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传统文化
关于榆林诗词

关于榆林诗词【原创实用版】目录1.榆林诗词的历史背景2.榆林诗词的特点3.榆林诗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榆林诗词的传承与发扬正文榆林,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里,诗词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还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榆林诗词的魅力。
首先,榆林诗词的历史背景。
榆林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之地,尤其是诗词创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开始,这里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都曾来此地游览并留下了许多佳作。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榆林诗词更是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高峰,大量的诗词作品传世,丰富了我国的诗词文化。
其次,榆林诗词的特点。
榆林诗词在继承传统诗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方面,榆林诗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地域特色。
另一方面,榆林诗词善于抒发豪放、奔放的情感,诗篇中常常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特点使得榆林诗词在我国诗词史上独树一帜。
再者,榆林诗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榆林诗词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
如明代诗人张志真,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代表作有《登高》、《塞下曲》等;清代诗人刘鹗,他的诗作以抒发家国情怀为主题,代表作有《乌衣巷》、《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诗人和作品都是榆林诗词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传承。
最后,榆林诗词的传承与发扬。
在当今时代,榆林诗词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通过举办诗词讲座、朗诵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榆林诗词,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榆林诗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诗词作品,为繁荣我国诗词文化贡献力量。
总之,榆林诗词是我国诗词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止2021年,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如下:
1. 冶铁技艺:榆林市冶铁技艺是榆林地区传统的冶炼技艺,代表性的有阳城炉细冲铁、横山炉冶铁等。
2. 木版年画:榆林市木版年画以榆林市棋盘山为代表,其图案色彩饱满,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个分支。
3. 炕绣:榆林市的炕绣是一种特殊的绣艺,以绣制在炕上的绣品为特色,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4. 云菜烹调技艺:榆林市云菜烹调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独特的烹饪传统,以云菜为主要特色,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5. 榆林馍:榆林市榆林馍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6. 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榆林市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的传统酿酒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榆林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榆林市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榆林市市端午节作文

陕西省榆林市市端午节作文篇一《榆林端午的别样风情在陕西省榆林市,端午节可是别有一番趣味。
一到端午节前夕,大街小巷就开始弥漫着各种香味。
我家住在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那氛围浓得很。
巷子里的王奶奶早早就开始准备包粽子要用的材料。
我记得那天特别清楚,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一阵“沙沙沙”的声音给吵醒了。
我迷迷糊糊地穿上拖鞋,透过窗户往外看,原来是王奶奶在院子里整理粽叶呢。
那些粽叶青幽幽的,王奶奶坐在小板凳上,一张一张地仔细挑拣着。
她粗糙的手熟练地把粽叶在手里翻来覆去,偶尔还会把粽叶举起来对着光瞅一瞅,看看有没有破洞。
后来我才知道,那粽叶是王奶奶专门让人从乡下带回来的,就为了能包出地道的榆林粽子。
我跑去问王奶奶能不能在她那学学包粽子。
她哈哈一笑,满口答应。
我笨手笨脚地拿起粽叶就围,结果怎么也围不成个三角形。
王奶奶看我那傻样儿,笑着说:“娃娃呀,这粽叶得这样先折一下,再把米放进去。
”说着她的手就像魔法一样,几下就包出个漂亮的粽子。
我照着样子学,好不容易包出个歪歪扭扭的粽子,王奶奶还一个劲夸我呢。
端午节这一天呀,所有人都起得很早。
我和小伙伴们脖子上都挂上了五彩绳,手里拿着香包在巷子里跑来跑去。
那香包是妈妈自己缝的,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我的是个小老虎,眼睛是两颗黑乎乎的小珠子,特别可爱。
