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合集下载

必修2课题10: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两大定律

必修2课题10: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两大定律
(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惑]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行为特点:
(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
(2)独立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3.能够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决相关遗传
问题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科学思维——归纳演绎:解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总结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研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探究不同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4.社会责任——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遗传问题
(2)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
(3)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深挖教材2】人工去雄的目的是什么?应在什么时期进行?
提示:防止自花传粉;花未成熟时。
【深挖教材3】
(1)“演绎”是否就是进行测交实验?
提示:“演绎”是理论推导,即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并非进行测交实验。
7
显性纯合致死(AA、BB致死)
AaBb∶Aabb∶aaBb∶aabb=4∶2∶2∶1,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
AaBb∶Aabb∶aaBb∶aabb=1∶1∶1∶1
8
隐性纯合致死(自交情况)
自交出现9∶3∶3(双隐性致死)
自交出现9∶1(单隐性致死)
1:1:1
1
4.验证(测交的遗传图解)
[解惑]测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取决于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及比例。

02第二章孟德尔遗传

02第二章孟德尔遗传

青年时代的孟德尔深受一些伟大的科学 家,特别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顿普赖 (Doppler) 、大化学家拉德希尔 (Lindenthal) 和植物生 理学家安哥 (Unger) 的影响。十九世纪初 , 物 理学是高度数学化的 ,Mendle 的统计思想与此 有关. 孟德尔在研究遗传现象的过程中,道尔 顿的原子学说使他联想到遗传因子(基因) 的稳定性和不可分割的离子性。孟德尔又把 它擅长的数学方法用于分析杂交实验,从而 揭示了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这是孟德尔 超前的伟大创举。
孟德尔在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时 应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复杂 问题简单化研究,孟德尔以前研究 生物的遗传变异是从生物个体整体 上研究,孟德尔是将生物个体分解 为部分,分解为单个性状来进行研 究,首先研究生物个体单个性状的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获得了可靠的 研究结果后,依次为基础,研究多 个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
4.相对遗传因子具有显隐性关系。显性因子 对隐性因子有掩盖作用(显性定律)。 5.雌雄配子在受精结合时的机率是均等的。
图4-2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分离规律的实质
来自双亲的成对遗传因子 ( 等位基因 ) 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彼此分离,互不干扰,进入不 同的配子,而每个配子中只具 有成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纯合体与杂合体
纯合体:生物个体基因型中,成对基因都相同的 个体叫纯合体。 例: AA AAbb aaBBCCdd 杂合体:生物个体基因型中,有一对或者一对以 上基因不相同的个体叫杂合体。 例: Aa AaBB aaBBCcDD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为了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 传,孟德尔仍以豌豆为材料 ,选取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差 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性 状 在 F3 表现显性:隐性=3:1 在 F3 完全表现显性性 的株数及其比例 花色 种子形状 子叶颜色 豆荚形状 未熟豆荚色 花着生位置 植株高度 64(1.80) 372(1.93) 353(2.13) 71(2.45) 60(1.50) 67(2.03) 72(2.57) 状的株数及其比例 36(1) 193(1) 166(1) 29(1) 40(1) 33(1) 28(1) 100 565 519 100 100 100 100 F3 株系总数

2、孟德尔遗传定律

2、孟德尔遗传定律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和称为性状。

最初人们在研究生物遗传时往往把所观察的生物所有特征或某一类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孟德尔把植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现象:F1代个体(植株)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相对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遗传因子假说: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单位性状原则);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显隐性原则)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分离原则) 。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一)、测交法: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1:1)(二)、自交法(3:1)(三)、F1花粉鉴定法: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蓝黑色),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红棕色),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实现孟德尔分离比的条件:1. F1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生活力相同;2. ♀♂配子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3. 到观察时,F2代3 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4. 显性是完全的;5. F2应有足够的个体。

分离规律的理论意义:1. 形成了颗粒遗传的正确遗传观念;2. 指出了区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重要性;3. 解释了生物变异产生的部分原因;4. 建立了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遗传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在杂交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在良种繁育及遗传材料繁殖保存工作中的应用;在杂种优势利用工作中的应用;为单倍体育种提供理论可能性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一)、测交法(1:1:1:1)(二)、自交法(9:3:3:1)多对相对性状独立分配的条件:1. 只要决定各对性状的各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性状间就必然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课件1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知识解读及实例分析(全国通用)

课件1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知识解读及实例分析(全国通用)
2、约翰逊年代版本 基因替代遗传因子,且出现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
3、摩尔根年代版本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 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与减数分裂的减一后期联系(用图解再现如下)
F2基因型种 类及比例
F2表现型种类 及比例
基因的分 一对 离定律
一对等位 基因
两种21(1∶1)
三种31 (1∶2∶1)
两种21 (3∶1)
基因的自 两对或 两对或多对(n) 由组合定 多对(n) 等位基因

四种(2n) (1∶1)n
九种(3n) (1∶2∶1)n
四种(2n) (3∶1)n
F1测交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2n种,(1:1)n F1测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2n种,(1:1)n F1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数及组合形式数:2n种,2n种 F1测交子代中每种表现型及每种基因型的比例:1/2n,1/2n
点评:虽然C选项也是属于提出假设环节,但不是研究自由组合定律提出的。A选项是 发现问题环节,D选项是指演绎环节。
例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
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C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 1:2:1

