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共70页文档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

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

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是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是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是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是给予帮助1、对需要的注意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

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

包括助人行为。

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4、决定如何帮助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第5讲 人类的侵犯与利他行为

第5讲 人类的侵犯与利他行为

17
(3)影响侵犯行为产生的因素
温度: 温度: 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 Baron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 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 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
24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利用惩罚: 利用惩罚: 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 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 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25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尝试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 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站在对方的立场 上想事情。
Leonard Eron发现个体在儿童时期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 行为越多,其在青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所表现出的暴力 行为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倾向的小孩,若长时间观看 暴力影片,也将变的更具有侵犯性。
28
家庭暴力的中介作用 Family-Violence
B-Violence Preference
TV Aggression
30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对暴力的敏感程度降低,变得麻木。 影响对世界的看法: 影响对世界的看法:经常看电视的成年人比那些不经常看电 视的人更容易对家庭外面的暴力程度持夸大的看法。 影响观众的侵犯行为: 影响观众的侵犯行为:减少人们原先所学到的对暴力行为的 抑制;模仿;更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减少了对暴力的恐惧, 对受难者的同情也降低了;危险意识增加,在别人之前先放 到他人。
26
(5)媒体与侵犯行为
媒体暴力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儿童的侵犯增加 TV Aggression B-Violence

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行为
(四)寻找替罪羊(scapegoat)
个体感受到挫折,却不明白挫折的来源是什么,这时他就倾 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并 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与不满。
被当作“替罪羊”的人有如下特征:一是软弱性;二是特异性。
练习题
1.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这一行为属于( )。
1967年的实验证实,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 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人 们 将 武 器 增 强 侵 犯 行 为 的 现 象 称 作 “ 武 器 效 应 ” (weapon effect)。
即: L.Berkowitz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修正为“多对一的关 系”
六 社会学习理论
(四)同情心与同理心
同理心( Empathy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对方 的感受感同身受.
Baston同理心-利他假说:当我们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时,会激发出我们对他人的利他动机,帮助他人,改 善他人的处境,并不考虑回报与代价。
重点
三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助人者的特征 (二)情境因素 (三)受助者的特点
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 C.自愿的 D.利他者可
2.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 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 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B.外貌有吸 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 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 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 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
他们设计了两个实验。
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十章侵犯与利他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十章侵犯与利他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十章侵犯与利他本章学习目标侵犯与利他行为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类别侵犯与利他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关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控制与消除侵犯行为的方法在大多数社会生物学家看来,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由基因所设定的。

威尔逊(E.O.Wilson)认为,侵犯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经过长期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攻击性较强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存优势;而人类的利他行为在本质上与蜜蜂和白蚁等社会性昆虫一样,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的疏远而递降。

人类的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和遗传相关,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又如何。

科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超越了社会生物学对于遗传因素的过分强调,其在侵犯与利他研究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新的研究成果更乐意构建基于社会影响的理论解释,即在关注当事人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会情景特征。

在本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侵犯与利他研究和其他社会心理学课题有着显著的区别,如自我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认知、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等研究主要强调个体内在的认识、情感或意志过程;而侵犯与利他研究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正因为如此,多数有关侵犯与利他的研究结论可以用于指导日常实践或干预现实生活。

第一节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aggression),有时也可以称之为攻击行为,从在校学生之间的欺负行为到球场上的球员斗殴,从办公室同事之间的相互中伤与诋毁到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都可以看作是侵犯的不同表现形式。

几乎每个人对侵犯行为都有一定的理解,不过要给它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者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把侵犯看成是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性后果的行为。

根据这种说法,只要一种行为伤害了别人,即可称之为侵犯行为。

但在某些情况下,以行为或者行为的后果来界定侵犯很可能是不恰当的:假如一名足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一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队友的脸上,给队友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但此时人们并不会因此责备这名“侵犯者”;相反,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在惊慌中未能将凶器刺中谋害对象的身体,尽管他没有伤害到别人,人们却有可能把他的行为看成是严重的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

返回
第九章 社会行为
亲自电击 看电击 无电击 被激怒的被试 6.80 7.60 10.67 未被激怒的被试 8.07 9.73 6.60
返回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1. 本能论 2. 社会学习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2. 3. 4. 烦恼 挫折 酒精 个人特点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行为
四,侵犯的控制
1. 2. 3. 4. 减少挫折感 渲泄 移情 个性培养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3.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3.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利 益 代 价 个人烦恼 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 同 情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E. O.WILSON), 许多动物的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们无法 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则不同.
1. 2. 3. 4. 个人因素 环境教育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被帮助者的特点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五,个体认知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 2. 3. 4. 干涉的代价 他人受伤害的程度 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当时的情境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1.侵犯的定义 1.侵犯的定义 侵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 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阿希的从众实验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三节 相符行为
从众的原因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三节 相符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

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

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

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

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

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

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嘿,咱今儿来聊聊社会心理学里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利他行为。

你说啥是利他行为呢?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对别人好,不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呗。

这就好比大冬天你看见有人在路边瑟瑟发抖,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人家披上,自己冻得直哆嗦也不在乎。

或者说你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好多钱呢,可你一点儿歪心思都没有,就想着赶紧找到失主还回去。

咱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呢!你想想,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们,他们不顾危险去帮助别人,这不是利他行为是啥呀!就像那次地震的时候,好多人自发地去灾区帮忙,送吃的送喝的,照顾受伤的人。

他们图啥呀?啥也不图,就是单纯地想帮别人度过难关。

这利他行为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

它得有几个条件呢。

首先,你得有那个心吧,得真心想帮别人。

要是心里压根儿就不想管闲事,那肯定不会有啥利他行为啦。

然后呢,还得有那个能力呀。

你说你想帮别人,可自己都自顾不暇呢,那也不行啊。

你再想想,要是这社会上人人都有点利他行为,那该多好啊!走在路上不用担心摔倒没人扶,遇到困难也不怕没人帮忙。

大家都相互照顾,相互帮助,那得多温暖呀!这不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嘛。

有时候,利他行为也不一定得是多大的事儿。

给老人让个座呀,帮邻居拎个东西呀,这些小小的举动也是利他行为呢。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事儿,积累起来那力量可大了呢!咱再说说为啥会有利他行为呢?有人说是因为人天生就善良,就有那种帮助别人的本能。

也有人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好事呀。

反正不管是因为啥,这利他行为都是值得提倡的。

你说要是大家都光想着自己,那这世界得变成啥样啊?都自私自利的,谁也不帮谁,那得多冷漠呀!所以呀,咱都得有点利他行为,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反正我觉得吧,利他行为就是一种特别棒的行为。

它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自己心里踏实。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咱都别光想着自己,多为别人考虑考虑,这世界不就更美好了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