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饮食文化
追溯凉州文化 传承民间艺术

追溯凉州文化传承民间艺术凉州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是兰州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西部文化宝库中最为荣耀的一张名片。
凉州文化不仅影响着兰州以及甘肃周边地区,而且对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史都有深刻的影响。
传承民间艺术是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凉州文化历史的见证,更是凉州文化的灵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凉州作为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在古代就是文化交融的聚合地,自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
凉州的民间艺术,包括凉州牛肚、砖雕、泥塑、插花、皮影等,每一种形式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流传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凉州牛肚是具有凉州特色的一种剪纸艺术,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传统的牛皮纸雕刻。
凉州牛肚的材料是真皮牛肚,经过多道工序制成,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宗教题材、寓意题材、景观题材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和观赏价值。
砖雕是凉州文化中比较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与凉州古城砖木结构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凉州砖雕的风格与传统的南方砖雕有所不同,它更为朴实自然、质朴粗犷,艺术表现力强,具有浓郁的西北特色。
泥塑是凉州文化中又一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泥塑艺术主要采用黄土、白泥等土质材料,手工雕刻而成。
泥塑作品形态各异,内容丰富,表现了凉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如泥塑“稻草人”、“花儿”、“秧歌”等,构思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凉州插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西北手工艺术形式,插花作品通过独特的造型和选材,表现出浓郁的西北味道。
凉州插花在传统花鸟画、中国画中常见,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能表现自然景观,又能传达人文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皮影是凉州文化中传统的一种演艺形式,通过在薄羊皮上剪贴绘制而成。
凉州皮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通常在户外表演,形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凉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团体和民间机构的支持与努力。
近年来,凉州文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为凉州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甘肃的饮食文化特色

甘肃的饮食文化特色甘肃是大西北的一个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甘肃文化中的饮食文化熠熠生辉。
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甘肃的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甘肃的饮食文化常识甘肃地处我国腹部地带,日照充足,适合于多种粮食、瓜果、蔬菜生长。
甘肃人主食以面粉为主,杂粮为辅,品种有玉米、土豆、荞麦、豆类等,杂粮多粗粮细做。
汤面品种多,具有地方特色。
甘肃人喜食酸辣,一般多采用辣椒、花椒、葱、姜、蒜等。
咸菜、油泼辣子和醋是吃汤面的必备调味品。
不少家庭都喜欢自制“腊八醋”。
夏季喜欢吃凉食,如酿皮子、凉面、凉粉、荞粉等。
这些凉食中,除甜食外,多用盐、醋、辣油、麻酱、蒜水等调味,吃起来香辣、爽口。
除此之外,还爱吃凉拌蔬菜,如菠菜、黄瓜、萝卜等。
冬季喜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肉食吃法多,常见的有牛羊肉泡馍、手抓羊肉、牛羊杂碎、烤肉串及羊肉涮火锅等。
甘肃人主食的制作方法,除有烙、烤、蒸、炸、煮外,还有沙埋法,如成县的埋沙馍和临挑的石子锅盔便是用炒烫后的沙石烧烤的。
甘肃的饮食习惯甘肃的食物原料不仅包括油料作物,淀粉类作物,酿造类作物等,还包括许多名贵的野生作物,如木耳,发菜等。
除植物资源外,甘肃的动物资源也较丰富。
比较有特色的有藏羊,蕨麻猪,静宁鸡等。
甘肃的饮食特色从地域上来讲可以分成三大块:以敦煌为代表的西部饮食文化;以兰州为代表的中部饮食文化;以陇南为代表的南部饮食文化。
