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A.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梳理一、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2、形容词作动词3、形容词作名词8)明哲:而况于明哲乎4、使动用法1)固:必固其根本(使……牢固)2)远: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3)安:思国之安者(使……安定)4)安:则思止以安人(使……安)5)虚: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6)正: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7)宏:宏兹九德(使……光大)8)覆:载舟覆舟(使······翻)9)尽、竭: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使······尽,使······竭)10)劳:何必劳神苦思(使······劳)5、意动用法1)乐:乐盘游(以……为乐)6、名作状1)貌、心:貌恭而心不服(在表面上、在内心)二、一词多义1、危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2、诚1)诚能见可欲:如果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3、盖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4、以1)用、行:戒奢以俭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3)用:振之以威怒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止以安人;则思三驱以为度;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5、则1)就:则纵情以傲物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思……6、之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结构助词,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代百司之职役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代词: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

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理( ) ②下愚( ) ③明哲( )④当( ) ⑤神器( ) ⑥域中( )⑦崇( ) ⑧极天( ) ⑨休( )⑩胜( )2.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段凡百...实繁,能克..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以傲物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凡百( ) ②景( ) ③殷忧( )④道( ) ⑤善始者( ) ⑥下( )⑦纵情( ) ⑧傲物( ) ⑨行路( )⑩其( ) ⑪忽( )5.理解性默写①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第一篇: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四、词类活用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五、古今异义的词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整理大全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整理大全(一) 古今通假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二) 古今异义1. 必固其根本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古:大;今:景象3. 慎始而敬终古:谨慎;今:尊敬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古:虚;今:冲击5. 虽董之以严刑古:监督;今:董事6. 居域中之大古:处在;今:居住7.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路人;今:走路8. 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三) 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
2. 形容词作动词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
3.形容词作名词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 使动用法1) 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 思国之安者:使……安定。
3) 则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
5) 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兹九德:使……光大。
(四) 一词多义1、居1)居域中之大:担负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2、长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4、善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2)善始者实繁:好5、下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6、危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7、诚1)诚能见可欲:如果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8、能1)诚能见可欲:能够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9、思1)则思……(等句):考虑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二. 文言虚词1、盖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2、以1)用、行:戒奢以俭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3)用:振之以威怒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止以安人则思三驱以为度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3、则1)就:则纵情以傲物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思……4、之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代百司之职役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代词: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三. 文言句式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docx

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 董之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能而任之(“ ”同“ ”,拔).二、古今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古:木的根。
今:指事物的本。
)..2.既得志,情以傲物(古:放情感,即“ 傲”。
今:尽情。
)..3. 壅蔽,思虚心以下虚心:古,使⋯⋯虚。
今:一种虚的美德。
..4. 傲物骨肉行路骨肉:古: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生骨肉..三、一多1.盖( 1)善始者繁,克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 2)盖在殷,必竭以待下(,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
)2.(1)必竭以待下(心)(2)能可欲(如果)3.下(1)壅蔽,思虚心以下(臣下的意)(2)臣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溢,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当而立(着,面)(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之志哉(怎么)(3)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境。
(6)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
(2)愿陛下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求。
(4)不求达与侯:追求。
(5)府史此,因求假: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功:医治。
(3)不效治臣之罪:治。
9.克(1)能克者盖寡:能。
(2)然操能克:。
(3)公乃与克日会:定。
(4)克己复礼仁:束。
四、重点虚1.之( 1)臣求木之者构助,用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构助,的。
( 3)取之易而守之乎?代,指代天下。
2.以(1)盖在殷,必竭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2)董之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F、形容词作动词
2、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得长,流得远
3、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
G.形容词做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
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
5、惧馋邪
..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1、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2、臣虽下愚
..下愚:最愚昧无知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
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
5、盖.在殷.忧盖:因为;殷:深
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振,通“震”,威吓
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
8、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养
9、虑壅蔽
..壅蔽:被堵塞、蒙蔽
10、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11、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12、载.舟覆舟载:承载
13、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14、信者效.其忠效:奉献
一词多义:
固
必固其根本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下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
臣虽下愚极,最
诚
诚能见可欲如果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能
诚能见可欲能够
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
盖
克终者盖寡大概
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
【值得关注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被动句:虑壅蔽
文武并用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1)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当省略也可以)
B.介宾后置:
(1)戒奢以俭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
(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
况……乎?(更)何况……呢?
【翻译参考】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
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