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15商务英语2班周瑞153302235社会心理学覆盖面极广,本学期学习了有关自我概念,从众,服从,依从,亲社会行为等相关概念。

本篇文章意在研究亲社会亲社会行为的一些反应和体现。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本能习得旁观者个体情绪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出多种看法,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据相关数据表明,犯罪分子的孩子犯罪的几率比普通家庭孩子高出很多。

根据弗洛里达州立大学的Kevin Beaver教授研究表明,犯罪者体内存有犯罪基因。

他们比对了美国2000个青少年的基因,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参加帮派的概率是那些此基因正常人的两倍,而且那些基因变异的帮派成员使用武器的可能性更大。

Beaver 说:“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为团伙犯罪与基因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却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故此,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本能行。

然而本能并非可以完全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后天的习得亦将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

”这句话强调两点,一、人是动物的一份子,无论多高级,依旧是动物,也就具备动物的一些通性;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可以说是群体性的,不能脱离群体存在。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有关旁观者行为的研究视频。

发现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对这一点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里更好的帮助和求助他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小悦悦”事件再次上演!《三字经》最初就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这里,也有人说过:人之初,性本恶。

在此,我不置可否。

我想提出的一句话是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

同样的,对于旁观者行为的认识还让我想到了有关社会道德绑架的事情。

因为道德绑架被爆出的视频太多,其中似乎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亲社会行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采取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互助合作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可以包括各种行为形式,比如帮助他人、分享资源、合作、关心他人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改善他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可以来源于道德观念、同理心、社会认同和合作的需求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利益的一致性,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和竞争。

因此,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也会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情境因素相关。

一些研究指出,个体的人格特质中的一些因素,如同理心、道德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关。

同时,情境因素,如紧急情况、社会规范和奖励机制,也会影响个体是否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总之,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亲社会行为受到文化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nner, L. A., Dovidio, J. F., Piliavin, J. A., & Schroeder, D. A. (Eds.). (200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social behavior.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

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仁慈确实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些鸽子的善良。

”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正象利己主义在过去和现在都激烈抨击利他主义的“座伪性”一样,利他主义在过去和现在也在不断回击利已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性的堕落”。

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这种论争,直到现在为止,仍是一桩悬案。

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美德”。

专题五-利他行为可编辑全文

专题五-利他行为可编辑全文

性别
• 男性与女性哪个更愿意帮助人?
• 一般说来,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 性别角色的助人行为,以及当助人时的 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前去协助的倾向 较低。而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身于他 人的情绪空间中体察关怀他人方面,女 性的利他倾向较男性更强。
人格特征
• 利他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研究证实,一 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着直接 的联系。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利他行为 的出发点,是激发一个人行动起来以实 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在动机。
• 由于亲社会行为通常对社会有益,它就 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一旦这 种规范内化,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人 们也会自觉地尊从这种规范,并从中得 到满足。相反,如果违反这种规范就会 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谁最可能提供帮助——利他者因 素
– 性别 – 人格特征 – 助人者的心境
助人者的心境
• 心境好坏影响助人行为
• (二)谁最可能获得帮助——被帮助者 特征
– 性别 – 魅力和人品 – 值得帮助的人 – 相似性
性别
• 男性与女性哪个更容易被助?
• 研究表明,女性被助的机会多于男性。
魅力和人品
• 有魅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 人们倾向于帮助那些看上去正派、质朴 的人,而不愿意帮助那些让人厌恶、感 到不正经的人。
• (四)社会交换理论
• 霍曼斯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 会行为。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 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 爱、满足等等。在助人行为上,社会交换理 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对于接受 者而言,得到了帮助,而施予者得到的报偿 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 (五)社会规范理论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可编辑全文】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导语: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主要的社会动机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1)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

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2)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

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24
也有看后心中不快的场面
25
相关链接1:长途上车上强奸案 相关链接2:夫妻俩被人追杀,竟无人相 救,也无人报警。南京晨报,2005.5.12 相关链接3:2011年10月13日,佛山小月 月事件。
26
为什么没有人帮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7
28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 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目标靶 作用源
43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44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一)帮助需求觉察
注意突发事件 ;信息的明确性
(二)助人意图确定 1. 紧急事件 2. 非紧急事件
I 社 会 作 用 力 I = SNt ( t<1 )
N 作用源数量
42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1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2
一、相关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
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针对人、事、物等)
亲社会:合乎社会道德标准 反社会:违反社会道德标准
(二)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 为。 (三)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 的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自我利他主义:减轻不安、自我价值。 纯利他主义:无私奉献。