甘肃的西部是古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对外交通要道,所以西部的饮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有着很浓的“胡风”。
西部的很多食物原料都是从外传入的,如葡萄、苜蓿、胡萝卜、胡蒜、胡椒以及许多带“胡”字的食物及食物原料,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西部饮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
次外,西部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食物种类多。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其饮食文化是西部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汉代以后,敦煌极度繁荣,饮食文化也有重大发展,各种外来饮食的流入,使敦煌饮食文化有了很浓的“胡风”。
凉州本地特产汇总介绍(1)

凉州本地特产汇总介绍一、凉州三套车凉州“三套车”,是指凉州行面、腊肉、冰糖圆枣茯茶组合而成,价格经济实惠,男女老少皆可食用,被称为“凉州快餐”,在西北闻名遐迩。
二、凉州凉面凉面即凉着吃的面,有凉拌、也有带汤水的。
最显著的特征是面为黄色,口感劲道,凉面的制作用精粉兑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掺入少量的清油,反复揉揣,揉好后要“饧”三四个小时,然后根据需要拉成各种形状,或细、或粗、或宽等。
煮好,放进凉水激两遍,然后用清油“拌”两遍。
三、米汤油馓子米汤油馓子是武威凉州传统特色小吃之一,素有早喝米汤晚喝茶的说法。
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
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
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
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醉酒后,食用米汤油馓子既可降低体温,又可调解饮食口味。
四、人参果武威张义镇、黄羊川镇、十八里堡乡均产人生果,其生长在海拔2200米、气候寒凉,土壤、空气无污染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无核,口感爽脆,淡雅清香,不酸不涩。
人参果有丰富的高蛋白低脂肪,还有低糖、富含维生素C以及多量的微量元素这些特点,具有保健的功效。
长期食用可防癌、抗癌、以及有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同时有消炎补钙、美容的作用。
五、天祝白牦牛肉白牦牛生长在中国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因天祝独有,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
生长在海拔3000多米的严寒地区,是中国稀贵地方类群。
因气候生态条件特殊,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牧草营养具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热能高,粗纤维低的特性,形成天祝白牦牛肉无污染的“绿色野味肉”。
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碱酸,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碱酸高于其它肉类。
因此,天祝白牦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独特的“绿色”牛肉。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楚雄彝族的饮食习惯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土豆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
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土豆等。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
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
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来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是很注重礼仪的民族,彝族的社交礼仪表现在食俗文化中是很有特点的。
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
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
四川凉山的彝族,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很注重酒,如客人来到你家,应先斟上一杯酒给他喝,事后就算是来不及煮饭给他吃,客人也不会见怪。
彝家人走访亲友时处处离不开酒,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和牲畜,参加丧葬活动也要送酒送羊,参加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和牲畜。
