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高中必修二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第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阅读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 势?因此,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行“一化三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
3、实施础: “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7年)
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与总路线是啥关系? 其任务是什么?
4、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返回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1956年)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至今)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 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 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这 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 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课件第4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42张ppt)

的认识
1.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导致民主法制观
念淡薄;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 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2)客观原因: ①国际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 ②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一个过程。
农业合作社 的浪潮。 起兴办高级____________ (2)手工业:1953 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__________ 手工业 合作社 供销 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 运动,开始从_______
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家资本主义 改造 的策略,将其纳入_____________ ①采取利用、限制和_____ 轨道。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条件: 工业化建设 (1)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______________ 提上日程。 (2)1953 年 , 中 共 中 央 在 过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中 提 出 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主张。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土地入股 、统一经营 ①1953 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___________ 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 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
公私合营 。 ②1953 年底,实行个别企业__________
③1956 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3.结果:1956 年底,_____________ 计划经济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 4.意义:社会主义__________ 工业化 发展开辟了道路。 义________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 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课件: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共28张ppt)

课堂篇 合作学习 探究点 当堂检测
7.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 “三面红旗”。“三面红旗”是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提 出的,其宣传“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正确;A、B、 C三项均错误。 答案:D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经过 (1)农业:1953年,全国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 高潮。 (2)手工业:通过创办手工业合作社的方法进行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 式,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课堂篇 合作学习 探究点 当堂检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 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 材料二
课堂篇 合作学习 探究点 当堂检测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 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我国的经 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答案:(1)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 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 经济困难。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 产力发展水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优秀教学课件(26张)(共26张PPT)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12) 过渡时期 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1953.1--1956.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中 国 现 代 史
曲折发 展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生产力领域)
1.前提: 提示: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借鉴苏联经验 2.指导: 过渡时期总路线 核心:“一化三改” 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3.开端: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4.特点: 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重、轻的关系。 5.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政权控制下的资本主义。
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也有资产阶级专政条 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两种国家资本主义最大区别在于由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掌 握经济命脉。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掌握国际经 济命脉的条件下存在的同国营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 主义经济
1.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改革)①原 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 有制;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3 1956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化) 1.年-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核心内容: 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2.在土地改革后,在农村又出现了新的两极分 3.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化)①原因:党的一些领 化、剥削现象等问题 导人主观的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 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③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 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②核 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等;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 28.3%
72.6亿 千瓦时
↑68.1%
↑21.9%
开国大典 鞍钢工人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斯大林经济模式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政治; 经济; 外部条件等 2.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3.措施:
概念解析一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鞍山钢铁厂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 大桥
西安第二 发电厂
武汉国棉 一厂
体系: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布局: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长春一汽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北京市手工业者登记入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 合营
历史回顾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注释本》
合作探究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哪些危害?
危害: 1)“左倾”错误泛滥; 2)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4)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是造成1959到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 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迅速恢复国 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 条件和根本保证。
——新华网
1950年初,物价稳定以后,由于因通货膨胀而形成的虚假购
买力消失等原因,发生了商品滞销、工厂关门、商店歇业、职工
岳麓版必修二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的决策;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课内探究(一)一.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949—1956)(一)建国初期的形势:(二)措施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三大改造内容:(1)对农业的改造:(2)对手工业的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课内探究(二)1. 材料:到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取得成功,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开始。
问题:我国一五计划之所以成功,主要经验是什么?2. 材料:(1)土改后,农村出现了部分新情况: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人有重病,或无力耕种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据调查1954年浙江省龙游村,90户农民经济条件下降的有29户,34户中农下降的有11户,6户富农上升的有5户,全村真正困难的有32户……(2)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去占领。
”(3)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记实》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概括,对个体农业改造的原因有哪些?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66)1.中共八大(1)时间:(2)内容:(3)意义:2.1958——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和失误:课内探究(三)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历史:2015年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课件(岳麓版必修二)

