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配伍变化常见试验方法
22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5.拒绝调剂
案例
•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与5% 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溶液出现混浊。 • 分析
– 硫酸庆大霉素水溶液为酸性,氨茶碱水溶液为 碱性(pH9),混合后因复分解反应使庆大霉素 与氨茶碱游离析出,此时可用其他抗生素代替 硫酸庆大霉素,或两药分别于不同容器内间隔 注射。
二、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 略
第四节 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 一、配伍变化的研究方法
–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通过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究
(一)可见性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 将两种药液混合,在一定时间内肉眼观察 有无混浊、沉淀、结晶、变色、产气等现 象。
(二)测定变化点的pH
• pH对药物配伍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许多注 射液的配伍变化是由PH改变引起的 • 表22-2 pH移动发生变化的注射液
– 血液成分极其复杂,与药物的注射液混合后可能引起溶血、血球凝聚等 现象。血浆不透明,在产生沉淀混浊时不易观察。
• 2.甘露醇
– 加入某些药物如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能引起甘露醇结晶析出。
• 3.静脉注射用脂肪油乳剂
– 分散程度很细 – 乳剂的稳定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加入药物往往能破坏乳剂的稳定性,产 生乳剂破裂、油相合并或油相凝聚等现象 – 与其他注射液配伍应慎重。
• 2.产生气体
– 碳酸盐、碳酸氢盐与酸类药物 – 溴化铵等铵类与强碱性药物配伍可放出氨气 – 乌洛托品与酸性药物配伍能分解产生甲醛等。
• 3.混浊和沉淀
– 很常见。
• 4.发生爆炸
– 氯化钾与硫(错)、高锰酸钾与甘油、强氧化剂与蔗糖等。
三、疗效的配伍变化
• (一)体内药物间物理化学反应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纲要求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001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药物配伍变化研究的目的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一、药物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的含义药物配伍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药物配伍禁忌: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药物配伍变化。
研究目的: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分析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而造成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预防医疗与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1二、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兼病或兼证)需要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须、相使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吗啡+阿托品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T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Q:合理配伍——预防治疗、协同增效、降低毒副、拮抗作用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2三、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2.药剂学配伍变化——发生于体外物理配伍变化化学配伍变化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33.药理学配伍变化(疗效学配伍变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于体内药理学配伍禁忌:疗效降低或消失,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协同作用:复方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拮抗作用:含钙类的制酸中药+阿司匹林/水杨酸毒副作用:甘草+洋地黄强心苷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4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学习要点:1.物理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2.化学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一、物理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后在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剂质量的变化。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1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一、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1.增加疗效,如相须、相使的配伍2.减少不良反应,抑制克服药物偏性,如相杀、相畏。
3.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4.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的需要二、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包括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2.药剂学配伍变化:1)物理配伍变化①混浊、沉淀或分层,多因溶剂或分散状态改变而某些成分溶解度减小所致。
②吸湿、潮解、液化或结块,药物配伍后使得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下降。
③吸附与活性炭、白陶土、碳酸钙等吸附性强的物质配伍,小剂量的生物碱等能被吸附。
2)化学配伍变化①混浊或沉淀a)pH改变一些难溶性药物的盐类,如生物碱盐,因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可以析出游离生物碱。
b)水解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为氧化锌沉淀。
c)成分相互作用如多数生物碱与有机酸或苷类。
②变色如铁盐与含酚羟基的药物相遇颜色加深。
③产气乌洛托品与酸性药物可分解产生甲醛。
④发生爆炸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产生。
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3.药理学配伍变化:也称体内药物相互作用。
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1.可见的配伍实验,如将两注射液混合观察沉淀、结晶、变色等2.测定变化点的酸碱度(pH)3.稳定性实验四、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1.改变调配次序2.调整溶剂3.调节药液pH4.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5.控制储存条件139.减少或避免药物制剂发生药剂学配伍变化的方法有A.调整溶剂B.改变调配次序C.调节药液的pH值D.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E.控制贮存条件答案:ABCDEA型题1.碳酸钙与小剂量的生物碱会产生怎样的配伍变化()A.吸附B.沉淀C.结晶D.产气E.爆炸答案:AB型题A.吸附B.沉淀C.变色D.产气E.爆炸1.高锰酸钾与甘油混合研磨会出现什么现象()答案:E2.溴化铵与利尿药配伍出现什么现象()答案:D3.维生素C与烟酰胺粉末混合出现什么现象()答案:CX型题1.碳酸钙与小剂量的生物碱配伍产生的配伍变化属于()A.中药学配伍变化B.药剂学配伍变化C.药理学配伍变化D.物理配伍变化E.化学配伍变化答案:BD2.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A.增加疗效B.减少不良反应C.抑制克服药物偏性D.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E.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的需要答案:ABCDE。
药物的配伍变化

如与麻黄、黄连等配伍,含量下降大(约60%)。 3、盐析作用:芒硝+甘草,甘草酸析出沉淀
原因:二者形
4、增溶、助溶作用:
成复合物。是 增溶作用吗?
