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数量遗传学(2015)第1章绪论

合集下载

《数量遗传学》练习和解答

《数量遗传学》练习和解答

分离比 3
1.4 对表 1.1 中各种性状的两种表现型做分离比为 3:1 的适合性检验。 解 答 : 利 用 EXCEL 计 算 期 望 值 和 χ2 值 , 然 后 利 用 EXCEL 中 的 χ2 分 布 函 数 (CHISQ.DIST.RT 或 CHIDIST)计算 P 值。所有性状的 χ2 统计量显著性概率均高于 0.05, 说明它们与 3:1 的期望分离比没有显著差异。 观测分离比与期望分离比之间的差异是由随机 抽样误差造成的。 性状 观测值 显性 圆鼓,皱缩 黄色,绿色 粉红,白色 饱满,收缩 绿色,黄色 无限,有限 长型,短型 5474 6022 705 882 428 651 787 隐性 1850 2001 224 299 152 207 277 总样本 7324 8023 929 1181 580 858 1064 期望值 显性 5493 6017.25 696.75 885.75 435 643.5 798 隐性 1831 2005.75 232.25 295.25 145 214.5 266 0.2629 0.0150 0.3907 0.0635 0.4506 0.3497 0.6065 0.6081 0.9025 0.5319 0.8010 0.5021 0.5543 0.4361 χ2 值 P-值
1.5 一个纯合亲本的籽粒形状为圆形、籽粒颜色为黄色,另一个纯合亲本的籽粒形状为 皱形、籽粒颜色为绿色,它们间的杂交 F1 代全部为圆形、黄色,F2 的表型观测数为:圆形 和黄色 315、圆形和绿色 108、皱形和黄色 101、皱形和绿色 32。 (1)对籽粒形状和籽粒颜色两个性状的表型分别做 3:1 分离比检验。 (2)对两个性状的 4 种表型做 9:3:3:1 分离比检验。 解答:如下表在 EXCEL 中计算期望值和 χ2 值,进而作分离比适合性检验。上半部分左 边是观测值,右边是期望值。中部是单项 χ2 值,4 个单项 χ2 值之和就是 9:3:3:1 分离比检验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1958年梅西尔逊(M.Meselson)和史泰尔 (F.Stahl)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1961年,雅各布(F.Jacob)和莫诺根 (J.L.Monod)提出细菌中基因表达与调控 的操纵元模型
21
1966年,莱文伯格(M.W.Nirenberg)和柯 兰拉(H.G.Khorana)建立了完整的遗传密 码
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们提出杂种优势理 论
15
1930~1932年费希尔(R.A.Fisher)、奈特 (S.Wright)和霍尔丹(J.B.S.Haldane) 等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基础
费希尔
16
1941年比德尔(G.W.Beadle)和泰特姆 (E.T.Tatum)证明了基因是通过酶而起作 用的,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第一节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研究的对象
遗传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母细胞到子细 胞、由亲代到子代,而细胞及其所含的染色 体则是生物信息遗传的基础。
5
DNA分子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务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生物遗传和变 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和变异 的原因及其物理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 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 践,防治遗传疾病,提高医学水平,造福人 类。
20世纪70年代,分子遗传学已成功地进行 人工分离基因和人工合成基因,开始建立 遗传工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 21世纪,遗传学的发展进入“后基因组时
代”
22
第三节 遗传学的重要性
23
遗传学与进化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遗传学对于农业科学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1-第一章绪论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遗传学习题含答案

遗传学习题含答案

《遗传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与变异2、遗传变异3、遗传学二、填空题:1、1883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提出。

2、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年,由三个植物学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植物上,得出与孟德尔相同的遗传规律,这时遗传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3、1903年和首先发现了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因子的行为很相似,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的假设。

4、遗传学诞生后,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教授提出来的。

5、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创造了一词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并且还提出了和概念。

6、1910年,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做材料,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出,确定基因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创立了以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为核心的。

7、1940年以后,以红色面包霉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生化合成与基因的关系,于1941年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8、1944年,等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1951 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因子。

10、1961年,法国分子遗传学家以E.coli为材料,研究乳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提出了。

11、分子遗传学时期以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提出的为开始。

三、选择题:1、遗传学有很多分支,按(),可分为宏观与微观,前者包括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后者包括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A、按研究对象分B、按研究范畴分C、研究的层次分D、研究的门类2、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教授提出来的,并且他还提出了()等概念。