2、3幅图片表现 了社会主义改造 的什么措施?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这是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 私合营,前排左一为荣毅仁。
3、这2幅图片又表现了社 会主义改造的什么措施?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策略: 、 、 。 方式: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 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 5. 什么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什么?
社会主义过渡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生产力领域的革命
7、中共中央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目标在1953年实 施了哪些重要举措?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8、这些举措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克拉玛依 油田
长春一汽
鞍钢 兰州黄河大桥
武汉国棉 一厂
“一五”计划成就
长江大桥
粮食丰收 重型机械
飞机制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生产力领域的革命
竞赛课: 规则:学生小组为单位,抢答 老师归纳总结强调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生产力领域的革命
产品名称 单 位 比历史最高年 产量下降 是美国的百 分比 是苏联的百 分比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 食 棉 花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原油产量 发电量 1. 1亿吨 44. 4万吨 15. 8万吨 0. 32亿吨 12万吨 42. 66亿度
3、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 与落后的 之间的矛盾
5、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男女争登点将台, 万千炉子一齐开。 火花日夜无停息, 赢得铁流滚滚来。
脚踏黄河水倒流, 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 赶上英国不发愁。
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2
[课标导航] 简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 提上日程。 (2)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 主义工业化主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4
2.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总路线:1958 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 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6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 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7
②1955 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掀 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 ①1953 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 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5
仅供学习交流!!!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6
(3)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现象迅速发展。 (4)后果。 ①“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 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
一五计划工业上取得成就的意义: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引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1960-1962年:调整时期 1962-1966年:好转成就时期
发 展 曲 折
1966-1976年:十年“文革”的动乱 ——国民经济陷于瘫痪和全面混乱
改造成 公有制 。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6--66)
读下图,找出十年建设期间的5大历史事件:)
全面建设时期的5大历史事件:
A、56年八大 B、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D、59—61三年经济困难
E、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 中共“八大”(1956) (1)内容
基本矛盾、主要任务
(2)评价
“八大”路线是正确 的,是一次成功的探 索。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时间:
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
1.1949-1952: 2.1953-1956: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2) “一五”计划(1953—1957)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一五”计划(1953—1957)
◆ 重 点 发 展 区 域 在 东 北
◆ 优 先 发 展 重 工 业 及 交 通 运 输 业
“一五”计划成果
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对象: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3) 三大改造(1953—1956)
1.农业:
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2.手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步骤:个别公司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方式——赎买 (非没收)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东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兰州 包兰铁路 胜利油田 上海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贵阳 柳州
十年建设时期的 主要建设成就
黔桂铁路
6.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 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 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 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 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 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结合表格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子。”
例子:法币
铁路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 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 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 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 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资本家说: 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80分, 经济上只能打 0分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 总结其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 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 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所继承的 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
会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
“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内容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设社会主义
2
以钢为纲的“大跃进”
红线字:“超过英国,
不是十五年,也不是 七年,只需两到三年, 两年是可能的。这里 主要是钢。”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农业社的农民在分粮
毛主席接见参加手工业合作社 的老艺人 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主席报喜
山西省太原市手工业者举行庆祝合作化的游行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实行公司合营后, 私方举行大会,欢迎公方代表进厂。
上海市棉布业店员们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4.
什么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意义是?标 志着什么?
1956年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800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1958年,中共中 央号召全国人民为 生产1070万吨钢而 奋斗。各地迅速组 织起生产钢铁的大 军,学校、工厂、 机关。农村、军 队……几千万人在 钢铁生产战线日夜 苦战。 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 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 也不放过。
④造成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
困难时期
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错误在于?
×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事物的客观规律,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4.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困难期间中国国内人口非正常减少至少2000万,但 该数字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范围从1000万至1亿不 等。...争议主要是非正常减少人口的具体数字与三 年经济困难的责任追究。
5.“八字方针”(1960年)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 高”
十年建设成就
1964年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成功。 1960年初, 大庆油田的开采, 迈开了我国自力 更生发展石油工 业的第一步。
1965年中国首次 人工合成胰岛素。
F g 乌鲁木齐 h
兰新铁路 包头
大庆油田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北京 大港油田 天津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文革”十年浩 劫
1949-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20 50 70 中 世国 纪经 济 年建 代设 至的 历 年程 代 1949-1956年: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 1956-196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
1958年8月,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河南省建起的土高炉群。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特点:
三面 红旗 的危害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严重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49%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棉 钢 原油
1.639亿吨
9.3% 53% 46.2%
130.4万吨
135万吨 44万吨
193%
754% 272%
思考:同1949年比,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长江大桥
重型机械
飞机制造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人均)
中国 美国(1950 印度(1950 年产量) (1952年产 年产量) 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1.1949-1952: 2.1953-1956: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2) “一五”计划(1953—1957)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三大改造(1953—1956)
(3) 三大改造(1953—1956)
阅读课本P83,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