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_呼吸运动简易模型_
呼吸运动的模型制作方法

呼吸运动的模型制作方法
呼吸运动的模型制作方法如下:
材料:塑料饮料瓶﹑¥形玻璃管、气球(2个小气球、1个大气球)、细线、剪刀
制法:饮料瓶去掉瓶底,用细线把2个小气球分别绑在Y形管的两个分支上,Y形管另一端从瓶内穿过瓶盖,固定到瓶盖的小洞内(注意密封),瓶底用大气球的一部分薄膜封住
用法:向下拉气球薄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气:向上推气球薄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气。
用手捏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气;松开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气。
特点: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同时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课本演示实验的改进。
活动纪录簿(生科)-呼吸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习P72
2.将另一个气球的吹气口剪掉,剩余的气球 套在宝特瓶的切口上,以胶带密封。
习P, 观察瓶内气球体积的变化。
4.再将气球膜往上推,使其陷入宝 特瓶内,观察瓶内气球体积的变 化。
习P73
活动纪录 3.拉动宝特瓶切口端的气球膜,
瓶内气球__胀__大____。 (填胀大或缩小)
习P73
活动题组练习
1.利用宝特瓶和气球制作的呼吸模型,试根据 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B)(1)以甲代表宝特瓶下端的气球膜,乙代 表宝特瓶内的气球,请问两者分别代 表人体中的何种构造? (A)甲为肺脏,乙为心脏 (B)甲为横膈,乙为肺脏 (C)甲为横膈,乙为心脏 (D)甲为肺脏,乙为横膈
习P73
习P72
活动 6-2
呼吸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目的:利用简易材料制作呼吸模型,以了解气 体进出肺部的原理。
器材:下列为本活动所需的器材,请在备妥该 物品后于前方空格打勾。
□气球2个
□剪刀1把
□美工刀1把
□胶带适当长度
□600mL宝特瓶1个
活动步骤与纪录
习P72
1.以美工刀将宝特瓶切成 两半,在瓶口上方套一 个气球,把气球反塞入 瓶子里。
习P73
问题与讨论
2.将气球膜下拉及上推时,导致瓶内气球体积 产生变化的原因为何?
答:_气_球_膜_下_拉_时_,_瓶_内_的_体_积_变_大_、_压_力 _变_小_,_使_得_瓶_内_气_球_胀_大_。_____ _气_球_膜_上_推_时_,_瓶_内_的_体_积_变_小_、_压_力 _变_大_,_使_得_瓶_内_气_球_缩_小_。_____
4.再将气球膜往上推,使其陷入 宝特瓶内瓶内,瓶内气球 __缩__小____。
呼吸过程示意模型

呼吸运动时胸廓、膈肌与肺部变化的模型制作
(张集镇第一初级中学)制作人:刘安超
材料:塑料饮料瓶、Y型玻璃管、气球(2个小气球,1个大气球)、细线、剪刀
制法:饮料瓶去掉瓶底,用细线把2个小气球分别绑在Y 型管的分支上,Y型管另一端从瓶内穿过瓶盖,固定到瓶盖的小洞内(注意密封),瓶底用大气球的一部分薄膜封住。
用法:向下拉气球薄膜(膈肌),与Y型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气;向上推气球薄膜(膈肌),与Y型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气。
用手捏塑料瓶,与Y型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气;松开塑料瓶,与Y型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气。
特点: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以同时模拟胸廓的变化和呼吸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本课演示实验的改进。
小学科学活动了解人类的呼吸系统

小学科学活动了解人类的呼吸系统呼吸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行的生理活动,它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呼吸系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科学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
以下是三个适合小学生的科学活动,旨在帮助他们了解人类的呼吸系统。
活动一:制作呼吸系统模型准备材料:- 一个塑料瓶- 一根长吸管- 红色染料或食用色素- 手工制作的肺部模型(可以用纸板和棉花球制作)步骤:1. 将塑料瓶底部切掉,并保留瓶口。
2. 将肺部模型固定在塑料瓶的底部,确保它与瓶口紧密连接。
3. 在瓶底的侧面钻一个小洞,将长吸管插入其中,并用胶带固定。
4. 将红色染料或食用色素加入塑料瓶中。
5. 将瓶口放在嘴唇上,用力吸气,然后放松。
6. 观察红色染料或食用色素在塑料瓶和肺部模型中的流动情况。