植物数量遗传学(2015)-第1章 绪论

植物数量遗传学(2015)-第1章 绪论
※F.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 W. L. Johannsen(1903)的纯系学说将变异区分为 遗传的变异与非遗传的变异,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 概念,这为理解连续性变异也是遗传性状提供了依据 。 ※ Nilsson-Ehle(1909)根据小麦粒色的遗传提出了数 量性状的多因子假设,这一假设为E. M.East(1911) 玉米穗长和E. M. East(1913)烟草花冠长度的遗传试 验所证实。通过多因子假设将数量性状的遗传纳入到孟 德尔遗传的轨道。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传统数量遗传学:以微效多基因假说为前提,采用数量 统计方法对表型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数 量遗传理论与方法: 基因的加性与显性、效应与方差、亲属间协方差、世代 平均值分析、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遗传 率分析、选择及其响应、遗传相关分析、交配效应与配 合力分析等 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受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所 控制,遗传服从孟德尔规律,这些基因数量多、效应微 小、效应大小相等,易受环境影响。
植物数量遗传学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君
参考书籍
1、孔繁玲主编,植物数量遗传学,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6.6。 2、朱军主编,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2 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科学出版社,2003.1 4、徐云碧、朱立煌著,分子数量遗传学,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4.12 5、翟虎渠、王建康编著,应用数量遗传(第二 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出版的数量遗传学专著有: ※ Mather(1949)出版了《Biometrical Genetics》,该书后来在Jinks 的参与下出版了第二版(1971)和第三版(1982) ※ Kearsey和Pooni《The Genetical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1996) ※ Falconer (1960)出版了《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 该书于1981、1989、1996年分别出了第二、三、四版 ※ Lynch和Walsh《 Genetics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Traits 》 (1998) ※朱军,1997。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200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现代遗传学 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

《数量遗传 》课件

《数量遗传 》课件

05
数量遗传学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发展
基因组学技术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数量遗传学将能够更深入地研究 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联,揭示更 多复杂的遗传现象。
大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海量的 遗传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准确 地识别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 将为数量遗传学提供更强大的工 具,用于预测和解析复杂的遗传 模式。
3
数量遗传学在植物育种中还涉及到基因组学和表 型组学的研究,以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进程。
人类医学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数量遗传学在人类医学研究中主 要用于疾病易感性和复杂性疾病
的研究。
通过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可以鉴 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变异位点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
依据。
数量遗传学在人类医学研究中还 涉及到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的研 究,以揭示人类复杂的疾病机制
适用范围
适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 系。
分析步骤
构建因果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计算路径系数,然后评估模型的拟合度和解释力 度。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
用于降低数据的维度,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 个不相关的主成分。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大量数据,特别是当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 线性时。
分析步骤
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提 取主成分,然后解释主成分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内容与领域
研究内容
数量遗传学主要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 基础、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包括基 因型和表型关系的分析、遗传力和方 差组分的估计、选择反应和遗传进展 的预测等。
领域

第1章 绪论-1

第1章 绪论-1

教材: 普通遗传学(张桂权主编,2005) 参考书: 遗传学(李惟基主编,2007) 遗传学学习指导(李雅轩等主编,2006) 遗传学(朱军主编,2003) 基因组学(杨金水主编,2006) 生物信息学(许忠能主编,2008)
38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基于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
18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第1章 绪论-- 1.2 遗传学的发展
1900年,孟德尔遗传学被重新发现; 1905年,Bateson定名 “遗传学”(Genectics); 1909年,Johannsen提出了“基因”(gene)一词; 1920年,H. Winkler提出了“基因组”(genome) 一词,用以代表一个生物的一组染色体所包含的全 部基因;
6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Biblioteka 第1章绪论-- 1.1
什么是遗传学?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 遗传+ 变异+ 自然选择—— 形成新物种 * 遗传+ 变异+ 人工选择—— 动、植物新品 种
7
liuxd(C)
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核心
41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管理
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2
liuxd(C)
遗传学 Genetics
国家精品课程
第1章
绪论

遗传学习题整理(全)

遗传学习题整理(全)

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解释下列名词: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二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表示并加以说明。

答: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

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称为体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

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为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

也称为性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

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

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

有丝分裂则都没有。

减数分裂的中期I 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一板时随机的,而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

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半,而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数量遗传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专著:
Hallauer and Miranda, 1988. Quantitative genetics in maize breeding. Iowa State Univ. Press
马育华,1982。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常用的作图方法也得到了发展: Lander等(1989)提出了检测QTL的区间作图法(IM); 1994年,Jansen等和Zeng分别提出了复合区间作图法 (CIM); 1999年,Kao和Zeng等提出了多区间作图法; 王建康提出了完备复合区间作图(ICIM); 朱军提出了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 model-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 连锁不平衡分析(linkage disequilibrium,LD)。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 W. L. Johannsen(1903)的纯系学说将变异区分为 遗传的变异与非遗传的变异,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 概念,这为理解连续性变异也是遗传性状提供了依据 。 ※ Nilsson-Ehle(1909)根据小麦粒色的遗传提出了数 量性状的多因子假设,这一假设为E. M.East(1911) 玉米穗长和E. M. East(1913)烟草花冠长度的遗传试 验所证实。通过多因子假设将数量性状的遗传纳入到孟 德尔遗传的轨道。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出版的数量遗传学专著有: ※ Mather(1949)出版了《Biometrical Genetics》,该书后来在Jinks 的参与下出版了第二版(1971)和第三版(1982) ※ Kearsey和Pooni《The Genetical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1996) ※ Falconer (1960)出版了《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 该书于1981、1989、1996年分别出了第二、三、四版 ※ Lynch和Walsh《 Genetics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Traits 》 (1998) ※朱军,1997。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200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现代遗传学 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是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随着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分子标记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0年Bostein首次提出RFLP可作为遗传标记。基于DNA多 态性的无限性和对生物机体的无害性,使得人类从整个基因 组上搜索定位数量基因成为可能,由此开创了利用分子标记 检测数量性状位点(QTL),并对QTL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 助选择和数量基因操纵的新局面。1988年Tanksley实验室发 表了第一张水稻的RFLP连锁图谱,现已开发出几十种可供 利用的分子标记。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现代数量遗传学:又称分子数量遗传学,采用数理统计 学方法对分子标记与表型测量的数据组合进行分析。现 代数量遗传学否定了微效多基因假说中基因很多和效应 相等假设,却证明了数量性状确实受位于染色体上基因 所控制,这些基因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现代数量遗传学由于采用了分子标记和现代化的计算设 备与结合分子标记和表型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深 化和细化了对数量性状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数量遗传学的总体任务: 在分子水平上探索数量基因的遗传基础,不仅要找到控 制数量性状的染色体片段(QTL),还要找到控制数量 状的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gene,QTG),最终要找 到控制数量性状的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 QTN),彻底破译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物质基础。
QTL方差 (VQ/VG)
1.21 (38.54%)
剩余QTL方 差Q20.69源自(21.97%)Q3
0.60
(19.11%)

