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和中国的关系试析叙利亚―伊朗准联盟关系的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中东战略伙伴关系

中东战略伙伴关系

中东战略伙伴关系中东地区一直以来是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个地区,各国之间的伙伴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伙伴关系不仅影响到当地国家的稳定,也会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东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的,各国之间既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又有严重的矛盾和分歧。

首先,中东地区的传统盟友关系非常稳固。

例如,美国与以色列的伙伴关系是中东地区最为紧密的关系之一,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也是美国的重要战略伙伴,两国都在反恐、能源和地区稳定等问题上与美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其次,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还受到宗教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伊朗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与一些什叶派国家,如伊拉克和叙利亚,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与此同时,与伊朗有着什叶派和逊尼派之争的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则与伊朗保持着敌对关系。

再者,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还受到地区利益的影响。

例如,土耳其和卡塔尔在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有着相似的利益,两国之间的伙伴关系非常紧密。

此外,中东的石油资源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也非常重要。

二、中东战略伙伴关系的特点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中东战略伙伴关系具有复杂性。

由于地区问题复杂、敏感,各国之间的关系常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因此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十分困难。

其次,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多边的。

各国之间往往是多对多的关系,既有双边合作,又有多边合作,如地区联盟和国际组织等。

再者,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兼具竞争和合作。

各国之间在地缘政治影响、宗教信仰、经济利益等方面存在着竞争,但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三、中东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趋势中东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充满不确定性。

首先,中东地区存在很多矛盾和争议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伙伴关系的动态变化。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合作与挑战研究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合作与挑战研究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合作与挑战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外交合作越来越频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合作与挑战。

一、政治合作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政治合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与埃及、叙利亚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逐渐加强。

在叙利亚、伊朗等国家内战期间,中国积极参与了政治调解,并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此外,中国还在中东地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中东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然而,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在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宗教、民族等原因,存在着政治分歧和冲突。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经济合作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石油资源区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因此两者在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国还在中东地区投资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在一些国家,由于政治不稳定和安全问题,投资环境较为复杂;同时,在一些领域,如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双方之间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差距也较大。

三、文化交流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中东地区就已经建立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关系。

如今,在文化方面,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文化、阿拉伯语言文化等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也在向中东地区传播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然而,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例如,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双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语言、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交流障碍。

总之,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外交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双方应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叙利亚问题以及中国的立场分析一、叙利亚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众所周知,中东是我们这个世界地理位置的中心,而叙利亚则位于中东的心脏。

可以说具有很重要的地理位置。

它位于亚洲的西部,地中海的东岸,北面和土耳其接壤,东面同伊拉克交界,南面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巴勒斯坦为邻,西面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

叙利亚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石油、旅游业和加工业。

它曾经是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在1940年随着法国向德国投降,叙利亚沦为德国纳粹的统治地。

叙利亚1943年成立了自己的政府,1946年正式宣布成立了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971年,阿萨德当选为叙利亚的总统,并且任期长达30年之久,直到2000年6月去世。

阿萨德去世之后,他的次子巴沙尔—阿萨德当选为叙利亚的总统。

二、叙利亚问题的现状继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之后,“阿拉伯之春”的火苗又烧到了叙利亚。

很多叙利亚的民众认为国家的政治权利受到了阿萨德家族的垄断,所以不断的有游行示威以及武装暴乱事件的发生。

以及随着叙利亚国家的经济的衰退,政府又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很好的缓解和解决这个问题,加剧了叙利亚国内的动乱,但是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叙利亚国内什叶派和逊尼派两个部族的纷争。

阿盟已经对叙利亚采取了制裁的措施,像冻结叙利亚政府在阿拉伯国家的资金,停止同叙利亚政府间的贸易,停止飞往叙利亚的航班,停止与叙利亚中央银行的往来等等制裁措施。

在这种情形下,叙利亚国家内部继续抗议不断,外部又遭到最严厉的制裁,成为了当前“阿拉伯之春”面临重压的多国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孤岛。

但是这个结局难以维持很久,随着反对派的不断壮大,外部势力的不断介入,这一僵局迟早都会被打破,可以说随时都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

