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人口分布与人种知识素材 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种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种
举例让学生识记人种划分的指标
强调体质特征的先天性以及总体性,排除染发、烫发、整容、外部修饰或者个体异常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人种的影响
进行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中”找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及时纠正、归纳总结
三、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人种划分: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二、三大人种的特征:肤色、毛发、脸型、眼色、体型(表格对比)
三、世界人种的地理分布: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列举法)
四、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各人种应当平等相待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习提问:
1.世界人口的总数?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3.世界的人口问题有哪些方面?
创设情境:世界上那么多人可不可能全都是一副模样?以河北为例,由于河北的飞速发展,来河北旅游或投资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以此为例分析外貌上的不同。搜集有关人种的材料进行展示
学生回答、过渡引入新课
出示不同的图片
二、探究过程
一.世界三大人种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3.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2.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三大人种的特征以及分布,知道三大人种无贵贱之分。
教学课题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二源自 世界的人种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以及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二节 世界的居民

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二节  世界的居民

一、世界的人种
美洲的黑人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有大量的非洲黑人被殖民主义 者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在美洲以加勒比地区、巴西和美国相 对集中。
一、世界的人种
印第安人与印纽特人
印第安人是对除因纽特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分布于 南北美洲各国,属于黄色人种 。
因纽特人是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属于黄色人种 。
一、世界的人种
人种的体质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人种
环境
黑种人
太阳辐射强 气候炎热
黄种人 白种人
过度
太阳辐射弱 气候寒冷
体质特征
皮肤黑 头发卷曲
皮肤呈黄色 鼻子中等
皮肤白 鼻子高而窄
一、世界的人种
【课堂练习】
1、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B )
A.亚洲东部
B.非洲南部
C.欧洲
D.北美洲
2、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 A )
白种人
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黑种人
一、世界的人种
黑种人的特点
• 肤色: • 眼色: • 毛发: • 头型: • 脸型: • 身材:
呈黑棕色
头发卷曲 鼻形扁平,嘴唇厚并且向 外翻,下巴较低, 四肢较长
一、世界的人种
黑种人的特点
• 肤色:呈白色或浅棕色 • 眼色:比较浅 • 毛发:发色都比较浅,呈波浪状 • 脸型:鼻梁细高,嘴唇较薄
一、世界的人种
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填写下表。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
亚洲东部,美洲和北冰洋沿岸
白色人种
欧、北美、非北部、亚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黑色人种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教案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

3、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种特征,培养学生准确辨识各人种的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究:世界人口的分布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模样也各不相同。

都有哪此不同呢?肤色、头发……二、合作交流:人种概念及分类: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这些特征包括肤色、(人的第一特征)、眼色、毛发、头型、脸形等。

2、人们依据这些不同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哪几大人种?3、互动学习:根据自己头脑中三大人种的印象和观察P54页三大人种照片,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并填下表:4、讨论:①是什么原因造成各人种的不同?新闻记者:“人种与地理环境”,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

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皮肤中色素的增加,使人免受紫外线伤害。

介于高低纬度之间的人种皮肤呈黄色。

②你能再举出一些各色人种适应环境的外貌特征吗?总结:各人种的长相区别是由于适应环境的结果,并不能说哪种肤色的人高贵,哪种肤色的人低贱,各种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1、黑色人种一定分布在热带吗?三大人种到底是怎样分布的?2、观察地图,分组讲做并继续完成上表中“分布栏”。

小组探究:1、你想对“种族优劣”论者说些什么?2、各人种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三、展示提升1、将人种与地理分布用直线连接起来:黄色人种非洲中部亚洲南部白色人种大洋洲南部欧洲黑色人种北冰洋南岸2、说说看①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白色人种。

)②除亚洲外,还有哪几洲有黄种人?(美洲印第安人属黄种人。

)③印度南部分布着哪两种人?(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四、盘点收获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与探究,学生了解到了世界人种的分布、特点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学会了读图、识图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了科学的种族观,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总之,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学习效果良好。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3.1-3.2世界的人口和世界的人种课件.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3.1-3.2世界的人口和世界的人种课件.

