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
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有些装备与真实监狱中的不同,是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的角色。
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
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这个实验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实验,实验里的每个参与者都将自己代入了这个实验中,包括这个心理学教授。
扮演囚犯的人和扮演狱警的人都渐渐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囚犯变的越发消沉不懂的反抗,而狱警变得越发残暴越发没有人性,教授也变得渐渐不清醒成了维持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是先看了影评的,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这是一次其不舒服的观影体验,却又是一次极其震撼的思想冲击。
”在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可以说深切的感受了这位网友的评论。
很早前就听说过心理学上的路西法效应以及权威心理学,但是没有真正了解过,看完这部影片才开始真正有所理解。
影片让人惊讶于导演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精确的把握,实验进程的一步步推进,让你感同身受地从心理和生理层面逐步走向不舒服甚至于抓狂濒临崩溃,影片到后半段我甚至难受得全身颤抖手抓头发。
2015斯坦福监狱观后感

2015斯坦福监狱观后感在2015年,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名为“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研究,该研究旨在通过模拟监狱环境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我有幸有机会观看了这个实验并思考了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
整个实验模拟了一个真实的监狱环境,将参与者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并给予他们相应的角色和权力。
然而,很快就出现了一些我始料未及的问题。
囚犯们开始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行为,他们感到无力、沮丧,并且渐渐变得易怒和敌对。
一些囚犯甚至感到自己失去了自我。
而狱警们则逐渐变得专横、残酷,甚至施暴。
这种变化令我深感震惊。
实验中的囚犯们必须遵守狱警的命令,而狱警则有权力对囚犯进行惩罚和羞辱。
这种权力关系导致了许多不公正和虐待的行为。
有些囚犯因无法忍受虐待而请求退出实验,而其他人则试图逃跑。
狱警则对这些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使整个实验环境充满了压迫和恐惧。
这个实验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为什么当个体处于权力的位置时,他们会不可避免地滥用权力,甚至变得残酷和无情?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天生具有恶的一面?或者是环境和角色的塑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个实验也使我想到了真实世界中的监狱系统。
监狱中的人们是否也受到同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影响?是否狱警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囚犯犯罪和反叛的行为?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和改变整个监狱系统,使其更加人性化和正义?此外,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对集体行为和道德的思考。
参与者在实验中形成了一个集体,其中囚犯和狱警之间建立了特殊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囚犯们没有联合起来反抗狱警,而是在被压迫的情况下相互敌对?这可能涉及到集体行为中个体间的角色和权力动态以及道德判断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权威性和从众心理。
参与者在实验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和权力,这导致了一些人愿意迎合权威或从众行为。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例如在工作场所、教育机构和政府中。
教育孩子成长的心得感悟美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

教育孩子成长的心得感悟美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编者按:我们一直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无所顾忌地妄加断言,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某一点暂时的“缺陷”品头论足的现象比比皆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
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作者:冯根林(安徽)我们一直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班主任和家长也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过早地下负面的结论。
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心底总还是喜欢无所顾忌地妄加断言,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某一点暂时的“缺陷”品头论足。
深究原因,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给孩子“贴标签”的极大危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
该实验是心理学家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
实验前通过了专门心理测试,24名受试者都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这些情绪稳定的大学生通过掷币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
本来这个实验计划进行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终止了。
原因是这项实验对扮演的实验者都造成了心灵的伤害。
实验开始时,为了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
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好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第六天,试验随着一名年轻女士的到访终止了。
这位年轻女士是津巴多的女友,应邀中途参与“监狱试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

主题:环境和性情究竟哪个对人的影响更大(This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haracter is what I call the "Lucifer Effect," named after God's favorite angel, Lucifer, who fell from grace and ultimately became Satan.)权力机构如何影响个人行为相关文献中的理论: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的问题。