三、美国对于叙利亚问题的态度美国曾经列出了世界上最无赖的七个国家,叙利亚就是其中的一个。

美国认为叙利亚是一个独裁世袭专制的国家。

作为全球的老大,于是打着“人权”的幌子,意图介入叙利亚的问题。

叙利亚为什么对中国人很好

叙利亚为什么对中国人很好

叙利亚为什么对中国人很好
两国的交往具有政治层面的互通性,它超越了一般的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巴沙尔政府而言,中企若能批量进入,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国家的元气快速恢复。

而且可以此为据,抵御美欧的轮番制裁和封锁。

它对叙利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说,中国扶持叙利亚,对于两国都有现实性的利好,这引起了西方的忌惮和猜忌也就在情理之中。

中方支持叙利亚民众为抵制战乱,战胜饥饿而付诸的努力。

众所周知,叙利亚内乱已历十年之久,在这场人道主义危机中,约有数十万人沦为战争的炮灰,数百人万无家可归,其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修补的创伤。

现在中方秉承国际道义,将在政治、经济等层面予以叙利亚无私的援助。

比如力挺巴沙尔,制止美欧对叙利亚的封锁,并向前者提供新冠疫苗等急需物资。

中方的介入,必然会让叙利亚混乱的情形得到彻底改观,并增强其反制侵略的信心和勇气。

这说明中方的到来将给叙利亚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点毋庸置疑。

叙利亚内战的起因与发展

叙利亚内战的起因与发展

叙利亚内战的起因与发展近年来,叙利亚内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场战争给叙利亚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也对该地区和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叙利亚内战的起因和发展,并评估其对当今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政治腐败与民众不满叙利亚内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叙利亚人民开始举行反政府示威活动。

背后的原因是政府腐败问题的积累和对民主、人权的渴望。

长期以来,叙利亚的政权由阿萨德家族掌控,政府在治理中存在着大量腐败现象,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不满情绪。

民众要求政府进行政治改革,实现公正和透明的治理。

二、宗教矛盾和社会分裂叙利亚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两大主要派系。

政府长期由阿拉维派掌控,这引发了逊尼派和其他少数派系的不满。

叙利亚政府在治理中,经常偏袒自己的支持者,这导致宗教矛盾加剧,并使社会进一步分裂。

此外,恐怖主义组织如伊斯兰国(ISIS)的崛起,也加剧了宗教和民族矛盾。

三、外部干预和地区势力角力叙利亚内战的发展还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地区势力的角力影响。

一方面,伊朗和俄罗斯等国家支持叙利亚政府军,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盟则支持反对派武装,通过援助武器和资金来推翻阿萨德政权。

同时,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区势力也对叙利亚局势施加了巨大影响,支持与自身利益一致的叙利亚各派系。

四、失控的局势和人道主义灾难叙利亚内战已经演变为一场复杂的战争,各方势力纷争不断,使得局势进一步失控。

武装冲突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

成千上万的叙利亚人民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这场战争对叙利亚的基础设施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迫使更多人陷入贫困和绝望。

五、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叙利亚内战不仅对该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还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引发了周边国家的恐慌,导致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活动的蔓延。

其次,外部干预使得叙利亚成为各个大国竞逐的战场,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和紧张。

另外,叙利亚内战也对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提出了挑战,暴露了国际社会在处理全球危机时的无力和分歧。

环球时事: 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原因分析

环球时事: 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原因分析

环球时事: 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概述:叙利亚内战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地缘政治冲突之一。

这场持续多年的内战给叙利亚人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也对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原因,并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宗教和民族冲突、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地区格局与国际关系在内的多重因素。

1.2 文章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叙利亚内战的根源,本文将按照以下内容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叙利亚的历史背景,包括早期触发冲突的事件和长期存在的紧张关系。