凉山彝族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
招待一船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卜,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
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羊,猪或间凡待客的都烹制成坨坨肉。
非常尊敬的客人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过去这项礼节大多在土司家中用。
凉州美食“三套车”

龙源期刊网
凉州美食“三套车”
作者:于闰源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7年第04期
前些日子,去武威访友,朋友说带我去吃凉州美食“三套车”。
武威古称凉州,我倒是早就知道,不过这“三套车”倒是令人一头雾水。
其实,凉州“三套车”是指行面、腊肉、茯茶三样食品,它们是组合起来的,如三驾马车一样,缺一不可。
精工细做的行面是“三套车”的主食,由优质面粉加少许盐,拌水和成行面硬团发酵后,再由做面的师傅用手掌按成扁扁的长条,巧用劈手,凌空一弹,一条长可过米又薄又匀的面条拉成了。
行面入锅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预先配备好的卤汤。
臘肉则是由新鲜猪肉或猪肚加入传统腊汁及炖肉调料,经特殊烹调工艺制成,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
做卤肉的多是祖传的手艺,看着他们用娴熟的刀法切出的纸一样薄的肉片儿,早已使得食客们开了眼界,增了胃口。
茯茶也是一绝,这茶中加入山楂、桂圆、红枣、枸杞、锁阳、葡萄干和核桃仁,经长时间的熬煮,喝前再加糖。
茯茶的熬制有其独特的讲究,从用料到火候,据说都有祖传的秘方。
茯茶熬好后,其色红润如血,入口甜蜜可人,喉咙生津,喝一杯神清气爽,肠胃通泰。
茯茶具有保健功能,有凉州“土咖啡”的美称,很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由“三套车”的名字,我竟然想到了俄罗斯那首同名的著名歌曲,虽然它们之间没什么关联,但毕竟都有着非同凡响的名气。
甘肃省所有美食小吃介绍

甘肃省所有美食小吃介绍兰州拉面:甘肃的代表性美食之一,以细嫩的拉面和鲜美的牛肉汤而著名。
靖远羊羔肉:甘肃靖远县的特色美食,以当地优质的草原和气候条件养殖的羊羔肉质鲜嫩,口感极佳。
瓜州蜜瓜:甘肃瓜州县的特产,以甜度高、口感细腻而著名。
庆阳苹果:甘肃庆阳市的特产,以色泽鲜艳、口感清脆而受到喜爱。
定州马铃薯:甘肃定州市的特产,以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而著名。
甘谷辣椒:甘肃甘谷县的特产,以辣味浓郁、香气扑鼻而闻名。
陇西腊肉:甘肃陇西县的传统美食,以肉质鲜美、口感独特而受到欢迎。
临泽红枣:甘肃临泽县的特产,以个大、肉厚、甜度高而著名,是优质的滋补食品。
大庙香水梨:甘肃大庙镇的特产,以汁多味甜、香气浓郁而受到喜爱。
除了上述列举的美食,甘肃省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特色美食值得一尝。
例如,嘉峪关烤肉、张掖炒拨拉、敦煌驴肉黄面、天水呱呱等。
这些美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展示了甘肃省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在品尝这些美食时,建议到当地的特色餐厅或小吃摊位品尝,以体验地道的口味。
同时,注意适量品尝,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或辛辣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
当然,甘肃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美食。
比如,敦煌酿皮子、张掖油炒粉、天水浆水面、定西洋芋搅团、陇南洋芋糌粑等。
这些美食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展示了甘肃省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在品尝这些美食时,建议到当地的特色餐厅或小吃摊位品尝,以体验地道的口味。
同时,注意适量品尝,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或辛辣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还有敦煌李广杏、武威凉州羊羔肉、天水呱呱等美食、小吃也是甘肃省的特色美食之一。
这些美食、小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而且反映了甘肃省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武威特色美食小作文

武威特色美食小作文
武威,古称凉州,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历史遗存丰厚,文化遗产丰富,有西夏王陵、武威雷台汉墓、永昌古泉、天梯山石窟等多处名胜古迹。
武威特色美食小作文
武威有许多美食,我就先介绍一下武威的凉面吧。
凉面是武威人最喜爱的一道美食,它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就有了。
制作方法非常简单。
先将煮熟的面粉捞入碗中,放入豆芽、韭菜等作料,浇上一勺高汤(也叫凉汤)即可。
吃时再配上一点油炸花生米和香菜末就成了一道既经济又可口的凉面了。
