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目的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183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利巴韦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治疗5 mg/ kg 次每天3次蒲地蓝组患儿采用蒲地蓝口服液口服治疗0.3mL/ kg 次每天3 次疗程均为1 周.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咽痛消失及开始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资料l.l 一般资料选择2008 -0l ~20l2 -0l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183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治疗组93例中男性45例女性48例年龄6月~8岁平均2.6岁,对照组90例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6月~9 岁平均2.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l.2 诊断标准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1.3 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183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臀部、肛周和下肢,口腔典型部位179例,多见于颊黏膜,软、硬腭,舌面及齿龈唇内面,多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玫瑰红色斑疹、丘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2~3 mm大小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流涎、进食困难,约l周左右愈合消散;皮疹仅见于手、足、臀部4l例,以手掌、足底两侧缘和足跖、臀部多见,少数见于膝部,疱疹直径约2~4 mm,呈灰白色,疱壁较厚,疱液少,皮疹不痛不痒,约l周左右消散,不结痂、不结疤。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一)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急性期 与恢 复期 血清 C x 1 、 oA 6 可有炎性红晕 , 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 咳嗽 、 疱 流涕 、 E 7 等 肠道 病毒 中和抗 体 有 4 以上 的升 高 。 V 1 倍
可 表现 为双 肺纹 理增 多 , 网格 状 、
斑片状阴影 , 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 少 数病 例 ( 其 是小 于 3 尤 岁者 ) 32 磁 共振 神 经 系统 受 累者 可 有异 常 改 变 , . 以脑
潜 伏期 : 为 2 l 天 , 均 3 5 。 多 ~O 平 ~天
11 普 通病例 表现 .
急性 起病 , 热 , 发 口腔黏 膜 出现 疹 液 、 便 阳性率 较高 。 粪
散在疱 疹 , 、 和臀 部 出现斑 丘疹 、 疹 , 手 足 疱 疱疹 周 围 2 . 血 清学检查 6 食 欲 不振 等症 状 。部 分病 例仅 表 现为皮 疹 或疱 疹 性 3 物理 学检 查 咽峡 炎 。多 在一 周 内痊 愈 , 后 良好 。部 分 病 例 皮 31 胸 X线检 查 预 . 疹 表现 不典 型 , : 如 单一 部位 或仅 表现 为斑丘 疹 。 1 重症病 例表 现 . 2
凉, ( ) 绀 ; 指 趾 发 出冷 汗 ; 细 血 管 再 充 盈 时 间 延 确 诊 。① 肠 道 病 毒 ( oA1 、 V 1 ) 异 性 核 酸 毛 Cx 6 E 7 等 特 长 。心率 增快 或减 慢 , 搏浅 速或 减 弱甚 至消 失 ; 脉 血 检 测 阳性 。② 分 离 出 肠 道 病 毒 , 鉴 定 为 C x 6 并 oA1 、 压 升高 或下 降 。
2 实验室 检查 白细胞 计数 可 明显升 高 。
济 失调 、 眼球 运 动 障 碍 ; 力 或 急性 弛 缓 性麻 痹 ; 无 惊 41 临床诊 断病 例 ① 在 流行 季 节 发病 , . 常见 于学 厥 。查体 可见 脑膜 刺 激征 , 反射 减弱 或 消失 , 腱 巴氏 龄 前儿 童 , 幼儿 多见 。② 发 热伴 手 、 、 、 婴 足 口 臀部 皮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试题及答案

手足口病试题及答案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姓名:职务: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项均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1.手足口病好发于哪些人群(A )A 5岁以下儿童B、成人C学龄儿童D人群普遍易感2.下列哪项对肠道病毒理化性质的描述是错误的:( B )A、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B、75%酉精和5%勺来苏能将其灭活C、对含氯消毒剂敏感 D 、温度在56 C以上可降低其活性3.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B )A、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B 、普通病例、重症病例C、疑似病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D 、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危重病例4.下列哪个是错误的:(D )A、目前无疫苗可预防B、治疗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C、以支持疗法为主D、主要是抗菌治疗5.我国哪一天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B )A 、08 年5 月1 日B、08 年5 月2日 C 、08 年5 月3日D、09年5月2日6.手足口病仅见手足部皮疹和口腔疱疹,发热(体温37.8 C)无其他症状则临床分类属于:AA、普通病例B、疑似病例C、重症病例D 、危重病例7.关于手足口病皮疹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D )A、以斑丘疹和疱疹为主B、皮疹一般不结痂不疤C、出诊部位在手足口臀D、与药疹类似10.以下哪项不是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处理方法:(C )A 、普通病例体温在38.5 C 以下,可以不用退热药,让患儿多饮水或用温水擦澡 即可B 、普通病例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C 、普通病例高热时要给予及时处理,如退热药无效,应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方法, 必要时可用激素作为退热药 D 手足口病患儿不要接触患其他疾病的儿童,避免 交叉感染11. 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 类)传染病,并要求医疗机构在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在( 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D )A 、乙类,12小时B 、丙类,12小时C 、乙类,24小时D 、丙类,24小时 12.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出现的肺水肿属于:(C )A 、心源性肺水肿B 、肾源性肺水肿C 、神经源性肺水肿D 、高原性肺水肿 13. 关于手足口病病例处置流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 、 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手足口病的诊治与重症的早期识别

手足口病的诊治与重症的早期识别
较强的传染性:爆发流行
较为特殊的发病机制:病情加重突然
*
严重EV71 感染
全身病毒血症
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
增强血管通透性
强烈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
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脑炎
延髓广泛受损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放电活动不平衡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风暴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
生命指征观察