其次,我们将探讨宗教和民族冲突对内战爆发起到的作用,特别是阿拉维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复杂关系。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政治因素如何加剧了冲突,并分析不同势力之间的争夺。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经济因素,包括贫困和失业率、资源争夺以及外国干涉与利益冲突如何在内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关注地区格局与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调整、国际大国的角力以及恐怖主义蔓延和跨国势力的渗透对叙利亚内战产生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多维因素,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叙利亚冲突根源的视角。

通过抛光出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地区格局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我们将尝试解答为什么这场内战如此持久且难以解决,并提供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促进对叙利亚内战持续影响和解决方案的更好理解,并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中东地区贡献一份力量。

2. 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原因分析:2.1 历史背景叙利亚内战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国存在长期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叙利亚一直是一个文明古国,历经多个王朝的统治。

在20世纪中期,法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叙利亚独立成为一个国家。

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威权主义和族裔偏见等问题。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不满和紧张氛围,并最终导致了内战爆发。

2.2 宗教和民族冲突宗教和民族冲突也是导致叙利亚内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叙利亚问题看大国关系的变化趋势

从叙利亚问题看大国关系的变化趋势

从叙利亚看大国关系的变化摘要:其实,西方国家是否对叙利亚动武,以及俄罗斯、中国是否采取反对西方动武的反制行动,不仅涉及军事问题,还牵涉中东地区的大国博弈,牵连范围更广。

当前,叙利亚问题是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各大矛盾的总爆发,内外局势渐趋复杂.美国: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眼中钉”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就把叙利亚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在以色列问题上,叙利亚向来高举反以大旗,支持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和黎巴嫩真主党,直接干扰了美国在中东实现改造的战略。

美国一直用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手段对叙利亚步步紧逼。

联合早报网报道 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就叙利亚局势发表声明。

他在公布了美国搜集的叙利亚政府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以后,强调美国作为世界领袖,有责任惩治那些违反国际准则的国家。

他明确表示美国将在短期内对叙利亚发动有限的军事打击。

可见美国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已经箭在弦上了。

8月30日,美国赶在联合国调查报告出炉前,公布情报部门评估这宗化学武器事件的报告:美方高度确信叙利亚政府在21日大马士革郊区的袭击事件中使用了化学武器.当天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记者会上指出,今年叙利亚政府已经多次使用化学武器。

去年8月奥巴马对叙利亚政府列出不能逾越的“红线”,即在武装冲突中使用化学武器或者未能切实保护掌握的化学武器的安全。

如今叙利亚政府军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批平民死伤,即使是在内战中,也是对世界文明的挑战。

美国是否真会追究责任,并在军事上作出何等反应,全世界都在看美国将如何行动。

此事自然关系到美国总统作出的承诺的可信度,以及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同过去相比究竟是否大为逊色。

其实,西方国家是否对叙利亚动武,以及俄罗斯、中国是否采取反对西方动武的反制行动,不仅涉及军事问题,还牵涉中东地区的大国博弈,牵连范围更广。

从地缘政治着眼,中东问题同冷战时代的越战相比,更为复杂多变。

即使强大如美国,欲求解决甚至哪怕是缓解中东危机,一蹴而就,岂可得乎?从掌权阶层与民众宗教信仰的异同着眼,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情况不同,却又有类似,这在伊斯兰世界是一种特殊现象。