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模拟呼吸过程,他们可以看到吸入和呼出气体时模型中的液体流动情况,并更好地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运作原理。
活动二:探究呼吸对心率的影响准备材料:- 计时器- 长凳或椅子- 心率计步骤:1. 让学生坐在长凳或椅子上,放松身体。
2. 使用心率计记录学生的初始心率。
3. 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快速跑步或其他剧烈运动。
4. 在学生完成运动后,再次使用心率计记录学生的心率。
5. 让学生休息片刻,观察他们的呼吸恢复正常后心率会不会降低。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运动对呼吸和心率的影响。
他们可以观察到运动后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并更好地理解运动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活动三:模拟呼吸系统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准备材料:- 两把小型氧气罐(或类似的容器)- 玻璃瓶- 碱性紫菜溶液(通过在水中浸泡紫菜片制作)步骤:1. 将碱性紫菜溶液倒入玻璃瓶中。
2. 将一个小型氧气罐打开,将氧气注入玻璃瓶中。
3. 观察玻璃瓶中紫菜溶液的颜色变化。
4. 将另一个小型氧气罐打开,将二氧化碳注入玻璃瓶中。
5. 再次观察玻璃瓶中紫菜溶液的颜色变化。
呼吸系统模型制作方法

呼吸系统模型制作方法引言呼吸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研究与之相关的疾病,建立一个呼吸系统模型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将介绍呼吸系统模型的制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呼吸系统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材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制作材料选项:1. 硬纸板:可用于制作模型的框架和主要结构。
2. 泡沫板:可用于制作肺部和其他呼吸系统器官的形状。
3. 塑料管:可用于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4. 橡胶带:可用于模拟肺部的膨胀和收缩。
5. 丝线和弹簧:可用于模拟肌肉和骨骼结构。
制作过程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制作呼吸系统模型的步骤:步骤一:绘制和剪裁1.使用硬纸板绘制和剪裁呼吸系统的整体形状。
根据实际尺寸和比例,可以绘制出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器官的形状和位置。
步骤二:制作肺部1.使用泡沫板制作肺部的形状。
可以根据实际尺寸和比例,剪裁泡沫板为肺部的形状,并使用胶水将其固定在合适的位置。
步骤三:模拟气管和支气管1.使用塑料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的形状。
可以将塑料管剪裁成合适的长度,并使用胶水将其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步骤四:模拟肺部膨胀和收缩1.使用橡胶带模拟肺部的膨胀和收缩。
将橡胶带固定在肺部和框架上,通过拉伸和放松橡胶带,可以模拟肺部的膨胀和收缩的过程。
步骤五:模拟肌肉和骨骼结构1.使用丝线和弹簧模拟肌肉和骨骼结构。
将丝线连接到适当的位置,并利用弹簧来模拟肌肉的活动和骨骼的支撑。
步骤六:添加细节和标记1.使用彩色纸或标笔添加细节和标记。
在模型上添加肺部、气管、支气管等器官的名称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
关键要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硬纸板、泡沫板、塑料管等。
•绘制和剪裁:根据实际尺寸和比例绘制并剪裁呼吸系统的形状。
•制作肺部:使用泡沫板制作肺部的形状并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模拟气管和支气管:使用塑料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的形状并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呼吸道模型的制作方法

呼吸道模型的制作方法呼吸道模型是一种生物医学模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模型不仅在医学领域有应用,也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本文将介绍呼吸道模型的制作方法,旨在为需要制作呼吸道模型的人士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准备材料和工具制作呼吸道模型的第一步是准备所需材料和工具。
材料包括聚氨酯泡沫板、细木棍、塑料制品、彩色绒布、剪刀、胶水等。
工具包括电动工具、手工具、量规、铅笔等。
这些材料和工具均可以在制作生物科技模型时购买到。
2. 设计图纸在制作呼吸道模型之前,需要先制作一个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需要详细记录所需材料尺寸、工具使用方式、制作步骤等。
