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
历史趣谈曾国藩为官之道及识人术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为官之道及识人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导语: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
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气躁,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事后还要自己背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所以做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养成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稳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急躁不安,只会事半功倍,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在部下面前树立不了唯信。
曾国藩曾经引用过庄子的话,认为名声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一个人的声望的高低是要时间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时的那种,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来维护这份荣耀,那么下场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和现在的暴发户应该是一个道理。
曾国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要保持踏实肯干的心态,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苦干,半途而废是最没用的表现,首先对不起先前的努力,其次不能达到成功。
曾国藩曾说,当官的最忌讳增强好胜,曾国藩在这点上学习儒家思想,不嫉妒,不急功近利,在处理上级分配的任务时,讲求完整性,考虑到别人没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优势,往往那些想要及早完成,获得嘉奖的最后会被查出各种问题。
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急功近利,最终危害的可是普通老板姓。
曾国藩用严谨的态度去处理各种政务,这样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初,他就上书指出:“以卧见之,京官之力亭
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地方官)之办事
二,曰敷衍,曰茜妇页。退缩者,同官互推,
动辄清旨,不肯任咎。琐屑者,利析锚株,
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
颧预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酬分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
尤其是清理狱讼, 在短时间内将直隶积压多
毕。他的前任官文是个典型的懒官,
拖沓,督促不严,以致“风气之坏,竟为 各省
。曾国藩在奏劝于中称:“直 隶之吏治,臣入
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
年余,未曾坐堂一次,讯结一案者。”
直隶全省案件的积压已到了极其严重 的程度。曾
“臣履任月余, 见直隶日行公事,讼案
就其对立面而言,“廉”要去的是浊气,
的是官气,“明”要去的则是虚气。直白
的“勤”和“明”针对的就是现今肺兑的
形式主义。曾国藩任湘军主帅时常在下属
上写批语,这就是“批犊”。他在给副将
批牍中称“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
‘勤’ 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
不致来怨眷(怨限)之声。此皆
惟 ‘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
经查询,当天白天刘铭传带兵攻下 黄陂,至夜间
扎,并未参与作战。结果两
开单请奖,有功者与无功者都获得了嘉
另外,前两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的死也与这种
本 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因连
很疲劳,不久前又遭遇失败,损兵折将,
需要休整。但各省的 奏报都称,捻
不敢 与之交战,或剥老念军已所
很决 就要被全歼,使朝廷得不到真实的战
国藩是清代晚期的能员千吏,作为封建时代 的
自有其历史的局限胜。不匡比思想中 还是有环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不能不看的经典管理讲座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不能不盾经典讲座主讲:史林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在周末的早上,起了一个大早,参加我们的论坛活动。
我看到大家周末起大早比较辛苦,可能很多人现在眼神还在迷离中,在论坛开始之前,大家一起做个早操,给大家提个精神,请大家起立。
大家进行热身运动后,已经可以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的笑脸了。
各位来宾,各位南中国HR精英俱乐部的会员朋友们,大家早上好!精英世界沟通创造价值学习成就未来,欢迎您光临精英世界第35期南中国精英论坛活动。
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个人的竞争是学习和发展力提升的竞争,以倡导学习成就未来为己任的国内知名论坛组织策划机构广州益策咨询公司联合南方都市报联合打造这块大家学习的平台。
经过几年,南中国HR精英论坛和南中国精英实战论坛已经有很多中大型企业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已经成为南中国成为知名的学习平台。
这是我们第一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第一讲,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个系列呢,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管理无论是从理论到具体的工作、工具和操作,都是由西方管理总结和引进而来,但是中国的企业在运用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时,往往会发生消化不良和水土不服的现象。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我们企业在照搬重抄西方现代理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一下中国上下五千年先贤的思想,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呢,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策划依据。
今天第一讲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曾国藩从政为官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史深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历史人物,将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和为人处世之道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的主讲博士,可以说是国内研究曾国藩的第一人,他是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的理事,是清史及曾国藩研究专家。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史林博士。
史博士是昨天从北京风尘仆仆而来。
现在大家从清史都非常感兴趣,拍了很多电视剧,您作为清史的研究专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史林: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

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事例:对李元度的使用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当于用, 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 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 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铻 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1)要有用人的诚意
