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课

合集下载

【学霸课堂笔记】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课 蝴蝶的家 必考知识点名师汇编(人教部编版)

【学霸课堂笔记】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课 蝴蝶的家 必考知识点名师汇编(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讲义第八课蝴蝶的家躲避—躲藏喧嚷—喧闹难为—为难轻盈—轻快柔弱—脆弱猛烈—强烈湿漉漉-湿淋淋躲避—暴露密集—稀疏猛烈—微弱喧嚷—寂静轻盈—笨重柔弱—强壮鲜艳—暗淡黑压压—白茫茫(低沉)的天(密集)的雨点(银色)的雨幕(斑斓)的彩粉(猛烈)的风雨(下雨)的时候ABB 式词语:黑压压湿漉漉明晃晃齐刷刷血淋淋暖洋洋臭烘烘气鼓鼓含“蝶”字的四字词语:庄周梦蝶蝶粉蜂黄蝶使蜂媒招蜂引蝶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

著名作家。

曾任山东省文艺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哭女翻身记》《枯树开花》《山乡女儿》等。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品,讲述“我”为雨中的蝴蝶深感担忧,不断找寻蝴蝶的家而最终无果。

文章篇幅短小,行文简洁,极富童真童趣,同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写法探究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的设问手法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或结论,自问自答。

本文第3、4自然段都是用设问引出自己的猜想。

作者在述说“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时,用一遍遍的设问引出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浓浓的关爱之情。

1.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世界笼罩在狂烈的风雨之中的景象,也使人感到这样的雷雨天气似乎在有意为难蝴蝶。

2.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赏析】“着急”体现了“我”对蝴蝶的关心,由比可以看出“我”对蝴蝶的喜爱之情。

3.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赏析】“轻盈”体现了蝴蝶的体态,用词生动、准确;这句话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蝴蝶的柔美,再次体现了作者对蝴蝶的怜惜之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优秀8篇)篇一: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四)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1.学生自读3、4自然段。

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蝴蝶的家》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蝴蝶的家》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 课《蝴蝶的家》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课文原文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天是那样的消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处处都是湿的。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焦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快,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焦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格外确信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确定有家。

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赶忙飞回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

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

松林里呢,处处是水珠滚坠。

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已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 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焦急了。

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这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里从没见过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那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这倒有些说得过去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而且树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不定,被雨冲刷得透湿,也不像是蝴蝶的家呀!我真为蝴蝶焦急了。

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出来,在阳光里飞。

它们是那么快活,那么明媚。

我想,它们肯定是藏在一个隐秘的家里。

它们的家肯定秀丽而香甜,不像家雀儿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烟的屋檐下避雨。

肯定是这样的。

”她的话说得倒是不错,但我却总没见到过下雨时的蝴蝶到底藏在哪里。

谁要是能说给我,我就不焦急了。

学问点一、多音字嚷:rǎng叫嚷rāng嚷嚷雀:qiǎo家雀儿què雀跃二、词语解释躲避: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八》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八》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八》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语文园地八》中的知识点,包括识字、语句理解等。

2.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语文园地八》这篇课文展开,涉及词语解释、课文理解、课后练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2.教学难点:解决学生在理解文章中生词和语句结构方面的困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学习内容呈现教师通过朗读课文,解释生词,讲解句子结构等方式,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重点知识点。

3. 课文分析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等,让学生逐步领会课文的意义和背景。

4.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课堂练习,包括生字造句、课文填空、词语选择填空等,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5. 语文拓展通过课文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吸收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也需要保持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为学生解惑,提供更好的引导。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语文园地八》这篇课文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希望通过一堂优质的语文课,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

以上便是本次《语文园地八》优质课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1. 课时主题本节课主要学习文章《小巫见大巫》。

2. 课文内容文章主要讲述小巫遇到了大巫,并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对话和互动。

3. 学习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语言表达。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文《小巫见大巫》课本•黑板、彩色粉笔•学生课本、练习册2. 教学环境准备•整洁的教室环境•保持教室安静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短的复习。

2. 学习课文《小巫见大巫》(3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词语和句子,确保学生理解文中内容。

3.学生跟读课文,提醒注意语音语调。

3. 文本理解(20分钟)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学生展开讨论,互相分享理解和想法。

3.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4. 整理总结(10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课文的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所学的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对应的练习内容。

