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背景:

幼儿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影响儿童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儿童。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试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期是人类社会性的最初阶段,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因此,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幼儿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今后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同家长教育幼儿的态度和具体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幼儿社会认知和生活经验,道德的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取得的,幼儿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培养社会性的目标也正是通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传递给幼儿的。家庭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其本质就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也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了幼儿。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意义:

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

有以下特点: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家庭教育对幼儿思想品质的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

3.中西家庭教育方式观念对比;

4.父母常见的错误教养方式。

研究方法:

1.文献法:充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渠道收集、查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2.问卷法: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象有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查阅资料——确定观察对象——设计观察计划——进行观察、记录——资料整理、汇总——形成初稿——修改调整——定稿——准备答辩

3.访谈法: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防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

(三)概念界定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一直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对此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1]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父母的遗传(Beijsterveldt等对3、7、10、12岁的双生子进行研究发现,遗传解释了其反社会行为稳定性的65%)、父母的言行、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资料的匮乏、现代传媒(父母收听、收看的节目、网络等)、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是幼儿拥有什么样的性格,是否具备外部问题、是否具备学习能力的主导因素。[2]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直到地球毁灭都将是真理。除非人类出现变异或科技高度发达,出生就是圣贤或能输入大脑相关程序,使之变成相应的人。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人格能否完善发展。然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近60%左右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毒品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自虐杀人、单亲(或隔代)教育、团体斗殴、伤害事故、青少年犯罪等教育问题。而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烦恼,更是普遍现象。调查显示,80%左右的家庭不懂或不完全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用惩罚、体罚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亲子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受到严重挑战。

2.教养方式

1、贴身侍从型。或者被称为“尿布型”双亲。他们总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婴儿,事必亲躬,总不放心。甘愿做孩子闹钟(即使孩子有闹钟,仍然每天早晨叫醒孩子起床)、怀表(即使孩子有自己的表,仍不时提醒孩子上学、吃饭)、秘书(随时提醒孩子做作业没有)。这种类型的父母基本上未能尊重孩子渐趋成熟的独立人格,过度溺爱子女,养成他们不必为逐渐的行为负责任的坏习惯。

(二)暴君型。这一类父母一直相信“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这类错误观念,孩子动辄得咎,不问青红皂白即加以过苛的责罚,同样地会让孩子养成不必为自己行为负责人的态度。小孩子的心会产生畏惧心理对人有种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小孩子会产生反抗心理。很容易不信任别人不自信。

(三)无限放任型。这一类父母对子女除生活外,其他都不关心不闻不问,小孩子自由散漫。这样不但让孩子错认为父母丝毫不关心他们,更严重地还会加深父母于子女的代沟。

(四)关心尊重型。这类父母既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善尽抚养、指导和教育的父母对子女的天职,由能尊重子女的意见,开诚布公,互相尊重地与对方交换自己的立场,而不简单的强加于小孩;对小孩可能出现的缺陷、错误,也不是斥责了事,而是耐心地引导,说明为什么错,怎么做才对。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小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亲力亲为,身教重于言教。以上四种管教子女的方式中,显然,第四种是最好的,因为它尊重小孩独立的人格,又善尽父母教育之责。前三种方式均不可取。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调查

父母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父母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下面是父母教养方式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