11.亲社会行为 PPT课件

11.亲社会行为 PPT课件
•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人 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
• 知道如何帮助
• 你如果要采取行动, 必须知道如何才能帮 得上忙。
• 决定实施帮助
• 即使前面的条件都满 足,你依然有不介入 的理由。
如果情况不紧急呢?
• 在网络聊天室里面, 有人需要关于如何使 用软件的指导。
• 所以如果你需要寻求 帮助,应该怎么做?
• Illustration from a Victorian-era children's Bible depicts the famous story Jesus is said to tell in Luke 10:25–37: A man is attacked by thieves and left injured by the roadside; the only one to come to his aid is a passing Samaritan, a member of a group despised by Jews of that era.
– 希罗德(1986)总结了108项看亲社会的电视 节目和看中性的电视节目或不看电视节目的比 较研究。发现平均来说:“如果看的是亲社会 节目而不是中性节目的话,个体的亲社会行 为——典型的利他主义行为——(至少暂时地) 会从50%上升到74%。”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 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帮助他人,人们会有 更强的无私感。
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
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
的行为。
利他行为
助 人
亲 行社
• 利他主义(altruism): 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一种让人看后 心里有说不出味道旳
故事
山间公路上三名持枪歹徙居然盯上漂亮旳女司机,逼迫中巴停下, 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情急呼救,全车乘客噤若寒蝉。 只有一中年瘦弱男子应声奋起,却被打伤在地。男子气极.奋起大 呼全车人阻止暴行,却无人响应.任凭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半 个时辰后,三歹徒与衣衫不整旳女司机归来。车又将行,女司机要 被打伤流血旳瘦弱男子下车。男子不愿,僵持起来。
(1)观察学习,网络对孩子旳影响
(2)童年旳经历,父母旳放任与粗暴旳体罚;
(3)影视旳影响,

30






观看电影旳多少 低 中 高 低 中 高
攻击旳情景与人格原因
攻击旳情景原因
1、高温 2、拥挤 3、责任分散,去个性化 4、服从权威 5、暴力年代:在70年中,50个国家参战国战后杀人
别人旳存在 (责任分散,1/3/2+1)
天气、噪音等
环境原因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旳理论解释
一、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旳理论模型 三、亲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旳理论阐释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旳一天, 美国纽约,凌 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 (Kitty Genovese)旳姑娘返回 她旳公寓,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 案件旳尤其之处于于,遇害者 旳38个邻居在整个案发旳35分 钟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 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 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旳 30多分钟里,居然没有一种人 去援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 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 一件不该发生旳惨剧成为现实。
没想到旳是,满车刚刚还对暴行熟视无睹旳乘客们.此刻却如刚刚睡醒般, 齐心合力地劝那男子下车:“你快下去吧,我们还有事呢,耽搁不起!”有 几位力大旳乘客甚至想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使人想起莫泊桑笔下《羊脂 球》里旳情节。 三个歹徒咧着嘴笑.得意地笑了。其中有个黑皮无赖毫不 知耻地说:“哥们把她玩恣了!”另外两个歹徒也胡言乱语:“她是我对象, 关你屁事!”一场争吵,直到那男子旳行李从车窗扔出,他随即被推搡而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

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

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
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
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
| 是
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
| 是
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
| 是
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
| 是
给予帮助
1、对需要的注意
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

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
(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
(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
(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

包括助人行为。

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4、决定如何帮助
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一个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是要受许多因索决定的,如所需要的帮助、帮助人的经验和条件。

二、学习理论
学习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受过各种各样的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教育。

同别的行为一样,亲社会行为也是通过强化和模仿得来的。

在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奖励能够明.显地增加助人行为,家长和教师常用的奖励往往是口头表扬。

研究发现某种形式的表扬比其它形式更有效。

在一个有8-9岁儿童参加的研究中发现在得到性格表扬的孩子与得到一般表扬的和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相比,捐献的塑料片最多。

研究表明强化和模仿在形成亲社会行为上能够起的巨大作用。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逐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并学会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提供帮助。

对于儿童来说,外部奖励和社会承认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出现是重要的。

到了成人期,帮助别人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内化的价值观,因而不再过多地需要外部的强化。

三、社会生物学
根据社会生物学的理论。

任何具有较高生存价值的遗传决定的特性都会传给下一代。

利利他行为对于某一个体的基因可能有很高的生存价值,但井不一定对个体有很高的价值。

社会生物学的几个具体的推论
1、个体应该对那此血缘最近的动物作出最多的利他行为。

2、父母会更多地保护健康的、更可能生存的后代。

3、母亲的利他行为比父亲更多。

4、关于利他行为是遗传的本质这一观点是有争议的,尤其是这一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仍是一个问题。

四、社会规则:责任、相互性和公平性
对社会生物学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由社会因素而不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