• 凡是正话、实话,多 说几句,时间长了人 家自然就会了解你的 心意的。即使是直率 的话,也不妨多说几 句。
•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李鸿章
4、要有一副平和宽容之心
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 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所以要 想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
——曾国藩
第二讲:用人是一门艺术 ——曾国藩用人方略
• 1、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该具备的 三大素养
——欧阳兆熊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儒家 • 修、齐、治、平的追求,以天下为己任 • 文化的自觉性:卫道的狂热 • 湘军:有理想有主义的部队 • 儒家社会——宗族、人情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一生的道德自
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法家 • 治乱世用重典:“曾剃头”的由来 • 人性本恶:清醒冷静理智的态度 • 功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
曾国藩为官之道

著作
《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疆场竞斗之计》 《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 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 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 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 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 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 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 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 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 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 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 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 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 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 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 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 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 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 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 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 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 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 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 完人。”
曾国藩 从官为政之道

曾国藩从官为政之道引言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脱胎换骨,打造湘军【忠告】: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
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时代的任何“变局”都可能成为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
任何一种新旧“体制”及政策的转换都可能成为我们个人营造发展舞台的“好风”。
任何想有作为的人,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召唤。
如果墨守成规,拘泥旧的体制束缚,就难以成功。
曾国藩在京时以理学家自居,理学讲孝道。
按礼制的规定,曾国藩无论时局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应该在家乡为母亲守丧3年。
但儒家礼法也有变通的办法,即当确实需要时,为官者可以不必等到守丧期满就去任职,这被称为“夺情”。
后世这种“移孝作忠”的事虽屡见不鲜,但当事人仍要遭到士人的白眼。
明代宰相张居正的“夺情”,曾引起朝政的大波澜,以至于张居正成为言官们攻讦的对象。
清代康熙时期,大学士李光地也有一次“夺情”,时人也争相攻击他,并说这是李光地的平生三大耻之一。
因此,当曾国藩最初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请他出山时,他委婉坚拒。
当咸丰帝的朱谕诏示他时,他也三缄其口。
为什么?这就是礼制的限制。
恰巧在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
县令朱孙诒知郭与曾的关系非常,故不敢怠慢,立即传官轿送郭嵩焘往曾国藩家。
120里的路,赶到曾家时已是深夜。
两人秉烛畅叙,当谈及时事时,曾国藩说明自己要守制,不能出来主持团练。
郭嵩焘则“力止国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
郭嵩焘素知曾国藩野心勃勃,以整治封建秩序为己任,现在面临“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大大施展抱负,尽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来说服曾国藩,情真意切,不可言表,给标榜“忠孝”的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但曾国藩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仍表示不同意。
郭嵩焘又反复与曾国藩的父亲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把曾国藩叫到面前教训了一番。
曾国藩为官之道

• 为官当守六大原则:
• • • • • • 平争:平息争端,不翻前任旧帐,只做不说 因势:肯定前任的成果 善习:保持良好的习惯,摈弃恶习。 从俗:顺应地方民俗,溶入地方民俗,不招至民怨; 便民:事而利民,不便民的事情不做,以免失人心所向; 救弊:改革不合时宜的弊端;
• 为官当守三不原则:
• • 不与:不参与下属的具体工作,做事要做重点; 不遑:做事要有紧迫感,工作讲求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贵在诚,湘军有家人父子之情,所以千人同心万人同力。(例:塔其布 李续宾) 不能因情感而失去理性。
用人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 的欲望。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不用,必须慎用。
• • • 不得凌辱下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相待。 不许不受银礼:不论大小、贵贱,均不得受;初收茶果、小菜, 再收鞍马,最后见诉求便索。 不许荐用私人:不给下属推荐人员,避免私人狐假虎威,为祸一 方,下属不敢治之,最终反害荐者;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首要之地:
冲:要害咽喉地域;繁:繁忙的部门;要:重要地方;简:边缘的地方;因势择人而用。
【忠告】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 冀。 • 壮勇忠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 万人离心,不如百分同力。 • 天下事无实意者鲜有成效,务虚名者多 后患。
