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诗与禅(节选)》优质课评比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与禅(节选)》中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2)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诗与禅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内涵;2.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诗与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2. 诗句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简介诗人背景及诗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赏析(1)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欣赏诗句的美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理解禅意(1)让学生了解禅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与禅(节选)》;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义和内涵的短文;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体会修辞手法和意象;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与禅的关系;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诗与禅(节选)》;2. 参考资料关于诗人和诗句的背景资料;3. 网络资源关于禅的相关资料;4. 教学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 5单元《诗与禅》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 5单元《诗与禅》节选教案

《一花一叶一世界——探析咏物诗中的情与志》教学设计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02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新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并结合高三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熟记咏物诗的定义和类别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本和小组合作与探讨,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诗人观点态度的能力和鉴赏评价诗文思想内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古人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体会古人物我两观,移情于物,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能以文本为依据,分析咏物诗中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教学难点:分享积累咏物诗中常见的物象,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关键点:帮助学生理清咏物诗的创作思路,使学生掌握分析咏物诗的方法。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播放《葬花吟》视频,回顾黛玉葬花的情境。

导入:自古文人多伤春悲秋、感怀伤事,其中的典型人物——林黛玉,《红楼梦》中有一情节是黛玉葬花,林黛玉因看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景象,引发了她“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伤。

林黛玉由观物到观己,进而引发了诗情。

“诗言志”——《尚书·尧典》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

一花一世界,一诗一情怀。

让我们一起进入物我两观的世界,一起探寻咏物诗中诗人的情与志。

<第二环节>——下定义,析类别下定义: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2-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2-人教版
之理

之趣
佛 与 宗 教
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 于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主要特点 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 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 力量或神秘实体因统摄万物而拥 有绝对的权威,从而引申出信仰 认知及仪式活动。

严格地定义,佛教应该
属于教育体系,而不是宗教体 系。因为其一,它并不相信有 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神 秘实体的存在;其二,它的一 切造像都是表法的。
菩萨
Bodhisattva

Buddha
佛与儒道
佛 与
诗词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谢谢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 《颂平常心是道》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大视野 诗与禅(节选)课件 (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大视野 诗与禅(节选)课件 (共16张PPT)
踪迹:找上人→禅室→窗外→下山→听钟声连翠微 ( 静修?主动融入自然?→物我两忘 )
寻禅求佛开悟的过程!
以禅入诗·忘言得禅味
把握诗歌言外之意的方法:
A.体会意象、修饰词蕴含的意味 B.梳理思路脉络,感悟言外之意
C.紧扣诗眼 D.知人论世
结合注解,说说诗眼是什么?包含哪些意味?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
间,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刘长 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 (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 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 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 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 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独”: 依依不舍的牵挂;
对上人的欣羡;
更有感于身世的淡淡的忧伤与落寞。
作业:
课后阅读苏轼的《庐山烟雨》, 体会诗歌禅意,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心 得体会。
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次句:溪鸟自在飞翔既显出环境清幽,又见出和谐愉悦。 第三句:“半在”既可理解为黄昏过半,也可理解为山路
过半,暗示诗人流连于优美山色,兴致不减,并不觉遗憾。 尾句:暗示上人已回到僧舍,连绵的钟声与视觉上的苍翠
山色合二为一,给人以悠远不尽之感,诗人似乎也得到了 智慧上的开悟。
以禅入诗·忘言得禅味
学习目标 1.体会以禅入诗的诗歌中蕴含的禅意理趣。 2.掌握领会以禅入诗诗歌言外之意的方法。
以禅入诗·诗歌禅意理趣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诗与禅(节选)》的文意;(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诗与禅的结合之处;(3)能够运用文中诗与禅的理解,进行创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与禅的关系;(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升语文素养;(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增强文化底蕴;(2)引导学生领悟禅宗文化,提升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静心思考、内心自省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与禅(节选)》的文意;2. 分析并欣赏文中诗与禅的结合之处;3. 运用文中诗与禅的理解,进行创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与禅的关系;2. 欣赏并分析文中的诗与禅的结合之处;3. 创作练习,将理解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诗与禅的特点;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诗与禅的结合之处,提升理解能力;3. 创作练习: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与禅的关系,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诗与禅的特点;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诗与禅的结合之处,分享心得;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深入理解诗与禅的关系;5.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进行写作实践,尝试将诗与禅的理解运用到实际写作中;6.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欣赏;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与禅(节选)》文意的理解和诗与禅结合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创作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分析和创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诗与禅(节选)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诗与禅(节选)1
刘长卿:归路却看飞鸟外,
禅房空掩白云中。
钟:(暮钟,晚钟)寂静中回响,终
归于无。 常 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月:代表宁静脱俗,纤尘不染的禅境。
《鸟 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日影、落日:衬托静寂的禅境。
《鹿 柴》:返景入山林,复照青苔上。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尽在空中。”
——《坛经》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诗与禅(节选)
众说纷纭:
•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主张消极避世吗?
教学目标:
1.了解禅与诗的关系。 2.了解禅境对诗境的影响。
禅,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
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
态。
佛性本有 生活即是禅 直觉思维

山居秋暝 王维
花 微 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思考感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诗与禅》精品教学设计

《诗与禅》精品教学设计

佛理禅趣——禅诗意境之美教材名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章节:第五单元本课名称:诗与禅(节选)关于课件:含有课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所渗透的佛理禅趣。