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以是个凶手。
是一些情景,是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
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也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会超过自我的影响但也有人认为自我的影响会超过环境带来的影响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因变量因变量因变量因变量:每个人的表现,例如看守的性格变的冷酷无情;自变量自变量自变量自变量:每个人的身份,大学生被分成了看守和犯人等;实验背景实验背景实验背景实验背景:监狱中进行模拟一.概念:环境恶行普通人影响二.概念的操作化:环境通过模拟某种现实生活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将被试赋予相应的社会身份。
环境要高度仿真。
普通人正常的人,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情绪稳定,具有理性,有一定知识水平。
可以通过医学测试和心理学测试确定。
恶行具有攻击性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别人的辱骂、虐待、侮辱等。
实验人员通过布置在环境内的隐蔽的监控录像进行观察。
影响环境对人行为和思想的改变。
在环境中扮演被赋予角色一定时间以后,通过观察被试出现的行为和思想上的改变来确定。
除了观察法以外,还可以进行医学和心理学检测。
三.研究方法:作为心理学的命题,主要用实验法。
斯坦福监狱实验(英语: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心理学实验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心理学八大定律:人性的哲思都在这里

心理学八大定律:人性的哲思都在这里01.路西法效应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1971年,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将大学生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则扮演典狱长。
刚开始双方都没有进入角色,在典狱长津巴多的介入之下,狱警开始学着镇压囚犯: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强迫囚犯做着羞辱性的工作,并以不允许洗澡相威胁。
随着实验的推进,狱警的惩罚方式开始加重,这群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被那些,由原先同样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的狱警折磨得濒临崩溃。
实验证明,在“斯坦福监狱”中,人性中的“路西法”被彻底释放了出来,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
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其实,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
02.墨菲定律越担心什么越发生什么“墨菲定律”诞生在20世纪中叶,是指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上尉参与了一项旨在测定人类对加速度承受极限的实验。
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需要将16个传感器固定在受试者座椅的支架上。
传感器需要安装两根接线,一旦接反的话,就无法正常读取数据。
而不可思议的是,当这些传感器安装完毕后,墨菲上尉发现,这16个传感器的接线居然无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事后,墨菲上尉承认,这是由于自己在设计传感器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居然会有人把线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最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
”而这句自嘲,也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03.蝴蝶效应微小的事物之下潜藏着的未来蝴蝶效应是指一件表面上毫无关系的、相当微小的事情,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改变。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现。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社会科学论文“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路城王玲智聂子潞摘要:监狱实验是1971年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它的影响十分巨大。
本文探讨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提出个人很难摆脱对其设定的角色的影响,并将监狱实验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辩证陈述了对社会等级、暴力控制的看法,希望引发人们对环境与人性的再思考。
关键词:影响;扮演;归属;等级;控制如果你问我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实验研究项目,相信斯坦福监狱实验绝对榜上有名,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
时年38岁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主持了这项研究。
1971 年,津巴多在执教期间,向社会发出招募通知,以每天15 美元的价格雇佣到一批志愿生,最终24人被选中参与实验。
这些人被打乱随机的分为“囚犯”或是“警卫”,津巴多按照监狱的形式和要求,一方面让“囚犯”们穿上真正的监狱囚服,剃掉头发,将其关入6×9英尺的狭窄牢房;同时,给“警卫”们分发了制服,配了哨子和警棍。
这个号称将为期两周的真实试验,最终只进行了6天就被迫停止。
警卫们随着角色的深入变得愈发暴力残忍,而“囚犯”们也仿佛像自己真的被定罪了一般,低落脆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预设的界限一步步地被超过,而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警告。
虽然颇具争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斯坦福监狱实验对研究组织行为、个体心理起到的巨大作用。
有人将这种人格发生的变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TheLucifereffect):“上帝最溺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一、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角色效应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站在不同角度人们观点往往各不相同,但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传递出来的信息,这种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要比大多数人们想象的强大得多。
津巴多曾经说过:“恶只不过是个别人的特质,藏在他们的基因里、大脑里或者本质上。
斯坦福监狱的思考与感悟

斯坦福监狱的思考与感悟1. 斯坦福监狱实验真的太让人震惊了!就好像打开了一个黑暗的盒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特定环境下会变得多么可怕。
