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于不可捉摸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1.美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在中国传统美学里,美既表现为“一种不可捉摸的飘逸,又表现为一种非常脆弱与敏感的特质”。

在《红楼梦》中,所谓美,不仅仅是大观园中那些少女的外形美,更多的还包括他们美的思想,美的心灵和美的才能。

如对林黛玉的那种轻灵超然,不染尘埃的艺术形象即代表了这种美的极致,而贾宝玉最倾慕林黛玉的正是这种极致的美。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是从不关注人生的审美价值,从不关注人性的自然发展,而是执著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生命价值已经本末倒置了。

人性的纯真已然完全丧失。

因此,美与世俗的生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美在世俗生活中遭到了践踏,一切美好都已被世俗“零落成泥辗作尘”了。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爱情的毁灭,大观园中“女儿国”的最终消亡,都象征了美的终结。

2.美与美的毁灭大观园中的众多女子都春残花落,香消玉殒,“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是“美和美的毁灭”,是一种悲剧的美。

在这种毁灭中,那充满无限风光的“女儿国”,那多姿多彩,优美动人的女孩们美好的形象得到永生。

这也正说明在那个焚琴煮鹤的毁灭一切美好东西的社会里,任何善良的人,真诚的人,都没有好的命运。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人的一切正常要求,美好情感,都和礼教制度,文化禁锢政策相互水火不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大观园女儿国的美和美的毁灭的悲剧,正是客观上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和最有力的抗争,这或许也是《红楼梦》的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最永恒的美学价值。

3.悲剧与历史的统一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人的灾难和不平,往往很难被另外的人所感受,理解。

但是悲剧艺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呈现在人的面前,让人看到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从而唤起同情,引起思想的共鸣,产生一种悲剧的美。

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包括美与丑)作用的结果。

而这种美学的悲剧,更多的强调最终抵抗的无效。

海王告白神句大全

海王告白神句大全

海王告白神句大全1. “蓝色海洋里,你是唯一的一朵白云。

”2.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世界都变美好了。

”3. “我的心在你身边会跳得更快,因为那是为了与你相遇。

”4. “你的美丽像海洋,无边无际,深不可测。

”5. “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为你的魅力欢呼。

”6. “在你的面前,我感到自己是最赤裸裸的自己。

”7. “我不知道上帝有没有给我一个灵魂上的伴侣,但我知道我的心已经选定了你。

”8. “我的一生可能很短暂,但我想与你共度一生。

”9.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的心永远与你在一起。

”10. “你是我永远不能放手的海洋。

”11. “你的眼睛像海洋一样深邃,我愿意一直沉迷其中直到永远。

”12. “我想让时间停止在当我们第一次相遇的那个瞬间,因为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瞬间。

”13. “你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宝藏,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

”14. “我爱你,就像海洋爱月亮。

”15. “你的魅力比海洋更广阔,我愿意跟随它一生。

”16. “我喜欢看你微笑,因为那样的时候世界是美好的。

”17. “海洋深不可测,而我的爱则比它更加无垠。

”19. “你的所有美好与魅力都需要被赞赏,因为它们都是那么独特。

”20. “世界上没有比你更美好的东西,你是我的唯一。

”21. “你的魅力就像海浪一样,可以让我沉醉其中。

”22. “我会为你踏过所有的风浪,因为你是我所需要的唯一。

”23. “我想和你到世界尽头去看海洋,因为那才是我们唯一需要的一切。

”24. “你的美丽如同海洋之波,它们都让我感到平静与安宁。

”25. “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像海洋一样让我感到生命中的重要。

”26. “我想让世界知道,我爱你胜过一切。

”27. “像海洋一样,你的美丽的不可估量,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29. “海洋像你一样宽广,深不可测,但你所带来的灵魂的启示,却远远超越了海洋带来的一切。

”30. “对于我来说,被你爱着就如同站在海洋的沙滩上,无比广阔而充满魅力。

光的力量的文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的力量的文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的力量的文案1.在黑暗中,光的力量让一切变得清晰明了。

2.光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丽和奇迹。

3.光的力量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不再迷茫。

4.没有光,世界将一片黑暗,没有生机。

5.光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安慰。

6.光的力量可以照亮我们内心的黑暗,带来希望和勇气。

7.光的力量是能量的源泉,让一切活力迸发。

8.光的力量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认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9.光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让思绪飞扬。

10.光的力量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希望和生长。

11.光的力量可以照亮黑暗中的那颗心,温暖彼此。

12.当我们感到迷茫和困惑时,光的力量会指引我们。

13.光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14.光的力量是智慧的源泉,让我们看到真相和解答。

