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
在热环境下从事的作业,通称为高温作业。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高温作业的定义为: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行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hm3●h或84kj/m3●h的车间;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即露天),热量唯一的重要的来源是太阳辐射,而生产场所(车间)则主是来自各种发热设备。
各种来源的热除通过传导、对流的方式使空气加热外,还通过辐射的方式使周围物体加热,扩大了加热空气的表面,是环境温度不断升高,形成热(高温)环境。
高温作业的类型
根据车间或工作地点气象条件的特点,一般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
(一)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等车间;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扽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这些场所的气象条件是气温告、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二)高温、高湿作业如造纸、印染、纺织工业中的蒸煮作业,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断,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产生大量水蒸汽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三)夏季露天作业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伴有、露天采矿以及各
种农田劳动等,其高温和热辐射主要是源于太阳辐射及地表加热后形成的二次热辐射源。
关于高温作业的规定

关于高温作业的规定关于高温作业的规定一、背景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
高温环境下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中暑、热伤害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制定关于高温作业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此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矿山、建筑工地等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岗位。
三、基本原则1. 优先采用非高温作业方案。
对于能够改变作业环境或工艺流程的任务,应优先采用非高温作业方案,减少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作业时间。
2. 控制高温作业时间。
对于无法避免高温作业的情况,应尽量控制每次高温作业的时间,避免过长时间的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3. 提供适宜的工作服和个人防护用品。
提供透气、吸汗、散热的工作服,保证员工在高温作业中的舒适度,并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晒霜、太阳镜等。
4. 加强员工体检和健康监测。
对从事高温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 进行高温作业培训。
组织高温作业培训,提高员工对高温作业的认知和防护意识,掌握高温作业中的安全操作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
四、工作环境管理1. 确保工作环境合理通风。
通过合理设计和配置通风设备,保证高温作业区域内空气流通,减少温度和湿度的积聚。
2. 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采用降温设备、加湿设备等手段,控制高温作业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在可接受范围内。
3. 减少热辐射和热传导。
在高温作业区域内安装遮阳棚、隔热层等设施,减少热辐射和热传导。
五、个人防护要求1. 佩戴适宜的防护用品。
对于从事高温作业的员工,要求佩戴帽子、太阳镜、防护手套、工作鞋等防护用品,保护头部、眼睛、手部和足部等重要部位。
2. 坚持防晒措施。
工人应定期涂抹防晒霜,尽量避免暴露在阳光下,避免皮肤被晒伤。
3. 保持水分补充。
高温作业前、中、后都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身体脱水。
六、应急处置1. 设立应急救援2. 高温作业区域内应配备急救人员和急救药品,做到应急救援措施立即可行。
高温作业定义为

高温作业定义为高温作业定义为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作。
在高温环境中进行作业可能会导致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高温作业进行定义和规范。
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超过摄氏30度被认为是高温环境。
高温作业不仅仅是指在室外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也包括在高温工作场所内的作业。
例如,冶金工厂、玻璃厂和烘焙场所等都可能存在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会导致体温过高,使身体无法有效散热,造成中暑、热衰竭等热应激反应。
而且,过度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此外,高温作业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对孕妇及给予哺乳中的女性的胎儿或者婴儿的健康造成损害。
在高温作业中,个人的防护要得到重视。
工人应该穿戴适合高温作业的防护装备,如冷却衣物、防护帽、防护面具等。
这些防护装备能够起到降温、隔绝高温以及吸汗排湿的作用,减少对工人身体的伤害。
对于雇主来说,他们应该注重控制高温作业环境。
首先,他们应该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严格的环境监测,确保环境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其次,他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高温作业的风险。
例如,设立室内外高温作业场所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时间以及适当的休息时间。
此外,他们还应该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和食物,以补充工人在高温环境下丢失的水分和能量。
另外,雇主还应该提供充足的培训,使工人了解高温作业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并教授应对高温作业的基本急救知识。
在高温作业中,工人个人的防护和雇主的管理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有效降低高温作业对工人身体健康的风险。
除了个人防护和雇主管理措施外,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强对高温作业的监管和标准制定。
他们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高温作业的安全标准和相关检测标准。
此外,他们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雇主和工人更好地了解高温作业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总之,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作。
高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高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特殊作业,由于高温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特殊性,对于高温作业有着特定的要求和标准。
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和目的,高温作业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分别是高温化工作业、高温焊接作业和高温工业炉作业。
高温化工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化学生产和加工过程。
这类作业一般涉及到高温反应器、高温反应槽和高温储罐等设备的操作以及高温液体的输送和调节。
高温化工作业要求操作员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熟悉化工过程和设备的操作,掌握高温作业的安全要求和应急措施。
在高温化工作业中,操作员需要注意防止化学物品的泄漏和扩散,避免高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烟雾对人员的伤害。
高温焊接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焊接操作。
焊接是一种通过高温将金属材料或其他工件连接在一起的工艺,常用于制造和维修工程中。
高温焊接作业要求焊工具备一定的焊接技术和操作经验,熟悉焊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且要掌握高温焊接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
