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时代启示论文
弘扬长征精神的论文

弘扬长征精神的论文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弘扬长征精神的论文,欢迎借鉴。
弘扬长征精神的论文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
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
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
然而长征却不同。
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
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
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
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
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几万之众大破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兵将却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率八万之众勇击苻坚百万雄师……然而这些只是凭军事家的谋略,而且他们无法改变中国战乱的历史。
唯有红军以数万之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
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
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
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
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长征精神的启示作文

长征精神的启示作文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任何时候都要顾全大局,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最大利益。
下面是yuwenmi小编整理的作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长征精神的启示作文【篇一】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生死考验,是亘古没有的。
然而,红军创造了奇迹,由弱变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缔造了人民共和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同时,在广大的中国人民心中,埋下了永恒的不朽精神。
我不由地想起自己,以前我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大发雷霆,甚至想不择手段地去回避,俨然是位小公主,其实我很脆弱,常常会暗自流泪。
读了此书,我得到了启发: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人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挫折,而困难与挫折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想一想长征我所遇到的,算得了什么?只要相信“我能行”,战胜自我,任何困难都拦不住我,我将无往而不胜……我又不由地想起暑假去登泰山,大人们都担心我爬不上顶峰。
为此,爸爸还多带几个钱,准备让我坐缆车。
可我信心十足地说:“我能行!”,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以第一个爬上顶峰的好成绩向世人证明“其实我能行”!在山上游览半小时,群山都在我脚下,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我仍乐此不疲,又走了下去。
啊,又是第一个爬下山来的!这时,我似乎浑身是力气。
当我看到一个个壮小伙精疲力竭,坐缆车下山……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领悟到“长征精神”,只要心中有这轮太阳,不懈地努力,一定会蓬勃上升,灿烂辉煌……“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长征精神的启示作文【篇二】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任何时候都要顾全大局,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最大利益。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制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

长征精神论文3000字篇一:长征精神3000字论文长征精神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
第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
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
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
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
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
形势与政策论文-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形势与政策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班级:131207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摘要: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牢固地树立共产党人立身之本的需要,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意义;理想信念一. 红军长征1.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红军长征,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克服无数道高山大川天然屏障的阻隔困扼,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那种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
广大红军战士靠什么来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首要的一条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是战胜敌人、克服险阻、渡过艰难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因而也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之源。
王泉媛——一位红军长征女英雄。
最初是随中央红军长征的,在毛儿盖会议后,她随左路军行动。
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三次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头。
她小有武功还会采草药治病。
在长征途中,她多次打倒和捉拿过许多敌人,同时在过雪山草地时也挽救了不少伤病员和身体虚弱同志的生命。
而她自己也两三次年因没吃的昏厥过去,每次她都咬着牙叮嘱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革命到底,看到革命成功。
她先后被任命为妇女独立团团长,妇女先锋团团长。
本人于1937年4月被捕在狱中惨遭毒打,倍受折磨和凌辱。
但她坚贞不屈地说:活着要做共产党的人,死了要做共产党的鬼。
她用亲身经历,也用一颗对党滚烫的心告诉下一代: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只有跟着党走,才有光明前途。
关于弘扬长征精神论文优秀范文

关于弘扬长征精神论文优秀范文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象征。
值得我们全中国人民敬佩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弘扬长征精神论文范文。
欢迎借鉴。
长征精神论文篇 19月23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强调,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80年前,风雨如磐。
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我们的红军将士吃草根、啃树皮,翻雪山、过草地,历经生死考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新的长征。
面向未来,面向挑战,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
传承长征精神,就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这也是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浴血奋战、勇往直前,逐步走向胜利。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2024年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与体会【6篇】

2024年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与体会【6篇】篇一:红军长征精神的起源与内涵1. 红军长征精神的起源红军长征精神起源于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战略大转移中,红军面临着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强大的敌人,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任务。
2. 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红军长征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坚定信念: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始终坚定着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绝对忠诚。
- 艰苦奋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和战斗条件,但他们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 集体主义: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强调集体主义,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
- 创新精神: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不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 纪律性: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严明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命令,确保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
篇二: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军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1. 政治价值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宝贵经验。
2. 社会价值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
3. 文化价值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篇三: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教育传承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 文化传承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3. 实践传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红军长征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之成为人们行为的一部分。
篇四:红军长征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红军长征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1. 红军长征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80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
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最终走向胜利呢?是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珍藏着的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而长征精神,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我不禁想起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一位首长把仅存的青稞面留给了战士,而那位战士最后又把青稞面还给了首长……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等多么宝贵的长征精神,它们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还有一次,我参加了校运会的几项比赛。
到最后一项长跑时,我箭一般地向前冲去,一路遥遥领先。
可是,才跑到一半,我就精疲力尽了,速度越来越慢,后面的两名同学也追上了我,得意地向我瞟了一眼。
我上气不接下气,真想停下来不跑了,可看到同学们那着急的样子,听到大家为我的加油声,我想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我怕什么呢?我顿时有了信心,带着全班同学的期望奋力向前跑去。
“加油,加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就要到终点了。
于是我加足马力,近了,近了,奇迹般地超过了前两名同学,到了!在接触红线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在学习中,我也常常想起红军,想起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候全身便充满了力量,学习劲头更足了,每年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通过这些事例,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红军那样,必须有不怕困难的精神才能成功。
因此,我觉得,长征精神是永久弥新的,长征是永远的丰碑!长征精神永远鼓舞着我前进!。
长征精神对我的启示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