15.光的力量可以扫除阴霾,带来晴朗和明朗。

16.光的力量是无尽的,永不停歇。

17.在漆黑的夜晚,光的力量如同一束明亮的明星,指引着我们前行。

18.光的力量可以照亮每一个角落,让黑暗无处可藏。

19.每一次闪光都是光的力量在拯救世界。

20.无论多么黑暗,只要有光的存在,就会有希望和勇气。

21.光,是大自然的礼物,是生命的源泉。

22.光明照亮黑暗,让世界充满希望与温暖。

23.光的力量无处不在,穿透心灵,点亮希望。

24.在黑暗的夜晚,光是我们前行的指引。

25.光的照耀,让一切都变得清晰而美丽。

26.光在细微处闪现,给予我们温暖和安慰。

27.光的力量可以激励我们勇敢前行,无惧困难。

28.光照亮心灵深处的阴影,带来解脱和启示。

29.在困难面前,光是我们的勇气和支持。

30.光的力量可以抚平伤痛,带来治愈与宽慰。

31.光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中永恒的梦想。

32.光的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温情。

33.纵使是微弱的光芒,也能在黑暗中闪耀希望。

34.光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人生的美好与可能性。

35.光越是稀少,越能映衬出它的珍贵和重要。

36.黑暗无法阻拦光明的到来,带来新的可能性。

描写女人气质好的唯美句子(精选2篇)

描写女人气质好的唯美句子(精选2篇)

描写女人气质好的唯美句子(篇一)女人的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的魅力和吸引力。

而唯美的句子,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女人优雅、迷人的气质。

以下是一些描写女人气质好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们一份美丽和想象力。

1. 春水初生,春风似薄纱,她轻轻地绽放着气质之花。

2. 如烟花绽放的瞬间,她的气质温柔如水,却又独具韵味。

3. 她仿佛是一曲悠扬的古琴,奏出动人心魄的旋律,充满着灵动与高贵。

4. 月光洒在她的身上,如同细腻的素纱,衬托出她温婉如水的气质。

5. 她的眼眸清澈如泉水,流转间透露出独特的智慧与内涵。

6. 柔和的微笑融化了她的容颜,也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看见她的人。

7. 她宛如一片轻盈的云彩,飘逸而又不可捉摸。

8. 那是一种静谧的气质,如同山谷里的清泉,宁静却又有生机。

9. 她那优雅的姿态,仿佛花朵般娇媚,却又不失端庄。

10. 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沉淀着她的气质,透露出她的独特魅力。

11. 她的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仿佛能够穿透人心的柔情。

12. 别样的优雅让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不经意间展现出的气质迷倒众生。

13. 她的微笑蕴含了千百种情感,如同绽放于唇角的一朵盛开的花。

14. 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坚韧与智慧,她的气质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力量。

15. 她的气质仿佛是艳丽的夏日花海,绚烂而又让人陶醉。

16. 那是一种清新的气息,如同初春的微风,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与活力。

17. 她优雅而有力,如同一只丽鹭在水中翩翩起舞,引人注目而又不招摇。

18. 她的言谈举止中透露着一种高贵与自信,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19. 她的气质宛如一幅深邃的山水画,细细品味总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20. 她的灵动笑眼,闪烁着聪明与机智,让人心生敬意。

21. 她行走间的飘逸,仿佛花瓣随风摇曳,轻盈而且自由。

22. 那是一种魅惑之力,她身上的气质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23. 她的气质宛若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而又富有生机。

24. 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那份与众不同的气质犹如深秋的阳光,温暖而安静。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是什么,被美学家们称为一个无法猜破的谜。

而人是什么同样是一个使人类思想家们伤透了脑筋的课题。

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美的含义可以分成日常生活的美和美学理论中的美。

日常生活中美的含义就是好看的、好听的、令人满意的东西,或是美好的事物等等。

美学理论的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指一种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也称之为优美。

广义的美指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相当于美的本质、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

最开始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其实就是关于狭义的美,即优美的探讨,直到18世纪崇高及丑等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之后,美才具有了广义的美的含义。

从马克思的理论来讲,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决不是一种单纯孤立的个体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和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人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他人与类之间的媒介,是对他人的人的本质的补充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中都直接创造了他人的生命的表现。

同时也直接证实和实现了自己的真正的本质,即他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自由,美的本质也是自由。

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不可捉摸的。

从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美(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谈论“美”:事物(东西),感觉,形容词,评价特点:转瞬即逝、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纯粹?高尚?(二)从艺术角度来谈论美:经典艺术,(诗歌、小说、绘画、雕塑、音乐……)通俗艺术(电影、电视剧、小品)“外观漂亮”、“比例协调”,“内涵深刻”,“有意思”、“好玩儿”蒙克:《点炉子的姑娘》,1883;《嚎叫》The scream,创作于1893年⏹在《嚎叫》这张作品中,前景的人物身形飘忽,面容扭曲,双手掩耳,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恐惧,而远处两个人则若无其事。

画面中的天空,涌动着神经质的红色。

⏹对于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动机,作者解释:“那天,我和两个朋友散步于小径上。

夕阳西下,夜晚将至。

突然间,天空呈现血一般的红色,在深蓝的峡湾与城市上空顿时翻腾起血色的火舌。

我感到忧郁疲惫,便驻足倚在护栏上。

朋友们继续走着,而我却站在原地,浑身发抖,内心焦虑不堪,耳畔传来无边无际的嚎叫声。

”蒙克在作品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某些主题,那就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疏离、孤独、恐惧和绝望感。

对此,他曾经说道:“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向人性致意的艺术: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一种关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艺术”。