在高温焊接过程中,焊工需要注意防止火花和飞溅物的飞散,避免自身和周围人员的烫伤和火灾事故。
高温工业炉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炉膛操作和炉内设备调控。
高温工业炉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和材料加工等行业,用于高温反应、炉膛烘烤和物料加热等工艺。
高温工业炉作业要求操作员了解炉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炉膛的操作程序和安全标准,并具备一定的化学和热力学知识。
在高温工业炉作业中,操作员需要控制炉膛的温度和气流,避免炉内物料的过热和燃烧不完全导致的安全事故。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类型,高温作业还可以涉及到其他领域,例如高温烘干作业、高温阻燃作业和高温表面处理作业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温作业,操作员必须遵循高温作业的标准和要求,保障自身的安全和作业的顺利进行。
此外,及时的高温作业培训和设备维护也是确保高温作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只有在操作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高温作业才能更加安全高效地进行。
总之,高温作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工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劳动法关于高温作业的规定

劳动法关于高温作业的规定劳动法关于高温作业的规定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现象在许多地区成为常态。
高温对人体的健康和生产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劳动法规定,以保护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的权益和安全。
二、高温作业定义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高于一定标准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工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高温作业的定义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超过摄氏30度可以被视为高温作业。
三、劳动法对高温作业的规定1.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法对高温作业的规定首先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雇主有责任提供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对于高温作业,劳动法要求雇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改变工作时间,提供足够的饮水和防暑设施等,以缓解高温对劳动者的不良影响。
2.限制高温作业时间劳动法对高温作业还规定了作业时间的限制。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高温作业的持续时间应在合理范围内,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休息措施。
一般来说,高温作业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3小时,且需与休息时间间隔。
3.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劳动法还要求雇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措施,以保护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
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适宜的劳动保护用具和设备,培训员工应对高温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制定应急预案等。
4.提高劳动者工资福利为了鼓励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劳动法还规定了相应的工资福利政策。
雇主必须根据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时间和强度,给予他们相应的加班工资和津贴,以补偿他们的劳动付出和对健康的牺牲。
四、劳动法执行与效果评估劳动法对高温作业的规定只有在有效执行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安全。
因此,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培训,提高雇主和劳动者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将是确保劳动法规定落地生效的关键。
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雇主的监督和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惩罚。
并且,还应建立劳动者的举报机制,鼓励劳动者及时反映高温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和改进。
高温作业的主要类型有

高温作业的主要类型有高温作业的主要类型有:1. 高温冶炼作业:高温冶炼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金属冶炼和炼化过程。
这种作业通常需要在高温炉膛内进行,如铁矿石的高温还原、有色金属的高温精炼等。
高温冶炼作业对工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在高温条件下,作业环境往往极度炎热,空气干燥,炉火辐射强烈。
同时,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高温金属溅射、高温蒸汽喷射等安全隐患。
2. 高温焊接作业:高温焊接作业是指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焊接工艺,如电弧焊、气焊、激光焊等。
在高温焊接作业过程中,工人需要操作高温的电弧或明火,并进行焊接金属的熔化、固化等工艺步骤。
这种作业要求工人具备一定的焊接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高温焊接引起的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
3. 高温蒸汽作业:高温蒸汽作业是指在高温高压蒸汽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如蒸汽锅炉的操作与维护、蒸汽发电厂的运行与检修等。
在高温蒸汽作业中,工人需要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需要使用特殊的防护装备,如防热服、防热手套、护目镜等。
同时,工人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知识,以确保高温蒸汽设备的安全运行。
4. 高温烘烤作业:高温烘烤作业是指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食品烘烤、陶瓷烧制、玻璃熔化等工作。
在高温烘烤作业中,工人需要与高温的烘烤炉或窑炉接触,这种作业要求工人具备一定的耐热能力和操作技巧。
同时,在高温烘烤作业中,工人还需要注意防止火灾的发生,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5. 高温工业生产作业:高温工业生产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工业制造和生产工作,如钢铁冶炼、化工生产、玻璃制造、陶瓷制作等。
这种作业涉及到多种高温设备和工艺,工人需要承受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压力和体力负荷。
同时,高温工业生产作业还存在着高温火源、高温溶液、高温尘埃等安全风险,工人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保障自身安全。
总之,高温作业的主要类型包括高温冶炼作业、高温焊接作业、高温蒸汽作业、高温烘烤作业和高温工业生产作业。
高温作业的概念

高温作业的概念高温作业的概念概述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活动。
高温作业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和高温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工业生产等原因,高温作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高温作业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高温作业的原因高温作业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和湿度的升高,太阳辐射以及夏季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环境,如冶金、玻璃、铸造等行业。
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危害。
首先,高温环境会导致人体内部温度上升,破坏体内的热平衡,从而引发中暑、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疾病。
