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诊治

合集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病因分析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痰湿内蕴痰湿内蕴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心肌缺血。

1.2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血液运行的重要器官,当血液循环发生问题时,容易导致冠脉堵塞,引发冠心病。

1.3 肝火亢盛肝火亢盛是冠心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此时肝脏功能失调,容易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2、中医辨证分型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以下几种:2.1 痰湿阻肺型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胸部胀满感。

2.2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痛、胸闷、舌质紫暗、脉弦细涩等。

2.3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胸腹胀满、情绪烦躁、口苦、舌质红、脉弦。

3、中医治疗方案3.1 祛痰化湿法方药:陈皮、枳壳、茯苓、白术、半夏等。

功效:祛除体内湿气,改善血液循环。

3.2 活血化瘀法方药:丹参、桃仁、川芎、赤芍等。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情况。

3.3 疏肝理气法方药:柴胡、枳壳、郁金、白芍等。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胸腹胀满等症状。

4、附件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4.1 中医辨证治疗病例分析报告4.2 相关中医药治疗方案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5.2 辨证治疗辨证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辨别疾病的表现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3 祛痰化湿法祛痰化湿法是中医治疗痰湿内蕴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病情。

5.4 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瘀阻络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改善血液循环,清除阻塞血管。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总结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与经验积累丰富。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帮助。

一、辨证施治是核心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核心理念在于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冠心病主要由气滞血瘀、痰浊阻络以及脾肾虚弱等病理机制导致。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首先需要进行辨证分型,确定疾病的主要病机。

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等症状,此时宜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当归、川芎等。

另外,针灸疗法也可用于调节气血循环,促进血液流通。

2. 痰浊阻络型痰浊阻络型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气滞胸闷、胸痹等,此时应采用化痰祛痰的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如杏仁、前胡等可起到痰湿化解的作用。

3. 脾肾虚弱型脾肾虚弱型冠心病表现为乏力、气短等症状,此时宜采用补益脾肾的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人参、黄精等,可起到补益脏腑的功效。

二、中药治疗常见方剂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也有一定的经验总结。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1. 丹参饮丹参饮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方剂,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丹参、红花、大黄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功效。

2. 温結丸温結丸是一种化痰祛痰的方剂,适用于痰浊阻络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杏仁、前胡、莱菔子等中药组成,可化痰散结、通络止痛。

3. 参附龙骨牡蛎汤参附龙骨牡蛎汤是一种补益脾肾的方剂,适用于脾肾虚弱型冠心病的治疗。

它由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中药组成,可补益元气、安神舒心。

三、辅助疗法的有效应用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疗法来增强治疗效果。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

常用的穴位有“心俞”、“神门”等,针灸疗法可辅助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2.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影响人体的气血流动,调节心血管功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脉受阻、血瘀、痰浊等原因导致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辨证论治是通过搜集病史、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冠心病,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首先,中医强调心脏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心脏主宰血液循环,而脾胃主宰气血生成。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要切实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冠心病,中医常用补益脾胃的方法,如服用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的药物,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

其次,中医强调情志与心脏的关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调理情志对于改善心脏状况至关重要。

中医常用安神药物,如丹参、酸枣仁等,通过平抑情绪、疏通心脉,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中医也强调冠心病与血液循环不畅的关系。

对于有痰浊、血瘀等证候的患者,中医常借助药物来疏通经络、畅通血脉。

例如,当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舌苔黄腻等症状时,中医往往会给予清热利湿的药物,如草果、茵陈、郁金等,以达到祛痰、清热、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此外,中医治疗冠心病还注重个体差异的辨证施治。

不同个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体质、气血偏盛或偏虚等情况,因此,中医在辨证时也会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中医会选用调理气血、滋补心脏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对于痰瘀阻滞的患者,则会选用化痰散结的药物,如延胡索、枳实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在治疗冠心病过程中,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调节情志、疏通经络、畅通血脉,并结合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冠心病中医指导内容

冠心病中医指导内容

冠心病中医指导内容《冠心病中医指导内容》冠心病是一种以心脏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生率在现代社会不断增加。

中医在治疗和预防冠心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以下是一些冠心病中医指导的内容: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对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推荐患者饮食应以清淡、健康为主,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等。

建议增加蔬菜、水果、谷物和豆制品的摄入,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如鲑鱼、沙丁鱼等。

此外,还可以借助中草药调理,如山楂、红花、丹参等,具有消脂降压、活血化瘀的作用。

2. 中药调理: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针对其病变特点,中医可采用舒心安神药物,如合欢皮、夏枯草等,有助于缓解心脏压力和改善情绪。

同时,中医还可以应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七、桃仁等,帮助消除心脏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改善心肌供血情况。

