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玄奘大师,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让人忍不住为他加油鼓劲。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玄奘大师的故事,让大家感受一下他的精神。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大唐国。
这个国家的人民勤劳善良,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很艰苦。
因为他们没有学问,所以他们的国家总是被别的国家欺负。
有一天,大唐国的国王想了一个办法,他决定派一个人去印度取经,学习佛法,然后回来让国家的人们都变得有学问起来。
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玄奘大师的头上。
玄奘大师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取经之路。
这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困难。
有时候,他会遇到凶猛的野兽;有时候,他会遇到险恶的地形;有时候,他还会遇到恶劣的天气。
但是,玄奘大师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直坚持着,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
在这一路上,玄奘大师结识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一个叫做三藏法师的人,他也是要去印度取经的。
三藏法师和玄奘大师一起走过了很多地方,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沙漠。
这个沙漠里有很多沙尘暴,而且还有很多毒蛇。
玄奘大师和三藏法师都非常害怕,但是他们还是鼓起勇气,一起走了过去。
他们终于成功地穿越了这个沙漠,继续前进。
除了三藏法师之外,玄奘大师还结识了很多其他的朋友。
他们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叫做猪八戒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但是他也非常聪明。
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山洞里休息的时候,猪八戒发现了一个宝藏。
虽然他很想把宝藏拿走,但是他还是忍住了诱惑,把宝藏还给了玄奘大师。
这让玄奘大师非常感动,也让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信念。
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玄奘大师终于取得了真经。
他带着这些真经回到了大唐国,然后把它们献给了国王。
国王看到这些真经之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大唐国的福气。
于是,他决定让全国的人们都学习这些真经。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玄奘,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他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人感慨万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玄奘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感情,充满了幽默,充满了生活的色彩。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玄奘的年轻人,他长得挺帅,就是有点儿矮。
他的家乡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玄奘小时候就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总是跟着爷爷奶奶去寺庙烧香拜佛。
那时候,他就立志长大后要去印度取经,把佛法带回祖国,让老百姓都能够得到救赎。
玄奘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踏上了漫长的取经之路。
这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从未放弃过。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用一种充满信心的语气说:“没关系,我一定能行!”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有一天,玄奘来到了一个叫做“猪八戒”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吃猪肉,而且还特别懒惰。
玄奘看到这里的情况,心里非常难过。
他想:如果我能把这里的人们都变成勤劳的人,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决定在这里留下来一段时间,教大家如何勤劳致富。
可是,猪八戒们根本不听玄奘的话,他们觉得玄奘是个骗子。
玄奘并没有气馁,他决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改变猪八戒们。
于是,他开始在村里到处讲故事,讲的都是关于勤劳致富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猪八戒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都觉得自己以前太懒了,应该好好努力工作。
就这样,经过玄奘的努力,猪八戒们终于改掉了懒惰的习惯,变得勤劳起来。
他们开始种植庄稼,养殖家禽,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而玄奘也因为他的善良和智慧,得到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玄奘收到了一封来自印度的信件。
信上说,印度的国王听说了玄奘的事迹,非常佩服他。
国王决定邀请玄奘去印度讲学,把佛法传播到更多的国家。
玄奘欣然接受了邀请,他带着满满的信心和期待,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念,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我们还要学会关爱他人,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别人。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玄奘,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他的故事,就像一部史诗般壮丽,让人感叹不已。
他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玄奘的精神,说说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天竺国。
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一片祥和的土地上,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有一天,一个叫做玄奘的高僧听说了外面的世界有无数的佛法宝藏,于是他决定踏上漫漫征程,去寻找那些珍贵的佛法。
玄奘带着一群弟子,开始了他们的旅程。
他们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印度。
在那里,他们见到了许多高僧大德,向他们请教佛法。
玄奘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很快就成为了众人的佼佼者。
好景不长。
有一天,玄奘得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天竺国的国王被一个邪恶的外敌俘虏了!玄奘知道,这是他实现心愿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冒险营救国王。
玄奘带领着弟子们,再次踏上了征程。
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更加强大,险恶的环境更加恶劣。
但是,玄奘和他的弟子们并没有放弃。
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一路走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玄奘和他的弟子们找到了国王。
他们成功地解救了国王,还将邪恶的外敌赶出了国家。
国王为了感谢玄奘,将他封为国师,让他在国家里传播佛法。
玄奘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于是,他决定继续前行,去寻找更多的佛法宝藏。
他带着弟子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
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遥远的西域。