想想看,那些平时普通的人,一旦进入那个角色,怎么就完全变了呢?就像平时温和的小张,到了某种极端情况下会不会也变得很可怕呢?2. 这实验不就是在提醒我们,环境的力量有多大吗?我们总以为自己很坚定,可真到了那种斯坦福监狱一样的地方,我们又能怎样呢?好比走在悬崖边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失足坠落啊!你说我们能不谨慎对待环境的影响吗?3. 斯坦福监狱给我们的思考太多啦!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的人性弱点。
不是吗?就像我们看到别人犯错会指责,可要是自己在那个位置,说不定也一样呢!这多让人警醒啊!4. 哎呀,斯坦福监狱实验真的是让人细思极恐啊!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很像吗?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扮演起某个角色,然后就难以自拔了。
就好像在公司里,一旦被赋予某个职位,行为就完全不同了,这多可怕呀!5. 想想斯坦福监狱,真的会让人心里发毛呢!它让我们明白,人真的不能小瞧环境的塑造力。
好比一块橡皮泥,放在不同的模具里就会变成不同的形状。
那我们在生活中得多么小心别被不良环境给影响了呀!6. 斯坦福监狱啊,真的是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它就好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平时忽略的人性角落。
你想想看,平时看着挺好的人,怎么在那种情况下就变了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7. 哇塞,斯坦福监狱真的是太有冲击力了!这就像是一场暴风雨,把我们对人性的认知都给冲得七零八落。
难道我们平时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够吗?这多让人怀疑啊!8. 斯坦福监狱实验呀,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它仿佛是一个警钟,敲响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在特定环境下呢?就像在黑夜里行走,稍不小心就会迷路,这是多么可怕的警告啊!9. 真的不能小看斯坦福监狱带来的启示啊!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人性深入探究的大门。
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可到了那种极端环境下,还能保持吗?这真的要好好想想啊!10. 斯坦福监狱真的是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它就像一个深深的烙印,印在了我们对人性思考的历程上。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概述斯坦福监狱实验,也称为斯坦福监狱行为实验,是一项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洛姆巴多于1971年所主持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旨在分析人们在被赋予权力的情况下对权利的滥用程度。
然而,实验在进行了6天后被迫中途终止,因为实验人员对狱警的暴力行为失去控制,所以该实验成为了有争议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引起了公众对独裁的关注,并在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多讨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心理学,以及权力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路西法效应”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实验设计实验者招募了24个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了“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中。
实验采用了一个模拟监狱的环境,并在监狱中设置了镜头和录音设备,以监视参与者的行为。
实验开始后,实验者宣布了严格的规则和制度,然后立即给予狱警完全的控制地位。
在这种环境下,实验者意识到了监狱环境对参与者的影响,并对实验的道德性产生了质疑。
最后,实验为期6天,在第6天结束时被迫中止。
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指的是当人们处于高权力地位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不道德和残忍的行为。
这种效应的名称来自于《圣经》中路西法的角色,他被描绘为天使,但最终背叛上帝并沦为魔鬼。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对该效应的一次验证。
在实验中,狱警在接到完全控制权之后,表现出了非常残忍的行为,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实验人员也被吓到了,并为参与者的行为感到惊讶。
启示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权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并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道德和道德导向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身处权力地位,因此理解“路西法效应”对于如何在权力地位下保持尊严和良好的行为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认识到,权力和权威并不总是正确的,人们不应该使用他们的权力来剥夺他人的权力或伤害别人。
而且,在一个拥有良好管理的组织中,我们应该尝试营造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环境。
此外,我们也应该更好地理解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异同,理解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并思考正确的组织行为模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制道德退化和滥权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社会科学
论文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城王玲智聂子潞
摘要:监狱实验是1971年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它的影响十分巨大。
本文探讨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提出个人很难摆脱对其设定的角色的影响,并将监狱实验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辩证陈述了对社会等级、暴力控制的看法,希望引发人们对环境与人性的再思考。
关键词:影响;扮演;归属;等级;控制
如果你问我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实验研究项目,相信斯坦福监狱实验绝对榜上有名,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
时年38岁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主持了这项研究。
1971 年,津巴多在执教期间,向社会发出招募通知,以每天15 美元的价格雇佣到一批志愿生,最终24人被选中参与实验。
这些人被打乱随机的分为“囚犯”或是“警卫”,津巴多按照监狱的形式和要求,一方面让“囚犯”们穿上真正的监狱囚服,剃掉头发,将其关入6×9英尺的狭窄牢房;同时,给“警卫”们分发了制服,配了哨子和警棍。
这个号称将为期两周的真实试验,最终只进行了6天就被迫停止。
警卫们随着角色的深入变得愈发暴力残忍,而“囚犯”们也仿佛像自己真的被定罪了一般,低落脆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预设的界限一步步地被超过,而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警告。