3.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与心脏密切相关,心脏是情志的主要器官之一。

因此,在治疗和预防冠心病过程中,中医强调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忧虑、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

中医建议患者通过适当的运动、参与社交活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法来调节情绪,以达到平衡心身的效果。

4. 中医理疗:中医还可以采用一些理疗手段来治疗和预防冠心病。

比如,通过中医推拿、穴位按摩等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张心血管,缓解心脏症状。

此外,还可以借助中医独特的针灸疗法,刺激相关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增强心肌供血能力。

综上所述,《冠心病中医指导内容》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情志调理和中医理疗。

这些内容在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综合治疗,解决病因和病理两方面问题,以期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复发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与调理方法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与调理方法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与调理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因此,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注重调理全身,纠正不良习惯,并采用中药治疗来改善心脏功能。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中医治疗与调理方法。

一、情志调理情志调理在中医治疗冠心病中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因此,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中医常常会建议患者参与一些喜欢的休闲活动,如散步、读书、听音乐等,以放松身心。

二、饮食调理在中医看来,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

首先,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辛辣食物。

其次,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适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建议患者多饮温水,避免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饮料。

三、作息调理作息调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建议患者早睡早起,不熬夜。

此外,适当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心脏负荷过重。

中医常推荐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四、中药治疗中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其体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川芎等,这些中药在中医经验中被认为有助于活血化瘀、平喘宽中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并减轻症状。

除了中药,中医还运用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冠心病。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激活人体的神经反射区,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供血情况。

推拿疗法则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恢复气血正常流动,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与调理是冠心病患者的重要选择。

在中医的指导下,通过情志调理、饮食调理、作息调理和中药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选用中医治疗与调理方法时,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与治疗手段,达到更好的疗效。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给出一些建议。

一、病因分析与病机判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血管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等。

中医认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痰浊、血瘀等。

气滞主要指心脉气滞,导致心脏功能失调;痰浊则是指体内湿热或痰湿内阻,影响血液循环;血瘀则是指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或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时,需要针对这些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二、中医治疗原则1. 理气活血:理气活血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原则。

通过调理气机,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达到缓解心绞痛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香附、延胡索等。

2. 祛痰化湿:湿热和痰湿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医治疗侧重于祛除体内的湿热和痰湿,改善血液黏稠度,减轻血液循环阻力。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半夏、陈皮等。

3. 温肾壮阳: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与肾阳不足密切相关。

通过温肾壮阳,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从而缓解心绞痛。

常用的药物有杜仲、肉苁蓉、淫羊藿等。

4. 舒肝安神: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侧重于舒肝安神,调理心脏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药物有龙胆草、酸枣仁、和田玉等。

三、中医药治疗方案1. 柴胡疏肝汤: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胸闷、呼吸短促等症状的患者。

该方以柴胡为主药,能够疏肝和胃气,舒缓心脉气滞。

配合其他药物,如香附、延胡索等,可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减轻心绞痛症状。

2. 金匮肾气丸: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的患者。

该方以肉苁蓉、山药等药物为主,能够温肾壮阳,提高心脏功能,增强冠状动脉供血能力。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和介入手术,然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的。

根据不同的辨证,中医将冠心病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包括气滞型、痰湿凝结型、气阴两虚型、血瘀肝郁型等。

冠心病的不同辨证类型需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气滞型冠心病气滞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心慌、气促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药物,如丹参、川芎等,以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2. 痰湿凝结型冠心病痰湿凝结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伴有痰多、舌苔厚腻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体内湿气积聚,阻塞了血脉而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等,以祛除体内湿气,改善痰湿凝结的状况。

3. 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痛、气促、怔忡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心肺功能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酸枣仁等,以补益心肺,增强心脏功能。

4. 血瘀肝郁型冠心病血瘀肝郁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情绪不稳、易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桃仁、香附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胸闷、胸痛等症状。

二、冠心病的中医综合治疗除了针对不同的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之外,中医还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调理、心理疏导、针灸推拿等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案例分享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以下是几个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案例分享,展示了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和取得的疗效。

案例一:患者李某,男性,60岁,冠心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气短等。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诊断为“气滞血瘀,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痰化湿。

采用柴胡、香附、丹参等药物进行调理,加上针灸疗法,结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胸闷、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

案例二:患者王某,女性,55岁,冠心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气短等。

中医辨证施治后,诊断为“心气不足,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为益气健脾、化痰通络。

采用人参、陈皮、佛手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采用拔罐疗法和推拿按摩疗法。

患者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气短等不适感明显改善。

案例三:患者张某,男性,65岁,冠心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

中医辨证施治后,诊断为“气虚血瘀”。

治疗方案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采用党参、白芍、川芎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适量运动和心理疏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悸、气短等症状减轻明显,体力逐渐恢复。

