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案例

合集下载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案例1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

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

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

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

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

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

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

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

”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

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

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George也列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间接费用分配相关数据作业成本库成本动因三种产品作业成本分摊比例Ⅰ号产品(%)Ⅱ号产品(%)Ⅲ号产品(%)机器维修机器小时503020机器折旧机器小时402040产品检测检测次数502030机器准备准备次数453025材料处理材料订单数量453520产品包装包装小时503020要求:(1)计算主计长George采用作业成本计算确定法确定的三种产品成本;(2)计算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三种产品的目标销售价格;(3)给总经理写一份备忘录,解释传统的制造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不同,并说明传统制造成本计算可能造成的后果;(4)公司应做何种战略选择为什么(1)作业成本计算表成本计算表(2)成本计算表(3)由前面的计算结果可知,在作业成本法下,A、C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由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元和元下降到191元和274元,降幅分别为%(/和%(/,B、D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由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元和元分别提高到了514元和350元,增幅分别为%(/和%(/。

作业成本法下食品企业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下食品企业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下食品企业成本管理案例分析以食品企业生产一款酱料为例,该企业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购买、生产、包装和销售等环节。

企业首先需要采购原材料,如辣椒、大蒜等,这些原材料的价格会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波动。

企业通过谈判或者询价等方式选择供应商,并且记录下每一笔原材料的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序,如清洗、切割、煮熟等。

每一个工序都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设备和能源。

作业成本法要求企业将每一个工序的成本都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费用、维护费用以及能源消耗等。

在包装环节,企业需要对酱料进行包装,并且还需要进行检验等工作,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作业成本法要求企业将包装材料的成本记录下来,并且将包装工序的人工费用、设备折旧费用等也进行详细的记录。

最后,企业的酱料需要通过销售渠道进行销售。

在销售过程中,企业还需要考虑一系列的费用,如销售人员的工资、广告宣传费用等。

作业成本法要求企业将销售过程中的费用也进行详细的记录。

作业成本法下的食品企业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清楚地了解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通过详细记录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企业能够发现生产中的浪费和不合理之处,并且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计算,以便制定合理的售价策略,从而获得更好的利润。

总之,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对每一个关键的环节进行详细的成本记录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并且制定出更合理的售价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

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

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作业成本法是企业在制定产品定价策略时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成本,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销售价格。

下面将以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

某家小型制造企业生产一种特殊材料,该材料基于客户的需求定制,生产过程包括材料配方、生产、测试等环节。

该企业决定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售价。

1. 材料配方成本:首先,企业需要确定每一种配方所需的原材料成本。

这包括各种原材料的价格、用量以及相关的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等。

另外,还要考虑到材料配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耗,这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计算出每一种配方的材料配方成本。

2.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劳动力成本、设备折旧费用、能源消耗等。

企业需要确定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的工时、设备使用费用以及其他间接费用。

同时,还需考虑工艺改进和生产效率提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3. 测试成本:为保证产品质量,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测试,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人力。

这些测试成本也需要计入产品的成本中,以便在定价时进行考虑。

4. 辅助成本:除了上述三项直接成本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成本需要加以考虑。

例如,管理人员的工资、仓库租金、运输费用以及营销费用等。

这些间接成本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出,应当纳入最终的售价计算中。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定价案例中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配方成本、生产成本、测试成本以及辅助成本。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成本逐一计算并汇总,最终得出每单位产品的总成本。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企业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定价策略,以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是企业制定定价策略时的一种有力工具,通过准确计算各项成本,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售价,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成本结构以及竞争状况,不断优化定价策略,以实现良好的商业效益。

作业成本法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应用案例:三德兴公司1.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厦门三德兴公司为生产硅橡胶按键的企业,主要给遥控器、普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器和电脑等电器设备提供按键。

1985年11月开始由新加坡厂商在厦门设厂生产,1999年为美国ITT工业集团控股。

厦门三德兴公司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月产值为人民币1500万元,员工约1700人。

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

厦门三德兴公司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方面大致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一1994年):无控制阶段。

1994年以前,国内外硅橡胶按键生产行业的竞争很少,基本上属于一个卖方市场,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完全控制在生产商手里,厦门三德兴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硅橡胶按键的生产商之一,在生产管理上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尽可能地增加产量,基本上没有太多地考虑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问题。

第二阶段(1994年一2000年底):传统成本核算阶段。

从1994年开始,一方面,硅橡胶按键行业的竞争者增多,例如台湾大洋、旭利等企业的加入;另一方面,由于通讯电子设备的价格下降,硅橡胶按键产品的价格也不断下降,1994年硅橡胶按键价格跌了近20%。