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 卧薪尝胆 不轻易出底牌 • 外圆内方 刚柔互用 争让适度 • 舞台与作为 无权断不能有所为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1

我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推诚布公, 而不是玩弄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 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 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 远的弊端。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 是驾驭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凡是正话、实话,多说几句,时间长了人 家自然就会了解你的心意的。即使是直率的话, 也不妨多说几句。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3)要有容人的
度量
事例:处理与左
宗棠的关系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1)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
事例1:处理与塔齐布的关系 事例2:处理与李续宾、李续宜的关系 忠告:运用情感交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2)要有知人的智慧
大致说来,考察人才之道,应该看他 的志向与趣味。志向、趣味低下的人, 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规,因而越来 越低贱污劣;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 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 天高尚明达。人才的优劣智愚,由志向 趣味就可以区别开来。 ——曾国藩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对待这种人的办法,在两方面应该宽,在两方面应 该严。应该宽的:一是花钱要慷慨大方,绝不计较, 当手中钱财较多的时候,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 手中钱财紧张的时候,则将好处让给他,那怕自己过 得很苦;一是不要与他争功,遇有胜仗,将全部的功 劳归于他,遇有升官的机会,将保举的机会给他。应 该严的,一是对他的礼节要疏远,跟他的往来要少一 些,给他写的信要简单,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是 要与剖明是非,凡是他和他的部下做得不对的,坚决 进行惩治。总起来说,在名和利问题上要宽,在是与 非问题上要严。四者兼备,你的手下又有强兵,那么 就没有不可以相处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要有识人的智慧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 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
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 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
力。
——薛福成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2)要有识人的智慧
大致说来,考察人才之道,应该看他的志 向与趣味。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 囿于世俗的陋规,因而越来越低贱污劣;志向 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 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尚明达。人才的优劣智愚, 由志向趣味就可以区别开来。
• 2、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 的三大手段
•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人才的 特长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1)要有用人的诚意
我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推诚布 公,而不是玩弄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 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 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 后疏远的弊端。
1、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齐心相顾,不曾轻弃伴侣。有争愤于公庭, 而言欢于私室;有交哄于平昔,而救助于疆场。 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照顾;虽上午口 角相伤,下午仍彼此救援。
——曾国藩
2、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统领
统领
统领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分统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营官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哨长
2、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 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列二等第一名, 进入翰林院深造。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 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 “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 曾国藩
曾国藩其人其事
•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 1852年,奉旨帮同办理本省团练 • 1854年,率湘军出征,开始带兵生涯 • 1857年,被罢免兵权,回籍守制 • 1858年,咸丰帝被迫命曾国藩复出带兵
(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事例:对李元度的使用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 有贤才,苟不当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 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 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 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 。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 则?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 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1、领导者贵在有战略意识
从古金陵有事,必注重江汉以制下游 之命。论目前的警报,庐州固然是燃眉之 急;论长远的发展,则武昌为必争之地。 为什么呢?能保住武昌,就能控制金陵的 上游,就能巩固湖北的门户,就能打通两 广四川的饷道。如果武昌不保,那么就会 成割据之势,这是最值得担忧的。
➢ “不谋总体者不足谋一事”。培养战 略头脑,重在能从系统着眼,要着眼 于追求整体效益,分清主次、轻重、 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谋 势重于谋事”的系统观念,才能做到 进退有序而攻守有节。
1、领导者贵在有战略意识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我对于大利大害所在,都能悉心考究。” “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 “势就是大局大计” “应该从大的地方去分清界限,不要斤斤于小处 去剖析微茫。”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道家 •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 事例: “大功不赏”
– 自古以来,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有几人能 够得到善终呢?