•阅读课文几遍,保持熟练。

2. 下节课预习内容•在课本中预习下一篇文章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小巫见大巫》,增强了对语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认真复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谢谢各位同学的配合和听讲!以上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时教案,希服对您有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懂得故事主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感悟和表达。

4.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主题。

2.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提高语音语调准确度。

3.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

4.进行课文的思辨分析,提高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园地》四年级上册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4.黑板、彩色粉笔5.朗读比赛奖品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2. 学习课文(2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重点强调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课文讲解:理解课文内容,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

3.小组合作活动:请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3. 情感体验(15分钟)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4. 语言运用(20分钟)1.学生进行课文改编,发挥想象力,重新书写故事情节。

2.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并颁发奖品。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检测1.请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评分评选优秀者。

2.请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测试,检验学生的课文掌握程度。

六、课后作业1.课文默写:要求学生默写课文中的一段文字。

2.课文复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体验:让学生写一篇感悟课文的文章,包括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七、反思与建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

语文园地八1.复述课文时注意熟悉课文内容,按照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

2.学会利用一个熟字加部首的方法识记汉字。

3.认真、正确地抄写词语,注意易错字;认真读句子,学会用简短的话来概括长句子。

4.认真、正确地抄写一段话,在抄写中掌握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

5.读准词语的读音,积累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

重点1.正确复述课文,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学会正确表达。

难点学会按照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

1.字词积累“识字加油站”中形声字的积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些生字和它们一样。

“词句段运用”中,对于易错字,可以开展“我是小医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这些错别字,采用温馨提示的方法,让学生注意这些生字。

2.语言运用“交流平台”,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注意熟悉课文内容,重点部分要讲得详细一些,次要部分要简略一些,复述时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日积月累”中都是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尝试在说话、习作中加以运用。

1.预习提纲(1)复述课文,说说自己复述课文时要注意什么。

(2)从自己的作文本、抄写本上,搜集自己平时写错的生字,尝试找出自己的易错点。

(3)搜集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复述课文时注意熟悉课文内容,按照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

2.了解“识字加油站”中的生字都是由一个熟字加部首组成的。

3.认真、正确地抄写词语,注意易错字;认真读句子,学会用简短的话来概括长句子。

一、交流平台1.教师谈话:平时上课时,老师会让大家复述课文,有的同学复述课文有详有略,很有条理,很多同学对此羡慕不已。

其实做到这些也不难,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其中的方法。

2.所谓复述课文,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最后一单元,整个单元以“总结与提高”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本册书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本单元包含了八个方面的内容:字母表、字词盘点、句子练习、阅读理解、古诗欣赏、作文训练、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前三学期的语文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但在不同的学生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对字词、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比较熟练,有的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作文方面有较大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回顾本册书的学习内容,巩固字母表、字词、句子等基本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增强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与提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字母表、字词、句子等基本语文知识的巩固;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古诗欣赏能力的增强。

2.教学难点: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针对不同文体的古诗的欣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语文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辅助材料:相关阅读文章、古诗、作文范文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语文游戏,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回顾本册书的学习内容,分别从字母表、字词、句子、阅读理解、古诗欣赏、作文训练、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八个方面进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一、教材解读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
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第二单元:“人物画廊”。

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主要因素——人物,深入
体会小说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关注小说的结构和篇章布局,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
小说的语言往往是鲜活的而又经过精心锤炼,学习时要细细揣摩。

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
个教点的联系。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
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
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
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
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
浑然一体。

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
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P35 ②照样子,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答案:暖和(温暖) 誉写(抄写) 昔日(往日) 眺
望(远眺) 附近(周围) 周游(遍游) ③填入适当表示动作的词语答案:晚饭后,爸爸在(看
/读)报,妈妈在(织/打)毛衣,奶奶安闲地(倚/躺/靠)在躺椅上(闭)目(养)神。

每当这时,我会给爸爸(沏)茶,替妈妈(切)西瓜,最后帮奶奶(捶)背。

智慧宫下面都是老师的美称,
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案:老师是(园丁)——关怀学生,无微不至。

老师
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老师是(春雨)——关心体贴,润叶细无声。

老师是
(春蚕)——吐尽银丝,为他人御寒。

老师是(蜜蜂)——忙忙碌碌,采花酿蜜,培育下一代。

老师是(梯子)——默默无闻,帮助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
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
很大的反差。

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
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
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
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
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
的艰辛与挫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
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
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
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抓关键词(句)。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等。

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四、相关链接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

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

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

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

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

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