卫生部重症七条的临床应用 T 持续高热 P 增快 R 呼吸急促、困难、节律改变 BP 明显升高,或休克 神经系统:嗜睡、抽搐、性情改变等 血象、血糖、胸片(间质改变-气促) 判断分期和检出重症病例的重要早期指标
*
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
手、足、口疱疹
*
1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现无法对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多为临床诊断
2
对无皮疹的单纯疱疹性咽峡炎及临床表现为脑炎、呼吸循环功能不全病例,不诊断手足口病
3
若考虑为EV71感染所致,可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结果阳性可诊断为EV71感染等
4
诊断与临床处理分开,即临床按手足口病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治与重症的早期识别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由多种肠道病毒(以CoxA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主要由EV71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治疗
• 8.2 重症病例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血压和血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度。
3)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① ② ③ ④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⑤ ⑥ ⑦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7 处置流程
8 治疗
• 8.1 普通病例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循环系统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 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2 实验室检查
2.1 血常规 2.2 血生化检查 2.3 血气分析
• WBC-/↓, 危重者WBC↑↑
• ALT、AST、CK-MB、cTnI、Glu、Lac↑, CRP• PaO2, SpO2, PaCO2↑, 酸中毒 • 清亮,压力增高,WBC↑(单核为主),蛋白-/↑, Glu、NaCl• 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 •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 4 倍以上的升高
8 治疗
• 8.2 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 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 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 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疾病概述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一种儿童传染病,
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3)中西医结合治疗
Thank you!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最为常见
目录
1 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查 3 物理学检查
4 诊断标准
5 鉴别诊断 6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7 处置流程
8 治疗
1 临床表现
•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
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
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
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
8 治疗
• 8.2 重症病例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2.4 脑脊液检查
2.5 病原学检查 2.6 血清学检查
3 物理学检查
3.1 胸X线检查
• 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
• 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3.2 磁共振 3.3 脑电图
3.4 心电图
•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 •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
• 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 无特异性改变 • 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 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6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 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4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
• 确诊病例
临床分类
• 临床分类
•临床诊断病例
(1)普通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 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重症病例: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 CoxA16、EV71 或其他可引起手 1) 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CoxA16、EV716 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 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 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 4 倍以上的升高。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 危重型: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 不全表现。
神经系统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 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 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 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 1.1 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班丘疹、疱疹,疱疹 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 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 临床表现
• 1.2 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 1-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 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 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分级
5 鉴别诊断
5.1 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皮疹形态及部位 5.2 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病毒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测 5.3 脊髓灰质炎 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5.4 肺炎 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 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5.5 暴发性心肌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