生重排和组合,从 而产生数量巨大、能识别特异性抗原的BCR。
精选ppt
3
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 CD22:抑制性受体,负调节B细胞共受体。 • CD32(FcγRⅡ):FcγRⅡB亚型负反馈调
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
精选ppt
34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亚群
精选ppt
35
CD5+B-1细胞
• 少数;
• 主要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中;
• 无需Th细胞的辅助,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能与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为多反应性;
40
25
精选ppt
5
(40)
(25)
(4)
精选ppt
6
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BCR胚系基因中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通过基 因重排,形成VDJ(重链)或VJ(轻链) 连接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进一步加工、 组装成有功能的BCR。
➢Ig首先是重链发生基因重排,随后是轻链重排。
➢IgV区基因的重排主要是通过重组酶的作用 来实现的。
(二)提呈可溶性抗原 活化B细胞
精选ppt
3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精选ppt
24
结构:mIg-Igα/Igβ(CD79a/CD79b)复合物 功能:
• mIg: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识别结合特 异性Ag。
(人卫5版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课件

发现历史
B淋巴细胞是1950年由Burnet和Fenner首先发现 的
功能
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发育
起源
B淋巴细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胚 胎时期的脐带和肝脏,但主要发 生于成年期的骨髓中
发育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经历多个发 育阶段,包括过渡前B细胞、过 渡后B细胞和成熟的B细胞
• 常见的疾病包括乳糜泻、家族性B淋巴细胞 减少症、艾滋病等
B淋巴细胞诱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抗体介导的疾病
典型的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 炎等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
典型的疾病包括风湿热和系统性 硬化症等
细胞介导的疾病
典型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抗原递呈
B淋巴细胞可以将抗原递呈给 辅助T细胞,从而启动细胞免 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记忆效应
B淋巴细胞能够形成记忆B细 胞,使机体对同一抗原产生 更为强烈和快速的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的功能分化
1
台细胞
2
产生IgE,参与过敏反应
3
浆细胞
4Hale Waihona Puke 能够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 的主要细胞类型
骨髓B细胞
主要产生IgM,并参与抗原的初步识别和 递呈
记忆B细胞
能快速产生大量适应性免疫球蛋白,对 再次出现的同一抗原进行快速识别和消 灭
B淋巴细胞的功能失调
B淋巴细胞减少症
• 绝大多数B淋巴细胞减少疾病是由于因素导 致的B淋巴细胞减少
• 常见的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放 射线、感染等
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
• 指因先天基因突变或获得性因素而导致B淋 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疾病
B淋巴细胞ppt课件

➢ RSS 结构:回文结构七聚体 富含A/T的九聚体 分布:V 片段3、J片段 5和D片段的两侧
➢ RSS与重链VDJ基因重排:D+JDJ V+DJVDJ ➢ RSS与轻链VJ基因重排:V+JVJ
ppt课件.
12
(二)V (D) J重组酶 (recombinase) RAG-1/RAG-2复合物(重组激活酶复合物) 性质:内切酶 表达:T/B淋巴细胞发育早期阶段 作用:识别RSS,切断七聚体一侧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表达:B细胞前体 作用:通过非模板的方式将数个核苷酸加到DNA断端 其它 :内切酶、DNA外切酶、DNA合成酶等
ppt课件.
20
第二节 B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作用
一.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mIg Ig(CD79a) Ig(CD79b)
ppt课件.
21
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
浆细胞 分泌Ig
Ig Ig
VpreB 5
Ig Ig
VpreB 5
ProB
PreB
mIgM mIgM mIgD
未成熟B
成熟B
免疫耐受
抗原
(三)BCR重排顺序
H
ppt课件.
13
LH40VH40
D25
VH40
ppt课件.
14
(四)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
等位排斥 (allelic exclusion):
在B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H或
L
基因可得到有效表达。
抑制另一条染色体H基因重排
14号染色体 有效
H基因重排
启动2号染色体链基因重排
C1 C2 C4 C C2 3
链基因 L1 V1
➢ RSS与重链VDJ基因重排:D+JDJ V+DJVDJ ➢ RSS与轻链VJ基因重排:V+JVJ
ppt课件.