在那里,据说有一个叫做大唐的国家,那里的人们信仰着与天竺国相同的佛法。
玄奘希望能够将这些佛法带回国家,让更多的人受益。
经过千辛万苦,玄奘终于来到了大唐国。
在那里,他受到了国王的热情款待。
国王为了表示敬意,还将他尊为国师。
玄奘在大唐国传播佛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国家也因此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玄奘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使命没有完成。
唐僧的坚定信念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唐僧的坚定信念对现代人有何启示在《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而作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唐僧的坚定信念无疑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唐僧的这种信念具有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启示。
唐僧的信念首先体现在他对取经目标的明确和执着。
他深知取得真经对于普度众生的重要意义,因此,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从未动摇过自己西行的决心。
这种对目标的清晰认知和坚定不移的追求,对于现代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很容易迷失方向。
许多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成果或者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
而唐僧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比如,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市场竞争、资金短缺等问题时就很容易打退堂鼓,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但如果能像唐僧一样,始终牢记自己的创业初衷,不断克服困难,就有可能迎来事业的辉煌。
唐僧的信念还表现在他对困难和挫折的无畏态度。
取经途中,他遭遇了无数妖魔鬼怪的袭击,经历了饥饿、寒冷、疾病等种种磨难,但他从未被这些困难吓倒。
相反,他总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这种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失业、失恋、疾病等。
这些挫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绝望,但如果我们能够像唐僧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例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多次失利,如果因此而灰心丧气,放弃努力,那么他就永远无法取得好成绩。
但如果他能把每次失败都当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
此外,唐僧的信念也体现在他的自律和自我约束上。
在取经的过程中,他始终坚守着佛教的戒律和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玄奘,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一位伟大的僧人,更是一位勇敢的旅行家。
他曾经走过漫长的路程,穿越了无数的山川河流,最终到达了印度,取得了珍贵的佛经。
他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勇气和坚持。
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玄奘的故事。
那时候我还小,不太明白什么是勇气和坚持。
但是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开始懂得了玄奘的精神。
玄奘的精神,就是那种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知道前方有重重困难等待着他,但他并没有放弃。
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走完这条路。
这种精神,在我们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玄奘一样,坚持不懈地去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要想拥有玄奘的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要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其次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玄奘的精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勇气和坚持。
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和借鉴玄奘的精神,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从前有一个了不起的大和尚,他的名字叫玄奘。
听说他是个超级了不起的人,敢于挑战天大的困难,穿越了各种神秘的地方,去到非常远的地方找寻智慧的宝藏。
这就像是一场大冒险呢!有一天,玄奘站在家门口,看着远处的大山和无尽的沙漠,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
他抬起头,看了看那高高的蓝天,似乎在与天上的星星们对话。
他的心中燃烧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像是小小的火焰在不停地跳跃。
他知道,他的旅程就要开始了!“哇,我要去的地方真是太远了!”玄奘兴奋地对自己的小徒弟说,“那里有很多很多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一定要去,因为那里藏着非常重要的智慧!”小徒弟眨眨眼睛,用大大的眼睛看着他,“师傅,您真的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吗?那不是很危险吗?”“当然了!这不仅是危险的,还可能有很多怪物和困难,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去呀!”玄奘微笑着说,“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小心的。
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也会勇敢面对!”于是,玄奘带着他的行李,背着大大的包袱,开始了他的旅程。
他走过了高高的山峰,跨越了宽广的沙漠。
路上,他遇到了许多神奇的生物,有友好的,有狡黠的。
每一次遇到困难,他都勇敢地面对,用智慧解决问题。
一次,玄奘走在一片巨大的沙漠里,太阳火辣辣的照在他的身上。
他的水壶已经空了,渴得嘴巴都干裂了。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只小小的沙虫。
沙虫看到玄奘的痛苦,马上用沙子挖了个小洞,洞里藏着清凉的水。
玄奘喝了水,感激地对沙虫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心的小家伙!”沙虫笑嘻嘻地回答:“不用谢,帮忙是我应该做的。
你这样勇敢的人,肯定会有好运气的!”玄奘继续前行,经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他的目的地——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
那里有许多聪明的学者,他们传授了玄奘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玄奘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满足。
经过了很长时间,玄奘带着满满的智慧和经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的徒弟们早已等得急不可耐了,他们看到玄奘平安归来,都开心地围绕在他的身边。
弘扬玄奘精神 争做时代少年

弘扬玄奘精神争做时代少年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吧!《西游记》中的唐僧,不远万里,历经坎坷,最后取得真经。
无论在中外历史文化交流方面,还是在中印两国佛教方面,玄奘这位高僧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不但是伟大的佛教徒,更是伟大的学者。
在他的身上,有着少见的执着求真精神。
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
他目标明确,不为任何诱惑所动摇。
玄奘13岁出家,20岁便名扬天下。
在研习佛学时,他感到许多困惑,所以决定去天竺求取真经。