2.鉴赏中国古典诗词中禅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互动式,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说到“佛理”我们的感受是深奥与神秘的,但是“禅趣”中的智慧却常常给我们的行为以启示意义。

我们通过前两节课对《坛经》《百喻经》的学习,大家对佛法有了浅显的了解,纷纷在空间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发言。

我们讨论的主题是:1.佛教是迷信吗? 2.佛教思想是消极的吗?(课件呈现)(教师总结)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人认为:1.佛教是一种信仰,教人向善。

2.佛教要人自律,懂得有所敬畏,从而做一个有底线的人。

3.佛教可以给人以心灵的寄托,让人有一颗禅心(清静安宁之心)从容生活。

当“禅”走入中国古典诗词,又会对中国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体悟一下禅诗中的意境之美。

二、禅诗之境:袁行霈先生《诗与禅》一文已经让同学们做了预习,下面提出两个问题(回顾课本):1.诗与禅的相同点:内心体验,言外之意2.在这一相同点下,二者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就以其中的“以禅入诗”为例,感受诗中所承载的禅意之美。

说到禅诗,一定要提到“诗佛”王维这位盛唐山水诗人,其诗将禅境与诗境做到了不着痕迹的融合,笔下常是清静淡远的山水田园,呈现出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为了更好的理解禅诗,先回顾一下关于“禅宗”的基本知识(知识回顾):1.禅的世界是一个纯净忘我的世界。

2.禅的思维方式是超越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顿悟思维),它不是神秘的,每个人多能将其发掘出来。

(一)以《山居秋暝》为例,体会其禅境。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2)四、全书体例1.题解对本课所涉及的专题名目、代表论著及其作者、课文的基本情况等作简单的提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经典原文从有关论著中节选约一千字左右的章节,附以较详细的注释,供学生细读,藉以了解本专题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论著。

3.相关读物节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其他经典,字数在千字左右,加以简明的注释,供学生在课下扩展阅读。

这些文章,或者与“经典原文”形成对照,引导学生发现某一思想的发展流变;或者是对“经典原文”的有益补充,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

4.阅读指南围绕单元专题和经典文章而设计,形式为问答式。

或者介绍本专题的概貌,或者介绍所选文化经典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领略文化经典中蕴含的思想魅力。

5.思考·讨论·练习练习的设计主要关照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课文所涉及的重大文化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思考题的设计尽可能与必修课所学内容相关联,如在第六单元“思考·讨论·练习”第三题:古代有不少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因进谏而受到贬谪等处分,如屈原、欧阳修、苏轼、韩愈等人都是如此,请将以前所学过的他们的作品找出来,再温习一遍,也许对古代的君主政治和这些文人的心路历程会有更深的体会。

另一方面,围绕文言文的学习,设计一些文言词汇积累性的练习题,目的是为了与必修课相衔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避免选修课与高考完全脱节而使师生缺乏教学积极性。

6.大视野节选一到两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现当代文化论著,或者阐释经典的现代意义,或者与经典的文化精神相对比,目的在于增强本教材的时代感,启发同学思考古代经典与当代精神文化的联系。

7.知识链接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对一些重要的文化背景及相关资料作扼要的补充说明,有时增加一些古人的轶闻逸事,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

五、各单元编选说明及教学建议对本课程的教学,先提几条整体的教学建议:1.以经典阅读为中心,不可脱离文本做天马行空式的讨论与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禅对诗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品师而体会其中的禅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师参禅让生活妙趣横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师中的禅意
2.携禅味心里,过诗意人生。

教学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学教。

虽然兴趣不同。

但他们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

都重启示和比喻,都追求言外之意,两者在实际生活和发展过程中也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元好问所说;“诗与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首苏轼的《琴诗》。

板书题目作者:
二、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请大家齐读此诗,体会诗的内容。

若言琴上有琴声,故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好,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找同学阐述这首诗的内容。

设问:1、说的是什么事?
禅琴
2、说明了什么道理?分别从文学,比喻的手法、宗教、物理。

美学的角度略:
A文学,运用比喻的手法,一直美妙的乐曲的产生光靠琴不行,光靠手指也不行,还要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熟练程度。

B美学,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C物理,音质与介质有关,音高与物质的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

D宗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之间只有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苏轼常用诗来讲道理。

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来触及幽微难言的哲理,引人深思此诗就在于启迪人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苏轼这种将禅味入诗的写法可谓匠心独运苏轼用诗让禅味跃然纸上,也是禅味让苏轼的诗妙趣横生。

其实,他的很多作品都包含着禅味。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大师是从外在的境界去慢慢进入内心世界,他是以外在来保护内心;而六祖慧能大师则是直接进入内心世界的境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

所以前者是适合钝根人所入手的,而后者是适合利根人所入手的。

虽说六祖慧能大师说的偈子境界较高,但这两首偈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境界都比这两位大师的境界低故,所以这就只能依个人的境界高低来取决于我们该适应的偈子,若是说都境界比这两位大师低的话,那我还是建议你先把神秀大师那首偈子搞明白了,弄透彻了再进一步去研究六祖慧能大师的那首偈子了。

三、拓展延伸
赏析王维的禅意诗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先看三四两句。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

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

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

“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

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

“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

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

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

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诗与禅都有一定的认识,愿我们都能在尘世的喧嚣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然后放下包袱轻松地勇敢前行愿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多一点诗意,多一点禅味。

五、板书设计
诗与禅
诗禅
琴客观相互依存
指主观相辅相成
六、布置作业
搜集整理禅意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