12
(二)V (D) J重组酶 (recombinase) RAG-1/RAG-2复合物(重组激活酶复合物) 性质:内切酶 表达:T/B淋巴细胞发育早期阶段 作用:识别RSS,切断七聚体一侧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表达:B细胞前体 作用:通过非模板的方式将数个核苷酸加到DNA断端 其它 :内切酶、DNA外切酶、DNA合成酶等
ppt课件.
20
第二节 B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作用
一.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mIg Ig(CD79a) Ig(CD79b)
ppt课件.
21
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
浆细胞 分泌Ig
Ig Ig
VpreB 5
Ig Ig
VpreB 5
ProB
PreB
mIgM mIgM mIgD
未成熟B
成熟B
免疫耐受
抗原
(三)BCR重排顺序
H
ppt课件.
13
LH40VH40
D25
VH40
ppt课件.
14
(四)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
等位排斥 (allelic exclusion):
在B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H或
L
基因可得到有效表达。
抑制另一条染色体H基因重排
14号染色体 有效
H基因重排
启动2号染色体链基因重排
C1 C2 C4 C C2 3
链基因 L1 V1
第九章 B淋巴细胞PPT课件

l 阳性选择(生发中心) 活化B增殖 BCR可变区体细胞超突变 突变 B 与
FDC表面抗原高亲和力结合 选择存活 导致 BCR及抗 体亲和力成熟,抗体类型转换,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
B细胞的分化发育(了解)
Ig基因重排
阴性选择
1) 阴性选择 --- 自身耐受
未成熟B细胞
mIgM ---自身抗原 凋亡或无能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1.B细胞受体(BCR)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特异性结合天然抗原 ★mIg的类别随B细胞发育阶段而异
2.Igα(CD79a)/Igβ(CD79b)
结构: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 功能: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参与mIg从胞内向胞膜的转运。
2.CD22: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为抑制性受体, 介导B细胞-单核细胞、B-T及B-B之间的作 用.
3.CD32(FcγRⅡ) :抑制性受体,终止B细胞活 化和抗体分泌
其他表面分子(补充)
(1)补体受体(CR)多数B细胞表面表达CR1和 CR2(即CD35和CD21)。
(2)MHC抗原 B细胞可表达MHC-Ⅰ类和MHC-Ⅱ 类抗原。MHC-Ⅱ类抗原可与Th细胞表面CD4结合, 增强B细胞与Th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并参与抗原递 呈和淋巴细胞激活
自我更新
由骨髓产生
自发性Ig的产生
高(自身Ab)
低
特异性
BCR复合物
* 组 成 : 1 个 膜 表 面 Ig ( BCR ) 与 2 个 Igα/Igβ 异 二聚体; * 作用:mIg V区特异性识 别抗原;
Igα/Igβ 转 导 mIg 特 异 性识别抗原的信号。
B细胞抗原受体(BCR)
FDC表面抗原高亲和力结合 选择存活 导致 BCR及抗 体亲和力成熟,抗体类型转换,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
B细胞的分化发育(了解)
Ig基因重排
阴性选择
1) 阴性选择 --- 自身耐受
未成熟B细胞
mIgM ---自身抗原 凋亡或无能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1.B细胞受体(BCR)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特异性结合天然抗原 ★mIg的类别随B细胞发育阶段而异
2.Igα(CD79a)/Igβ(CD79b)
结构: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 功能: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参与mIg从胞内向胞膜的转运。
2.CD22: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为抑制性受体, 介导B细胞-单核细胞、B-T及B-B之间的作 用.