以上三个临床案例的治疗方案都是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和医生的临床经验制定的。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主要侧重于辨证论治,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综合运用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以达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目的。

此外,中医药治疗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整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需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中医药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患者需要坚持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的中医诊断
【摘要】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诊断较为可靠,但结合中医对冠心病早期、无创、敏感的诊断方法,尚未形成常规,本文依据内经“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理论,冠心病亦可通过经络形诸于外,形成四诊之征,从而不断探索中医诊断冠心病的规律。

本文探讨望诊其中包含察舌,观耳垂皱褶征、脉诊等内容,以寻求中医对冠心病的诊断规律,并通过对诊察的分析,提出中医诊断冠心病的具体条件。

同时也认为舌象及观耳褶是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较为可靠的客观指征,而对脉象的准确诊察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中医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根据现代医学有关生理、病理衍变过程,对照祖国医学类似冠心病病因、病机、治疗的描述,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总结出不少新的规律和客观指征,为了提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本文试图就冠心病的中医诊断,作一简要探讨。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诊断较为可靠,但结合中医对冠心病早期无创敏感的诊断方法还较少,随着中西医研究工作的进展,寻找新的客观诊断指征,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诊断学的一个新课题。

据《内经》“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理论,冠心病亦可通过经络形诸于外,形成四诊之征,从而不断探索中医诊断冠心病的规律。

1.望诊
1.1 舌诊
1.1.1 察舌质、舌苔:郭氏等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舌质红赤、紫暗或兼瘀斑者占59%,淡紫而胖者占41%,故冠心病以紫舌者多见,与国际和平医院发现冠心病舌紫者占84%,可疑冠心病舌紫者占85%。

结果基本相符。

西苑医院陈可冀指出四诊尤其是舌诊是中医诊察之重要手段。

老年人冠心病紫黯舌与红绛舌有一定比例,说明有阴虚与瘀血证之存在,而舌苔变化老人则以白腻苔最多,此与
气阴虚衰关系密切。

血气分析亦证明紫舌者确实存在血氧含量明显下降,其Pco2,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淡红舌组,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高于淡红舌组。

舌质的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病情的进退同样有重要的诊察意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表明,在发病早期舌质颜色偏暗或紫色占93.0%,有瘀斑点的33%,而再梗塞患者舌质有瘀斑点的可高达50.0%。

合并心室壁瘤的则更高,为62.5%。

北京市宣武医院、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舌质的变化一般发病初期以黯舌为主,分别占92%、94.4%。

随病情好转,黯舌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四周后部分恢复正常,分别下降到63.7%、56.3%。

同时舌质的变化也可反映瘀血程度之轻重,如一例男性患者发生阿-斯综合征,呼吸心跳停止达二十余分钟,经抢救复苏成活,其舌质始终成紫黯。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舌苔,也可以发现病情的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规律的:苔由腻而转为薄白苔为顺象,多提示病情较轻浅。

若苔由白而灰,由灰变黑或呈黄褐腻、或厚腻久久不退者多为危象,示邪深病重,若舌苔骤退、骤无、不由渐而退,呈舌光或花剥苔者,示胃气将绝,病多危候。

初期即呈黄厚腻,黄褐腻,腻垢苔者,示病情复杂往往有合并症,以伴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为多。

上述结果表明,中医的“舌是心之外候”这一理论特点,为判断冠心病之顺逆及预测患者之生死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与舌质的一些研究均提示舌象的改变有可能作为机体循环功能,特别是微循环状态一个较敏感的指标,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已显示出临床对冠心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参考价值。

1.1.2 察舌下筋脉。

黄氏等依据前人“如见舌下筋脉粗胀,作青紫,甚则带紫黑色,大多数为瘀血之证”之说,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舌下筋脉进行了观察,(正常人舌下筋脉中央为舌系带,其两旁为平直伸展于粘膜下的小静脉大约为系带的2~3倍)按其反映瘀血的轻重程度,大致分为如下四级。

第一级:舌下两侧瘀筋增粗,作青紫色;第二级:除具有第一级改变外,尚于增粗瘀筋的周围有紫纹分布或瘀筋迂曲;第三级:除具有第二级改变外尚于增粗瘀筋的周围有散在突
起呈点状扩张的血管球。

严重时可集聚呈葡萄样串珠状;第四级:舌色紫暗,舌边尖有瘀斑,并可以兼有第1~3级中部分瘀血见征。

本组30例中,有25例具有舌下瘀筋增粗及舌质青紫瘀斑等。

且上述所见到的增粗的瘀筋、紫纹、扩张的血管球状突起及舌色青紫等,均可随着应用活血化瘀方药后,在疼痛缓解、病情好转时而有所减轻或完全消退,但对其舌上的瘀点瘀斑则较难以全部消退。