人口总数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读图,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人口增长率(%) 1.5 1.2
0.9
0.6 0.3
0
世界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 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千米2 来表示。 世界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南 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 ,极地、高山、沙漠、雨林地带人 稀疏 口 。
世界的人口问题
1. 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 缓慢 ,此后世界人口进 入迅速 增长 的时期。世界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 持续增长 。 出生率 2. 人口自然增长率= -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与 经济发展水平 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 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低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高 。 3.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 不均匀 。中低 纬度气候温和、降 东部 和 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分布集中,如亚洲的 西部 东部 南部欧洲的 ,南、北美洲的 。 而干旱的 荒漠 、寒冷的极地、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原始的 热带雨林 等地区人口稀疏。 4. 人口密度 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 疏密程度,用 人/千米2 来表示。
低纬度
人/千米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的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世界人口数量2011年已达 70 亿。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 快 。 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 较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较快 。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素材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素材 湘教版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据考证,蒙古人种的发祥地可能是在蒙古高原。

正是由于大漠南北的风沙和气候,使之形成这一人种的典型特征:眼裂很小,有内眦褶。

随着人口的增殖,蒙古人种不断向外迁徙: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形成为印第安人支系;进入北极圈的,形成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支系;留在亚洲北部的是北亚支系,肤色一般较浅,脸庞较大,嘴唇较薄;往南迁到长江以南、直到东南亚地区的是南亚支系,肤色较深、脸庞较小、嘴唇较厚、鼻翼较宽,部分混有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是东亚支系,体质特征介于南亚支系和北亚支系之间。

欧罗巴人种最初起源于北非、西亚和南欧,后来随着冰川的后撤,逐渐向北推进便形成了南、北两个支系。

北支在北欧光照较弱、气候寒冷的条件下,肤色较浅、眼睛为灰色或浅蓝色、头发为淡黄或金黄色;而在北非、西亚和南欧的南支则肤较深,眼睛和头发多半为黑色;在南北两支之间是中欧支系,肤色、发色、眼色介于两者之间,大体上呈褐色。

尼格罗人种分为东、西两支。

西支起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又可细分为苏丹、班图、尼罗特、俾格米和科伊桑等支系。

东支称为澳大利亚人种,最初形成于亚洲南部,尔后在迁徙过程中分化为澳大利亚本支,巴布亚和美拉尼西亚分支,南亚、东南亚的维达和尼格利陀分支。

世界三大人种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三大人种内部分化为众多支系以外,同时在三大人种之间还形成了一些混合类型。

大体说来,在蒙古人种和欧罗人种之间形成了乌拉尔类型和中亚类型;在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形成了阿伊努类型和波利尼西亚类型;在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这间形成了南印度的达罗毗类型和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类型。

以上都是在古代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

近代,在南北美洲、大洋洲、南非以及其他地区,还形成了为数众多、种族成分更为复杂的混血民族。

随着现代社会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多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种族混合的过程还会进一步加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人口分布与人种知识素材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人口分布与人种知识素材 湘教版

人口分布与人种知识一、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自然条件以及政治、军事、历史等。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较大地影响。

人类总是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进行生产、生活。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高山沙漠地带,寒冷、湿热地区,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差,人口稀少;东亚、南亚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由于那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那里开发的历史悠久,是古老的文化中心的缘故。

但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荒原上,也形成了人口密集的矿区、城镇。

可见,自然条件不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对人口分布起决定性影响的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

一般来说,人口分布是随生产力分布扩展而扩展的,但人口分布的变化并不与生产力分布变化同步进行。

因为人口分布是有惰性的,或者人们不愿离开已经适应了的环境,或者某些地方有优越的条件对人产生了吸引力。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工业并不发达,有些地方人口密度不太大,工业却不少的缘故。

二、极不平衡的世界人口分布20世纪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百年间增长了近3倍,这种增长势头在本世纪内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世界人口不仅增长快,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构成差异也很大。

世界60亿人口主要集中在35个人口大国,特别是10个人口大国中。

2000年,35个人口大国(占国家总数的15%)总人口近49亿,占总人口的80%。

人口最多的10个大国的总人口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而其中的6个亚洲国家人口多达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至于排列第一和第二位的中国与印度两大国的人口达到22.9亿,占了世界人口的38%。

与之相比,世界上人口最少的10个国家的人口则少得可怜,总共才31万,其中最多的6.8万人,最少的仅1000人。

这10个国家是:梵蒂冈、图瓦卢、瑙鲁、帕劳、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基茨和尼维斯、马绍尔群岛、安提瓜和巴布达。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人种(共18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人种(共18张PPT)