3.CD32(FcγRⅡ) :抑制性受体,终止B细胞活 化和抗体分泌
其他表面分子(补充)
(1)补体受体(CR)多数B细胞表面表达CR1和 CR2(即CD35和CD21)。
(2)MHC抗原 B细胞可表达MHC-Ⅰ类和MHC-Ⅱ 类抗原。MHC-Ⅱ类抗原可与Th细胞表面CD4结合, 增强B细胞与Th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并参与抗原递 呈和淋巴细胞激活
自我更新
由骨髓产生
自发性Ig的产生
高(自身Ab)
低
特异性
BCR复合物
* 组 成 : 1 个 膜 表 面 Ig ( BCR ) 与 2 个 Igα/Igβ 异 二聚体; * 作用:mIg V区特异性识 别抗原;
Igα/Igβ 转 导 mIg 特 异 性识别抗原的信号。
B细胞抗原受体(BCR)
免疫学课件 第09章 B淋巴细胞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主要内容
• • • • 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淋巴细胞的亚群 B淋巴细胞的功能
B细胞的分化发育
•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中的分化发育 过程中主要发生的事件是
• 功能性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表达 • 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BCR的胚系基因—Ig基因
IGK IGL
90(60) 60(30)
0 0
5 7
1 7(4)
参与BCR基因重排的重组酶
• RAG1/RAG2
• • • • RAG(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仅表达于不成熟T和B细胞 特异性识别并切除RSS RAG基因敲除小鼠出现Ig及TCR基因无法重排和表达。
重排信号序列
12-23原则
• 带有12bp-RSS的基因片 段只能与带有23bp-RSS 的片段结合。 • 保证基因片段之间的正 确重排和连接。
Ig重链基因重排
J5
J6
抗体分子多样性的产生
• IGH基因V、D、J之间的随机组合
• 6000余种(50×23×6)
• IGK基因V、J之间的随机组合300余种 • IGL基因V、J之间的随机组合200余种 • V-D、D-J、V-J的连接过程中,常发生接头处核苷酸丢失 现象。
• TdT(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 DNA外切酶 • DNA合成酶
重排信号序列
• RSS
• rearrangement signal sequence • 位于Ig胚系基因中V、D、J片段的两端 • 一个具有回文特征的7核苷酸序列(CACAGTG) 与一个富含A的9核苷酸序列(ACAAAAACC)加 上二者之间的12或23bp间隔序列。
主要内容
• • • • 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淋巴细胞的亚群 B淋巴细胞的功能
B细胞的分化发育
• 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中的分化发育 过程中主要发生的事件是
• 功能性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表达 • 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BCR的胚系基因—Ig基因
IGK IGL
90(60) 60(30)
0 0
5 7
1 7(4)
参与BCR基因重排的重组酶
• RAG1/RAG2
• • • • RAG(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仅表达于不成熟T和B细胞 特异性识别并切除RSS RAG基因敲除小鼠出现Ig及TCR基因无法重排和表达。
重排信号序列
12-23原则
• 带有12bp-RSS的基因片 段只能与带有23bp-RSS 的片段结合。 • 保证基因片段之间的正 确重排和连接。
Ig重链基因重排
J5
J6
抗体分子多样性的产生
• IGH基因V、D、J之间的随机组合
• 6000余种(50×23×6)
• IGK基因V、J之间的随机组合300余种 • IGL基因V、J之间的随机组合200余种 • V-D、D-J、V-J的连接过程中,常发生接头处核苷酸丢失 现象。
• TdT(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 DNA外切酶 • DNA合成酶
重排信号序列
• RSS
• rearrangement signal sequence • 位于Ig胚系基因中V、D、J片段的两端 • 一个具有回文特征的7核苷酸序列(CACAGTG) 与一个富含A的9核苷酸序列(ACAAAAACC)加 上二者之间的12或23bp间隔序列。
《B淋巴细胞》PPT课件

� (2)有丝分裂原受体 � 有丝分裂原:是能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有丝分裂的
物质。——有选择性的与B或T淋巴细胞结合 � 作用:使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 种类:葡萄球菌A蛋白(SPA)——B细胞专有
(不依赖于T细胞) 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依赖于T细胞)
四、其他表面分子
(3)MHC Ⅱ抗原 � 分两类:MHC Ⅰ和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1.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 重链基因群: � 14号染色体长臂
V区基因:V、D(Ig H链)、J基因片段; C区基因:C基因片段。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1.BCR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系基因结构� 轻链基因群: � 分κ基因2号染色体短臂
λ基因 22号染色体长臂 其中V区基因:V、D基因片段;
成,其中含有2个YxxL/V保守系列。其中Y被细胞内的酪氨 酸蛋白激酶(PTK)磷酸化后,可募集结合胞浆中的PTK,是 细胞活化信号转导过程早期阶段的的重要部分。
