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可以使我们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条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外方内圆集体经济规模优势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都是我国十大闻名村庄。
但是,这三个村庄不仅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
认真考查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能够为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接下来,笔者就在描述三个村庄不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一、南街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改革开放以前只不过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庄。
然而,改革开放后经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该村一跃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红色亿元村。
由于其如此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特殊的文化、管理理念,南街村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和关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南街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南街村将村里仅有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了个人,从此,南街村人结束了靠工分吃饭的生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制度的最初实施,也给南街村人民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而发展。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这一制度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随着农业生产边际效率的下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了,有的干脆把土地转包给亲朋好友,更有甚者让土地完全荒芜。
到1985年粮食亩产量只有500多斤,农业陷入了全面萎缩的局面。
不仅农业生产如此,南街村的工业生产也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个体承包再到集体经营的曲折过程。
1981年,南街村把村里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个人。
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企业承包使少部分人发家致富了,但广大人民群众连基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村民怨声载道。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成与败小岗村的神话为何破灭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这是小岗村的神话,因为他们冒着天下之大不为的精神率先舍弃农村合作社制度,采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因为他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农村制度改革才得到了肯定。
可以说,小岗村对中国的农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小岗村被推上神坛,它,当之无愧!可是,如今的小岗村,它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做了几十年的榜样,那么,它至少也得是全面小康的水平吧,然而,在2003年时候,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
权贵精英们把这样落后的村庄作改革典型强加给中国农民,简直就是要广大农民向靠社会施舍过日子的乞丐学习看齐,在“人心涣散”的“很穷、很乱”的状态中南辕北辙式的“奔小康”,也就是要广大农民继续穷困下去!事实也确实如此!改革过了30年,像小岗村这样分田到户的农村,至今没有一个村庄是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小岗村得到了那么多的无偿援助都达不到“小康”水平,那些根本得不到无偿援助的众多村庄怎么能够达到“小康”水平呢?)!倒是那些没有分田到户或分了田又合了起来的、保持了集体经济的农村“奔小康”的大有人在!例如:黑农江省的兴十四村、河北省的周庄人民公社、江苏省的华西村、湖北省的洪林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和南街村等等。
这是多大的笑话与讽刺啊!“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过富裕坎”这算是对小岗村最好的诠释了吧。
现在想想还是不合理,因为小岗村的发展优势实在太多了。
首先,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制的带头冲锋,它备受关注,所以在人气与人旺上,都超过了其它村子甚至是城市。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

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陈窗曾德方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
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
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
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
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
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自从11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
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
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小岗村:“我们不是不想富”

小岗村:“我们不是不想富”作者:刘科研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22期“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用这句话形容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5月,《中国经济周刊》随搜狐2008“中国速度全国行”走进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大学生“进驻”小岗村进入小岗村,沿着村里的“友谊大道”一直向东,就看到著名的“大包干”纪念馆。
在村东头有一大片大棚种植区。
在蘑菇大棚边,《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第二批来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尹小二。
现在,尹小二和女友一共有两个大棚,小岗村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优惠政策,免收土地租金,政府同时也提供2万块钱的贴息贷款和1.2万补贴。
去年一年,小二的秋菇卖了1万多块钱,春菇也卖了1万多块钱。
“明年我还想种一些蔬菜大棚。
”尹小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了解,2006年5月,王中华等几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率先开始了大学生在小岗的创业。
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9个双孢菇生产大棚,他们的行动,受到许多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凤阳县委的大力支持,凤阳县委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予以扶持。
据介绍,刚开始村民们对蘑菇大棚种植并不看好,而且对这几个年轻人搞农业种植并不信任。
但到第一季菇收下来,几个年轻人的双孢菇大棚平均收益就达近万元。
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原本那些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
目前,已有30多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带动村民发展双孢菇300余棚150多亩。
此外,2001年开始,小岗村推广葡萄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
第二代小岗人的“探索”之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村子里走访了几家农户,正好碰到了当年18名“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学的儿子严家奎。
2004年严厉奎曾在村里做大型耕田机出租,帮助村民耕田种地,每年能收入万把块钱。
但是年轻的严厉奎仍不满足,于是去了宁波打工,一干就是几年。
华西村与小岗村

华西村与小岗村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华西村和小岗村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两村在改革浪潮中各自探索前行,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之路。
华西村,位于四川省,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面旗帜。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亩产千斤”的口号后,华西村的村民们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他们建立了股份合作制度,实行集体经营,各户按照土地面积投入不同的股金,并分享相应的经济收益。
这种方式在当时尚属前所未闻,但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华西村村民通过实施股份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的典范。
与此同时,小岗村则以个体村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赢得了改革开放的掌声。
1978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联名向村干部上书,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方案。
该方案随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小岗村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并掀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浪潮。
小岗村的改革措施鼓舞了全国各地的农民,掀起了乡村经济改革的新高潮。
小岗村的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至今日,华西村和小岗村的前进步伐并未停歇。
华西村在做强农业基础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第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小岗村则以新时代的生态环保理念,推动新农业的发展,塑造农村新形象。
两村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我国农村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农民朋友,勇敢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华西村与小岗村,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一个闪烁着希望的村庄。
他们的历史,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波澜壮阔的一页;他们的改革,是中国农村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光芒。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两个村庄走出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中国农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小岗村和华西村的风雨40年

