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合集下载

(完整版)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完整版)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例2: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
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显得带绿色。
图2
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对比的事例?在幼教工 作中如何运用这一规律呢?
同时对比
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 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先后对比
先后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 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 到苹果发酸,吃过药后,再吃糖,糖更甜等。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 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
2)、对象与背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双关图)
3)、影响因素:
双关图(一)
看到图中的婴儿?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对象的活动性 ➢对象的特征
2、主体因素: 需要、兴趣、目的、知识经验
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的影响因素
对象的活动性
对象的特征
三、感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规律 (二)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听觉:16~2万赫兹
● 人的感官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随时都能感 觉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 人的感觉。
● 刺激强度与感觉的关系可以从感受性与感 觉阈限上反映出来。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 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 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三)观察的全面性
儿童观察的全面性较差,很难获得关于事物的 完整认识。
(四)观察的深刻性
儿童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注意到事物外在的联系和表面特征,难以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目的与任务。
(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发展
1.触觉
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2.嗅觉
在进化早期具有重要的保护生存、防御危险的价值。
新生儿出生后即已有了嗅觉反应。
3.味觉
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
新生儿的味觉敏锐,能辨别不同的味道。
对甜味表现出偏好,4个月开始偏爱咸味。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授课课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授课
形式
理论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懂得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理论讲授
媒介:多媒体课件
2.感受性的变化
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这就是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相互作用 4.联觉
(三)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等的知觉。一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
2.时间知觉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特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永久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婴儿对复杂的图形注视 时间更长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 - 正 方形 - 半圆形 - 长方形 - 三角形 - 八边形 - 五 边形-梯形-菱形
二、深度知觉的发展
定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的感知。 6个月的婴儿已具备深度知觉的能 力。
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
三、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是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感 知。
3岁幼儿辨别上下 4岁幼儿辨别前后 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9岁的儿童掌握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 6-7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
的刺激。
视觉(视网膜)
外部感觉 听觉(耳蜗) 味觉(味蕾) 嗅觉(鼻上部粘膜) 触觉(皮肤)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觉(肌肉、神经)内部感觉 平衡觉(前庭、半规管) 机体觉(内脏的神经细胞、皮 肤)
感觉轰炸: 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 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 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幼儿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概述
二、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 反映。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形状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速度的知觉。

三章二节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和观察力培养

三章二节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和观察力培养
2个月:可区分五味(酸、甜、苦、辣),对刺激的 气味会产生排斥反应。
3个月:嗅觉和味觉继续发展,能辨别不同味道。 4-5个月:喜欢尝试,想把所有东西放到嘴里。 9-12个月:这阶段会表现出对甜味和盐味的爱好。
问题探究
6.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学前儿童味觉的 训练方法?
6.(1)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 a.味觉:生来就有,酸、甜、苦、咸
5(1)学前儿童触觉的作用? a.触 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
途径。 b.触觉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5、(2)学前儿童触觉发展过程? a. 口腔探索:第一年 b. 手的探索 c. 眼耳手协调探索 ----皮亚杰认为,将触觉和视觉联合起来并用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9、(2)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表现?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
今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
、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
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教学中注意: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观察导入 看,蜻蜓的身上还有小毛毛呢!
问题探究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0、观察力的含义?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
现? 10、(1)观察力的含义?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
的能感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10、(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a.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b.观察的精确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悬挂起来。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4-8月表现出喜欢亮度大,而不喜欢暗色;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喜欢光波长的“温暖色”,不喜欢“冷淡色”。
种探索手段。
问题
“小朋友的手有四两糖”,为什么幼儿总是喜欢 咬手指等物品呢?
扩展知识:口唇期(弗洛伊德)
三、手的触觉探索
•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 (二)视触的协调
• (三)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 触觉的协调。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 一、视敏度的发展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或综合)的反映。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
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
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 红、白、黑、黄、绿、蓝、橙、紫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鲍厄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 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 不同的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 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 有程度上的差异。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 称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能听见 (2)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 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1.对声音辨别——偏爱; 2.听力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期); 3.听觉的个别差异 4.半聋半哑的孩子 5.注意事项:疾病、噪音、大声喧哗

儿靠视觉、听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 向定位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1.发生
(1)婴儿听觉定位的能力强于视觉定位; (2)盲婴依靠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很强。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
进行方向定位。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手
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扩展知识: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和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 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怎样发展学前儿童的各种主要感觉(或注意事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儿童将视觉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现象 。新生儿的视觉调节 机能较差,儿童集中的视觉活动还未形成。大约从出生后的第3周起, 新生儿开始具有了视觉集中现象随着儿童的视觉机能日趋完善,视觉集 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都逐渐延长。 (二)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对象形状和大小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 视觉敏度是依靠眼球晶状体的变化来进行调节的。幼儿期的儿童的视敏 度持续发展。在正常视力之外,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 病。 (三)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一般认为,3、4个月的乳儿才开始具有最初的颜色视觉,具备了辨别彩 色与非彩色的能力。婴儿期的儿童开始能够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颜色, 到了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儿童年龄越小,感知的目的性就越差,随着年龄的 增长,需要、兴趣等逐步发展起来 ,感知觉活动的 有意性逐步增强。
(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婴幼儿的感知觉常常伴随着较大的冲动性,但随着 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觉向着思考性的方向发展 。
图形配对测验的结果发现,儿童年龄越小,与标准 图形配对所花的时间越短,而且错误也越多。
儿童早期就具备了对物体形状和几何图形的分辨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范 茨通过设计“注视箱”发现儿童对各模式注视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复 杂程度越高的图形,注视的时间越长。
范茨的注视箱
一分钟测验中平均注视的时间(秒)
(二)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外界物体大小的反映。国内国外研究表明 儿童大小知觉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第一阶段(5~7岁):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 Nhomakorabea左右方位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 织和解释的过程。例如,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闻到花香等,这些都是知觉现象。
(二) 感觉的基本规律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2.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 感觉适应 (2) 感觉对比 (3) 感觉的相互作用 (4) 感受性的发展 (5) 感官的补偿作用
三、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先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开始看见整体 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不能把整 体和部分结合起来(7、8岁)。最后一个阶段,儿童一眼就能看出部分和整 体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8、9岁)。埃尔金德和凯格勒通过实验证明 了上述观点,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图片(见图4-7),并让儿 童说出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如果儿童在观察图片时,漏看了 部分或漏看了整体,就再问他: “你看还有别的什么?”
实验时,每个孩子(36名6个半月至14个月的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让孩子的 母亲分别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招呼孩子。36名婴儿中有27名愿意从中央板爬过 “浅滩”来到母亲身边,只有3名“冒险者”爬过悬崖。大多数婴儿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 招呼时,不是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
(三) 味觉、嗅觉的发生发展
1. 味觉的发生发展 2. 嗅觉的发生发展
(四) 触觉的发生发展
1. 触觉的产生 2. 口腔触觉 3. 手的触觉
(五) 痛觉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新生 儿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 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感觉不到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产生和发展经过若干阶段。

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儿童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视触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手的真正探索
活动开始。

其出观大约在生后5个月左右。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鲍厄(1966)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FantzRL1963)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

苏联文格尔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根据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小的盲童已学会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

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
已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

这也可以说是人小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换句话说,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3岁后比较明显。

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
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到的观察。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丁祖荫的研究(1964)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

他提出,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4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该研究指出,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四、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

根据苏联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

1知觉认同。

2.归入标准。

3塑造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