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说课

孔雀东南飞说课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要学习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篇目涉及《诗经》、《离骚》、汉乐府民歌以及南北朝五言诗,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孔雀》是篇伟大的爱情悲剧,“爱情是永恒的主题”,青春期的学生对这个话题会比较感兴趣,因而要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树立自己正确的爱情观。

另外《孔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木兰辞》合称“汉乐府双壁”,因而其乐府民歌特色需要予以重视,通过这一首诗歌来了解汉乐府这一时代文学的特色。

(二)教学内容《孔雀》我要讲的内容可分为两大模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其典范性,为什么为典范,哪里体现出典范。

(三)教学目标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及社会背景,对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形成自己的深刻认识;了解本诗铺陈、善剪裁的艺术手法,以及质朴明快的语言和浑厚刚健的风格。

进而理解汉乐府民歌为什么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四)重难点焦、刘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本诗的艺术特色;理解其何以为典范。

二、教法与学法课前预习,自学诵读:自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学习借题改写诗歌三、教学流程一、导入:以沈德潜、王世贞等大家对《孔雀》的评价导入沈德潜《古诗源》把《孔雀东南飞》看成是我国“古今第一首长诗”;胡应麟《诗薮》称赞它“不假雕饰,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并再三断言“诚为千古绝唱”,“断不可学”;王世贞也盛推它为“质而不理,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的“长篇之圣”。

古代的文学评论大家们是如此推崇《孔雀东南飞》这首爱情悲剧长诗,那么究竟它能否配得上这样的评价,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并且感受一下其中的爱情滋味。

我认为这样的导入既有语文味,也能够吸引学生,从文学评论的层面上去鼓励学生深入研究。

同时这样的评价也道出了该诗的典范性,可以照应我的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反映了汉末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1)作用与地位《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的重要窗口,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进一步体会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赴死的悲剧故事。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3)教学要点本文的教学要点包括: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孔雀东南飞》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古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如韵律、对仗、比兴等。

③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②运用启发式、问答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②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②掌握古代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①挖掘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

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孔雀东南飞》优秀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优秀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文本是古代文学名篇《孔雀东南飞》。

此文出自北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中的《魏书》卷16,被誉为“魏晋文学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内容讲述了卫玠被张绣包围之时,因数知军无援,衣食匮乏,形体赢瘦,最终临危不惧,通过装弱虚、以退为进战胜敌军。

该文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历史价值,展现了古人的机敏、智慧和胆略,是一个很好的文本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孔雀东南飞》的文本来源、作者及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孔雀东南飞》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提取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1)能够感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挖掘文学作品的人生哲理。

(2)能够通过分析文字表达方式,深入理解概括文本主旨。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及探究人生的态度和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以赏析古代文学名篇《孔雀东南飞》为主,设计了“借船之喻,感悟人生”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此文深度体验历史人物的冷静、机敏、智慧和胆略,同时也培养学生思考、探究人生的态度和能力。

1.前期准备(1)教学目标确定:认识《孔雀东南飞》的文本来源、作者及主要内容,并能够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哲理;通过分析文字表达方式,深入理解主旨。

(2)教学方式:展示、分析、讨论、交流。

(3)教学资源: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课本等。

(4)教学步骤:导入、讲解、分析、讨论、总结。

2.导入(1)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进入“借船之喻,感悟人生”的主题。

(2)为学生介绍《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3.讲解(1)通过解读学生所熟悉的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详细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与心态的变化,探究造就历史人物胜利的心态和能力。

(3)分析文字表达方式,如用“小字”形容自己表现出“弱者”的态度、用“大字”表现自己的荣耀和胜利。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说课稿《<孔雀东南飞并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雀东南飞并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全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本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但对于这首篇幅较长、情节复杂、文化背景深厚的叙事诗,理解起来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婚姻制度、礼教观念等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会影响他们对诗歌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此外,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也可能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乐府”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诗歌的情节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感受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反抗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说课稿《<孔雀东南飞并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雀东南飞并序》。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孔雀东南飞并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这首长篇叙事诗以汉末建安年间为背景,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和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在语言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善用比兴、铺陈等手法,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同时,诗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家庭观念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长篇叙事诗,尤其是像《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样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复杂人物关系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婚姻制度和文化背景相对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节奏。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和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

(2)培养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美好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铺陈等手法的运用。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精选9篇)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精选9篇)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精选9篇)《孔雀东南飞》篇1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一首诗歌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制度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的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感情,这就是《孔雀东南飞》。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

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

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分析《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解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雀东南飞》。

本文属于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描写,呈现出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通过本文的解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 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 - 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 分析本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 发现并理解本文中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理解文中的深层意义。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深层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引入新课:通过复习前几节课所学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堂。

2.提出问题:你们读到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吗?你们对他有什么印象?3.解答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

第二步:分析文本1.让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并思考以下问题:–文中的主题是什么?–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何?–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有哪些?2.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集体讨论。

第三步:理解深层意义1.提问:文中的孔雀和杨绛有什么联系?他们代表了什么意义?2.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

第四步:总结归纳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选择孔雀和杨绛这样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3.结束本节课的讨论。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分析课文《孔雀东南飞》,学生们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能够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理解了文中的深层意义,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教学目标:1.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2.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分析本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4.发现并理解本文中的深层意义。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doc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doc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一、说教材《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一单元选录了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篇目。

本文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成功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对抗封建礼教的年轻夫妇形象,以他们的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淋淋的控诉。

学习这篇课文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诗的艺术特征和通过语言判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以及对当时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做出深层的思考。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根底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乐府诗2、学习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掌握诗的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4、体会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做出选择的困难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情感。

5、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辩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长篇叙事诗,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识性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拟难以掌握,所以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五、教与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篇一:《孔雀东南飞》说课稿孔雀东南飞说课稿《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

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

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2)启发探究式教学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 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作用:衬托(五)难点突破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以兰芝被休。

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

放乐曲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篇二:孔雀东南飞说课稿《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一、说教材《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一单元选录了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篇目。

本文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成功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反抗封建礼教的年轻夫妇形象,以他们的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淋淋的控诉。

学习这篇课文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诗的艺术特征和通过语言判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以及对当时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做出深层的思考。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乐府诗2、学习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掌握诗的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4、体会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做出选择的艰难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情感。

5、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辩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长篇叙事诗,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识性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较难以掌握,所以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五、教与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说到诵读教学,它即是传统的又是时新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强调朗读和诵读,加强学生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美妙。

所以我打算,在本节课中,运用一系列的教读活动,品读活动,背诵活动,让整节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的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本课中,分小组讨论人物的情感。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产生深层的思考。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是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教学过程(一)教学时间设计本课为教读课文,将共设两个课时来完成。

(二)具体过程(简要说说)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2、介绍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

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

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

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3、疏通、理解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

(不堪一击)2徒:白白地,空地。

(徒有虚名)3可怜:可爱。

(楚楚可怜)4纷纭:凌乱。

(头绪纷纭,众说纷纭)5纤纤xiān:形容细长。

(十指纤纤)6念:记挂。

(念念不忘)7却:退出来。

(望而却步)8窈窕yǎotiǎo:美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9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

(怅然若失,怅然而返)10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

(否极泰来)11要yāo:邀。

(要功,要买)12络绎:接连不断。

(络绎不绝)4、朗读诗歌,整体把握(朗读)本诗故事性强,又是五言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篇三:《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

我想将这首诗改编成小话剧,并在课内演出,将比较抽象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话剧;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