有鉴于此,黄氏等认为舌下瘀筋及其状态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时早期气滞血瘀之见证,并可供临床辨证用药时较为可靠的客观指标之一,且其部位又在薄膜之内,明晰可辨,检查方便,在临诊中,颇有价值。

1.2 观耳褶征:1973年,国外Frank提出早发心血管疾病伴有耳垂皱褶者较多,并认为这种征象确与冠心病有关。

丁常伦等对48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斜形耳皱皮肤表现的望诊观察,结果97.9%有单侧或双侧斜耳垂皱褶,较国外Frank所报告的47%(25例)及Christinasen646%发生率为高。

候国香等观察国内西宁地区102例中老年心脏病与耳垂皱褶的关系除得出了各种心脏病耳垂皱褶阳性率高达81.4%外,(其中冠心并发肺心及心衰9例,阳性率为100%)还发现在102例患者中,耳垂皱褶征阳性者心电图或心电监测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说明耳垂征与心肌缺血关系密切。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一些学者在尸检中发现患冠状动脉硬化者,耳垂上几乎都有一条皱褶,其阳性率达90%,相反在例无耳皱褶的人中,10例冠状动脉都是正常的。

故有人称此皱纹为“冠心病沟”。

有学者对耳垂皱褶作活检和尸解发现:此系在真皮层局部变薄而呈凹陷,并有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变性与断裂,细小动脉壁增厚及毛细血管扩张等变化。

观耳垂皱褶征之所以对冠心病形成有价值的客观诊断指征,陈光忠等认为可从“全息生物医学”中找到依据。

全息生物医学,是近年最新的前沿科学之一,它提示了生物体普遍存在全息规律。

指出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整个机体的变化信息,每个器官各自活动的信息均可按照自身整体的空间排布方式,投射到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特定区上,似整体成比例
的缩小。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耳为肾之窍”“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篇》,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汇聚于耳,故此,耳其实也是一个缩小的全息单位,可在耳的相应部位出现各种反应,其中包含压痛,皱褶、结节、色素沉着或脱屑等。

这完全符合中医望诊:“视其外而知其内,则知所病”之机理。

2.脉诊
冠心病脉象多见弦、弦细、细、滑、沉、涩、结代、微等,且会随着病期不同而有所变化:初期以弦脉多见,后期细弱较多。

急梗患者从第二周以后滑数脉有所增加,而细脉有所减少。

严世芸认为心肌梗塞患者,其脉象变细而无力,变数或变迟,脉象由匀变不匀,以致出现结代脉或者原有结代脉,后变得更频繁者,均表示心气渐衰。

观察冠心病之脉象可予示疾病的顺逆凶吉,如陈镜含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梗患者一般都有涩脉存在。

若无结代、虚数、疾促、迟涩等脉出现为顺脉,若迟涩脉并现,是心肌抑制性增高之表现,往往会出现心跳骤停,阿斯综合征。

若出现结脉、代脉或结代脉,将提示病情有恶化趋势,应迅速处理。

疾脱脉指脉持动极快,一息七至以上,脉形极短,时限缩窄,如豆粒转动来去极速,甚至疾速不可数,其脉或细或弦。

当急性心梗出现此脉时,为虚阳上浮,阴阳离决,即将变为室颤而致心跳骤停,病情极为凶险。

这表明冠心病的脉象反映多且复杂,同时脉象的诊察有较多的因素均可影响到脉诊,如药物、情绪、气候变更,患者形体等。

因此,脉诊不如舌诊明显、客观。

根据中医对四诊的分析,郭氏等对于中医诊断冠心病提出了三个主要条件:
(1)40岁以上卒发性有胸闷、心痛;
(2)舌质红赤、紫黯、淡紫或兼边尖瘀斑;
(3)脉象沉弦细。

(以左脉明显)次要条件:
(1)40岁以上常有心悸、出汗、脉结代;
(2)面色不华、胸闷、体胖、少寐、多汗。

具备两项主要条件或一项主要条件二项次要条件,且无其他明显气滞血瘀疾患者,可以诊断冠心病。

应用以上条件验证冠心病准确率达90%左右,对部分病例早期诊断尚不完全具备西医诊断标准者,也可作出及时的诊断。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冠心病,通过诊察的分析,确实提供了不少重要依据及客观体征。

但当前仍有问题尚需逐步解决。

如冠心病过程中所反映的中医脉象类型多且复杂,同时很多因素往往也影响到脉象的准确,有不少医师认为舌象是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较可靠的客观指标,尤其是对耳垂皱褶征的观察,清晰可辨。

而对脉象的准确观察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脉诊对冠心病的诊察效果,确是一个有待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