每家每户的门窗上都挂上了艾草,那味道有点怪怪的,但大人们说能辟邪。
中午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
王奶奶包的粽子有红枣的、豆沙的,还有腊肉的呢。
那味道香得不得了,咬一口,糯米黏黏的,馅料甜甜的或者咸咸的,感觉整个端午节的快乐都在那一口粽子里了。
在榆林,端午节就是这么有意思,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篇二《榆林端午:传统与热闹》在榆林,端午节可是个相当热闹的节日。
记得去年端午节,我跟着家里人去赶端午集市。
那集市真是人山人海啊,从街这头望到街那头,全都是人脑袋晃悠。
集市上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跟端午有关的东西尤其多。
有各种颜色鲜艳的纸葫芦,在微风中晃荡着,那颜色鲜亮得像是要把人的眼睛给吸进去。
榆林旅游文案短句

榆林旅游文案短句目录:一、榆林的自然之美二、榆林的历史底蕴三、榆林的特色文化四、榆林的美食与小吃五、榆林的民俗风情六、榆林的旅游胜地七、榆林的个人体验一、榆林的自然之美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拥有壮美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壶口瀑布、峪口、百里草原等天然景观,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壶口瀑布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水流奔腾,气势磅礴;峪口则是一片奇特的石峡谷,峭壁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而百里草原犹如一块绵延不绝的绿色海洋,草地上的牛羊成群,宛如诗画。
二、榆林的历史底蕴榆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在榆林市区,可以游览到许多历史遗迹,如玄奘寺、大慈寺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体现了榆林的文化特色。
在游览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三、榆林的特色文化榆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舞蹈音乐等文化表演,都展示了榆林独特的风情。
游客可以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亲自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四、榆林的美食与小吃榆林的美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
这里的特色小吃有凉皮、油泼面、担担面等,口感独特,香味四溢。
此外,榆林还以羊肉为主要食材,制作出的羊肉汤、羊肉泡馍等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品尝榆林的美食,让味蕾享受一场盛宴。
五、榆林的民俗风情榆林的民俗风情独特而有趣。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榆林会举办盛大的皮影戏表演,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此外,榆林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炸麻花、赛羊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六、榆林的旅游胜地除了以上各项特色之外,榆林还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榆林博物馆、榆林沙漠等。
榆林博物馆是了解榆林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榆林沙漠则是一片神秘而壮美的自然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无垠的沙漠中。
七、榆林的个人体验作为一位游客,来到榆林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在这里,我参与了赛羊活动、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还亲身感受了榆林的独特文化。
榆林的清明节习俗

榆林的清明节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一个祭祖悼念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榆林市,人们在这一天会聚在一起,扫墓祭祖,悼念先人,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还是一个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在榆林,人们会到郊外赏桃花、柳树,踏青玩耍,寓意迎春之意,欢度节日。
首先,清明节在榆林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祭祀扫墓。
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整理家族墓地,祭拜先人。
人们会提前购置鲜花、食品、酒水等祭品,细心擦拭祭祀之物,准备一番,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在榆林的乡村,每当清明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把祭拜需要用到的物品,如纸钱、香烛等,提前准备好,并且精心摆放。
在清明节这一天,家人们会一同前往墓地祭祖,祷告祖辈在天之灵得到安宁,同时也可以团聚一堂,增进亲情。
其次,在榆林市,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踏青游玩。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榆林的郊外草木葱翠,花开千朵,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在城市和乡村,人们会结伴出游,欣赏春日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在郊外,人们会赏花、踏青、野餐、放风筝、赶大青等活动,欢乐的氛围洋溢在清明节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在榆林的农村地区,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那就是踏青祭龙。