硅橡胶按键行业逐渐变为买方市场。

成本核算问题突出表现出来,此时公司才开始意识到成本核算问题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公司主要采用传统成本法进行核算,即首先将直接人工和直接原材料等打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里,再将各项间接资源的耗费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然后再以直接人工做为分配基础对整个制造过程进行成本分配。

分配率的计算公式为:分配率=单种产品当月所消耗的直接人工/当月公司消耗的总直接人工。

由此分配率可得到各产品当月被分配到的制造成本,再除以当月生产的产品数量,从中可以得到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将单位制造成本与直接原材料和直接人工相加即得到产品的单位生产总成本。

企业简单地将产品的单位总成本与产品单价进行比较,从中计算出产品的盈亏水平。

MPACC案例《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MPACC案例《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西安理工大学MPA CC课程案例课程名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任课教师:黄瑞案例性质:□√内部开发□外部引用案例名称: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适用课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案例开发者:黄瑞案例:作业成本法分析一、案例材料1.背景资料普华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

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

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

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

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1)公司的定价策略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

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

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

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

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归集的结果二、案例分析1.完成作业成本计算,谈谈你对该公司产品销售方面的看法?产品销售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产生的?为什么?2. 试对比分析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方法,用于确定和分配成本。

它通常用于制造业,以确定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以下是一个关于作业成本法案例的分析:某食品加工公司(Company A)生产各种食品产品,如薯片、饼干和巧克力。

该公司想了解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首先,公司A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独立的工作岗位,并为每个工作岗位设置了成本驱动因素。

例如,对于薯片的生产,工作岗位可以是切片、炸制和包装。

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切片机的使用时间,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食用油的消耗量,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随后,公司A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计算出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

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切片机每小时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乘以切片机的使用时间,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每升食用油的成本乘以食用油的消耗量,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每件包装材料的成本乘以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最后,公司A将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加总,得出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

例如,薯片的制造成本可以是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加上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加上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A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例如,如果薯片的制造成本较高,公司A可以考虑降低切片机的使用时间或减少食用油的消耗量,以降低制造成本。

总结起来,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涉及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工作岗位,并为每个工作岗位设置成本驱动因素,然后根据成本驱动因素计算出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最后将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加总,得出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产品的成本,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案例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案例

案例:某企业某月共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属于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当月生产数量为12000台,乙产品为针对顾客需要个性化设计的产品,共生产1000台。

两种产品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所示:甲乙产品的成本资料按照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对制造费用按工时标准进行分配,成本核算结果如下表所示经分析,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制造费用除了正常的机器设备的折旧、水电费等基本费用外,还有大量设备调整费、质量检验费用、材料处理费用等费用。

前面相关费用的发生与生产时间紧密相关,后面这些费用的发生,主要与发生的次数有关。

对相关账簿记录进行分析、汇总后,制造费用的构成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述资料,采用作业成本法重新计算成本,其中基本制造费用按工时分配,设备调整费用按设备调整次数分配,质量检验费用按质量检验次数分配,材料处理费用按材料处理次数分配。

制造费用重新分配的结果如表所示制造费用重新分配表重新计算后甲、乙产品成本构成表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80元/台,而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单位成本为76.54元/台,每台单位成本下降了3.46元,下降的幅度为4.33%。

而乙产品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单位成本为170元/台,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单位成本为211.5元/台,每台单位成本上升了41.5元,上升的幅度为24.42%。

从中可以看出,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甲产品的成本被高估,乙产品的成本被严重低估。

甲产品作为一种大批量的产品,生产过程中设备调整、质量检验和材料处理的费用都相对较少,其相应的间接费用也就不多,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按单一的生产工时分配间接费用,甲产品因为产量大,生产所耗工时也就较高,分摊的间接费用多,从而造成了其成本的高估。

乙产品作为一种个性化产品,其生产需要根据顾客的需要及时调整,造成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设备调整、质量检验和材料处理,这些活动导致其需要耗费较多的间接费用,但其产量少,所耗费的生产工时相对较小,传统的成本法采用生产工时分配间接费用,分配给乙产品的间接费用就比实际耗费的间接费用少,从而导致其成本被严重低估。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

作业成本法案例作业成本法是按照工作量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每项具体工作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来确定最终的作业成本。

下面是一个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案例。

某家电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决定采用作业成本法来计算甲产品的生产成本。

按照作业成本法,他们将生产过程经过细分,分为三道工序: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和产品包装。