叙利亚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

叙利亚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
Page 5
二.叙利亚问题
【导火线】 2011年1月下旬,叙利亚 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 威,巴沙尔· 阿萨德及其 政府正面临着执政危机。 自2011年3月份以来叙利 亚政府与民众发生的多起 流血冲突事件
Page 6
二.叙利亚问题
冲突加剧
Page 7
二.叙利亚问题
矛盾激化
Page 8
二.叙利亚问题
1 2
3 4
中 国 外 交 政 策 的 体 现
Page 24
三.中国外交政策
1955年,于万隆会 议,中国同印度、缅 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五项原 则内容是:相互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互 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
Page 25
三.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 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 切国家的外交关系中, 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并在五项原 则的基础上,同许多 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 好合作关系。
Page 19
二.叙利亚问题
叙利亚问题是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各大矛盾的总爆发。 首先,就叙利亚国内来说,是叙反对派和政府之间的矛 盾,这是叙利亚问题由来的主因与核心,本质上为政权 之争。其次,是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教派之间的矛 盾,如以逊尼派为大的沙特阿拉伯,与以什叶派为主的 伊朗,均想借叙利亚问题牵制并压倒对方。再次,是大 国,尤其是美国与俄罗斯,围绕传统“势力范围”展开 的角逐,美国欲借“人道危机”推动叙“政权更迭”,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控制叙利亚政权进一步获取 石油等资源。而俄罗斯则为保持其在中东地区传统影响 力的最后据点不遗余力。
Page 28
三.中国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反对一切 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国际秩序向更 加公正合理的方向 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利亚和中国的关系-试析叙利亚―伊朗准联盟关系的形成原因摘要:宗教、民族、文化和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叙利亚和伊朗之所以会形成一种准联盟关系,既于动荡纷争的中东特殊环境有关,也与地缘政治因素有关,更离不开伊斯兰革命的孕育和两伊战争的契机。

而且为了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双方采取了一种联而不盟的准联盟关系。

关键词:叙利亚;伊朗;准联盟联系;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13-0231-02探讨叙―伊准联盟的起源,首先离不开中东这个纷繁复杂的大背景,它是该联盟赖以生存的土壤。

中东原本就因民族、宗教、领土和文化而矛盾丛生,随着石油、以色列的出现,外部干涉使中东更加动荡不安。

为了提升自己的地区和国际地位,在财富和援助的诱惑下,许多地区领导人通过培养与华盛顿或莫斯科的亲密关系来利用两极格局。

还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努力通过与那些想在中东最小化外部势力的地区领导人合作来提升安全。

中东这种反复无常和不稳定局势导致了许多联盟的形成。

因此,联盟成了分析中东政治的关键,而叙―伊准联盟便属于后一种。

沃尔特曾区分了从1955―1979年间中东33种不同的联盟,总体趋势一直是地区领导者为了减少另一地区权力或联盟所带来的威胁而形成联盟。

叙―伊准联盟之所以形成主要是为了应对20世纪80年代来自地中海地区和波斯湾的伊拉克、以色列以及美国的直接挑战。

一、伊斯兰革命是促使该联盟形成的最初推动力一方面,革命推翻了伊朗保守的亲西方的君主制体,从而改变了伊朗传统的结盟模式。

革命前,同为亲美的伊朗和以色列两国自然结成了一种联盟。

而伊斯兰革命的一个核心使命便是反犹太主义。

中东第一个巴勒斯坦大使馆在伊朗首都开设,并以取消以色列代表团为前提条件,就是革命对伊朗在阿―以冲突的态度方面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种征兆。

当保守的亲西方政府变成了伊朗颠覆的对象和以色列在意识形态上没有资格作为一个盟友时,伊朗寻求找到一个相似的激进的政府作为在阿拉伯世界输出革命的过程中的新同伴。

由于叙利亚处于以色列的前线并在黎巴嫩对抗西方,所以它有可靠的革命信念。

另一方面,伊斯兰革命为长期的巴列维的伊朗与叙利亚之间的敌对关系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契机。

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巴列维的伊朗与叙利亚之间都是相互敌对的。

亲美的伊朗和亲苏的叙利亚之间在外交政策上的定位首先是冲突的;其次,关于胡泽斯坦等众多问题使双边关系更加恶化,尽管十月战争期间,由于伊朗向阿拉伯国家实施援助使双边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但是70年代后期,双边关系因埃及与以色列鉴定西奈协定而再次陷入危机。

巴列维支持萨达特大胆的与以色列首先缔结和平条约,从而损害了叙―伊关系。

因此,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爆发成为叙利亚企盼与新的伊朗政府建立全新的外交关系的一个契机,也正是因此,叙利亚成为继苏联之后第二个承认伊朗的革命政府的国家。

二、叙利亚和伊朗反对伊拉克的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促进了叙―伊轴心的建立。

对伊拉克的共同憎恶是该联盟的一个主要支柱1.叙利亚―伊拉克矛盾。

叙利亚与伊拉克长期不睦,其原因主要有:同为复兴党掌权的国家,双方竞相表明自己是真正的复兴党;争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