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在印度留学17年,645年取回真经,回到长安。
经书共657部,总计1335卷,1000多万字,其数量之巨大,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
他还写了《大唐西域记》,其中写了民族风情,山川、物产等史迹。
在玄奘身上,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勇气和信念。
“不为重重困难而气馁,不为茫然无助而放弃”。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和追求,以前的我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对待学习不能踏踏实实,持之以恒,甚至有些敷衍了事,现在想来真有些惭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下定决心,就要把事情坚持到底。
玄奘是我们偃师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自豪。
他身上的这种百折不挠、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辅导教师王凌云
2009年3月23日。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

用玄奘的精神写一篇由富有感情的记叙文作文《玄奘大师的传奇》哎呀,说起玄奘大师,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他可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高僧,为了学习佛法,不远万里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去了印度。
那时候啊,路上可不容易,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还得面对沙漠、雪山这些凶险的地方。
但是玄奘大师不怕,他一心向佛,坚定地走着他的取经之路。
说到玄奘大师,我就想起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一次,他在沙漠里迷路了,太阳火辣辣地晒着,连水都没有。
他就靠着水瓶里的水和随身携带的干粮,一步步往前走。
虽然环境很艰苦,但他没有放弃,坚持走了好长时间,终于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
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的路上还遇到了很多妖怪呢!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只凶猛的大蜘蛛,大家都吓得要命。
但是玄奘大师却镇定自若,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妖怪,保护了大家的安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要像玄奘大师那样勇敢地去面对,不能轻易退缩。
玄奘大师的取经之旅非常艰辛,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带回了许多佛经。
这些佛经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想想看,如果没有玄奘大师的努力,我们的文化历史可能会少了很多精彩的篇章。
现在想起来,玄奘大师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像玄奘大师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哎,说起来玄奘大师的取经之旅,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他那种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
我们要向他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到底,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中文摘要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摘要:唐代的玄奘法师,广学多闻,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间各种学说,二谛圆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
可以说玄奘法师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
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系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行取经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自信心”,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更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玄奘精神;现代启示;求法西行目录一、玄奘法师的精神 (3)(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3)(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3)(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3)(四)建正法幢,捍卫真理 (3)(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4)(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4)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5)(一)德行的实践 (5)(二)爱国爱人民的情操 (5)(三)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5)三、玄奘精神的现代启示 (5)(一)中国佛教应该“走出去” (5)(二)佛教界应着力提升佛教信仰者的素质 (6)(三)深入研究和宣传“玄奘精神” (6)一、玄奘法师的精神(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两京知法之匠,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笈从之,穷其所解对扬谈论”在各地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
经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他发现当时各地所讲解的经论,“各擅宗途”,即便以佛经为核定的依据,也是“隐现有异,莫知适从”,也就造成了“遂使双林一味之旨。
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
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i的局面。
这时他没有去参与纷争,而是为解决纷争西行求法。
其动机和目的非常单纯,“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困扰着他,于是求取佛法来解决这些争论不清的问题,没有丝毫其他私人目的,为此他宁可做一个偷越国境的犯人,宁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而穿越边关险境去向外国真诚学习佛法、勇于探索真理。
(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
遇到“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
夜则妖魅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
……四夜五日无一涕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的时候。
忍饥挨饿、抵抗风暴、盗贼威胁的时候。
法师志向坚定,誓言:“纵死中途,非所悔也······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这种为法忘我、舍身求法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法师西行求法,历经百余国,“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1]在那烂陀寺一直向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
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四)建正法幢,捍卫真理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
