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1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236p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236p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 2.人生历程理论 埃尔德于1995年提出了人生历程理论。该理论重视环 境的作用,强调环境对人生历程的影响。他认为,人生历程 主要受四大环境背景因素的影响(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 生关联以及人力和社会约束的背景)。
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
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二)精神分析学说 20世纪前期,佛洛依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 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 为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
2.心理实质: 科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实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
(二)学前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 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 指从进入幼儿园伊始到上小学之前(3-6、7岁)的儿童。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儿童个体从胎儿开始到上小学之前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 规律的科学。
2. 发 展 的 原 则
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
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的, 发展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前进有时倒退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3.育儿观念 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 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完整版)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完整版)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例2: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
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显得带绿色。
图2
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对比的事例?在幼教工 作中如何运用这一规律呢?
同时对比
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 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先后对比
先后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 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 到苹果发酸,吃过药后,再吃糖,糖更甜等。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 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
2)、对象与背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双关图)
3)、影响因素:
双关图(一)
看到图中的婴儿?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对象的活动性 ➢对象的特征
2、主体因素: 需要、兴趣、目的、知识经验
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的影响因素
对象的活动性
对象的特征
三、感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规律 (二)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听觉:16~2万赫兹
● 人的感官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随时都能感 觉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 人的感觉。
● 刺激强度与感觉的关系可以从感受性与感 觉阈限上反映出来。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 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 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1. 儿童感觉发展的基本特征1.1 感觉器官的发育儿童的感觉器官在出生后就开始发育,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视力和听力是两个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可的感觉,但是直到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才能完全发育完成。

1.2 儿童的感觉区域在儿童身上,感觉器官像他们的肌肉、关节等之类的身体部位一样,都比成年人的要小。

这意味着,当儿童感觉到某种刺激时,他们所感觉到的范围也会比成人更小。

1.3 儿童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儿童的感觉器官比较脆弱,因此儿童对外部刺激的照射很敏感。

比如,在弱光和弱声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更加清晰。

而在强光和强声音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不适应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儿童知觉发展的基本特征2.1 儿童知觉发展的特征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不断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之后,他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

2.2 儿童知觉误差儿童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犯一些知觉误差,而这些误差多半是由于他们庞大感觉器官范围的缘故。

比如,当一只鸟在树上飞过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它从下方飞来,而不是从上方飞来。

2.3 儿童从感觉到认知儿童的感觉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儿童的直觉和认知。

3. 儿童感觉和认知的发展需求3.1 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孩子们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和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这样可以促进感觉器官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必须学会接受新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探索和尝试孩子们需要尝试新的事物和事情,比如摆弄新的玩具、探索陌生的环境、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得到发展。

3.3 展示和分享孩子们需要分享他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通过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三,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 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整理课件
16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
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1.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 动中来。
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
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帮助发展其注意转移的能力 。
整理课件
18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1. 1-3个月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 (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 (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 (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 (7)偏好熟悉的刺激物 (8)偏好新奇的刺激物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 无意注意的原因 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3.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 2 )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 3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向 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 4 )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注意 : 幼儿经常以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 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在此基础上形成幼儿的时间观 念,养成遵守时间,有效利用时间的习惯,是幼儿期 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能听见 (2)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1.对声音辨别——偏爱; 2.听力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期);
3.儿童听觉定位呈现U形发展
4.注意事项:疾病、噪音、滥服药物
5.(我国学者张劲松)幼儿的语音听觉能
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称
(3)将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
形状知觉概括化。
知觉认同—归入标准—塑造模型
2.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大小知觉的正确性和难易程度与知觉对象的形状特 征有直接关系。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 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 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2.5——3岁是儿童大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3)系统性 小幼儿只能看到零碎、孤立的印象,不能发现内部联 系,如小班的幼儿表面的、明显的、个别的部分。 实验表明:儿童的观察,从最初的无秩序的活动,逐 渐变成首尾一贯的朝着一定方向的活动。即从最初杂 乱无章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的知觉过 程。 (4)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在幼 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看图说话:从有什么、是什么 在做什么、怎么 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 现。

《学前儿童发展》第三章考点手册

《学前儿童发展》第三章考点手册

《学前儿童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考点9 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二级考点,选择、名词)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3.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婴儿能分辨面孔、同心圆、报纸。

这属于视觉偏好法。

5.【习惯化】是对婴儿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不再对刺激物做出反应的方法。

6.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研究婴幼儿感知觉的经验方法(1)视觉偏好法;(2)习惯化方法;(3)诱发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法。

8.【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种更感兴趣。

9.【去习惯化】即婴儿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象。

10.【诱发电位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11.【高振幅吮吸法】即让婴儿吮吸一个里边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研究者通过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他们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12.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是习惯化方法。

考点10 视觉的发展(★三级考点,选择、名词)1.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

2.【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3.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4.【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5.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考点11 触觉的发展(★三级考点,选择、名词)1.【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结合。