3. 制作呼吸道骨架制作呼吸道模型的第三步是制作呼吸道骨架。
使用聚氨酯泡沫板和细木棍,制作呼吸道的主要骨架。
聚氨酯泡沫板可以用于制作呼吸道的大部分结构,而细木棍可以用于制作细节。
4. 制作呼吸道内脏器官制作呼吸道模型的第四步是制作内脏器官。
制作呼吸道内脏器官时,需要使用透明塑料材料,如聚乙烯塑料, 萘醌塑料等。
透明塑料模型可模拟肺、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结构。
制作时,需要切割塑料,采用第三方工具缝合拼合。
5. 添加细节和标记制作呼吸道模型的第五步是添加细节和标记。
添加彩色绒布或其他材料,在呼吸道模型上添加细节和标记,让模型更加真实。
标记功能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呼吸道内脏器官的位置及功能。
6. 调整模型最后一步,调整模型。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 通过调整模型来使其更符合实际需求。
调整模型之前需要参考呼吸道的结构原理。
以上是呼吸道模型制作方法的主要步骤。
在制作呼吸道模型时,需要注重细节和准确性。
制作用途不同,制作方式也会略有不同。
示例如下:- 用于医学领域:要注重实际结构和形状。
- 用于教学领域:要着重标明各个内脏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提升模型的教学效果。
- 用于科研领域:要力求模型真实可靠,可进行实验和研究。
总之,正确制作呼吸道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呼吸道结构与功能。
人体呼吸运动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人体呼吸运动模型的制作与使用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学模型,尤其涉及一种人体呼吸运动模型。
当人体呼吸时,肺、胸骨、肋骨和横膈膜都随着呼吸而运动。
吸气时,胸骨和肋骨向上运动,肺部上下运动,横膈膜向下运动。
呼气时,反方向移动。
目前医学院校和中专学校用于教学的人体呼吸运动模型还是空白,往往用人体部位的固定模型来代替。
学生不能直观地观察到呼吸时肺部、胸骨、肋骨、膈肌的运动,使学生印象不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肺、胸骨、肋骨、膈肌随呼吸而运动的教学模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是采用两个曲柄滑块机构分别驱动肺、胸骨、肋骨和膈肌相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两个曲柄滑块机构,其中一个与曲柄活动连接,滑块与连接有肋骨的胸骨体连接,并与接触杆固定连接;另一滑块通过连杆与曲柄连接,滑块与隔膜连接,肺支撑杆的一端与和底板固定连接的固定架活动连接,另一端与肺固定连接,肺支撑杆与接触杆接触的表面为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措施是,带小孔的左右牵引架的两端通过横杆固定连接在滑块上,穿过筋条的牵引杆的两端分别与左右牵引架和底板连接。
两个滑块活动套装在同一导轨上。
两个曲柄是具有相同驱动部件的转盘。
当外侧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转盘时,带动滑块相向运动,使肺、胸骨、肋骨、膈肌也相向运动,从而表现出进出体内的呼吸运动。
由于采用曲柄滑块机构带动肺、胸骨、肋骨和膈肌相向运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直观地展示呼吸时肺、胸骨、肋骨和膈肌的运动,加深学生对人体呼吸运动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施例拆去肺、肺支撑杆、胸骨体、肋骨、膈肌等件后的机构主视图。
图2为图1沿b-b向放大剖视图。
图3为图1沿a-a向放大展开图。
图4为图2沿c-c向放大剖视图。
图5为图1沿k向放大视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曲柄滑块机构,其中滑块(1)与曲柄活动连结,其上连接有和肋骨连接的胸骨体,还固定连接触杆(3);滑块(2)通过连杆(4)与曲柄连接,其上连接有膈肌,肺支撑杆(5)一端与固定连接在底板(6)上的固定框架(7)活动连接,一端与肺固定连接,肺支撑杆(5)与触杆(3)相接触的面为斜面(8)。
呼吸道模型的制作方法

呼吸道模型的制作方法呼吸道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主要负责人体的呼吸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呼吸道模型来加深对呼吸道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呼吸道模型制作方法。
一、材料准备制作呼吸道模型所需要的材料如下:1. 一张白纸和一张透明塑料薄膜2. 一支笔和一把剪刀3. 一支细管和一些胶水4. 一些彩色笔或颜料二、模型制作步骤1. 制作支气管和肺的形状首先,我们需要在白纸上画出一条长长的弯曲线,这条线就是支气管的模型。
然后,根据支气管的形状,我们可以在透明塑料薄膜上画出两个类似于肺的形状。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剪刀将这两个形状剪下来,这就是我们的肺模型。