(三)从反思、分析的角度来谈论“美”美的定义阐释:心理活动,文化背景,欣赏者,创作者,社会反响……二、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Aesthetics1、美学≠美美学是关于美的知识学问美学只有面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去分析,才能有所收获2、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的研究实例美心理学家朱迪斯·朗洛伊丝(Judith.H. Langlois)“人们如何判断美?”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and Morris),英国动物和人类学家,“审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以上实例说明,仅仅从多样化的生活现象入手来讨论美、解释美,所得结论凌乱,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

因此,解释美的现象=观察生活实际+掌握相关理论3、美学来自西方文化什么是西方?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什么是西方文化?希腊、希伯来——两希文明2、只有西方运用“美学”去研究美1750年,德国哲学家 Baumgarten (鲍姆加登) 著作《Aesthetik》———为“美学”命名3、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古典美学思想阶——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柏拉图《大希庇阿斯》,提问“美是什么”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中世纪———神学美学奥古斯丁Augustinus(2)近代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的诞生——文艺复兴后~18世纪西方人开始注重求知、人的理智思维——“认识论转向”——认识论美学两种形态: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起源于人的感官体验)休谟 David Hume伯克 Edmund Burke欧洲大陆(德法)理性主义美学(人的审美体验虽然起源于感官感受,但是需要理智加以规范,才是有价值的认识)法笛卡尔 Descartes,德莱布尼兹 Leibriz,鲍姆加登(3)德国古典美学时期 18~19世纪康德 Kant 1724-1804 《判断力批判》席勒 Schiller 《审美教育书简》黑格尔 Hegel 《美学》(4)现代西方美学时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叶科学美学 19c后期德运用实验心理学手段研究人的审美活动费希纳(实验心理学家)→移情论、内模仿论、直觉论生命美学 19c后期德美是人的感性生命活动的表现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悲剧的诞生》语言论美学(形式主义批评理论) 19c末~20c中叶俄国形式主义,英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原文解析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1 春RJ·七年级语文上册1.理清文章的思路,读懂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理解比喻、拟人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3.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4.用心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春天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季节。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品《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迷藏朗润蓑衣烘托抖擞黄晕水涨酝酿应和薄烟巢m í c ángl ǎng r ùn su ōh ōng tu ōd ǒu s ǒu y ùn zh ǎngy ùn ni àng h èb óch áo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本文可以分成哪三个部分?本文可以分成盼春、绘春、赞春。

⑴盼春:第1段——盼春。

⑵绘春:第2-7段——绘春。

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草树木争春的景象。

⑶赞春:第8-10段——赞春。

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力”“美”。

绘春这一部分描绘了几幅画面?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面。

这三个部分,按怎样的思路写的?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在于不可捉摸
作者:尹继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12期
尹继东
美神维纳斯的雕像,为什么会获得无数人的赞美?她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萦
绕在我心头。

读了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突然发现人们对美的感悟有许多相同之处。

维纳斯
的美,固然有其“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她身上集中了无数美的要素:曲线之美、对称之美、协调之美。

但我认为,她的美的魅力,更在于她失去了双臂后所产生的美。

这种美,是充满想象的,
是神秘的,是不可言说的,不可超越的,更是不可捉摸的。

维纳斯雕像的美,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一千个看
维纳斯雕像的人就有一千个对维纳斯美的看法。

正如作者所说“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
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特别是维纳斯那失去的双臂,更让人产生了无尽的想象,那究竟是怎样一种姿态的美呢?那种最美姿态是什么呢?这个美的答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维纳斯雕像偶然间产生的美,也让美不可捉摸。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
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这种偶然失去
的双臂,却让维纳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其命运的偶然性,造就了美的偶
然性。

残缺的维纳斯,从质量上超越了完整的维纳斯的美。

维纳斯的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已
经超出了原作者的创造之外。

如果维纳斯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它部分,她还美吗?
如果维纳斯身体完好,她的美又会怎样呢?这种偶然因素,促成了美的飞跃,让人切实感到美
是如此的不可捉摸;美,又是如此的神秘。

美的不可捉摸,还在于美的不可超越性,以及人们努力超越原有之美所产生的魅力。

“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但被认为是“倒人胃口”、“自找烦恼”。

即使是人们发现了维纳斯雕像的真正原型,也会被人们“怀着一腔怒火”,以真正“艺术”的名义,“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因为所有有形的设计与想象“根
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更因为这种“丧失”产生了以“无”胜“有”的艺术效果,以“丧失”某一种具体的美,产生了“无尽”的美。

同时更激发了人们对“美”的探究的兴趣,人们努力想超越这种“丧失”的美,想把断臂的维纳斯设计到最美,而且这种超越的努力产生
了对美的持续的创造性与探究性。

正如《红楼梦》因为失去了后面的四十回,而让人产生了无
尽的探秘的兴趣,设计了无数种结局,但没有一种结局让人觉得完美,但还是有无数的人们在
努力设计那最美的(最符合作者原意的)《红楼梦》的结局。

正如清冈卓行所说“米洛斯的维
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所以,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引领我们去理解美、读懂美,特别是让人们理解
真正的美是不可捉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