因为制作简单又营养丰富,所以受到武威人的喜爱。
凉面有许多种类:有清汤凉面、红油凉面、麻酱凉面、蒜泥凉面、醋辣凉面、羊肉凉面……等。
你看我介绍的这几种凉面是不是很诱人呢?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凉面没有介绍到,那你可要快点来武威品尝这美味的凉面啊!
武威除了美食丰富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有位于天梯山石窟附近的金塔寺;有坐落于城中的古浪县古城;有位于武南城郊的雷台汉墓;还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梯山石窟。
—— 1 —1 —。
甘肃省的饮食文化

甘肃省的饮食文化甘肃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再加上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甘肃文化中的饮食文化熠熠生辉。
所以,接下来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甘肃省的饮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甘肃省的饮食文化知识甘肃的食物原料不仅包括油料作物,淀粉类作物,酿造类作物等,还包括许多名贵的野生作物,如木耳,发菜等。
除植物资源外,甘肃的动物资源也较丰富。
比较有特色的有藏羊,蕨麻猪,静宁鸡等。
甘肃的饮食特色从地域上来讲可以分成三大块:以敦煌为代表的西部饮食文化;以兰州为代表的中部饮食文化;以陇南为代表的南部饮食文化。
甘肃的西部是古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对外交通要道,所以西部的饮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有着很浓的“胡风”。
西部的很多食物原料都是从外传入的,如葡萄、苜蓿、胡萝卜、胡蒜、胡椒以及许多带“胡”字的食物及食物原料,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西部饮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
次外,西部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食物种类多。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其饮食文化是西部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汉代以后,敦煌极度繁荣,饮食文化也有重大发展,各种外来饮食的流入,使敦煌饮食文化有了很浓的“胡风”。
另一方面,敦煌饮食也很繁杂,记载敦煌食物的文献多达700多种,许多敦煌壁画中也记载了许多饮食。
敦煌当地人喜食羊、鸡、牛肉,对面食制作尤其讲究。
有名的有敦煌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香味溢口。
敦煌的臊子面,切面讲面讲究,拌汤鲜美,百吃不厌。
敦煌的另一可口小吃是酿皮子,其味辣凉,柔韧爽口。
除此之外,敦煌饮食的另一特点是川味,随处可以见到麻辣小摊。
以兰州为代表的甘肃中部是甘肃饮食文化的极大成地,中部的饮食融合了东部与西部的特色。
兰州人以面食为主食,喜食咸味与辛辣。
兰州的特产很多,而且在全国都很着名,如百合,兰州百合洁白如玉,个体肥硕,叶片紧密。
虽其他地方也产百合,但其他地方产的百合远没有兰州百合好吃。
提到兰州,不得不提的便是兰州牛肉拉面,兰州拉面在全国都有极高的知名度。
初来兰州的人,尤其是省内的对兰州人把拉面当早餐很不理解,他们把拉面当成了主食,一天到晚不分时候的吃拉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饮食文化高一(十八)班刘玉洁凉州人的饮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讲究经济实惠,大众化;二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三是兼容并蓄,南北品味融为一体。
凉州人大碗吃饭,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充分体现了朴实厚道、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试举数例,从中可以略窥凉州食文化特点之一斑。
三套车俗称凉州小吃“三套车”的凉州行面、腊肉、冰糖圆枣茯茶,在河西走廊闻名遐迩。
无论外地游人还是凉州居民均爱食用,经济实惠,为大众化的风味美食佳肴。
走进城区北关市场和其它一些市场,当一碗行面、一盘腊肉、一杯圆枣茯茶映入你的眼帘,就会使你产生一种较强烈的食欲。
行面由优质精面加少许盐,拌水和成行面硬团发酵后,切成条状型面条块,按你的要求再用手捋成宽窄不等的长条型面条,入锅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预先配备好的腊肉、木耳、蘑菇、黄花、蒜苔、芫荽、洋芋粉制作的卤汤即成。
吃起来口爽味鲜。
腊肉由新鲜猪肉或猪肚加入传统腊汁及炖肉调料,经特殊烹调工艺制成,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
圆枣茯茶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加水熬制而成,味道十分香甜可口,色泽浓艳。
凉州小吃“三套车”极适宜老幼食用,被称为凉州快餐。
米汤油馓子米汤油馓子是凉州特色小吃之一。
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
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