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玄奘毫不动摇的回答:“(贫道)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法义未周,经教少缺……岂使中途而止?······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
”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展现了赤诚的爱国之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回国以后,应太宗请求撰成《大唐西域记》,其中真实的记录了各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人文社会,填补了印度等国家缺少文字历史的空白。
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等的各种情况。
为大唐了解外邦、促进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
玄奘大师善取百家之长,探求一切优秀的文化,他为求佛法真谛,远行西域。
游学印度,精研佛经,直至会通融合,被印度称为“大乘天”、“解脱天”。
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师返慈恩,专务翻译,无弃寸阴。
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
遇乙事之后,方乃停笔。
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
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
既知上座之任,僧事复来咨禀;复有内使遣营功德……亦令取师进止。
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教诫,盈廊溢庑,皆酬答处分,无遗漏者。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除了数量的优势外,更重要地是表现在他的译经质量上。
他对佛教、梵文造诣精深,通晓三明(内明、因明、声明),亲自主译,译经时能够曲尽佛教深奥的内蕴,音颤铿锵,落地有声。
因而,组织翻译的经典,文义准确、文风优美,“手执梵本,口宣华语”,朗朗上口,深为中国佛教徒之所喜爱,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
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
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
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一)德行的实践玄奘法师的一生,德行清高,不慕荣利;艰苦奋斗,少欲知足,不图享受;悲愿宏深,为法为人,不惜身命;勤学实践,不落空谈,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众生的菩萨大行,诚如唐太宗赞扬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二)爱国爱人民的情操如前曾述,法师在西行道上,眷恋祖国,在异邦宣传祖国文化。
回国以后近二十年中,翻译讲学,成绩卓著,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而其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则见其所译所写论著中。
法师借佛之口,对国王的“过失”、“功德”作了大段描述,目的在劝诫国王力行功德而避免过失、广行方便而对治衰损,都是为了爱护人民、净化国土。
上述内容被玄奘法师单独提出,经翻译后冠名《王法正理论》单独流行,奉献于唐太宗,供臣民阅读。
又在所著《西域记》中,借言地理、风土人情,向太宗介绍佛教。
在西域时和回国以后,都曾宣讲《仁王护国经》,其目的是力图使国家最高统治者护法行善,使人民安宁,不受灾难痛苦。
(三)增进国际友谊,维护地区和平玄奘法师游学印度17年,前后游历了一百多个国家,遍访各地名僧大德,接触朝野各阶层人士,宣讲佛法真理,使国与国间、人与人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避免战争,保持和平。
中印之间千余年来,由于玄奘法师和历代中印高僧大德的友好往来,而传播了真理,增进了友谊,所以玄奘法师不只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真理的传播者,又是维护地区和平的国际主义者。
三、玄奘精神的现代启示玄奘西行取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自信心”,对于我们今天促进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都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中国佛教应该“走出去”玄奘西行取经的实际行动竖起了一座“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中国僧人为法忘身求法不懈的巍峨丰碑,有力印证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
玄奘比马可·波罗早几百年单人跋涉从中国到达印度,这不仅是玄奘个人的胜利,同时也是盛唐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表现。
玄奘用宽广包容的胸怀吸收外域优秀文化、传扬中华民族文明精神,使亚洲特别是东亚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时空、民族和宗教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如果说中国佛教曾有过“盛唐气象”的辉煌灿烂,曾有过玄奘西天取经的荣光和气魄,那么当今中国佛教就应“与时俱进”,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慈悲情怀和大乘气象,继承我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精华,立足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水平,进一步整合、创新、深化,从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并且以此推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合作,促进人类和平事业不断发展。
现代人需要佛教,是因为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几乎无所不在。
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竞争与公平的关系明显失衡。
佛教文化可以为人类矫正这种文明失衡提供助力,因为佛教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如果我们能把佛教中那些被神学色彩所埋没的思想宝藏重新挖掘出来,无疑将使我们从一种不同的角度领略人生的意义,增进人生的修养,改变人生的态度。
(二)佛教界应着力提升佛教信仰者的素质鲁迅曾经赞誉玄奘是“中国的脊梁”,他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玄奘是享誉世界的探险家、佛学家、译经大师。
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奉献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实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励志进取的奋进精神,早已成为中国佛教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为当今的佛教信仰者树立起了典型的精神楷模。
然而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佛教的“道风”,也影响着一些佛教信仰者的思想境界。
因此,佛教界自身应当把提升信仰者的素质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
赵朴初先生曾经说:“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代的佛教信仰者应该通过自己的修行,纯洁心灵,爱国爱教,树立良好的信仰风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广大佛教信仰者还应该发大乘菩提之心,利乐有情,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深入研究和宣传“玄奘精神”玄奘为了“去伪经,求真经”,孤身西行印度求法,一路上,历尽艰辛,忍受饥寒,越沙漠,度雪岭,斗盗贼,可谓九死一生。
到达印度后,玄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特有的领悟能力,钻研诸部经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受到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