虽然颇具争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斯坦福监狱实验对研究组织行为、个体心理起到的巨大作用。
有人将这种人格发生的变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TheLucifer
effect):“上帝最溺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
一、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角色效应
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站在不同角度人们观点往往各不相同,但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传递出来的信息,这种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要比大多数人们想象的强大得多。
津巴多曾经说过:“恶只不过是个别人的特质,藏在他们的基因里、大脑里或者本质上。
”在当今社会下,暴力事件、流血冲突时有发生,这些始作俑者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罪大恶极的坏人,相反,他们更像是普通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不堪压力,而做出了极端性行为。
在监狱试验的参与者中,所有人都深深地陷落于自己的设定角色,束手无策,无法自拔,甚至连这个游戏的设计者津巴多本身也卷入其中。
每个人对自己不同角色的定位,会极大地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往往通过不同的社会角色投入到各种活动中。
在实验开始之前,津巴多等人就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向志愿者们传达信息,要求他们做好自己的角色扮演。
首先,狱警获得了天然的权威和统治权利,这种状态很类似社会上的“金字塔”型结构,人数的多寡不足以去衡量其所拥有的权势和力量,每个人所处的等级才是关键,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话语权最大,往往会有更多的统管欲望,“狱警”们便被定位在了这样一种等级之中。
其次,秩序是需要一定的手段来维持的。
就比如一个刚刚上任的年轻主管,他个人角色的匹配度起初很可能会受到来自上级主管人员或者下级员工的质疑,所以他需要利用自己被赋予的职能权力,来强化他与其角色的匹配程度。
在监狱实验中,即便在刚刚开始的阶段,“狱警”和“囚犯”们的角色定位便已经形成,心理的暗示不断强化行为动机,再加上外力的作用,渐渐开始产生了分界。
虽是一场游戏般的试验,在
经过几天之后便真实的形成了分野。
津巴多在实验的总结中说道:“当好人变成了坏人的时候,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变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害者是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采取的手段是有其正当目的来作为基础的”。
这就比如,恐怖分子认为自己的恐怖袭击是以民族的解放为目的,因此活动是正义的等。
用合理的手段为粉饰自己的目的,为正当的原因辩护,这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理性行为的范畴。
二、监狱实验与服从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后者是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Milgram)于1961 年在耶鲁大学主持的,旨在测试在强权的威严压力下个体会表现出怎样的服从情况。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大约有65%的参与人最终都对志愿者施行了450伏特的最高惩罚电流,即便人们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对,但在受到环境压力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坚持,这到底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环境迫使集体力量变得更加强大,道德此时便被集体行为压在了脚下,此时的道德修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集体的力量会使个人内心的黑暗面扩大,不同人形成合力,其行为强度也将变得难以掌握,甚至超出合理的界限。
第二,人性中不免存在着软弱无力的一面,面对着强权和整体环境的压力,许多人会产生消极、自我放弃的想法,而这时如果有人命令你去做某件事,你就很有可能会选择服从而不是抵抗。
第三,人是社群动物,需要文字来交流,需要语言来沟通,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捉摸的“孤独感”,即便是强权的压迫,但是却会让人产生正在受到保护的错觉,产生一种依附心理和归属意识。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虐待欲望和倾
向,其实每个人都有阴暗面,所谓绝对的“好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上不论是皇权专横的暴政,还是异常惨烈的夺权,或是某些暴力革命,这些阴暗残忍的事情,只有人类才能想得出来,并且能够将之付诸实践。
在现代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一直存在,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不断拉大,每个人心里的阴暗面都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突然爆发。
“到底是谁创造了这种环境,制度是更大的木桶,也就是确立此类环境的法律、经济、历史和政治势力。
”
三、暴力的不可控性
在相关的文章里有一篇写到了暴力的不可控性,而关于暴力是否可以在制度框架下得到有效控制,迄今为止也一直在被学界不停的争论。
有人认为在现代国家,暴力基本已经在国家强制力的震慑下,在道德法律规范的约束下,在教育科技水平的发展下被控制,虽然在短期、局部范围内,仍然存在暴力现象,但总体来讲社会是稳定的。
的确,当今世界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局部冲突虽此起彼伏,整体环境依然较好。
但是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如中日关系逐渐紧张,这不能不说是暴力的种子又萌发出了新的枝芽。
从每个个体内心的角度上来看,暴力是永远无法控制的,监狱实验的设计者津巴多满怀信心,认为可以通过游戏规则和金钱的奖惩控制暴力,约束参与者的行为,结果很明显,他失败了。
他在告诉参与者游戏规则的同时又将囚服、警棍等工具发给狱警,这其实是产生了一种矛盾。
“作为存在阶差的角色,本来就存在一种权力向下的释放冲动。
”狱警们实际拥有去管理犯人的权力,而津巴多要求他们自制,显然这种矛盾注定了实验走向失控的命运,一旦某种既定的秩序被打破,暴力的不可控性就大大加强。
生活中某种程度的“软暴力”在这里变成了实打实的暴力权,这也是对人
类社会现实的一个讽刺。
我想,斯坦福监狱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一定不仅仅是以上那么简单,就像莫罗的那句老话:“我们都是自身经历的囚徒(we are prisoner of ourown experience)。
”
参考文献
[1]竺乾威等.组织行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菲利普·津巴多著.孙佩妏等译.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M].三联书店,1987 :213.
[3]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变态心理学杂志[J].北京大学社会科学,1985.
[4]色影响: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4:115,181.
[5]ROMESH RATNESAR.内部恐吓:亲历者眼中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000.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