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
这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食品。
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醉酒后,食用米汤油馓子既可降低体温,又可调解饮食口味。
山药米拌汤山药米拌汤是用凉州小米与洋芋(凉州人称山药)做成。
制作时,将小米淘洗干净,下入砂锅,用旺火熬煮至八成熟,再把去皮洗净的洋芋切成方块投入,并撒入少许干面粉或淀粉打成糊状兑入,用勺使劲搅匀,调盐即成。
食前可炝少许清油、葱花。
特点是味淡色亮,清香可口。
当地有“要吃凉州饭,山药米拌汤”之俗语。
酿皮子酿皮子是用优质面粉精制而成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长条或麻将块状,根据需要再加上酱油香醋汁、蒜泥、辣椒油、芥茉、精盐及胡萝卜丝等调味品即成。
享用柔韧可口,酸辣凉爽。
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加水并加入少许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水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多次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
分离出的蛋白质装入平底容器入锅蒸熟,俗称面精;游离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部分,清去上面的黄水,再加入纯净水及适量的蓬灰水,调和成稀糊状,随即舀入大平底盘中,上笼入锅蒸熟,切成方块薄片,随碗搭配食用。
这种凉爽的面食品,极受人们喜爱,食者非常普遍。
尤其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倍受游客青睐。
在凉州城乡,凡集贸市场均有凉州酿皮子。
除上述外,凉州还有高担酿皮、荞粉酿皮、牛筋酿皮等,制作精细,品味优良。
高担酿皮,其制作者昔日在街巷挑担出售,因其挑担高而得名。
制作方法与普通酿皮有所差异,一是蒸制时一般不加食用碱,二是不提取面筋,三是将调成稀糊状面粉直接舀入平底盘入锅蒸熟即成,也称涮锅酿皮。
其食品色泽白净,柔劲较强,所用调味品更精致而周全,食用时加些黄瓜丝或者豆芽或者胡萝卜丝,它也是凉州风味名品。
荞粉酿皮、牛筋酿皮的制作更为精细,其味道各具特色。
高庄馒头高庄馒头(也叫甜水馒头),是用麸酵配以优质精粉揉成发面蒸制而成,是凉州的优秀传统食品之一。
其制作一般要经过和面、发酵、再多次和面成形、上笼蒸制等工序,发酵时需多次掺入精细面粉揉匀,蒸锅时蒸笼不得漏气,蒸出的馒头白、暄、香,外形天圆地方,品味绵软可口,无碱味,且入口即化,极适宜老幼食用。
肉夹子俗称肉夹子的凉州腊肉夹馍(馒头),最早始于明代,被誉为现在凉州的“三明治”。
制作时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腊汁,配以花椒、大香、鲜姜、胡椒、八角茴香、肉桂等传统炖肉佐料,经过独特的烹调工艺煮成腊肉,内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
用快刀将高庄馒头切成薄片,腊肉切成肉片,猪肚切成肉丝,把肉片、肚丝夹入高庄馒头,形成六夹或八夹。
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是凉州人的佳肴。
凉粉凉州因气候凉爽而得名,凉粉更是凉上加凉。
盛夏时节,吃一碗凉州凉粉,真是凉盈盈,冰飕飕、酸溜溜、辣酥酥,别具风味。
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已有“细索凉粉”应市,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凉州凉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制作考究,用料独特,既能“充饥”,也可“下菜”。
一般常见的有豌豆制成的白凉粉,荞麦制成的褐凉粉,扁豆、黄豆、蚕豆制成的黄凉粉,绿豆制成的绿豆粉,沙米制作的沙米粉,洋芋淀粉制成的洋芋粉等。
白的透亮似白玉,黄的像蛋黄,黑的青如乌色。
白凉粉尤为讨人喜爱,它晶莹透明,手托一寸厚的块子,隔粉能看见指纹。
食时可切成薄片细条,或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加入调料酱油、醋汁、蒜泥、芝麻酱、油泼辣椒、芥茉等。
喜欢抖点味精、花椒粉,拌点香菜或嫩芹菜也可享用。
看上去白红带油光,诱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咸、酸、辣、鲜,五味俱全。
凉面凉州凉面誉满河西走廊。
凉面的制作用精粉兑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掺入少量的清油,反复的揉揣,揉好后要“饧”三四个小时。
根据需要拉成各种形状,或细、或粗、或宽等。
煮好,放进凉水激两遍,然后用熟清油“羼”两遍,挑起来筋道落在碗里松松散散,黄澄澄的一窝金丝,浇一勺醋卤,更是锦上添花。
凉州郭氏,祖传此业,当占凉面榜首。
拨鱼子凉州拨鱼子,其古拙、简朴,无以复加。
制作时舀一碗面粉,倒进凉水,搅拌成软溜溜的一团。
使一根竹筷,顺碗沿一蹭、一旋,就拨出一条“鱼”,反复多次,水沸“鱼”乱游。
可以捞出配以菜、卤吃,也可连汤吃。
做一顿饭只需用一付碗筷一顶锅,凉州人称为“光棍饭”。
近年凉州市场上,于家拨鱼子当占上风,给凉州百味小吃增添了一份独特小吃。
中秋大月饼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凉州有句俗话说“五月端五穿出来,八月十五端出来”。
其实端出来的就是中秋大月饼。