二、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 加强B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三、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 )
B 淋巴细胞
� B细胞也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指带有自身合成 免疫球蛋白的细胞。
B 淋巴细胞
� 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淋巴样干细胞分 化成熟而来。
� 浆细胞(plasma cell)由活化的B细胞而来,能分泌针 对特异性抗原(antigen,Ag)的抗体(antibody,Ab )。
� B淋巴细胞的三大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 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CD20 �CD22 �CD32
四、其他表面分子
� (1)补体的受体
物质。——有选择性的与B或T淋巴细胞结合 � 作用:使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 种类:葡萄球菌A蛋白(SPA)——B细胞专有
(不依赖于T细胞) 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依赖于T细胞)
四、其他表面分子
(3)MHC Ⅱ抗原 � 分两类:MHC Ⅰ和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1.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 重链基因群: � 14号染色体长臂
V区基因:V、D(Ig H链)、J基因片段; C区基因:C基因片段。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1.BCR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系基因结构� 轻链基因群: � 分κ基因2号染色体短臂
λ基因 22号染色体长臂 其中V区基因:V、D基因片段;
成,其中含有2个YxxL/V保守系列。其中Y被细胞内的酪氨 酸蛋白激酶(PTK)磷酸化后,可募集结合胞浆中的PTK,是 细胞活化信号转导过程早期阶段的的重要部分。
二、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 加强B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三、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 )
B 淋巴细胞
� B细胞也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指带有自身合成 免疫球蛋白的细胞。
B 淋巴细胞
� 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淋巴样干细胞分 化成熟而来。
� 浆细胞(plasma cell)由活化的B细胞而来,能分泌针 对特异性抗原(antigen,Ag)的抗体(antibody,Ab )。
� B淋巴细胞的三大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 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CD20 �CD22 �CD32
四、其他表面分子
� (1)补体的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码BCR重链或轻链的基因是以数个分隔开的基因 片段的形式成簇存在的。在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只有经 过基因重排,才能形成有功能的BCR。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人BCR染色体定位和功能性基因片段
肽链 BCR H
染色体定位 14q32.3 2p1112 22q11.2
编码可变区 编码恒定区
V DJ
四、其他表面分子
CD20:调节B细胞增殖与分化,B细胞特异性标志 CD22:胞浆含ITIM基序,负调节CD19/CD20/CD81 CD32:负反馈调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
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 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 B细胞共受体 ➢ 协同刺激分子 ➢ 其他表面分子
一. 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
mIg Ig(CD79a) Ig(CD79b)
BCR复合物结构模式图
BCR复合体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模式图
二、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Ø RSS 结构:回文结构七聚体 富含A/T的九聚体 分布:V 片段3、J片段 5和D片段的两侧
Ø RSS与重链VDJ基因重排:D+JDJ V+DJVDJ Ø RSS与轻链VJ基因重排:V+JVJ
(二)V (D) J重组酶 (recombinase) RAG-1/RAG-2复合物(重组激活酶复合物) 性质:内切酶 表达:T/B淋巴细胞发育早期阶段 作用:识别RSS,切断七聚体一侧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表达:B细胞前体 作用:通过非模板的方式将数个核苷酸加到DNA断端 其它 :内切酶、DNA外切酶、DNA合成酶等
C
40 25 6
9
40 5
1
30 4
4
BCR的基因结构
(一)重链V区基因
V
C
CDR1 CDR2 CDR3
重链
重链基因
VDJ
C
VH(variable):
人VH基因片段为40个,根据同源性分为7个家族,编码H链的
信号序列和V区1-98aa,包括CDR1和CDR2
D(diversity):
人D基因片段为25个,编码V区中大部分CDR3
JH(joining): 人JH基因片段为6个,编码CDR3其余部分和第4个骨 架,15-17aa
(二)重链C区基因
V
C
CDR1 CDR2 CDR3
重链
重链基因
VDJ
C
CH:人CH基因片段含多个外显子,在大多数情况下C区中每个结 构域和铰链区是由单独外显子编码。
(三)轻链的结构
V