在埃及因鉴定戴维营协议而被驱逐出阿拉伯阵营后,双方矛盾更加明显;河水分配之争。

叙利亚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1976年建成的塔布卡水坝使流入伊拉克的河水流量下降了80%;输油管道的费用问题。

尽管十月战争期间,因伊拉克曾派兵援助叙利亚而使两国关系有所缓和;尽管1978年10月,在巴格达,哈菲兹・阿萨德和哈桑・贝克尔鉴署了一个联合国家条约,从而加强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合作,但是,之后又由于伊拉克指责叙利亚支持反萨达姆集团,双方关系恶化并导致两国互相关闭使馆。

巴列维的倒台和萨达特退出阿拉伯条约组织都为维护伊拉克在海湾地区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

埃及与以色列的单独和平加强了叙利亚在黎巴嫩的战略危险。

此时的阿萨德似乎只有一个朋友:霍梅尼。

因此,叙利亚―伊拉克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2.两伊矛盾。

两伊是邻国,边境争端自古就有,主要表现在对阿拉伯河主权以及对胡泽斯坦地区和海湾三岛归属的长期争执上。

其次,在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也积怨很深。

在民族问题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历史上多次交战,积怨颇深。

同时,两伊分别支持对方境内的库尔德人独立运动是又一因素。

在宗教问题上,两伊虽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分属两大教派。

伊朗95%的人是什叶派教徒,他们掌握着国家政权;伊拉克的什叶派教徒虽占人口的60%,但逊尼派却掌握着国家政权。

什叶派在两伊的不同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加深了两伊之间的长期不和。

1975年,伊拉克在伊朗和美国压力下,被迫签署了有利于伊朗的《阿尔及尔条约》。

条约规定:伊拉克以阿拉伯河全部水域按主航道中心线划界为代价,换取了伊朗放弃对伊拉克境内库尔德族游击队的支持。

《阿尔及尔条约》签署后,两伊都没有认真遵守,边界武装冲突频仍。

随着革命后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造成伊拉克南部什叶派聚居地区动荡和对伊拉克的统治阶层构成的严重挑战和萨达姆欲实现地区坐大使两伊矛盾激化。

三、霍梅尼政府和阿萨德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互有需求1979年扣押美国人质事件使美伊关系跌入深渊并导致伊朗在国际上的孤立,霍梅尼政府受到了国际经济和外交制裁;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的入侵意味着霍梅尼政权非常依赖哈菲兹・阿萨德的外交和军事支持;在萨达姆开始大规模的侵占伊朗领土并努力把战争描述成阿拉伯―波斯冲突时,这种支持对于避开失败和避免孤立是必要的。

从内部看,伊朗政府面临着混乱的革命政治和库尔德人、俾路支人和别的民族的反抗和起义。

哈菲兹・阿萨德也不比霍梅尼好到哪里去。

长期以来,叙利亚的穆斯林兄弟会一直在追杀他,叙利亚人怀疑伊拉克人参与了谋杀行动,这正如伊拉克人怀疑叙利亚人参与了大约一年前的反萨达姆的政变阴谋。

除了伊拉克之外,约旦、沙特阿拉伯,甚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被怀疑支持了反阿萨德的穆斯林兄弟会。

在阿萨德看来,与伊朗什叶派伊斯兰政权结盟,除了有助于从沙特阿拉伯勒索更多的援助并获得伊朗廉价的石油外,还有助于他反对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运动以及改善他与黎巴嫩的关系。

由于大马士革和德黑兰的这些内外担心,所以以宗教为基础的霍梅尼政府能够与世俗的复兴党政府结为盟友。

四、两伊战争提供了一个把正在萌芽的叙―伊友好关系转化成正式的准联盟的机会两伊战争爆发后,大马士革给伊朗提供军事供给和外交援助,使双方关系更为密切。

实际上,维持和扩大同尽可能多的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对于改变现存局势和驱散海湾战争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敌对冲突延续的观念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战争爆发后两周内,叙利亚保持沉默,它在焦急的等待去看伊朗能否在伊拉克的袭击下存活。