B.非洲南部
C.欧洲
D.北美洲
2、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 A )
A.黄色人种
B.混血人种
C.白色人种
D.黑色人种
3、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人种是 黄色 人种,欧洲分布范围 最广的人种是 白色 人种。
4、在人类早期,黑种人多分布在 低纬度 地区,白种人多分 布在 高纬度 地区,黄种人多分布在_中__纬_度___地区。
• 肤色: • 眼色:呈黑棕色 • 毛发:头发卷曲 • 面部:鼻平,嘴唇厚,下巴低 • 身材:四肢较长 • 体毛:很少
黄色人种的分布 因纽特人
北冰洋沿岸
亚洲东部、东南部
印第安人
美洲
印第安人是对除因纽特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 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于黄色人种 。
因纽特人是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分布在从西伯利亚、 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属于黄色人种 。
黑色人种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
人种的体质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人种 黑种人 黄种人 白种人
环境
太阳辐射强 气候炎热
中间过度
太阳辐射弱 气候寒冷
体质特征
皮肤黑 头发卷曲
皮肤呈黄色 鼻子中等
皮肤白 鼻子高而窄
世界三大人种的划分 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人种与地理环境
1、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B )
A.亚洲东部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黄种人
白种人
划分依据:体质特征
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黑种人
体质特征
• 肤色:黄色或黄棕色 • 眼色:呈棕色 • 毛发:又黑又直 • 面部:宽平 • 身材:中等 • 体毛:中等
和自己对照一下,有 哪些共同特征
• 肤色:呈白色或浅棕色 • 眼色:比较浅 • 毛发:发色浅,呈波浪状 • 面部:鼻梁细高,嘴唇较薄 • 身材:比较高 • 体毛:较多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世界的人种(共22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世界的人种(共22张PPT)
A.亚洲东部 B.非洲南部 C.欧洲西部 D.非洲北部
身材 四肢较长
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读图,分别归纳三大人种的世界分布规律。
黄色人种的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
亚洲 东部
北美洲 北部
南美洲 西北部
黄色人种的分布地区
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是黄种人
黄色人种的分布地区
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黄种人
探究黄色人种的体质特征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体质 皮肤呈黄色、唇厚适 特征 中、鼻宽中等。 生活 既没有赤道的炎热也 环境 没有高纬度的寒冷。
白色人种的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欧洲
非洲 北部
亚洲 西部
大洋洲 东南部
北美洲 中部
南美洲 东南部
探究白色人种的体质特征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体质 特征
皮肤白、鼻子高而窄
生活 太阳辐射弱、气候寒 环境 冷
北欧人的鼻子高而窄, 鼻孔通道较长,以预 热吸进的冷空气。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棕色人种
课堂练习
观察下图三个人的头像,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表述正确的是(D )
A.a为黄色人种,鼻梁高,嘴唇厚 B.b为白色人种,头发直,面庞扁平 C.c为黑色人种,头发直,嘴唇薄 D.各人种虽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
4.图中的C人像,最有可能来自(B)
请同学们思考:黑人的故乡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什么北美洲和北美 洲也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呢?
黑奴贸易开 始于15世纪,专 指欧洲殖民者把 非洲的黑人贩卖 到美洲充当奴隶, 大量的非洲黑人 来到了美洲。
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 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 罗曼·罗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分布与人种知识一、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自然条件以及政治、军事、历史等。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较大地影响。

人类总是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进行生产、生活。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高山沙漠地带,寒冷、湿热地区,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差,人口稀少;东亚、南亚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由于那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那里开发的历史悠久,是古老的文化中心的缘故。

但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荒原上,也形成了人口密集的矿区、城镇。

可见,自然条件不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对人口分布起决定性影响的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

一般来说,人口分布是随生产力分布扩展而扩展的,但人口分布的变化并不与生产力分布变化同步进行。

因为人口分布是有惰性的,或者人们不愿离开已经适应了的环境,或者某些地方有优越的条件对人产生了吸引力。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工业并不发达,有些地方人口密度不太大,工业却不少的缘故。

二、极不平衡的世界人口分布20世纪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百年间增长了近3倍,这种增长势头在本世纪内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世界人口不仅增长快,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构成差异也很大。

世界60亿人口主要集中在35个人口大国,特别是10个人口大国中。

2000年,35个人口大国(占国家总数的15%)总人口近49亿,占总人口的80%。

人口最多的10个大国的总人口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而其中的6个亚洲国家人口多达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至于排列第一和第二位的中国与印度两大国的人口达到22.9亿,占了世界人口的38%。