2. 制作气管和喉部的形状接下来,我们需要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粗短的线,这条线就是气管的模型。
然后,我们可以在透明塑料薄膜上画出一个类似于喉部的形状。
同样地,我们可以用剪刀将这个形状剪下来,这就是我们的喉部模型。
3. 将模型组装在一起现在,我们可以将支气管模型和气管模型用细管连接起来。
我们可以用胶水将细管固定在支气管和气管的两端。
然后,我们可以将喉部模型放在气管的一端,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呼吸道模型。
4. 装饰模型为了让呼吸道模型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用彩色笔或颜料来装饰模型。
我们可以在支气管和气管的模型上画上一些细节,比如纤毛和黏液等。
我们还可以在肺的模型上画上一些血管和空气囊等。
三、模型使用通过制作呼吸道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可以将模型用于教学或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模型来演示呼吸道的运作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呼吸道的功能。
在展示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模型放在展台上,让观众观看和学习。
四、结论制作呼吸道模型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工作,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和基本的手工技巧就可以完成。
通过制作呼吸道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3期
自制“呼吸运动简易模型”
李金娥
甘肃省会宁县实验中学(730700)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章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一节中的呼吸运动过程是重难点,该知识点复杂抽象,而初中学生缺乏相应知识基础,其空间想像力不够强,对呼吸运动中的膈肌与胸廓及肺的变化关系很难掌握,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为突破上述重难点,笔者自制了一款“呼吸运动简易模型”,该模型能引起学生的直观分析,让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下面,笔者从该教具的装置图、用途、制作、使用方法及特点等方面作一介绍,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呼吸运动简易模型”装置图
“呼吸运动简易模型”装置图如图1所示。
二、“呼吸运动简易模型”的应用
在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章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鲁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等章节中,呼吸运动中膈肌、胸廓及肺的变化关系都是教学的重难点,而这一知识点若单纯靠教师讲解,则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听懂。
教师若用该模型演示上述实验,学生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并易于被学生所掌握。
除了用于教师演示外,因为该模型学生可以自制,所以也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三、“呼吸运动简易模型”的制作材料
无盖塑料罐(口香糖或泡泡糖包装罐)一个、小
气球两个、饮料吸管(一端有弯曲)两根、橡胶手套一只、细线、粗线绳、宽透明胶带、“哥俩好”胶水。
四、“呼吸运动简易模型”的制作方法
1.制作模拟气管及支气管。
将两根饮料吸管竖
直捏到一起,其弯曲部分位于竖直部分的两侧,使两根饮料吸管成倒Y 形;然后在吸管竖直部位用透明胶带黏结固定。
以吸管的竖直部分模拟气管,其弯曲部分模拟支气管。
2.制作模拟肺。
将两个同样大的小气球分别套在
由第一步加工好的两根饮料吸管的弯曲部位,并用细线束扎紧,以上述两个气球模拟人体内的两个肺。
3.制作模拟胸廓。
将无盖塑料罐倒置于实验桌
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根长铁钉的尖端至发红;然后将尖端对准倒置的塑料罐罐底中心位置进行钻孔(孔的大小以能通过两根饮料吸管为宜);孔钻好后将饮料吸管未绑气球的一端由罐内而外穿出罐底,在罐外用宽透明胶带将饮料吸管与罐底黏合到一起,以确保罐内的密封性。
4.制作模拟膈。
从橡胶手套上剪下一块面积大
于塑料罐口的橡胶皮,再从手指部分剪下一个宽约
2cm 的橡胶环作为拉环,再用“哥俩好”胶水将橡胶
环黏合到橡胶皮的中央。
5.组装“呼吸运动简易模型”。
将第四步加工好
的橡胶皮用粗线绳封扎到第三步加工好的塑料罐罐口上(橡胶皮上有橡胶环的一面放到塑料罐外),即制成了“呼吸运动简易模型”。
五、“呼吸运动简易模型”的使用方法
1.向下拉塑料罐外的橡胶环,可观察到橡胶皮中
央下降,塑料罐体积增大,气球变大。
模拟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的容积增大,胸内压减小,外界空气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
