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七讲侵犯与利他

2)降低挫折:减少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2020/8/19
9
3)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 提供痛苦的线索,产生移情,学会自我控制。
4)合理宣泄:阿伦森 用体育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 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侵犯行为;发泄
2)兴奋转移:由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会 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酒精
3)侵犯性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 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 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4)去个体化: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 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上甚 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室、倾诉、替代物品等。 做一些直接的侵犯行为。
2020/8/19
10
5)控制暴力媒体:
A、宣泄论:攻击性替代性满足,减少实际侵犯行为
B、失禁论。电视暴力起激发、榜样作用,使人内在的 侵犯性爆发,特别是对于判断力和自控力较差的儿童更 是如此。此论得到普遍认同。
暴力电视为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 暴力电视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 暴力电视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2020/8/19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侵犯与攻击 1、侵犯的含义 2、侵犯的类型 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5、儿童攻击行为 6、攻击理论
1、侵犯含义
侵犯行为: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判定标准 内在意图或动机:交通事故 外在表现:一种已经实施的外在行为
2020/8/19
2020/8/19
17
➢ 结果表明: 9岁和12 岁儿童对无意的攻击所作出的攻击性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在社会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攻击与利他是两个引人深思的重要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有着关键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攻击行为。
攻击可以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直接的身体冲突,如打架斗殴,到间接的言语攻击,如诽谤、侮辱等。
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其攻击倾向。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在攻击行为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挫折是引发攻击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感到挫折,这种挫折感可能会转化为攻击行为。
例如,一个学生在努力学习后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会因为这种挫折而对身边的同学发脾气。
社会学习也是攻击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以及其带来的后果,个体可能会模仿并习得这种行为模式。
比如,孩子经常看到家长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并在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采取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冲突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例如,生活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的居民,可能会因为周围的不良影响而增加攻击他人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外在回报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处处可见,从简单的为他人开门,到在紧急情况下舍己救人。
利他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同理心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时,往往会激发帮助他人的愿望。
比如,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路边呻吟,我们因为能够体会到他的痛苦而选择伸出援手。
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也对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互助和关爱他人被视为重要的美德,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7 利他行为与自杀袭击

非洲野狗合作捕食
五、互相回报式的利他行为
互相回报式的利他行为: 互相回报式的利他行为:如果一个利他 行为给受益的一方所带来的好处总是大 于利他者因利他行为所付出的代价,那 于利他者因利他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么只要这种利他行为在今后的某个时候 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双方就都会有所 收益。 收益。
四. 非亲缘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