基因进化只解释一部分利他行为,有的行为应以社会进化的理论来解释,即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那些有利于社会和群体利益的行为、意见给以了肯定并使之得以存在。

有关助人行为的社会规则
(1)社会责任。

这一规则要求我们要帮助那些依靠我们的人。

政府工作人员要为人民的福利而工作。

(2)相互性。

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如果别人给予自已的帮助很大,我们就更认为有回报的责任。

对于别人帮助我们的原因也会影晌我们是否回报。

(3)公平性。

根拟公平性原则,两个付出同样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同样的报酬,如果一个人得到的报酬比付出的少,则感到不公平,很痛苦。

决策、学习、社会生物学以及社会规则是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土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对帮助别人的行为作了很多研究,尤其是影响助人行为的三个特别因素一情景特点、可能提供帮助的人的特点、及需要帮助人的特点了进行研究:
第三节情景特点: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提供帮助
一、他人是否在场
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内和达利认为很多人在场却没有人提供帮助可能正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场的缘故。

大家可能会以为己经有人叫了警察,因此自己没有必要再去帮助。

达利和拉坦内称这种现象为“旁观者作用”。

拉坦内和达利设示}了一系列实验室和自然情景中的实验来检验这种作用。

他人在场会影响人的助人行为的原因
(1)责任分散。

当别人也不帮助时,不幸造成的责任和罪过感不需要一个人承担。

另外,当旁观的人之间缺乏交流时,一个人会认为别人已经采取了行动。

(2)模糊的解释。

人们有时候并不清楚某一情景是否是紧急情况,一个人的行为和反应往往受其它旁观者的行为影响。

(3)对别人评价的害怕。

希望防止别人俏极评价的愿望往往会影晌人作出某种行为。

二、环境特点
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尤其是处于一种紧张状况下,这种紧急状况发生时的环境特点往往会影响别人是否会提供帮助。

(1)大气。

夫气晴明,温度时宜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出现助人行为。

(2)城市大小。

陌生人在小城市里比在大城市里更容易得到帮助。

(3)噪音。

由于噪音会减低一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件的反应,因而也会影响人的助人行为。

(4)时间压力。

有的时候人们不帮助别人是由于时间太紧,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对帮助行为有明显影响。

匆忙的人只有10%会提供帮助,不匆忙的人则有63%会提供帮助。

第四节可能提供帮助的人的特点
一、个性特征
有的研究企图发现助人为乐的人的一些共同特征。

但没有得到什么结果,只是发现某典特征会使人在某井情况「更乐于助人。

一种个性特征是否与帮助行为有关,取决于哪一种个性特征和哪一种需要帮助的行为。

二、心情
很多证据表明当一个人处于好心情时更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

至于坏的心情是否与帮助行为有关,则不太清楚。

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处于坏心情时如果能够给别人提供一终帮助可以减轻坏的心情,因为通过帮助别人可以改变自己的自我评价。

然而情况常常是当一个人处于坏的心情时,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无法考虑或不去注意他人的需要。

第五节什么人易于得到帮助
一、喜欢的人
人际之间的吸引受外貌和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外貌等囚索也影响人的助人行为。

在某些时候,外貌吸引人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寻助,同样,与能在某些方面类似的人如穿着、态度,种族,也更容易得到帮助。

二、应该得到帮助的人
只有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应该得到帮助时才更可能为他提供帮助。

如一个因病倒在地上的人更容易比一个因喝醉酒倒在地上的人得到别人的帮助
在衡量一个人是否应该得到帮助时,常常会利用归因理论提到的原因,即寻找一个人需要别人帮助的原因。

对于需要行为最注意的一个因素是个体对事件的控制。

对于由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引起的需要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帮助。

归因还会影响我们对需要帮助人的感觉。

本章小结
1、利他行为是不期望报酬或个人利益的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任何助人或企图助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

2、决策理沦强调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助人者必须感知到帮助的需要、
是否应负责任,考虑代价和利益以及决定怎样给以帮助。

3、学习理论强调儿童通过强化和模仿学会亲社会行为。

4、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助人倾向是人类进化遗产的一部分。

另外的学者则强调社会制造了关于助人的规则,如关于责任、相互性和正义的社会规范。

5、情景因素对助人有影响。

研究表明当有他人在场时,人们更不可能参与帮助。

所谓旁观者影响可能来自于几个原因:责任分散、其他人对个体如何解释情景的影响、评价恐俱,另外,天气、城市大小、噪音和时间压力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6、助人者和受助者的特点很重要。

当人们处于好心情时和对受助者的凶境同情时更可能提供帮助。

人们还更可能为喜欢的人和他们认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