2.松开橡胶环,可观察到橡胶皮顶部回升,塑料
罐体积减小,气球变小。
模拟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胸廓的容积缩小,胸内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过程。
3.用手捏塑料罐,塑料罐体积减小,
气球变小,
图1“呼吸运动简易模型”装置图
饮料吸管(模拟气管)气球(模拟肺)塑料罐(模拟胸廓)橡胶皮(模拟膈)
自制教具57··
SHIYANJIAOXUEYUYIQI 2014年第3期
模拟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减小,胸廓容积缩小,胸内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过程;松开塑料罐,塑料罐体积增大,气球变大,模拟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胸内压减小,外界空气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
六、“呼吸运动简易模型”的特点
1.该模型用口香糖包装罐模拟胸廓,这是因为罐口很硬且上面有螺纹,所以向其上面束扎橡胶皮时自然能束扎得很紧,演示时尽管向下拉橡胶环,但橡胶皮却不会脱落,从而保证演示很容易成功。
2.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从而易于突破该节课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使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一目了然。
同时,还创设了情境化生物教学氛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3.该模型制作简单容易,学生完全可以自制。
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便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用该模型演示或分组观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该模型制作几乎无成本,重量轻,使用方便,现象明显。
精彩“追问”成就高效课堂朱瑶池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213020)
新课程下的每一位科学教师都知道科学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课堂提问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但如果提问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即使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质量也是不高的。
而运用“追问”教学手段,则会弥补这一不足。
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
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科学课堂中运用“追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追问”的时机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很重要,超前则没到火候,滞后则又冷却了。
“追问”应当是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有待思考又把握不准的时候;或者学生发现了疑问,急于寻求帮助解答的时候,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
例如,在教学“肺和呼吸”一课中,导入时有个屏住呼吸的体验活动,活动之后的师生有如下谈话:师:同学们,屏住呼吸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受。
生:胸口很闷。
生:快受不了了。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离不开呼吸。
生:我们要不停地呼吸。
师:我们为什么需要不停地呼吸呢?
生:因为我们要呼吸新鲜的空气。
师:那我们只吸气就行了,为什么吸入空气之后又要把它呼出来呢?
生:因为我们呼出的和吸入的空气是不一样的。
生:因为我们吸入的是氧气,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所以要不停地呼气、吸气。
教师通过“追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能够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对“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理解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
二、注重“追问”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
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