如糊化淀粉提高芦丁溶解度 :3.8倍
甘草(皂苷)对党参、茯苓的增溶。
5、溶剂影响:
思考:用80%乙醇提取药材所得浸膏制备一
观察其外观发生变化时的pH、pH变动范围及所用的 酸碱量。
结果:加入酸或碱而无外观变化,或pH在无变化区移 动范围大,或用酸、碱量大的,则不易产生可见的配 伍变化。
反之则容易产生可见的配伍变化。
如配伍后药液的pH落入变化区内.则可能出现配伍 变化。
三、稳定性试验
药物配伍后在规定时间内(如6、24小时等)其 效价或含量下降数不超过10%,则为稳定。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在输液中添加多种药物静脉滴注常见,也分药理学和 药剂学配伍变化。
(一)注射液药剂配伍变化分类
1、“可见的”变化:浑浊、沉淀、结晶、产气和变色 等现象;
2、“不可见的”变化:不稳定的药物与溶剂或其他注 射液混合而变化。使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
有些输液配伍虽然肉眼观察不到沉淀,但用微孔滤膜— 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有大量的微粒存在。
二.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
1. 产生难溶性整合物或沉淀物,降低药效。 如含金属离子的中药(牛黄、石膏、龙骨等)与四环
素族形成难溶性络合物,不易吸收,减弱其抗菌效果, 影响药效发挥。
2.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或增加毒性: 如含朱砂(硫化汞)中药,与溴化钾合用,生成刺
激性溴化汞或碘化汞,排出赤痢样便。
3.拮抗作用,降低药效。 口服降糖灵与甘草合用,降低降糖效果。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第一节概述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目的在于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科学分析,合理设计,预先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药物制剂配伍不当而造成内在质量问题,保证药物制剂的安全、有效,防止医疗及生产质量事故的发生。
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1.中药学配伍变化 2.药剂学配伍变化 3.药理学配伍变化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一、物理的配伍变化1.浑浊、沉淀或分层:多因溶剂或分散状态改变而某些成分溶解度减小所致。
2.吸湿、潮解、液化或结块:因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下降;因失去结晶水而发生潮解现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
3.吸附:与吸附性较强的物质配伍。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1.浑浊或沉淀:pH改变、水解、成分相互作用2.变色:分子结构中含有易变色基团。
变色反应与药液的pH值有关,一般光照、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应更快。
3.产气:由化学反应引起。
而泡腾片或颗粒应用时产气则是正常现象。
4.发生爆炸:多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配伍而引起。
多项选择题属于药剂学配伍变化中化学配伍变化的有()A.两种制剂混合因溶剂改变而析出沉淀B.颗粒剂贮存中吸潮、结块C.药剂配伍导致乳剂分层、破裂D.鞣质类与生物碱类制剂配伍产生沉淀E.氨茶碱与乳糖混合后变色『正确答案』DE三、注射剂的配伍变化1.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分类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同样可分为药理的和药剂的配伍变化。
药剂的配伍变化又可分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两种配伍变化。
2.注射剂配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1)溶剂组成的改变:(2)pH的改变(3)缓冲容量(4)原辅料的纯度(5)成分之间的沉淀反应(6)盐析作用(7)混合顺序及混合液浓度第三节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与处理方法一、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1.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2.测定变化点的pH:如果混合后的pH都不在两种注射液的变化区内,一般不会发生配伍变化。
如混合后的pH值在一种注射液的变化区时,则可能发生配伍变化。
药剂学学习指导第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一、概述1.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1)使配伍的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
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如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配伍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与阿托品配伍,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等。
(4)预防或治疗合并症。
2.配伍变化:药物配伍使用时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药理学方面各种各样的变化,统称为配伍变化。
3.配伍禁忌:由于药物配伍使用,产生的能够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消失,甚至引起毒性增强的变化称为配伍禁忌。
4.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与制剂组成的理化及药理性质,预测药物配伍变化,探求产生变化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处理方法,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从配伍的意愿角度分为:有意与无意配伍;从配伍引起的后果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配伍禁忌)与非绝对不能配伍。
从配伍引起后果的性质可分为:物理配伍变化、化学配伍变化与药理的配伍变化。
(一)物理配伍变化几种药物配伍使用,常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致使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医疗的需要。
常见物理配伍变化有:1.溶解度的改变:不同性质溶剂制成的液体制剂配合作用时,药物会因在混合溶液体系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沉淀,或产生分层现象。
2.潮解、液化和结块:吸湿性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等在配伍时,或在制备、应用与贮存中发生潮解与液化,产生原因:(1)药物或制剂混合后临界相对湿度下降而出现吸湿;(2)形成低共熔混合物。
3.分散状态与粒径的变化:乳剂、混悬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出现粒径变大、或久贮后产生粒径变大,分散相聚结而分层。
某些胶体溶液可因是解质或脱水剂的加入,而使其产生絮凝、凝聚甚至沉淀。