其次,高温环境会加速人体内水分的蒸发,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此外,高温还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引发心脏病发作等。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高温环境下从事工作的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通过降低室内温度、增加通风设备、使用遮阳设施等,减少工作者的暴露时间。
其次,必须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装备,包括防暑服、口罩、眼镜等,以减轻高温环境对工作者的影响。
另外,重点需要培训工作者和监督人员,使其了解高温作业的危害和防护措施,并能适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高温作业的管理方法对于高温作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方法来确保工作者的安全。
首先,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高温作业的范围、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其次,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企业和员工严格按照防护要求履行职责。
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及时处理高温作业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事故,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管理水平。
结论高温作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权益,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共同努力,通过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装备、加强培训教育和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来确保高温作业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高温作业管理规定

高温作业管理规定1.概述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的过程,包括在高温环境下作业,进行较强物理活动或进行需要关注高温因素的工作操作。
高温作业涉及到许多工种和部门,管理不善会给工人带来伤害及生产安全隐患。
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高温作业管理规定,对于预防高温作业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内容(1)高温作业的范围高温作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作内容:•钢铁、冶金、煤炭、电力等行业作业;•环境温度高于30℃的车间内作业;•夜班、二班等特殊作业时间段;•在容易出现高温气候(如夏季、南方地区)的季节进行的作业;•其他特殊环境下的高温作业等。
(2)高温作业的准备工作为了防止高温作业中的事故发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温作业准备的主要内容:•参照国家标准《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制订高温作业管理制度,确保各个岗位员工及时了解和执行;•检查设备及工具的状态,对需要维修和保养的设备、工具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出现故障;•对岗位员工进行高温作业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对高温作业现场进行检查,确保环境温度符合规定,工人配备防护用品等。
(3)高温作业操作要点高温作业的操作要点是工人在高温环境下操作或进行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下面列举一些主要注意点:•保持用餐、饮水和休息的良好习惯;饮食时应选择低热量、高营养、容易消化的食品,注意分餐制度;•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器材装备保养,增强身体抵抗能力;•服从组织,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避免心理失常,减少安全隐患;•避免擅离职守,切忌偏离操作规程范围;•按照规定佩戴防护用品,避免高温环境对人体造成不适和伤害。
(4)安全措施为了确保高温作业中的安全,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对高温作业现场的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温度符合规定;•按照规定的安全操作流程上岗,切勿擅自行动;•工人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防晒、防滑、隔热手套、面罩等);•在高温作业中,需要定时测量体温,发现体温异常及时做好处理;•配备应急医疗设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预防 1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照国家有关高
温作业卫生标准搞好厂矿防暑降温工作。
2)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
3)休息室或休息凉棚应尽可能设置在远离热源
处,必须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和饮料。
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当地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 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 (℃) (℃)
22及22以下 23-28 29-32 33及33以上 <10 <9-4 <3 <2
2技术措施 1)合理布置热源:
• A 尽量布置在车间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
时,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
• B 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 C 有利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
• D 使工作地点易于采用降温措施;
• F 成品和半成品应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侧。
5.神经系统: 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肌 肉工作能力低下,机体产热量因肌肉活动减少 而下降,热负荷得以减轻。 但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
确性与协调性及反应速度降低,易发生工伤事
故。
6.泌尿系统:
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肾血 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下降,经肾脏排出的尿液
大量减少,有时达85%-90%。如不及时补充
3.循环系统:
1)对心血管的影响:
血液重新分配,皮肤血管扩张,以便有效地 散热,以保证工作肌的活动。
内脏血管收缩,心肌收缩的频率和强度、每 博输出量都增加,pulse可达120-150次/分。 高温作业时大量出汗血液浓缩,故长期在高 温下劳动,循环系统经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久而久之出现心脏代偿性肥大,也可转为病理 状态。
3.诊断分级 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 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
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
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①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 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 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 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
2)隔热: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
可以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
热。
3)通风降温: a自然通风:
b机械通风:
3保健措施 1)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
• 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5L,盐20g左右。
• 饮料的含盐量以0.15%-0.2%为宜。
• 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
• 膳食总热量最好能达到12600-13860kJ。
• 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
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 肌等,尤以排肠肌为最。常呈对称性。时而发