踏青祭龙是榆林地区特有的习俗,它源于古代的一种祭龙仪式,祈求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一天,村民们会在田间地头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龙神,点燃香烛,烧纸钱,然后在田间地头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一年的农耕之事祈福。
除了祭祀扫墓、踏青游玩、踏青祭龙之外,榆林的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比如清明节吃青团。
清明节这天主要有两种传统食品:一是青团,一是冷面。
青团是由糯米、豆沙、豆蓉等原料制成的一种糕点。
吃青团寓意着团圆、和睦。
而清明节吃冷面也是一种地方习俗,清明时节天气变暖,吃冷面有益于身体清热解暑。
总的来说,榆林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试论榆林传统节日民俗

中图分类 号 : 8 2 文献标 志 码 : 文章编 号 :0 8— 8 1 2 1 ) 3— 0 2— 5 K9 A 10 3 7 (0 1 0 0 3 0 节 日民俗 , 由共 同 祖先 创 造 的 、 代相 传 的、 指 世
点 。单 一性 的节 日较少 , 如端 午节 , 间信 仰认为 五 民
的交 汇 之地 , 其传 统 节 1民俗 除 具 有 与其 他 地 区共 3
有 的特征 外 , 呈 现 了较强 的地 域特点 。 也
一
济基 础 上 的以父系 家 长 为 中心 的家族 制 度 , 正是 中 国传 统文 化所依 托 的社 会 结 构 , 对 民间 风俗 产 生 并 了长期 的、 重大 的影 响 。于 是在 传统 节 日中, “ 除 农
的庆祝 活动表 现人们 对未 来 的祝福 和追求 美好生 活 的愿望 , 体现 了该 地 民俗地 域 性 的 特点 。但 近 年来
辰) ”其三 与历 史 上 的 重要 事 件 和人 物有 关 。如 寒 食节 、 午 节 、 八 节 ( 端 腊 十二 月 初 八 ) 祭灶 节 ( 、 十二 月二 十三 日) 除夕 节 等 。事实 上 , 国传 统节 日在 、 中
日既有 与全 国其 他地 区相 似 的共 性 , 有 一些 独 特 也
中秋 节 、 阳节 、 至节 , 与时气农 节 大有关 系 ; 重 冬 都 其
二与宗教信仰有关 , 如四月初八 日的“ 浴佛节( 释迦
牟尼 生 日、 真武 祖 师修炼 成 仙 1 ”、 月 十 五 的“ 3) 七 中 元 节 ( 节 ) 和十月 十 五 日的“ 元 节 ( 官大 帝诞 鬼 ” 下 水
蜥 蜴 、 蛤 蟆 。此 月 多 灾 多 难 , 至 生 孩 子 都 会夭 癞 甚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榆林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榆林市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榆林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市政府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于XX年申报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就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进行介绍,使读者对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榆林市位于陕北,历史上是军事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榆林市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二、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名单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评审,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终于出炉,其中包括了以下项目:1. 榆林刺绣榆林刺绣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榆林刺绣精湛绝伦,图案多样,色彩艳丽,深受人们喜爱。
2. 龙山砚龙山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
龙山砚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榆林地域文化元素,成为了榆林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3. 榆林鼓乐榆林鼓乐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音乐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榆林鼓乐在宗教、庆典、婚礼等场合都有着重要的表演作用,是榆林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榆林皮影戏榆林皮影戏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榆林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精湛,角色造型别致,被誉为“东方剪影”。
5. 燕赵书院燕赵书院是榆林市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建筑风格别具特色,保存完好。
燕赵书院是榆林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榆林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6. 榆林腰鼓榆林腰鼓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舞蹈,起源于古代,曾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小曲的简介

