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练习题及赏析

合集下载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原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原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原文+赏析【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最初多咏水仙。

故名。

后用作一般词牌。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

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

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赏析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

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

而画面的中心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

“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豪杰。

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

“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

“沟”前着一“长”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者等人欢饮达旦。

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

“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

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競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

下片折回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

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

“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

“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

陈与义《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与义《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①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②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小阁:指杭州青墩镇僧舍“无住庵”中的楼阁,是词人晚年的居所。

②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洛阳人,诗尊杜甫,后期之作沉郁雄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紧扣词题,着重忆旧。

先写群友共饮,再写吹笛天明,可见词人当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B.“杏花”两句,尽显当年的良辰美景成心乐事,顺承上文追忆,引出下片感慨,令人击节赞赏。

C.“闲登”句中的“闲”字,与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一样,均为了展现悠闲的心境。

D.结尾两句,把古往今来的人间万事,融入午夜的渔歌声中,意境苍凉,以旷达语出之,寄慨无穷。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3分)C15.(6分)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眷恋。

上片追忆与朋友们一起“午桥桥上饮”的欢乐场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充满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怀念。

②对时光易逝、知交零落的忧伤与感慨。

下片写“二十余年如一梦”,时光消逝,朋友阔别,故而“此身虽在堪惊”,充满了伤感。

③对家国沧桑变化的悲凉叹息。

词人生于两宋交替之际,且有杜甫之风,晚年客居杭州,可推知词中有家国之恨、身世之慨。

④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

“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外在的闲适旷达,遮不住内心的苍凉悲怆,充满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

⑤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慨叹。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两句于历史的高度,于渔歌声中生发出深沉的历史慨叹,引发读者的共情。

(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写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

《临江仙忆洛中旧游》习题陈与义【部编版九下】

《临江仙忆洛中旧游》习题陈与义【部编版九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整理了古诗词资料,内容有【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答案】【原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

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的词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由陈与义所创作的,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忆往昔,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豪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

B.结尾写“渔唱”,委婉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归隐情绪,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C.“杏花”与“吹笛”两个句子,有声有色,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D.上片重在记叙描写,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浑成自然。

35.“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34.B 35.示例:本词中作者将二十余年的往昔生活比喻为一场梦,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抒发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解析】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词人将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流露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

没有“归隐情绪”。

故选B。

35.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意思是: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写作者在北宋沦亡后,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恶梦一般的感触。

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怅惘之情。

“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以“梦”的形式写出了词人杀敌建功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词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北宋文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作品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品注释:①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②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③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④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⑤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⑥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⑦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⑧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作品译文:忆昔日洛阳桥聚会宴饮,到会在坐多是豪杰英雄。

月影好像河水静静流去。

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面,不停吹奏笛子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身躯虽健在但令人心惊。

闲登上阁楼看雨后初晴。

想那古今多少兴亡事,不如听三更犹唱的渔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1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1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和,全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答案:【解析】D.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

记叙和议论(抒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2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9.(1)上阙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2)试分析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阅读答案:9.(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朝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

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

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

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

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练习题及赏析
【原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练习题】
(1)请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景象。

(2分)
(2)“二十余年如一梦”,词人感慨;“闲登小阁看新睛”,词人感慨;“渔唱起三更”,词人感慨。

(4分)
参考答案:
6.(1)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

(2)时光飞逝(盛衰兴亡)豪英零落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答对一个空2分,二个3分,三个4分)
【注释】
题解:临江仙,词牌名。

小阁,小楼。

洛,洛阳。

旧游,老朋友。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坐:座位。

豪英:杰出的人物。

长沟流月去无声:月影映在长长的河水中,悄悄地逝去。

长沟,大河。

此身虽在堪惊:自己虽然仍活在人间,但那二十年的离乱实在令人惊骇难忘。

新晴:雨后初晴的景色*。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古往今来多少大事,都化作半夜里渔翁的歌声。

【古诗今译】
回忆起青年时代,我们曾经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座中多是满怀豪情壮志的少年英才。

桥下长长的河水泛着月光静静的流淌着。

在月光下的杏树林里,在稀疏恬静的杏花月影中,伴着悠扬的笛声,大家尽情玩耍,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过去了,竟如同一场恶梦。

而今国破家亡,奔波流离,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可一想到当年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心有余悸。

如今闲登小楼,观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往事不可避免地又浮现在眼前。

古往今来,有多少兴衰之事,早已融入于老渔翁那夜吟的渔歌之中了。

【赏析】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宋杰出诗人。

宋徽宗时进士,宋室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

靖康之变时,因其目睹了王国的惨祸,使其作品的风格也有了改变,由清新明净变为沉郁悲壮。

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还很善于写词,著有《简斋集》。

当年金兵攻占了东京汴梁之后,作者先后逃到湖北、湖南避难,以后继续南行,越过五岭,经广东、福建,于公元1131年辗转到了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

抚今追昔,以对比手法,填写了这首抒发大宋王朝亡国后的无限感慨和沉痛之情的词作。

词中追忆了当年洛阳旧游之乐,抒发了南渡后的悲愤及无奈的心情。

上阕集中笔墨写“洛中旧游”,追忆往昔与朋友聚会欢饮的美好情景。

也为后文抒发心中感慨铺陈了对比之背景,渲染了烘托之气氛。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回忆起年轻的时候,我们曾经坐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记得在座的都是一些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决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少年英才。

“长沟流月去无声”,意为午桥下长长的河水中涌动着皎洁的明月,河水在静静地不停地流淌着,水上的月光似乎也在静静的一刻不停的向远处奔流。

这句语出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有惋惜时光流逝之遗憾。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是在写朋友们月夜在杏树林子里,借着酒兴玩耍戏闹的情形。

“杏花疏影”,明亮,清新,恬静,暗香袅袅,笛声悠扬,谈笑间不觉天已破晓。

朋友们玩得可谓是尽兴到了极致。

下阕笔锋一转,有上阕的美好回忆陡然转为抒写历经国难变故之后的无限感慨,在慨叹国事沧桑之中,流露了对宋王朝昏庸无能的无奈和不满。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词句的本意是说,转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头想来,竟如同恶梦一般,经历了国破家亡,受尽了奔波流离之苦,尽管侥幸活下来了,可每每想起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惊恐不已。

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伤。

“闲登小阁看新晴”,写到这里,词人一改上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慨叹,直笔来写现实的心情,每当闲来无事的时候,都要登上这小小的阁楼,欣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进而借以感叹世事的变迁,水到渠成地将作品收束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乐观旷达的感叹的情绪之中。

这首词格调清婉明快,意境清新;行文工于构思,豪放中见深婉,简约中见丰富,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前后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心情。

结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将古今兴衰变幻之事尽付之于渔唱樵歌之中,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表现了诗人豪迈旷达而又略显无奈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