以上均为配伍时的物理变化。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1.变色:因药物制剂配伍引起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反应时,可产生有色化合物使颜色发生变化,例如:1)Vc与烟酰胺即使干燥粉末混合也会产生橙红色。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

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做出合理的判断。
29
29
第二节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
(六)预测药物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物理化学实验法 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直接试验法 间接试验法
药理学、药动学实验法
30
30
第二节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
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药液混合,在一定时间内,肉眼
配伍变化
③药剂学的配伍变化可以分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两种
变化现象。
22
22
第二节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
(四)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④可见的配伍变化是指一种注射剂与另一种注射剂混合
或加入到输液剂中后,会出现浑浊、沉淀、结晶、变色或 产气等变化现象。
⑤不可见的配伍变化是指肉眼观察不到的配伍变化,可
23
能会影响疗效或出现毒副作用,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害性。
32
32
第二节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
测定变化点的pH值 判断:酸碱的用量达10ml还未出现任何变化--酸或碱对
该注射液不引起变化。 pH值移动范围大--不易产生变化, pH值移动范围小--易产生pH值配伍变化。
特点:实用,但终点不易判定、误差大。
33
33
第二节 药物制剂配伍变化
稳定性试验 方法1:将注射液按实际使用量和浓度,加入输液中,或再加 第二种、笫三种注射液,混合均匀后,控制恒定的温度,立 即测定其中不稳定药物的含量或效价,并记录该混合液的pH 值与外观等。然后每隔一定时间取出适量进行定量或效价测 定,并记录结果。
3.按配伍变化发生的部位:
药物动力学相互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
作用
药物的配伍变化

单胺类神经递质 单胺氧化酶↓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
(如去甲肾上腺素 )
大量贮于神经末梢
麻黄碱
大量释放致高血压
危象和脑出血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四节 预测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常用注射液的配伍表。 但具体问题需通过理化实验甚至药理学、微生物学等 研究。 一、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方法:将两种药液混合,在一定时间内以肉眼观察有 无产生浑浊、沉淀、结晶、变色、产生气体等现象。
合用不当药物之间发生不良相互作用,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全危及生命。
到符合要求的制剂。
制剂的外观或内在质量的配
伍变化。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一〕溶解度的改变 1、煎煮等提取过程 :
如石膏(硫酸钙)+不同药物:不同溶解度 提取温度 : 热溶冷析。例如药酒。
口服液质量问题 2、药渣吸附:甘草+不同药物:甘草酸含量不同
如含朱砂(硫化汞)中药,与溴化钾合用,生成刺 激性溴化汞或碘化汞,排出赤痢样便。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3.拮抗作用,降低药效。 口服降糖灵与甘草合用,降低降糖效果。
因为甘草口服产生甘草次酸,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 作用,使葡萄糖与糖原产生增加,即能升血糖,与降糖 药产生药理拮抗。 4.酸碱中和,降低药效。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3)按配伍变化发生的部位
•体外配伍变化 •体内配伍变化
药动学配伍变化(体内过程中) 药效学配伍变化(靶部位)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二节 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方法:将药液配伍后,维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温度、光照等),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药物量,并记录其pH与外观,从而了解到药物在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是否发生配伍变化,可从两方面进行:
根据药物理化性质、药理性质及其配方、临床用 药的对象、剂量、用药意图等 试验判断
4
4
药剂学配伍变化常见实验方法: 1.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方法:将两药液按比例(通常为1:1),观察有无浑浊、沉淀、结晶 、
变色、产气等现象 若有细微结晶析出,滤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注:混合比1:1,也可1:2,1:3 观测时间2,4,6,24h
中药药剂学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四节 预测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第四节 预测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 药物制剂产生配伍变化的情况往往较为复杂,通常需 考虑以下问题:
有无外观上的变化及其变化产物; 有无观察不到的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 药物的效价、毒性、药理学作用和动力学参数有无变化等 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变化的因素
4. 成分鉴定与含量测定
方法:紫外、薄层、高效液相等
5. 药理学、药效学实验及药物动力学参数
7
7Leabharlann 663.稳定性试验
一般认为若在规定时间内(如6小时、24小时等)药物含量或效价 降低超过10%者,属于不稳定药物,应进行稳定性试验。 方法:药液配伍后,维持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光照等),测定 其中不 稳定不稳定药物的效价或含量,并记录该混合液的pH值与 外观。从而了解到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和分解10%所需要 的时间。
5
5
2.测定变化点的pH值
方法:计算pH值移动范围( △pH) 取10ml注射液,测其pH值,滴加0.1mol/ml的酸/碱,当其发 生显著变化时,记录此时的pH值,前后pH值差即为pH值移动范围。 △pH值大,说明注射液不易发生配伍变化; △pH值小,说明注射液容 易发生配伍变化。 若配伍后药液的pH值变化落入变化区,则可能出现配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