与之相比,世界上人口最少的10个国家的人口则少得可怜,总共才31万,其中最多的6.8万人,最少的仅1000人。

这10个国家是:梵蒂冈、图瓦卢、瑙鲁、帕劳、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基茨和尼维斯、马绍尔群岛、安提瓜和巴布达。

三、世界人种漫谈人种即种族。

它是历史上形成的,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种共同遗传特征的巨大地域性人群。

据此,世界人种主要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以及其他人种等。

白色人种也称欧罗巴人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4%。

白种人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

这里太阳斜射,光线和紫外线都较弱,所以白种人皮肤黑色素含量低,为白红色到深棕色;毛发多而软,表现为波状金发或棕发;体毛稠密可防寒;眼睛发蓝,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使冷空气较缓慢地进入肺部。

白种人的分布以欧洲为中心,还包括美洲、澳大利亚、印度以及西亚的许多国家。

白种人又可分为三部分,即雅利安语族(日耳曼、拉丁,斯拉夫各族以及印度族)、含族(分布于非洲北部以及东北部)和闪族(分布于西亚以及非洲东北部)。

黄色人种也称蒙古利亚人种,是世界上第二大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7%,其中一半是中国人。

黄色人种的皮肤是淡黄到棕色;体毛少,毛发直而黑;眼睛棕色,脸宽平,宽额;鼻子为中等高度。

黄种人的分布以东亚为中心,扩散到周围各岛,并远至北美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黄种人又可分为蒙古人种(北蒙古人种以蒙古人为代表,中蒙古人种以中国人、朝鲜人为代表,南蒙古人种以缅甸人、泰国人为代表)、印度尼西亚人种、印第安人种等等。

欧洲的马札尔人、芬兰人也属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也称尼格罗种人,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5%。

黑种人多生活在赤道地区。

这里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所以黑种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为黑色到黑棕色;毛发细而短,表现为卷曲形或波形黑发,头发空隙中充满空气,形成一个隔热层,起着保护头部的作用;体毛特少;眼睛棕色,鼻子低而宽,鼻孔通道短便于散热;头型长,唇厚。

黑种人的分布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在美洲、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区也有分布。

黑种人又可分为非洲黑人、印度黑人及美洲黑人等。

除上述三大人种外,尚有一些其他人种。

如马来人种,身体无共同特征,分布在东南亚诸岛和大洋洲地区。

四、浅谈世界人种的变迁世界三大人种,在近代西欧列强向海外殖民扩张之前,基本是相互隔离的。

黄种人主要居住在西伯利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中东与印度。

黑种人则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少数几个太平洋岛屿上。

美洲的印第安人属黄色人种,据考证是历史上从亚洲东北部经过当时存在的陆桥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通往北方新航线的开辟及美洲被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列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掠夺大量移民,导致了世界人种的重新分布。

首先崛起的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在殖民拉丁美洲的过程中,几乎用各种方式屠杀尽了所有的印第安人。

在地理大发现以后的百年中,印第安人减少90%~95%。

在印第安人减少的同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批涌到拉丁美洲。

而后,英法等后起的殖民帝国也大量向北美移民。

同时,为了补充美洲的劳动力,西欧列强从非洲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到美洲。

这种罪恶的奴隶贸易持续了400多年,有1500多万个黑人奴隶被贩运到美洲。

结果,使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最复杂的地区,既有土著印第安人,又有外来的欧洲人和非洲黑人。

同时,各种族之间相互通婚,又产生了混血种人。

因此,现在土生白人、土生黑人以及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已成为美洲的主要人种。

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人种也在近代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南部非洲,由于好望角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荷兰在17世纪上半期兴起后,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荷兰人开始步步向北扩展,加之后来居上的英国的介入,使白种人大量移居南非。

在大洋洲,由于欧洲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入侵,白种人成了其主要人种。

甚至在亚洲,由于黑奴贸易,最先被葡萄牙征服的印度南部地区,现在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人种的形成主要是受环境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人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在形态上,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是,近代人种的变迁,则主要是西方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结果,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五、世界人种拾趣截止到2001年,世界人口已增加到61亿。