榆林小曲的简介榆林小曲的历史源流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
赵汉时期。
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无1473)建立卫城。
大量移民实边。
榆林便成为我国九边重镇之一,常年屯驻重兵。
到榆林做官的外省籍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从浙江一带来榆林做官的,先后占了外籍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地民间至今流行一种说法,叫“南官北座”)。
各地人才的汇聚,促成了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榆林小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艺术新品种。
据清、乾隆皇帝《衔批通鉴辑览》中关于明武宗巡边至榆林的专篇记载称: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秋七月,明武宗由山西渡过黄河,先抵陕西府谷,于十月间到达榆林,住在在城内太乙神宫(即“凯歌楼”)。
每日有歌、舞、唱。
直至十四年(公元1519年)二月初,方才由原路返回京师。
行前纳了延德总兵戴钦之女为妃。
并大征了女乐。
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
康熙九年(公元1670),由江南来的谭吉聪(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
此人对榆林的“边韦地之形与风俗非常熟悉”,对“人物艺文也重长子之选录”对“兵食水利马政军器人物艺文宜有志此”。
对江南小曲十分喜好,来榆时带了家眷及使女。
歌伎和所用乐器等,闲暇时,常令其为他们演唱求乐,甚至在他主持修镇志时,也要请艺人来奏乐弹唱。
榆林总兵徐占魁在《重修延安绥德镇志序》中说:“爰时聚于署之东偏日,饮绿之堂,丝竹杂奏。
觞酒间行”。
据《榆林府志文艺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后,榆林城内“文艺其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常有“羌笛吹新调,秦筝弄急弦”。
其盛况可见一斑。
据民间相传,当时镇守城堡的兵士,大都是城内的小手工业者。
他们三天一小操,五天一大操,既当兵、又从业,日久开长,这些半职业兵士也听会了不少小曲。
一天,府内弹三弦的艺人病死,谭为此而发愁,当地一兵士闻讯便毛遂自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艺】榆林剪纸
• 榆林剪纸让人们领略到榆林女 人桃花般灿烂的内心世界。
• 剪纸在榆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 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 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 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 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 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 生活。
• 几千年的黄土文化孕育了这一 独特的艺术形式,雅俗共赏, 历来受到中外有识之士的偏爱, 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榆林的传统文化
【语言】陕北方言
谁能把下面这段话念出来???
在陕北,有一种给力叫局劲,有一种潇洒叫样 达,有一种笨蛋叫灰汉,有一种低调叫压的稳、 混的猛,有一种颓废叫球势兰,有一种盛气凌 人叫扎势,有一中可怜叫不当,有一种挖苦叫 排侃,有一种感冒叫鼻塌憨水,有一种无奈叫 脑出的丁辞 。
怎么样是不是别有一番感觉呢?-_-!
【舞蹈】榆林秧歌
• 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 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 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 便是精神的狂飙。
• 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 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说它 居于开放性,是因为榆林 秧歌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 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 长。
• 榆林秧歌一舞动,山在舞 动,河在舞动,一切都在 舞动,大地便在这情感的 舞动中告别今天的欢乐而 走向明天的欢乐。
【建筑】石窑洞
陕北浑厚的黄土地上,丘陵沟 壑密织如网,民居以窑洞居多。 但多以土窑洞居多,土窑洞相 对修凿容易,但窑内墙壁易碱 化,窑面经风化雨蚀常会剥落, 如遇洪灾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 害,其坍塌之危总是毁灭性的。 后来,榆林地区的人民发挥了 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土窑洞外 接一圈砖石拱洞,这样既加固 了居住的窑洞,又比过去的土 窑洞美观了许多。石窑洞既秉 承了土窑洞的优点,又克服了 它的缺陷,成为榆林人较为理 想的住宅。直到如今,平房、 楼房的大量兴建都无法替代陕 北人属于自己的窑洞。
• 每到七月十五中元节,每家每 户都会捏一些面花,这些面花 大都五彩缤纷,栩栩如生,豪 放、大气而传神,每件都可以 看作是一件绝好的手工艺品, 除祭祀外,烘干后分发给儿孙 和当作走亲串友、相互馈赠的 礼品。
发展中的榆林
展望未来 新城发展
•
祝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 榆林的剪纸是榆林人的骄傲, 如今,它正代表着榆林人民的 智慧与灵性走向全世界.
【创意】榆林面塑
• 过年蒸“花花”、清明捏“燕 燕”,是城乡妇女的拿手好戏。 “面花”有菊、梅、牡丹、石 榴、蝴蝶种种形状,“燕燕” 有雀、燕、猪、羊、猴、虎、 蛇盘兔、子母燕等各式造型, 点红着绿,简朴有趣,代代相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