互惠合作式的利他行为: 互惠合作式的利他行为:两个或更多个体实行 合作对其中每个个体都会带来好处, 合作对其中每个个体都会带来好处,因为每个 个体从这种合作中所得到的利益都会大于它们 为合作所付出的代价。很多情况下, 为合作所付出的代价。很多情况下,这种利他 行为与亲缘选择相关联。 行为与亲缘选择相关联。 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 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如,杜鹃的巢寄生
报警鸣叫: 报警鸣叫:圆尾黄鼠
在圆尾黄鼠中, 在圆尾黄鼠中,雄鼠在离开母亲的巢 域以前,身边有亲属存在,它们常常 域以前,身边有亲属存在, 会发出报警鸣叫; 会发出报警鸣叫;但当它们离家向外 扩散以后,即使发现了捕食者, 扩散以后,即使发现了捕食者,它们 往往也会保持沉默。 往往也会保持沉默。
亲属之间如何相互识别
利他行为在下列三个群体水平间 利他行为在下列三个群体水平间 产生: 产生:
如果个体的利他行为对其直系亲属有 则属于家庭选择( 利,则属于家庭选择(family selection)。 selection)。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近亲家族有利,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近亲家族有利, 则属于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 则属于亲属选择( selection)。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全群有利,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全群有利,则 属于群体选择( selection)。 属于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
攻击反社会及利他行为

(四)象征性激活因素
人类在其个体空间受到侵犯时, 人类在其个体空间受到侵犯时,会借助攻击来 作出反应,只不过人类像对待产权一样, 作出反应,只不过人类像对待产权一样,把思想也 领土化了。 领土化了。这种攻击主要是由认知的或象征的中介 来驱使的。 来驱使的。 休斯曼认为,在具有挑衅价值的线索中, 休斯曼认为,在具有挑衅价值的线索中,象征性 激活因素(诸如鄙夷的眼神或质询的口气等) 激活因素(诸如鄙夷的眼神或质询的口气等)可能 使受体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消极的体验。 使受体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消极的体验。
三、愤怒与攻击
(二)愤怒的心理生理分析
愤怒体验由三种反应成分控制: 愤怒体验由三种反应成分控制: 倾向性分析。 1、倾向性分析。 它将图式的和计划的运动反应整合起来以引导攻击的行为。 它将图式的和计划的运动反应整合起来以引导攻击的行为。 兴奋性分析。 2、兴奋性分析。 它为引导的行为积蓄能量。 它为引导的行为积蓄能量。 经验性成分。 3、经验性成分。 它对行为实施监控,评价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它对行为实施监控,评价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借 以作出继续或终止的决定。 以作出继续或终止的决定。
四、武器变量的介入和校园暴力
伯科维茨的结论: 伯科维茨的结论: 关于攻击现象的研究,许多解释是以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关于攻击现象的研究,许多解释是以人格理论为依据的,认为攻 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自我中心注意的影响, 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自我中心注意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动 机与攻击有关。 机与攻击有关。 然而,在伯科维茨看来,线索的暗示作用(如武器的提示效应) 然而,在伯科维茨看来,线索的暗示作用(如武器的提示效应) 不仅能使愤怒迅速转向攻击,而且会加剧攻击的严重程度。 不仅能使愤怒迅速转向攻击,而且会加剧攻击的严重程度。线索的暗 示作用有可能减弱他或她此时此刻压抑攻击的心理力量。 示作用有可能减弱他或她此时此刻压抑攻击的心理力量。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 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 为前提,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攻击”。
这个理论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简明性。
9
注意,这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只有一个起 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攻击)。
学生因上不了光荣榜而受挫,老鼠因找不到 食物而受挫,
26
这种考察挫折─攻击的新方式与早期假设 相比有几个优势。
首先,新模式可解释为什么挫折不是经常 导致攻击。
挫折只为攻击提供了不愉快的强度上的条 件。
其次,该模型阐述了为什么一些想法会增 加或减少行动攻击性的概率。
27
例如,如果你在考试中失败了,是因为你室 友驾车回家度周末而你的课本在他的后备箱 里,你可能感到很受挫折。
雷霆,或者一个运气不好的篮球运动员破 口大骂偶然推到他的对手。
38
简单地说,一些经验的调查支持挫折会导 致替代性攻击的说法,也证实了挫折─攻 击假说的一个方面和弗洛伊德对这个主题 的一些早期想法。
39
宣泄与攻击听人说,你应该适度地宣泄自己, 而不要盛怒之下做出一些后悔事。
根据这种分析,任何不愉快情绪都会导致 攻击。
例如,研究者发现令人不舒服的高温增加 了攻击,这温度至少超过人的正常温度 (Anderson & Anderson,1998)。
25
类似的呛人的烟味和嘈杂的噪音会增加人 们给予无辜旁观者的惩罚量(Berkowitz, 1989)。
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到 挫折,而在于它使人的情绪如何地不愉快。
他们提出,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 击。
14
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 一种就是把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 比如把工作中的挫折发泄到配偶身上。
第7章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第四步 旁观者拥有提供 帮助的知识、 帮助的知识、技 能和训练吗? 能和训练吗?