首先,他们分析了原料采购过程。

他们采购了5000千克的原料,每千克原料的单价为50元,总计成本为250000元。

接下来,他们分析了加工生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进行了两次加工。

第一次加工,他们雇佣了10名工人,每名工人的薪酬为每月3000元,共计薪酬30000元。

每名工人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共计工作时间80小时。

此外,他们还购买了加工设备,设备的总价值为100000元。

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每小时设备的折旧为50元。

所以,设备的总折旧为4000元。

第一次加工共计耗时80小时,所以加工设备的总折旧为4000元。

第二次加工,他们雇佣了5名工人,每名工人的薪酬为每月4000元,共计薪酬20000元。

每名工人的工作时间是6小时,共计工作时间30小时。

此外,他们还购买了一些辅助设备,设备总价值为20000元。

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每小时设备的折旧为100元。

所以,设备的总折旧为3000元。

第二次加工共计耗时30小时,所以加工设备的总折旧为3000元。

最后,他们分析了产品包装过程。

他们雇佣了3名工人,每名工人的薪酬为每月2000元,共计薪酬6000元。

每名工人的工作时间是4小时,共计工作时间12小时。

综上所述,根据作业成本法,甲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原料采购成本250000元 + 加工生产成本(第一次加工薪酬30000元 + 第一次加工设备折旧4000元 + 第二次加工薪酬20000元 + 第二次加工设备折旧3000元) + 产品包装成本6000元。

因此,甲产品的生产成本为:250000元 + 77000元 + 6000元 = 33300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案例1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

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

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

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

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

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

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

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

”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

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

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George也列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间接费用分配相关数据作业成本库成本动因三种产品作业成本分摊比例Ⅰ号产品(%)Ⅱ号产品(%)Ⅲ号产品(%)机器维修机器小时50 30 20机器折旧机器小时40 20 40产品检测检测次数50 20 30机器准备准备次数45 30 25材料处理材料订单数量45 35 20产品包装包装小时50 30 20要求:(1)计算主计长George采用作业成本计算确定法确定的三种产品成本;(2)计算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三种产品的目标销售价格;(3)给总经理写一份备忘录,解释传统的制造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不同,并说明传统制造成本计算可能造成的后果;(4)公司应做何种战略选择?为什么?(1)作业成本计算表项目A产品B产品C产品D产品合计成本计算表(2)成本计算表(3)由前面的计算结果可知,在作业成本法下,A、C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由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403.51元和316.76元下降到191元和274元,降幅分别为52.67%((403.51-191)/403.51)和13.5%((316.76-274)/316.76),B、D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由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193.41元和160.05元分别提高到了514元和350元,增幅分别为165.76%((514-193.41)/193.41)和118.68%((350-160.05)/160.05)。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是两种方法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不同,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制造费用是按照机器小时这一个标准进行分配的,由于A、C产品所耗机器小时在总时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因而分配到的制造费用要多一些,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制造费用是按所耗作业量进行分配的,A、C产品所耗作业量占总作业量的比例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中它们所耗的机器小时占总时数的比例要低,因而导致在作业成本法下,两种产品分配到的制造费用要小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分配的制造费用,由于两种方法下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费用是相同的,因此,A、C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要低于传统成本计算法。

同理,B、D 产品所耗机器小时在总时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但两种产品所耗作业量相对较高,因此,两种产品在作业成本法下按作业量分配到的制造费用要高于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按机器小时分配到的制造费用,从而导致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要高于传统成本计算法。

案例讨论:(订正:Ⅱ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为61,不是71)(1)作业成本计算表成本计算表(2)Ⅰ号产品的目标销售价格=54 × 110%=59.4Ⅱ号产品的目标销售价格=67.5 × 110%=74.25Ⅲ号产品的目标销售价格=287.5× 110%=316.25(3)TO:XXX(公司总经理)FROM:主计长GeorgeDATE:XXXX年XX月XX日SUBJECT:制造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不同我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对我们公司的三种产品成本进行了重新计算,计算结果与我们先前用制造成本计算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不一样的,三种产品用制造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单位成本分别为70美元、61美元和160美元,而用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分别为54美元、67.5美元和287.5美元。

这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两种方法下对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费用的处理是相同的,但对7500000美元的制造费用两者的计算方法不一样,在我们原先所采用的制造成本计算法中,这部分制造费用全部是按各产品所耗的人工工时为标准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摊的,Ⅰ、Ⅱ、Ⅲ号三种产品所耗人工小时分别为50000、15000和10000小时,分摊比例分别为66.67%、20%和13.33%,但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制造费用的分摊是根据各产品所耗的作业来进行的,从三种产品所耗的作业量来看,三种产品作业成本分摊的比例与制造成本计算法下以人工工时为分摊比例相比较,Ⅰ号产品的分摊比例下降了,而Ⅱ与Ⅲ号产品的分摊比例上升了,从而导致了Ⅰ号产品用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的产品单位成本比用制造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要低,而Ⅱ与Ⅲ号产品正好相反,尤其Ⅲ号产品增幅最大。