2.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震动觉。

3.儿童从出生起就有触觉反应。

4.甜味能减少婴儿哭泣。

5.与苦、酸、咸或者中性的液体相比,他们吸吮甜味液体频率更快。

6.婴儿视觉和触觉的协调一般出现在出生后5个月左右。

幼儿园考编之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幼儿园考编之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形状知觉从易到难的顺序
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圆正半长三八五梯菱)
二、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3岁——上下
4岁——前后
5岁——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要求:给幼儿做镜面示范
三、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①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②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还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时间定向,后期逐渐能够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

③6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④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为:将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四、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新异性
主体本身的状态: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和验
五、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成人的要求的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
幼儿初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幼儿中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
幼儿晚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认识菱形、平行四边形、 椭圆
3.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3.1大小知觉的发展特点
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2岁半至3岁孩子,已能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者小皮球 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 3.2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2岁半—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4—5岁幼儿在判别立体实物的大小时,要借助触摸才能确定 6—7岁幼儿借助于经验可以单凭视觉判定立体实物的大小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 、受语言指导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 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亮度(明度)恒常、颜色恒常。
(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 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
感觉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看到晴朗夜空下30英尺外的一支烛光
听觉
安静环境下听到20英尺以外表的滴答声
味觉 嗅觉 触觉
可尝出两加仑水中加入1茶匙糖的甜味 闻到散布于3居室一滴香水的气味 感觉从1厘米高处落到脸颊上蜜蜂的翅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以 及深度知觉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依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进行的。人对物体形状
的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只要你以前对某种物体比较熟 悉,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知觉它,都不容易出现差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个人的知识经验。 自身了解的或经验过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3)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实验
你看到了多少个几何图形?
• 时钟上显示的是几点钟? • 你看到巴士上有多少个小孩? • 屏幕上最左边的几何图形,它的主要颜色是什么?
潮州师范分院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姚艳珠
潮州师范分院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6/14/2020
潮州师范分院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 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 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潮州师范分院
9
7
5
3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 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 定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 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 必要条件。
• 规律: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 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语言被纳入到心理活动后的结 果,是由语词意识支配的。
为什么有时学生在下面讲话,老师采取停止讲课的方式? 差异越显著,越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 意。如黑夜中的明灯,霜雪中的红梅,青滩上的白鹤,帐本上 的赤字,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活动的事物,如草丛窜出的野兔,天空扑来的飞鹰; 变化的事物,如忽隐忽现的礁石,忽明忽暗的光线, 忽高忽低的歌声,忽抑忽扬的话语,都容易引起人们 的无意注意。
你注意到了图中的哪一个小脸?
(4)刺激物的新异性。
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事物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新异的东 西则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绝对新异的事物(即从未经验 过的事物),如平生第一次见到的骆驼、大象、斑马等;相对 新异的事物(即已知事物的新组合),如动物杂技中的猴拉车, 狗坐轿,熊猫擂鼓吹大号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其 中相对新异事物的影响作用更大。
客观条件(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艳 色,一股奇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刺激物的 相对强度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在喧闹的人群中 大声说话,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安静的课 堂上轻轻的耳语,也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的对比差异。
(二) 注意的种类
• 分类标准:有无目的,有无意志努力 • 三大类型:
–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 定义: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
意。是人们自然而然的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 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受以下因素影响: •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 对活动的兴趣和认识 • 活动的组织 • 人的性格和意志品质等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 定义: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一种有自觉的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它兼有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方面的某些特点。是个体的心理活 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什么是注意
• 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在某瞬间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另
一些对象。
方向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胡它。思使乱心想理活就动没强离度有开注一意切的无关对的象事?物,并
╳ ( √或╳ )
• 3、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 共同特性,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
哪些因素会

规律:影响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影响特无点意及注 人自身
的状态。
意?
1、刺激物的特点:(相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 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个人的知识经验、情绪状态 和精神状态
• 应用: • 工业、装潢、广告、服装、玩具设计、教学等。
小实验
规律: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 eg:光——注视

巨响——停止吃奶
– 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 的,也就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b.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 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多, 而在同样条件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 象。 – 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经出现,对刺激物 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
总和:24
•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7
5
3
9
你答对了吗? 为什么?
注意
• 主要解决的问题
– 注意的定义 – 注意的种类 – 婴幼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 – 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 – 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一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概念 •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P57
资料:
类型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无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低级、自 窗外的歌声、
发的
霓虹灯
高级、自 学习、听课
觉的
射击
最高级、 自觉性程
度很强
电脑打字 “盲打”, 打毛衣不用

某电子工厂在工人们挑选电子零件的流水线上 把透明无色的零件放置在黑色的背景上,该做 法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2、新生儿的注意
•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一些注意现象,主要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 1. 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
• 2.选择性注意萌芽 婴儿最初只有无意注意。定向注意和婴儿 的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
a.定向注意出现
• 定向性注意:外来的强烈刺激引起新生儿暂时停 止哭喊,或把视线转向刺激物。
二、婴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
1、胎儿的注意
• 在胎儿期,个体就开始对声音有了定向反射。 • 各种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体内已经会对不同分
贝的声音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射,即对不同的声 音刺激有选择性的注意。 • 选择性注意是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主要表现 形式。
2、新生儿的注意
刚出生的新生儿有注意吗? 如果有注意的话,会是什么注意呢? 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