长征精神对我的启⽰长征精神的当代启⽰ 【长征精神对我的启⽰】 伟⼤的长征已经过去80周年了,⽽在我看来,这段历史既遥远⼜亲近,有许许多多鲜活的例⼦,尤其是⾰命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很的信念,值得我们这⼀代⼈永远去学习、去珍惜、去传承。
从江西瑞⾦,到陕北延安,在⼀年多的时间⾥,中国⼯农红军⽤双脚整整丈量了两万五千⾥征程,在中华⼤地上留下了前⽆古⼈的⾜迹,塑起了⼀座历史的丰碑。
天当房、地当床、草当粮,⼀路⾛来,挖野菜、吃树⽪,红军战⼠克服了常⼈难以预料的困难,翻雪⼭、过草地,⾰命前辈更是挑战了⼈类⽣命的禁区。
不仅如此,还必须⾯对国民党军队飞机、⼤炮和⽆数次的围、追、堵、截,我们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种⽣存环境,那是⼀种怎样的思想境界,那是需要何等刚强的意志,然⽽,我们的前辈坚持下来了,最终冲破了敌⼈的封锁,胜利会师宝塔⼭下,实现了中国⾰命伟⼤的战略转移。
当时,⽑泽东在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对长征的胜利总结道:“长征是宣⾔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的确,长征精神正⼀代⼀代地传承。
当我们⾯对伟⼤长征80周年的时刻,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对,如何传承前辈的精神呢。
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以⼈们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当下的⽣活决不能和80年前的状况同⽇⽽语,在家⾥有⽗母的关爱、⼀家⼈欢天喜地、其乐融融,在学校有⽼师的悉⼼教育,同学间相互⿎励,在⼯作中有领导的关⼼,同事的帮助,在⼯地有项⽬⼤家庭的温暖,热⽕朝天,出门坐汽车,吃饭不愁、花钱不愁,电话、微信、⽀付宝应有尽有。
但我们稍微静下⼼来思考⼀下,我们仿佛缺少点什么,我们仿佛需要什么来,⽀撑我们的⼼灵。
长征精神告诉我们,那是艰苦奋⽃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那是⼀代接⼀代⽂化的传承,是我们祖祖辈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命前辈敢于奉献、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前⼈的栽树,哪有后⼈的乘凉,没有⾰命前辈艰苦卓绝的⽃争,哪有今天的幸福⽣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精神的时代启示
【摘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气概;要有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更要有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只有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加兴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能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关键词】长征;精神;时代
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因为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
所谓长征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过去是红军长征胜利坚强的精神支柱。
今天,更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在现代仍旧留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必须要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下进行的。
红军指战员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和承受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凭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上述困难和险境,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在鼓舞激励着广大红军指
战员,“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当前,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我们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给我们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也侵入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
面对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环境下“西化”“分化”思想不断侵袭的新形势。
我们的人民尤其是广大党员有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
因此,我们要经常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和继承老一代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也要有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气概。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世人皆知。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也无论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还是你死我
活的斗争,红军战士那种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表现的非常充分。
正如谢觉哉在写给子女的信中说:“人们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苦事,我是参加长征的,现在记忆中感到的倒不是苦而是甜。
和苦斗争,本身就是件甜事。
”
今天,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要实现这一光明的目标,还要经历许多艰难曲折的阶段和艰苦奋斗的历程。
因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依然需要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苦乐观。
尤其是青年人,如果没有一点吃苦的勇气,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要成“大器”恐怕是不可能的。
三、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任何时候都要顾全大局,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最大利益。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制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正确的,但是,张国焘不顾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主张南下川康一带,实行逃跑主义,中共中央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这个中华民族当时最紧迫的根本利益出发,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时行了坚决的斗争。
并且,为了团结张国焘及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经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把红军总政委职务让给了张国焘,对于推动张国焘执行中央北上抗日战略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1936年10月,终于在陕甘地区实现了大会师。
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得到了
贯彻。
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宏伟蓝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应强调顾全大局,处理好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在个人利益与民族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顾全大局,放弃小利、不谋私利。
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进步。
四、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还要弘扬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
红军是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条件下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支人民军队,它不仅纪律严明、富有很强的战斗力,而且具有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正是构成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基础。
长征中,没有这种精神,红军不可能生存下来,更谈不上长征的胜利。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的强大武器。
在新形势下,应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
从小培养青少年团结协作的高尚品德,因为团结合作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长征精神启示我们,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更需要学习和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长征中,红军指战员长途跋涉历时两年,纵横十余个省份,行程几万华里。
先后渡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等24条号称“天堑”的江河;翻越大山1000余座;跨过了纵横数百里的茫茫水草地;进行大小战斗360余次,其中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夺取天险腊子口等战斗成为传世称颂的典型战例。
特别是22名红军勇士,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冒着对岸飞的弹雨,脚踏着凌空摇晃的铁索,飞夺泸定桥的壮观场面被传为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的佳话。
就是靠着这种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红军指战员终于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和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或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巨性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动力。
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少有艰苦生活的磨砺,却更多的遇到灯红酒绿、金钱权位及享乐生活的诱惑,因此,更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
因为,艰苦奋斗精神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强大法宝,是抵御和克服腐败现象的有利武
器,是培养新一代民族栋梁的宝贵财富。
长征精神是人类英勇无畏和艰韧不拔精神的楷模,是中国共产党人战无不胜的精神武器。
它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不但没有脱离民族精神的主流,而是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民族精神之魂。
我们应该全面继承和弘扬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将其融入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