我们原先用制造成本计算法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制造费用的分摊全部采用人工工时这一个标准进行分摊,但从各产品所耗的具体作业活动来看,作业活动的费用与人工工时的多少并不具有直接的关系,全部按人工工时进行制造费用的分摊必然使各产品分摊的制造费用数字不准确,会使成本信息扭曲,而作业成本计算法根据各产品所耗作业量进行制造费用的分摊,各作业成本的大小与作业量之间直接相关,因而各产品分摊的制造费用相对合理,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各产品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因而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建议公司根据新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信息重新调整产品售价。

(4)将Ⅰ号产品的售价调整到与竞争对手的售价持平(69美元),或略低一点,因为该产品的单位成本只有54美元;大幅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因为该产品的单位成本是287.5美元,而不是原先的160美元;对于Ⅱ号产品,如果原先的售价低于74.25美元,则应相应调高。

案例2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物流成本某生产企业产销A、B两种产品。

这两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上:A成品实行的是大批量低频率的物流配送服务,每批数量为4000件。

B产品实行多频率小额配送服务,每批数量为10件。

该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的物流成本,所涉及的作业主要有七项:①订单处理;②挑选包装;③包装设备调整;④运输装卸;⑤质量检验;⑥传票管理;⑦一般管理。

其他有关资料具体如下:①本月该企业共销售A产品5批,共计20000件;B产品140批,共计1400件。

②订单处理作业全月有能力处理1008份订单。

本月实际处理定单800份,其中A产品订单500份,B产品定单300份。

③包装机共4台,全月总共可利用640机器小时,但不能全部用于包装,因为机器调整会消耗一定时间。

包装机每包装一批新产品时,则需要调整一次。

在连续包装同一批产品件数达到1000件时也需要进行一次调整。

每台包装机调整一次需要24分钟。

包装机如果用于包装A产品,每件需1.5分钟,如果用于包装B产品,每件则需2分钟。

④运输装卸作业全月总共能够提供840小时的生产能力,其中用于A产品运输装卸,每批需120小时,B产品运输装卸,每批则需0.4小时。

⑤质量检验:A、B两种产品的检验过程完全相同。

该企业全月有能力检验800件产品。

对于A产品,每批需要随机抽样10件进行检验。

对于B产品,每批需要随机抽样3件进行检验。

⑥该企业进行传票管理作业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来完成的。

该系统全月总共能提供840个机时。

本月用于A产品传票管理的机时数位168,用于B产品传票管理的机时数为420。

⑦一般管理:本月人员及设施等利用程度为75%。

⑧A产品每件消耗直接材料1.5元,B产品每件消耗直接材料1.8元。

采用作业成本及算法计算上述两种产品物流成本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确认和计量企业本月所提供的各类资源价值,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中。

本月该厂所提供的各类资源价值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所提供的各类资源价值单位:元第二步:确认各种主要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

主要作业有:订单处理、挑选包装、包装设备调整、运输装卸、质量检验、传票管理、一般管理共七项作业。

为每项作业分别设立作业成本库,用于归集各项作业实际消耗的资源。

对于包装设备调整作业和挑选包装作业,首先将两者合并一起计算各项资源耗用量,然后再按机器调整所耗用的机器小时数与可用于包装产品的机器小时数之间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三步:确认各项资源动因,将各资源库中所汇集的资源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1)工资费用的分配。

工资费用消耗的动因在于各项作业“运用职工”,因此,应根据完成各项作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标准对工资费用进行分配。

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工资资源的分配单位:元(2)电力资源价值的分配。

电力资源消耗的原因在于“用电”,其数量多少可以由电度数来衡量。

已知每度电的价格为0.5元。

具体分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电力资源的分配(3)折旧费与办公费的分配。

折旧费用发生的原因在于各项作业运用了有关的固定资产。

因此,可根据各项作业固定资产运用情况来分配折旧费用。

这种运用通常具有“专属性”,即特定固定资产由特定作业所运用。

各项办公费也具有“专属性”,其分配方法与折旧费的分配大体相同。

有关分配结果见表4。

表4 固定资产折旧费及办公费的分配单位:元为了将包装机调整与包装两项作业所耗用资源价值分开,需要计算包装机调整所消耗的机器小时数。

包装机调整次数:A产品需要20次,B产品需要140次,总调整次数为160次,需要消耗机器小时数共计160×24/60=64(小时),占包装机总机器小时数的10%。

包装机可用于包装的机器小时数为640—64=576(小时),占包装机总机器小时数的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