孟德尔遗传规律专题复习

孟德尔遗传规律专题复习

遗传专题孟德尔定律一、适用的范围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随之自由组合。

两者同时发生,互不影响。

因此,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仅适用于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细菌等原核生物不适用,细胞质遗传也不适用。

1、分离定律的适用对象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2、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对象研究二对或二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二对或二对以上等位基因要求: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n对性状必须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就不符合一般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控制n对性状的基因单独每一对都符合分离定律。

但n对性状符合分离定律,却不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想一想?为什么,能画出图吗?)该特点的应用: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若控制二种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就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二种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二对同源染色体上,就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二、判断是否符合孟德尔定律的方法(1)符合分离定律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②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③F1杂合子的单倍体的有两种,且为1比1,此方法即证明F1杂合子产生两种配子(2)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9:3:3:1的分离比②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后代出现1:1:1:1的分离比③F1杂合子的单倍体的有四种,且为1:1:1:1,此方法即证明F1杂合子产生四种配子(3)其他一些变式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9:3:3:1变式的分离比,如后代出现9:6:1或者12:3:1等,都可认为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三、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练习1、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红。

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2红∶1蓝B.2紫∶1红C.2红∶1紫D.3紫∶1蓝-----2------2.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1R 和1r 、和2R 和2r 控制。

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

(2)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 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 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 别进入不同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 后代。
5.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F 1 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可以自由组合。F 1 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 有4种,且每种配子数目相等。受精时,雌雄 配子的结合是随机、均等的。
湖北省联考)某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非等 【变式2】 (2011·湖北省联考 变式 】 湖北省联考 位基因A(a)和B(b)调控,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A:出现 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B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 深度(B:修饰效应出现,BB和Bb的效应不同)。现有亲 代P1(aaBB白色)和P2(AAbb红色),杂交实验如图:
F1(AaBb) 原因分析 自交后代比 例 9∶3∶3∶1 正常的完全显性 9∶7,即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 9∶(3∶3∶1) ,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3∶4,即 aa(或bb)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 9∶3∶(3∶1) 性状,其余表现正常 9∶6∶1,即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 9∶(3∶3)∶1 为一种性状,其余表现正常 15∶1,即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A或B)就表现为 (9∶3∶3)∶1 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正常
(1)若对粉红色的F1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那么育 出的植株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 红色∶白色=1∶3 (2)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种,其中纯合子 5 在F2中大约占____。 3/16 (3) F2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出现的几率是___。若对 2/3 杂合的红花植株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那么形成 的植株为____倍体。 四

遗传学-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遗传学-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1 F2各类表现型、基因型及其自交结果推测 • 4种表现型:只有1种的基因型唯一,所有后代 无不发生性状分离; • 9种基因型: – 4种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两对基因均纯合; – 4种会发生3:1的性状分离,一对基因杂合; – 1种会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双杂合基因 型。
孟德尔所作的试验结果,完全符合预定的推论,现摘列如下: F2 F3 38株(1/16)YYRR→ 全部为黄、圆,没有分离 35株(1/16)yyRR→ 全部为绿、圆,没有分离 28株(1/16)YYrr→ 全部为黄、皱,没有分离 30株(1/16)yyrr→ 全部为绿、皱,没有分离 65株(2/16)YyRR→ 全部为圆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68株(2/16)Yyrr→ 全部为皱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60株(2/16)YYRr→ 全部为黄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67株(2/16)yyRr→ 全部为绿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138株(4/16)YyRr→ 分离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 皱 从F2群体基因型的鉴定,也证明了独立分配规律的正确性。
以红花×白花为例: P 红花(♀)× 白花(♂) 白花 (♀) × 红花(♂) ↓ ↓ F1 红花 红花 ↓ ↓ F2 红花 白花 红花 白花 株数 705 224 比例 3 : 1 约3 : 1 (正交、反交结果一致) F1 的红花(♀)×白花 (♂) ↓ 测交后代:红花 白花 1 : 1 F1 的红花 (♀)×白花 (♂) ↓ 红花 白花 1 : 1
示例: 玉米籽粒:糯性、非糯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分 别控制着籽粒及其花粉粒中的淀粉性质 非糯性:直链淀粉,Wx,遇碘呈蓝黑色 糯性:支链淀粉,wx,遇碘呈红棕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若称蓝黑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呈红棕 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则说明F1的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非糯性与糯性这一对基因Wx与 wx发生了分离,比例为1:1,从而验证了分离规律的正 确性。

第8课时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第8课时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 的等位基因,且这些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 体上。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遗传定律 比较项目 发生时期 遗传定律 的细胞学 基础—— 减数分裂 遗传实质 配子(2N 生物) 基因的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 →等位基因分离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配子中含等位基 配子中含不同基因组 因中的一个 合 一对 两对(或两对以上)
【例1】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
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
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 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 为扁盘,F2 中扁盘∶ 圆∶长=9∶6∶1
实验2:扁盘×长,F1 为扁盘,F2 中扁盘∶圆∶
长=9∶6∶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 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 于1∶2∶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两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基因的自由组合 且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 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AAbb 、 Aabb 、 aaBb 、 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aaBB AABB、AABb、 ________,扁盘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
让待测个体长大开花后,取出花粉粒放在载玻片上,
加一滴碘酒→结果分析(若后代一半红褐色,一半
蓝色,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全为红褐色, 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1、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原核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如病毒)没有染色体,不进行减数分裂。

2、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性状遗传。

只有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才
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
变化而呈现规律性遗传。

4、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及一
对等位基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他们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