凉州月饼,具有数十层各色花纹,且十分漂亮,其最大特点是“大”。
除大月饼外,还有小月饼和各种动物形状的饼。
相传,古时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每逢中秋时节,走亲串友,为携带书信方便,在月饼中夹带纸条,以示通告,如今以示纪念。
大的月饼,足有十来公斤,像小汽车轮子似的,每逢中秋节,女婿携妻带子去丈母娘家,大多左手提着大月饼,右手提着凉州酒。
浆水面在百味小吃中,凉州浆水面可称一绝。
做好的浆水面看上去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
制作浆水面,面条的种类不拘,擀压拉均可,关键在于浆水沤制的好坏。
所谓浆水,是用新鲜的芹菜、白菜、甘兰等叶类蔬菜在开水中略烫,然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密闭罐口,经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浓酸味,并带有清淡的特殊香气,这时便可食用。
做浆水面时,先将沤制好的浆水舀一勺入锅,并根据酸味浓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兑合,烧沸,再加葱花、香菜、食盐、辣椒等调味品,待凉即成。
煮熟的面条,调入清凉的浆水,吃一碗顿觉清凉透心。
还有不少人独具匠心,把浆水直接作为一种饮料,在夏季代替茶喝。
原因是浆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帮助消化,清肠利尿,有益于身体健康拔丝洋芋利用凉州洋芋作原料,制成拨丝洋芋,色泽明亮,筷子夹时,银丝飞舞,甜香可口。
制作时将洋芋洗净削皮,切成滚刀块或菱形块,分两次放入油锅中炸熟呈金黄色。
炒勺内留少许油,白糖放入不停地搅动,使糖受热均匀溶化,待糖液起针尖大小的泡时,迅速将炸好的洋芋倒入,撒上芝麻,颠翻均匀后盛盘上桌。
卤鸡凉州卤鸡也叫凉州烧鸡。
凉州卤鸡历史悠久,选料严格,加工精细,配方考究,以体大肉多、色泽金黄、鲜嫩醇香、风味独特而誉满河西走廊。
凉州卤鸡的传统制作方法是严格选用肥嫩的童子鸡作原料,精细制作而成。
煮鸡的卤汤所用的调味品有老抽王酱油、白胡椒、丁香、大香、桂皮、草果、生姜、花椒、小茴香等。
汤汁可连续使用,卤汤越陈,烧鸡越香。
餐汤沸后,将已宰好洗净的鸡下锅,放入少许冰糖、食盐,同时视卤汤的消耗情况,增添上水及各种调味品即可。
鸡入锅后,迅速盖锅,先用武火烧开滚透,然后改用文火慢煮。
待鸡熟透,卤味已入肉内,即停火捞出。
待鸡稍凉,在鸡肉表皮上涂以香油,使其光泽明亮,卤色悦目,便可享用。
凉州卤鸡是凉州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它与静宁烧鸡一样名传西北。
红烧羊羔肉凉州羊羔肉质地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膻,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食品,堪称塞上佳肴。
我国西北地区食用羊羔肉的历史极为久远,据史料记载,远在唐代,凉州畜牧天下驰名,河西走廊的羊羔肉就作为贡品了。
在民间,羊羔肉的声誉则更高,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清炖,又可煮食和手抓,还可烤羊肉串,尤以红烧多见。
其特色是色泽微红,肉质鲜嫩滑软。
曾有“宁吃一顿红烧羊羔肉,不坐三请六聘九家席”之说。
清蒸羊羔肉,选用胸及上脊骨部位,经巧调佐料,上笼蒸制而成。
食用时,配以蒜汁、醋、盐等,其味之佳可与鸡、鸭肉相媲美。
清汤牛羊肉泡馍清汤牛羊肉泡馍是凉州特有的风味食品,遍布城乡家庭,基特点是瘦肉绵软,肥肉不腻,汤浓味鲜,吃后余味无穷,有暖胃耐饥之功能。
清汤牛羊肉泡馍的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牛羊肉煮熟后与面粉制作的馒头混合入碗,吃起来醇香可口,若再加点香菜、蒜苗等调味品更添风味,营养价值高,深得食者喜爱。
手抓羊肉凉州手抓羊肉(也叫甜水羊肉),肉烂味鲜,清香可口。
制作时将肉剁成均匀的大块入锅,甜水煮熟捞出后上桌,并将大蒜、香菜、葱末、辣椒末、胡椒粉和精盐等调味品上桌,由客人根据个人口味调到适宜即可手抓食用。
烩羊杂碎“杂碎”是凉州流行的回民风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内脏、头、蹄肉,经精细冲洗,加鲜原汤及佐料所烩成。
一碗香味四溢、色泽鲜艳的羊杂碎,上面飘浮着一层油色,红绿点缀其间。
那红的是辣椒油、绿的是葱、香菜茉,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鲜汤,喝一口鲜汤吃一口羊杂碎,不腻不膻,味道香醇浓郁。
只要肚量大,便会一碗再一碗地吃个够。
砂锅豆腐凉州砂锅豆腐是参考唐代名菜砂锅发菜汤的制作方法,在烹调技术上作了一些改进发展而来的。
砂锅豆腐以砂锅为炊具,锅内装入豆腐、粉条、蘑菇、咸蛋、肉丸子、春笋及新鲜蔬菜,浮面盖上一寸见方的鸡丁,再加入鸡汤和少许胡椒、桂皮、草果、生姜粉及适量的酱油、薰醋、精盐,在旺火上烧沸即成。
油糕凉州油糕是甜食,食者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
制作方法是用开水和面(烫面),有的还掺入少许洋芋面,包上白糖、芝麻、红绿丝、玫瑰烊成的糖汁,搁在手心里拍成一两一个的圆形小饼,入油锅一炸,外层炸得酥脆。
趁热吸一口,烫、甜、粘,不小心糖汁会溅出来,这时炸糕师傅便打趣道:“当心舌头,烫着了可没地方贴膏药。
”醪糟鸡蛋醪糟是最原始的酿酒方法。
糯米蒸熟,加进米曲子,不几天会生出白毛,透出阵阵酒香。
烧醪糟用红泥小火炉,鼓风机吹得火苗直窜时,搭上紫铜炒勺,舀一勺发酵好的米胚,加水,烧得开几个滚,再加白糖,甩进鸡蛋穗,眨眼间,只见满锅都是淡黄色的“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