7
攻击( 攻击(aggression) )
以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两类
敌意性攻击
源于愤怒的、 源于愤怒的、目的在于将痛苦施加于人的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
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 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 的攻击行为
16
时间紧迫时注意不到紧急事件
70 被试助人的百分比 60 50 40 30 20 10 0
提前于时间表 刚好符合时间表 落后于时间表
63 45
10
基于时间表的时间紧迫程度
17
8
攻击的原因
生物因素
进化 脑活动和化学元素 性别 酒精 身体痛苦和不舒服
社会因素
挫折 模仿
9
挫折攻击理论
当遭受挫折时, 当遭受挫折时,人们做出攻击的可能性提高 挫折( 挫折(frustration) )
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的感觉 挫折不同于剥夺(deprivation),而是相对剥夺 ),而是相对剥夺 挫折不同于剥夺( ),
学习社会规范
学习和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具有生存优势
3
社会交换
助人行为是衡量回报和付出之后的结果, 助人行为是衡量回报和付出之后的结果,发生 在回报大于付出的情况下 回报
社会赞许,他人回助我们, 社会赞许,他人回助我们,减轻自己的压力
付出
身体伤害,痛苦或困窘, 身体伤害,痛苦或困窘,时间
4
移情- 移情-利他假设
6
紧急事件中采取亲社会反应的五个步 骤(Latane & Darley, 1971) )
旁观者面对 意料之外的 突发事件 第一步 旁观者注意 到发生的事 件吗? 件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2.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8
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和麦独孤等人均认为侵犯和暴力是人 的本能体现,战争和暴力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这一点。他认 为人类天生具有生之本能,他称之为Eros,同样,人也天 生具有另一种同样有力的死之本能,称之为Thanatos:它 在每一个生命体内发挥作用,它致力于摧毁生命,并将生 命还原至没有生命物质的原始状态。
兴奋转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 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 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 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 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 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 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7
(三)控制攻击行为
• 1.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 • 唤醒 • 攻击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
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 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媒体影响:文学、电视、电子游戏 • 群体影响
媒体与侵犯行为
媒体暴力导致儿童的侵犯增加
• 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 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 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 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 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 抑制”
酒精: 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 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 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 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 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 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的 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对意 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 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TV Aggression
B-Violence
Leonard Eron个体在儿童时期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行为 越多,其在青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所表现出的暴力行为 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倾向的小孩,若长时间观看暴力 影片,也将变的更具有攻击性。
19
去个体化: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 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上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 做的反社会行为。Zimbardo认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 是个体从群众中所获得的不败感,即认为群体是战无不胜 的;二是个体在群众中具有匿名性,即没有人可以认出自 己,因而不必为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负责任。 对群体事件的处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心理原理?
9
本能理论基本上是依据理论的分析得到的,没有严格的验 证。到目前为止,即找不到支持的证据,也找不到反驳的 证据。比如生物学家Zing Yang Kuo(1961)关于猫鼠关 系的研究即使证明了猫和老鼠可以成为朋友,但也不能认 定猫就没有捕鼠的本能,只能证明在有的条件下猫会抑制 自己的行为。
10
Konrad Lorenz(1966)对丽鱼行为的研究: 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丽 鱼并不攻击雌性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 的丽鱼从水箱中移走,只剩下一只异种雄性丽鱼,这只雄性丽 鱼会攻击异种的雄鱼。此外,如果所有其他雄鱼也被移走吧, 雄丽鱼最终会攻击并杀害雌丽鱼。
20
• 2.减少攻击 • 宣泄:
• 利用惩罚: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 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往往 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 行为。
4
愤怒的人会怎样做?
口头或象征性攻击(82% 攻击(40% 10%)。
间接的攻击行为:向第三者说或诅咒(42% 34%);伤害 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25% 9%)。
替代性攻击:攻击无生命物体(32% 28%);攻击另一个 人(24% 25%)。
外向攻击
挫折
(目的阻碍)
攻击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攻击 (如自杀)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修正的攻击理论
无法接受的挫折
愤怒 +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攻击行为的回报 • 观察学习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不愉快的体验 代价和回报
情绪唤醒 +
结果预期
依赖 成就 退缩与顺从 攻击 躯体症状 用药物和酒精来自我麻醉 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第九讲 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一、攻击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手段
的目的
• 攻击方式:行为攻击、语言攻击
(1)人类的愤怒情绪
人们为什么会愤怒?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 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 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
非攻击行为:平静活动(60% 60%);就此了事不伤害无 礼者(59% 59%)。
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数字为实际的表现
5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 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 挫折-攻击理论:攻击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 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1.生物学理论
•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影响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雄性激素(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