2.5
0.64
(79.62%) (20.38%)
结果显示出数量性状分析的深化和细化过程。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孟德尔(1822-1884)遗传试验(1866年):豌豆 (garden pea),Experiments with Plant Hybrids Seed shape: 5474 round vs 1850 wrinkled Cotyledon color: 6022 yellow vs 2001 green Seed coat color: 705 grey-brown vs 224 White Pod shape: 882 inflated vs 299 constricted Unripe pod color: 428 green vs 152 yellow Flower position: 651 axial vs 207 terminal Stem length: 787 long (185-230cm) vs 277 short (2050cm)
eQTL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世代方差对比分析、主-多基因分析与QTL分析所估计的遗传方差 (陆地棉9-1696×中35衍生的6世代)(郭志丽,蒿若超,2003)
性状
F2方差
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QTL定位分析
比强度
Vp
VG
主基因方差 多基因方差 QTL
5.82 3.00 2.79(2对) 0.35(11.15%) Q1 (100%) (88.85%)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传统数量遗传学:以微效多基因假说为前提,采用数量 统计方法对表型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数 量遗传理论与方法: 基因的加性与显性、效应与方差、亲属间协方差、世代 平均值分析、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遗传 率分析、选择及其响应、遗传相关分析、交配效应与配 合力分析等 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受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所 控制,遗传服从孟德尔规律,这些基因数量多、效应微 小、效应大小相等,易受环境影响。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4、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由传统数量遗传学到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数 量性状的主-多基因遗传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根据Falconr(1989)和Lynch(1998)综述,在研究自发或 诱发突变引起的数量变异时,发现有的位点其等位基因 效应较大,足以在分离世代得以鉴定,这类基因被称为 主基因控制,还存在许多微效多基因与主基因共同控制, 构成了控制数量性状的主-多基因遗传系统。
两类性状没有本质差异,所有基因无论大小均遵从孟 德尔遗传规则。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基本概念:根据遗传学原理,运用适宜的遗传模型和数 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生物群体内个体数量性状变 异的遗传基础,研究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及其在生物 改良中应用的一门理论与应用科学。是遗传学与数理统 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遗传学一个分支学科,与育种 学密切相关。
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1900年)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F. Galton 19世纪末在英国建立研究小组主要研究人类群体 中数量性状的遗传, 1889年出版《Natural inheritance》 发现了子代回归于亲代的遗传规律: Taller individuals had taller offspring, on the average, than shorter individuals,and, hence, metrical characters were partly heritable Blending inheritance 创建了回归和相关研究的方法 ※ K. Pearson用数学方法研究生物遗传和进化问题,撰写了 《Mathema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XII》 (1904)一书,并创办了《Biometrika》杂志 。
植物数量遗传学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君
参考书籍
1、孔繁玲主编,植物数量遗传学,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6.6。
2、朱军主编,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2
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科学出版社,2003.1 4、徐云碧、朱立煌著,分子数量遗传学,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4.12 5、翟虎渠、王建康编著,应用数量遗传(第二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2、数量遗传学的奠基
※ J.L. Lush(1937)在其“Animal breeding plan”一书 中提出了遗传力以及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的概念, 用于研究选择效率和遗传进度。
※ G. Malecot(1948)提出了血缘系数的概念,用来测 量双亲的一对等位基因后裔同样的概率,并度量双亲间 的亲缘程度以及该个体的近交程度,从而给出了亲属间 协方差的通用表达公式。
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1、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少数主基因控制,间断性变异,采用 孟德尔分类计数统计方法研究
生物性状
数量性状:多基因控制,连续性变异。可分两 类,一类为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分离世代呈单 峰分布;另一类为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 分离世代呈多峰且连续分布。如玉米lys含量是 典型的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