众多的人口依据其体质方面的特征,通常被分为白色、黄色和黑色三大人种。

此外,还有由于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通婚而产生混血人种。

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主要人种之外,地球上还生存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人种。

“袖珍人”是指生活在非洲中部热带原始密林中的一种身材十分矮小的原始黑人,成人身高一般仅有1米左右,最高者一般不超过1.40米,因而被称为“袖珍人”。

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游牧、狩猎和简单的原始农业为主。

“鸵鸟人”生活在非洲津巴布韦东北边界地区的河谷地带。

由于他们中很多人的脚只有两个脚趾,并且双脚细长,类似鸵鸟的脚,因而被称为“鸵鸟人”。

据说这种人的脚非常灵活,能够像手一样用一只脚提起一瓶啤酒倒进另一只脚夹的杯子里。

蓝色人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和南美洲智利境内海拔6600米高的奥坎基尔查峰山区。

他们的皮肤呈蓝色。

据探险人员报告说: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蓝色人都很古怪,他们好像十分胆小,总是竭力避免和其他种类的人接触,如果遇到外种人,他们就会立刻跑掉。

因此,至今人们也还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等。

绿色人分布于非洲,总数约有3000人。

几乎都过着穴居的原始生活。

据说他们不仅全身像树叶一样呈绿色,就连他们的血液也是绿色的。

有尾巴人分布于我国西藏和印度阿萨密之间的一片人迹罕至的地区——巴里柏力区域,每人都拖着一条猩红色的、已经退化了的短尾巴。

据人类学家们考证,他们属于阿拉伯尼斯坦人,其祖先是森林里的大猿人。

六指人在印度镇高里大地区有个“六指人”的村庄,村中的男女都长有12个手指——左右手各有6个指头,该村现有居民100多人,几百年来他们一直避世而居,远离现代文明。

他们都相信,拥有6个手指比只有5个手指的人更快乐,因为多一只手指,可以比常人多做一些工作。

据该村的一位村民说:对于“六指村”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女子6个修长的手指更美丽了,村中的男子决不会爱上一个没有12个手指的女性。

“昆虫人”生活在日本长崎东北50千米外的九州岛的一个偏僻的山林中,仅有几十人。

其外貌十分怪异:没有鼻子,原来长鼻子的地方被一块隆起的肉瘤所代替;双眼突出有如鸡蛋那么大;嘴部只有一条裂缝似的开口;四肢瘦长。

他们眼睛虽大,但用来看东西的仅剩下一条裂缝。

他们的说话能力和视力几乎已经完全丧失,并且也忘记了他们是如何在那里落地生根的。

他们的皮肤呈深蓝色,形容憔悴,十分孱弱,仿佛随时可以死亡。

他们没有生殖能力,因而在他们一群人中没有小孩。

据估计,这伙人可能是二次大战中原子弹爆炸时的长崎学童。

当时他们可能以为世界末日来临了,害怕得只有往山上跑,并且再也没敢走出来。

由于他们的外貌十分奇特,科学家们就称之为“昆虫人”。

黑血人在日本平县住有一种血管里流淌着黑色血液的人,其外表与我们正常的黄种人没有什么差别。

但当他们的皮肤受伤而流血时,人们才会知道他们是黑色血液的人。

至于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人种,科学家说现在还难以定论,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我们现代文明人类没有涉足的地区。

六、印第安人的由来和起源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居民。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前,印第安人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据资料记载,迄15世纪末,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约有100万,西印度群岛至少有100万,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约1400万至4000万,共约有160种语别,1200种方言。

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区:一是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玛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托尔特克人、以及萨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印加人。

印第安人长期以来从事采集和狩猎以及经营农业,他们最先学会种植玉米、马铃薯、棉花、蕃茄和金鸡纳树等植物,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印第安人也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比美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得早,水平也高,因而玛雅人有“美洲的希腊人”之称。

印加文化在彩陶、建筑、石刻、纺织和黄金、银铜加工方面有杰出成就,他们被称为“新大陆的罗马人”。

其实印第安土著人也并非土生土长。

至于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到底属于什么人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们是失散的以色列部族的后裔;有人认为他们来自埃及……。

经过长期大量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系来自亚洲东北部,属蒙古人种。

根据地质学和冰川学研究分析,距今大约2至3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冰河时期),气候较冷,由于冰川的关系海平面曾大为下降,故在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间曾出现过一座长约几十千米的“白令吉亚地狭”,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陆桥”来到美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