C
CDR1 CDR2 CDR3
轻轻基因
V
J
C
人Vλ约有30个,根据同源性可分10个家族;Jλ和Cλ各4个,并 成对排列
BCR的基因重排
(一)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 重排过程主要由一组重组酶来识别V、(D)、J基因片段两侧的 重组信号序列,通过切断、修复DNA而实现的
CD40:组成性表达,与活化T细胞CD40L结合,传递B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CD80/CD86:活化B细胞表达,与T细胞上CD28和 CTLA-4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其他黏附分子:ICAM-1(CD54),LFA-1等。
ICAM-1 LFA-1
协同刺激分子
B淋巴细胞重要的表面分子示意图
第九章B淋巴细胞
来源: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淋巴 样干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分布: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细胞 脾中的淋巴细胞,50% 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25% 外周血淋巴细胞,5%-25%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 BCR的基因结构、重排及其多样性
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 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B细胞 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轻链
轻轻基因
V
J
C
V:人V基因片段为40个,根据同源性可分7个家族,编码195aa,包括CDR1、CDR2和部分CDR3
J:人J基因片段为5个,编码96-108aa, 包括部分CDR3和第4 个骨架区
C:人C基因片段为1个,编码109-214aa
(四)λ轻链的结构
V
C
CDR1 CDR2 CDR3
轻链
在B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H或L
基因可得到有效表达。
抑制另一条染色体H基因重排
14号染色体 有效
H基因重排
启动2号染色体链基因重排
失败
另一条染色体H基因重排
同型排斥 (isotype exclusion):
Ig 和两型中择一表达;先表达链基因,如链基因重排
失败,才开始链基因表达。
CD19/CD21/CD81
多分子活化共受体,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CD19 :胞质区可传递活化信号; CD21 (CR2):可结合补体C3d; CD81:连接CD19和CD21,稳定复合物结构。
B 细胞双重抗原识别模式图
三、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 )
小鼠:=95:5,人:= 65:35
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胚系中众多V、D、J基因片段(组合多样性,combinatorial diversity) 人重链:VH(40) D(25) JH(6) = 6000 人轻链:V(40) J(5) = 200 人轻链:V(30) J(4) = 120 轻、重链不同配对 6103 2.0102 + 6103 1.2102 = 1.92106 V(D)J连接的多样性(junctional diversity) 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
(二)B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B细胞的发育阶段
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
克隆清除:
未成熟B细胞表面表达的mIgM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会导 致该细胞的凋亡。
受体编辑:
mIgM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导致RAG基因重新活化,发生轻链VJ的 再次重排,合成新的轻链。
失能:
mIgM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引起mIgM表达下调,进入外周淋巴器 官后对抗原刺激不应答。
(三)BCR重排顺序
H
重链可变区基因重排示意图
BCR胚系基因重排发生具有明显的程序化形 式,首先是重链进行基因重排,随后才是轻链 重排。
经过胚系基因的重排,B细胞的DNA序列与 其他体细胞有很大不同,这是存在于B细胞和T 细胞中非常独特的现象。
(四)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
等位排斥 (allelic exclusion):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人BCR染色体定位和功能性基因片段
肽链 BCR H
染色体定位 14q32.3 2p1112 22q11.2
编码可变区 编码恒定区
V DJ
四、其他表面分子
CD20:调节B细胞增殖与分化,B细胞特异性标志 CD22:胞浆含ITIM基序,负调节CD19/CD20/CD81 CD32:负反馈调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
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 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 B细胞共受体 ➢ 协同刺激分子 ➢ 其他表面分子
一. 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
mIg Ig(CD79a) Ig(CD79b)
BCR复合物结构模式图
BCR复合体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模式图
二、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Ø RSS 结构:回文结构七聚体 富含A/T的九聚体 分布:V 片段3、J片段 5和D片段的两侧