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 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
头痛、多汗、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 冷、血压下降心率紊乱、轻度脱水,体 温稍高或正常。
适应期: 1)体温调解能力提高,出汗能力增强,从事同 等强度的劳动,汗量可增加30%甚至1倍,汗 液中无机盐含量减少1/10,皮温和中心体温先 后降低,心率明显下降。
2)醛固酮分泌增加,使Na+重吸收增加,Cl-随 Na+ 被动重吸收增加。汗液中NaCl的含量由正 常的0.3-0.5%降至0.1%,每日随汗丧失的盐量 由20-25g降至3-5g。 3)心血管紧张性下降,血压稳定性增强,每博
高温作业
一、 高温作业的概念和类型
高温作业:
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 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通风设计计算温 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 外2℃或2℃以上的作业。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
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
低。
人体受到对流热和辐射热的作用。
对流热:只作用于体表但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使
全身加热 辐射热:除作用于体表外,还可作用于深部组 织对人体加热的作用更大更快。
•
2.高温、高湿作业 (湿热型) 特点: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3.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
除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的地 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体温调节:
4治疗原则 1)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 观察。 2)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 凉处休息;给以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3)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
①物理降温:肛温降至38.5℃时停止降温。 ②药物降温: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补液中 静脉点滴,1-2小时滴完。可调节体温中枢功 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降低耗氧量。用药 过程要观察血压。 ③支持疗法: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治疗心衰、休克和脑水肿。
③热衰竭(heat exhaustion):多数认为在高温、 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 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致脑部暂时供血减 小而晕厥。
特点: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出
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
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
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
4)对热的耐受性增强,作业能力提高。
四、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 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
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
的急性热致疾病 (acute heat illness)。
1.致病因素 主要致病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 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诱发因素: 过度疲劳、未热适应、睡眠不足、年老、 体弱、肥胖。
正常或略有升高。
②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Βιβλιοθήκη 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 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③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 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 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 可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 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
2)对blood pressure的影响: 多数认为,高温作用于机体,引起周围小 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使回心血流减少,引起
血压下降。也有人认为,机体受到热的作用产
生一种降压物质,引起血压增高。在高温与重 体力相结合的情况下,血压也可以增高。
4.消化系统:
1)食欲减退
2)消化不良 3)胃肠道疾患增多
• 蛋白质增加到总热量的14%-15%为宜。
• 此外,可补充维生素和钙等。
2)个人防护: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 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
格检查。
• 职业禁忌症: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血管舒
缩调节机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
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的内 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 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疤痕患者、重病后恢 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2.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①热射病: heat stroke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 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 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 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
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死亡率甚高。
②热痉挛(heat cramp):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 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特点: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 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 为多见,尤以腓肠肌为最。痉挛常呈对称性, 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 正常。
1.1 皮 肤 血 管 扩 张 , 大 量 血 液
经对流和蒸发散去。
(可高达
2.6L/min.m2)携带热由内脏流向体表,热在皮肤 1.2汗液分泌增强,皮肤出汗, 加强散热。 通过散热反应维持正常的体温 (<37.5℃)。 蓄热过量,超过体温调节能力,可能出现过 热而发生中暑。
2.水盐代谢
高温作业时排汗量明显增加,并与劳动强度 呈正相关。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L为生理最高限 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如水分丧失量 达到体重的5-8%而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就会 出现工作效率降低,疲乏无力、口渴、尿少、 脉搏增快体温增高等临床表现。
水分,由于血液浓缩使肾脏负担加重,可致肾
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三、热适应 (heat acclimatization) 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
产生适应的现象。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
时间可分为3个阶段: 1.不适应期:需1-4天,刚进入热环境,体温明 显升高,皮肤温度升高,心率加快。 2.稳定期:第4-8天,体温升高不明显,皮温有 所下降,出汗均匀。 3.适应期:第8-10天,进入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