当伊朗承受了最初的打击并随打击而发展时,大马士革便打破了沉默并谴责伊拉克的入侵是“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敌人发动的错误战争”。

在战争的开始阶段,最显著的叙―伊合作反对伊拉克进攻的例子出现在1981年春对瓦利德的袭击。

瓦利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伊拉克的大部分战略轰炸机和运输机的存放基地,但它位于伊拉克的最西地区,超出了伊朗空军的有效范围。

为了确保伊朗作战飞机到达瓦利德,在行动期间,叙利亚不但允许伊朗飞机飞过其领空,并且给完成两段航程的伊朗空军波音707和747运载飞机加油,之后又把被伊拉克反击炮击坏而迫降于叙利亚的伊朗飞机上的机组人员送回国。

1981年后半年,叙利亚继续给伊朗提供各种军事援助,包括培训坦克队员和传送武器及提供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为了把这种自然形成的叙―伊友好关系确立下来,并使之制度化,1982年3月的12日至16日期间,叙利亚和伊朗官员在德黑兰签署了一个为期十年的经济协议,还有紧密相关的石油协议和一个秘密的武器协定。

按照协议,伊朗将每年向叙利亚出口900万吨石油,后据西方消息透露,叙利亚以28美元一桶的低价从伊朗进口,而此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是34美元一桶。

作为回报,叙利亚每年给伊朗提供30万~40万吨磷酸盐,后来,叙利亚把它每年的磷酸盐出口增加到100万吨,这同伊朗的国内需求基本持平。

另外,据报道,在访问德黑兰期间,叙利亚副总统阿卜杜勒・哈利姆・哈达姆也同伊朗签定了一个秘密武器交易。

报道显示,在8月初,几艘装有包括130毫米、2―23反飞机大炮榴弹炮、坦克、弹药在内的船只离开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港口驶往伊朗。

而且,几架装有武器的飞机也从叙利亚到达伊朗,这同1982年春伊朗的一系列成功相一致,从而导致伊拉克军队从他们所占领的伊朗领土上被驱逐。

这些协议签署后,叙利亚在4月8日关闭了它与伊拉克的边境,更关键的是,关闭了经叙利亚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的管道,作为回报,叙利亚人不但从伊朗获得了打折的石油,而且他们还在哈马和巴尼亚斯港口提炼以供对外出口。

伊朗前外长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曾说,“这是加强和扩大与叙利亚和伊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相关的政治关系的一种方式”。

但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留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叙―伊双方所签署的这个条约表面上只是一些经济协定,而并未公开的将安全义务和责任包括在内,按照凯格利(Charles W. Kegley与威特考夫(Eugene R. Wittkopf )1999年合著的《国际政治》一书对联盟的界定,即联盟是指两个及以上国家为了增强它们间的共同安全,通过集合军事力量、承诺协调政策而签订的正式协定。

按照这种界定,只有签订正式军事协定的安全合作才可称为军事联盟。

但从双方表现和历史事实又可见其隐含着的安全合作关系,因此把叙―伊关系称为准联盟关系。

总之,叙―伊联盟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的结合,即共同反对伊拉克,以色列和西方霸权。

之后,该联盟又经受住了后来的黎巴嫩―以色列战争和海湾战争等重大考验而存续至今,成为中东最持久且最具潜力的轴心之一。

参考文献:Jubin ,Syria and Iran:a:Diplomatic Alliance and Powers Politics in the Middle . New York:Tauris AcademicSicdies,xx.赵国忠,等.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0.Jubin ,Syria and Iran:a:Diplomatic Alliance and Powers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 Tauris Academic Sicdies London new York,xx.Jubin ,Syria and Iran:a:Diplomatic Alliance and Powers Politics in the Middle . New York:Tauris Academic Sicdies,xx.孙德刚.叙利亚与伊朗准联盟关系浅析.阿拉伯世界研究,xx,(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