Ø RSS与重链VDJ基因重排:D+JDJ V+DJVDJ Ø RSS与轻链VJ基因重排:V+JVJ
(二)V (D) J重组酶 (recombinase) RAG-1/RAG-2复合物(重组激活酶复合物) 性质:内切酶 表达:T/B淋巴细胞发育早期阶段 作用:识别RSS,切断七聚体一侧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表达:B细胞前体 作用:通过非模板的方式将数个核苷酸加到DNA断端 其它 :内切酶、DNA外切酶、DNA合成酶等
C
40 25 6
9
40 5
1
30 4
4
BCR的基因结构
(一)重链V区基因
V
C
CDR1 CDR2 CDR3
重链
重链基因
VDJ
C
VH(variable):
人VH基因片段为40个,根据同源性分为7个家族,编码H链的
信号序列和V区1-98aa,包括CDR1和CDR2
D(diversity):
人D基因片段为25个,编码V区中大部分CDR3
JH(joining): 人JH基因片段为6个,编码CDR3其余部分和第4个骨 架,15-17aa
(二)重链C区基因
V
C
CDR1 CDR2 CDR3
重链
重链基因
VDJ
C
CH:人CH基因片段含多个外显子,在大多数情况下C区中每个结 构域和铰链区是由单独外显子编码。
(三)轻链的结构
V
C
CDR1 CDR2 CDR3
轻轻基因
V
J
C
人Vλ约有30个,根据同源性可分10个家族;Jλ和Cλ各4个,并 成对排列
BCR的基因重排
(一)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 重排过程主要由一组重组酶来识别V、(D)、J基因片段两侧的 重组信号序列,通过切断、修复DNA而实现的
CD40:组成性表达,与活化T细胞CD40L结合,传递B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CD80/CD86:活化B细胞表达,与T细胞上CD28和 CTLA-4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其他黏附分子:ICAM-1(CD54),LFA-1等。
ICAM-1 LFA-1
协同刺激分子
B淋巴细胞重要的表面分子示意图
第九章B淋巴细胞
来源: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淋巴 样干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分布: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细胞 脾中的淋巴细胞,50% 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25% 外周血淋巴细胞,5%-25%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 BCR的基因结构、重排及其多样性
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 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B细胞 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轻链
轻轻基因
V
J
C
V:人V基因片段为40个,根据同源性可分7个家族,编码195aa,包括CDR1、CDR2和部分CDR3
J:人J基因片段为5个,编码96-108aa, 包括部分CDR3和第4 个骨架区
C:人C基因片段为1个,编码109-214aa
(四)λ轻链的结构
V
C
CDR1 CDR2 CDR3
轻链
在B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H或L
基因可得到有效表达。
抑制另一条染色体H基因重排
14号染色体 有效
H基因重排
启动2号染色体链基因重排
失败
另一条染色体H基因重排
同型排斥 (isotype exclusion):
Ig 和两型中择一表达;先表达链基因,如链基因重排
失败,才开始链基因表达。
CD19/CD21/CD81
多分子活化共受体,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CD19 :胞质区可传递活化信号; CD21 (CR2):可结合补体C3d; CD81:连接CD19和CD21,稳定复合物结构。
B 细胞双重抗原识别模式图
三、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 )
小鼠:=95:5,人:= 65:35
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胚系中众多V、D、J基因片段(组合多样性,combinatorial diversity) 人重链:VH(40) D(25) JH(6) = 6000 人轻链:V(40) J(5) = 200 人轻链:V(30) J(4) = 120 轻、重链不同配对 6103 2.0102 + 6103 1.2102 = 1.92106 V(D)J连接的多样性(junctional diversity) 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
(二)B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B细胞的发育阶段
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
克隆清除:
未成熟B细胞表面表达的mIgM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会导 致该细胞的凋亡。
受体编辑:
mIgM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导致RAG基因重新活化,发生轻链VJ的 再次重排,合成新的轻链。
失能:
mIgM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引起mIgM表达下调,进入外周淋巴器 官后对抗原刺激不应答。
(三)BCR重排顺序
H
重链可变区基因重排示意图
BCR胚系基因重排发生具有明显的程序化形 式,首先是重链进行基因重排,随后才是轻链 重排。
经过胚系基因的重排,B细胞的DNA序列与 其他体细胞有很大不同,这是存在于B细胞和T 细胞中非常独特的现象。
(四)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
等位排斥 (allelic ex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