– 勇退是吾兄弟一定之理,而退之中次序不可凌 乱,痕迹不可大露。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道家
• 左列钟鸣右谤书,人 间随处有乘除。低头 一拜屠羊乐,万事浮 去过太虚。
• 军需人才:李翰章、甘晋、李兴锐、丁日昌、郭昆焘、郭嵩涛、吴坤 修等
• 文书人才:许振袆、罗萱、程鸿诏、俞越、吴汝纶、张裕钊、刘寿曾、 唐仁寿等
• 制造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衡芳、陈兰彬、容闳、徐建寅等 • 外交人才:郭嵩涛、薛福成、黎庶昌等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3)任人惟亲是用人的大忌
——欧阳兆熊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儒家 • 修、齐、治、平的追求,以天下为己任 • 文化的自觉性:卫道的狂热 • 湘军:有理想有主义的部队 • 儒家社会——宗族、人情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一生的道德自
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法家 • 治乱世用重典:“曾剃头”的由来 • 人性本恶:清醒冷静理智的态度 • 功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 据统计,当时汇聚到曾国藩大营的人才不下200人(实际 400人)。曾国藩将这些人才分为八大类,因材器使,用 其所长:
• 谋略人才:郭嵩涛、左宗棠、陈士杰、李鸿章、李宏裔、薛福成、赵 烈文等
•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陆上有唐训方、李榕、吴坤修、 黄润昌等
宏观性、长远性 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用什么做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谋总体者不足谋一事
1、领导者贵在有战略意识
➢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培养战 略头脑,重在有长远的战略视野。领 导者只有做到审时度势,深谋远虑, 极目放远,才能未雨绸缪,从容应对。
➢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培养战 略头脑,重在能从全局出发。只有做 到全局在胸,宏观在握,才能使自己 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 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1)要有用人的诚意
• 凡是正话、实话,多 说几句,时间长了人 家自然就会了解你的 心意的。即使是直率 的话,也不妨多说几 句。
•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才能低劣的人,即使是至亲 密友,也不宜久留,怕的是贤 者不愿意与其共事 。
事例1:江庆才 事例2:戚姓同乡 事例3:曾国葆
第三讲:领导者要有战略头脑 ——曾国藩决策方略
• 1、领导者贵在有战略意识 • 2、要有将战略决策执行到底的
决心 • 3、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
适
1、领导者贵在有战略意识
战略
曾国藩其人其事
• 复出后领悟为官之道: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 大,……又每见人家不 是。自从丁巳、戊午大 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 全无本领,凡是都见得 人家有几分是处。…… 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 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 发奋图强,站得住也; 达者,办事圆融,行得 通也。
曾国藩其人其事
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是他们有负于阁下呢,还是阁下以
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呢?都不是。来投奔您的人,除
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假如得
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
为我所用呢?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
这样人才才会认为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力来报
• 1、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 2、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 3、用人格的魅力感化人 • 4、要有一副平和宽容之心
1、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 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 死党。
——曾国藩
1、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选将标准
——李鸿章
4、要有一副平和宽容之心
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 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间就会有六 七分矛盾。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 所以要想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 平和宽容的心开始。
——曾国藩
第二讲:用人是一门艺术 ——曾国藩用人方略
• 1、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该具备的 三大素养
•
——曾国藩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墨家 • “以老庄为体,以禹墨为用”,“俭以奉身、勤
以治事” • 勤俭:“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 久者”
“居家不可留有余财” • 恒心:“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饮食起居,皆有时节,数十年不变”
第一讲:成大事需要众人之力 ——曾国藩打造团队方略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 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义于利。将卒 亲睦,各护其长。
或则皖省,或援豫章,先生不出,续 宾何敢独行前往?……先生带我出山,仍 祈带我归里。
——李续宾
3、用人格的魅力感化人
(曾国藩)每遇一事,尤以畏难取巧为 深戒,虽祸患在前,谤议在后,亦毅然赴 之而不顾。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 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 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而效 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 者亦在此。
主要内容
• 引言:曾国藩其人其事 • 一、曾国藩打造团队方略 • 二、曾国藩用人方略 • 三、曾国藩决策方略 • 四、曾国藩修养方略 • 结语: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因素
曾国藩其人其事
• 曾国藩的故乡
曾国藩其人其事
• 曾国藩家族
曾玉屏 曾麟书
曾曾
曾
曾
曾
国国
国
国
国
藩潢 华 荃 葆
曾国藩其人其事
• 1833年中秀才,1834年中举人,1837年 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 1860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授两江总督 • 1861年,湘军取得安庆会战的胜利。同治即
位后,曾国藩开始节制四省军事 •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 • 1868年,调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 • 1871年,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