小岗村和华西村的风雨40年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23期小岗村和华西村,是中国最知名的两个村庄了。
40年前,18个普通的村民,18个鲜红的手印,安徽凤阳小岗村民率先签下“大包干”生死状,拉开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幕。
而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则是改革开放以来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村”,是“共同致富”的样本。
如果说小岗村创造的是中国改革的历史高度,那么华西村创造的则是中国农村的未来远景。
传奇小岗村,四次红手印第一次红手印:一夜跨过温饱线1978年一个冬夜,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18个衣衫褴褛的村民就着昏黄的油灯,酝酿着一件“可能会坐牢”的“惊天大事”。
“当时生产队饿死了60多个人,饿绝了6户。
” 年逾七旬的小岗村村民严立华回忆说。
他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为了活命,18个村民摁下红手印,共同起誓,瞒上不瞒下,瞒外不瞒内,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了包产到户。
没有不透风的墙,1979年4月的一天,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小岗村所在的梨园公社检查时,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
是立即扼杀还是等等再看,省市县各级政府选择了后者。
1980年春节刚过,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来到小岗村。
在“大包干”另一带头人严宏昌家,万里和他谈了将近四个小时。
“一开始他就问‘我能随便看吗’,我说能。
他先不表态,不说好也不说坏。
我心里是不安定的,他要说一声不对,那我马上就要进监狱。
但是万里看完第一句话是‘我早就想这么干了,就是没有人敢,你干对了’。
”严宏昌说。
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22元的18倍。
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就此结束。
再摁红手印:挽留改革致富带头人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然而小岗村“一夜跨过温饱线”,却“二十年未进富裕门”。
“那时候农民就是觉得,我把地种好,只要有吃的就行,没想要吃得好。
[重点]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
![[重点]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8bd453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2.png)
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最近有两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报道比较引人注目。
首先是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病逝在工作第一线,小岗村的村民说,沈书记是积劳成疾,为了小岗村的发展而累垮的。
沈浩病逝后,他的事迹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另一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消息来自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由村民集资20多亿,要盖一个74层的摩天楼,高度328米,据说是中国第八高楼,世界第十五高楼。
单独看这两条报道,也许感触不深,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些深入的理解。
小岗村还比较穷,比较落后,这是肯定的。
相关报道说,西元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沈浩就是在这种情况调到小岗村当书记。
西元2006年沈浩任期届满,全村人又以当年悄悄搞“包产到户”时的方式,又按了红手印,要求沈书记留下,沈浩便一直在小岗村干下去,不幸于西元2009年11月病逝于工作岗位,就像是新时代的焦裕禄。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红遍全国,当年的报道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
那份村民按红手印的文件,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华西村呢?不说别的,只说那栋摩天楼,说它是村民集资,具体情况是,200位华西村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他们成为这栋楼的业主。
据我判断,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补足。
据华西村负责人介绍,村民出资非常踊跃,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不像其他地方建楼还要贷款、垫款。
华西村民的自有、实有资金可以保证明年大楼交付使用,而不需要银行一分钱。
与小岗村相比,华西村的村民实在是太有钱、太“不差钱”了。
虽说位于江苏的华西村,自然条件可能比安徽的小岗村好一点,但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多亿建摩天大楼,一个还处于贫困边缘,无论如何,两者的反差依然是巨大的。
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想法?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它的“成功”在当年是由一整套理论完美解释的,即: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比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好,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个人的效率高。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答案:(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
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
旗下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二十世纪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农村取消人民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中腹的省市华士镇。
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
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实现了。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
城镇居民的13.01倍。
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典型的如江苏的华、北京的、河南的等等。
这类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个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团结有效率的和村委会,都有一个目光长远且有威望的领头人,都抛弃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有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龙头产业。
总结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概括地说,是体现在他们重实质不重模式,较好地做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
1.新与旧的结合。
塔的形式是旧的,但华西人在旧形式下建造的却是98米、7级17层的中国独有的宾馆,它不但是为华西村年产数百万元利润的,同时还表达出华西人步步向上、的豪迈精神。
2.物质鼓励与的结合。
华西村重视对有贡献者的物质鼓励,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华西创业。
为鼓励华西人养成孝敬晚辈、的美德,华西村对每一户出现的家庭都给以重奖。
3.内容与村民水平的结合。
针对大多数村民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华西村把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村民们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旧话新解,赋予其以全新的意义。
4.严肃紧张与生动活泼的结合。
曾听在华西村做工的外地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两个伙伴从树上偷摘了八个,被发现后先后被所属工程队和村委会罚款1200元。
村委会的看法是,对违反规定的工人而言,痛苦是肯定有的,但效果也是明显的。
事实也是这样,在重罚之下,见不到的人,华西村展现给人的,是卫生、整洁、安全、有序。
但在另一方面,华西村又是轻松的。
入夜,下音乐悠扬,小吃飘香,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
华西村在提高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
小岗村,是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
这一“按”竟成了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的小岗精神。
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第一村。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
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
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
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然而小岗村如今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一组对比数字能说明小岗村的滞后:当小岗村人目前依然把依靠土地进行粮食生产作为其主要收益时,在南街村,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11000多人里面,只有一支70人的农业队伍从事1000亩耕地的农场生产;而在大寨村,2004年农业的直接收入仅占到该村总收入的2%。
还有一组数字令小岗村人更加感到汗颜:2002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就突破1个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而今,南街村在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年产值14个亿的奇迹;而到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离“小康”标准相距甚远。
小岗村民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
”
我们不妨看看今日依旧走集体经济道路的南街村和华
西村的繁荣,再看看当年带头走“大包干”的小岗村今日的荒凉,坚持走集体经济的南街村、华西村等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是亿元村,而改革第一村、全国单干的榜样小岗村现在仍然和全国各地农村没什么两样。
难怪当年分田搞单干的十八个发起人之一,年逾六旬的严宏俊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残人也料理不好,不是荒着,就是廉价卖给了私企老板。
村民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手脚,迈不开步子呀!”
我想这些事情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