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2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2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大气的运动学科:地理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3.认识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的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关系;2.气象要素的对流和垂直运动。

教学准备:1.课本、讲义、地理实物模型;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大气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大气运动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大气运动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5分钟)1.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包括对于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强、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解释。

2.讲解大气的运动形式,包括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地转偏向及气旋等相关内容,并重点讲解其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3.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不同形式的大气运动进行生动的演示和解释,以加深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定的气象数据,以某地的天气变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区域,探讨该地区的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

五、概括总结(10分钟)总结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回答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疑问,并进行必要的疏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的运动,并对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通过观测并记录气象要素,加深对大气运动的理解。

2.教师还可与学校气象站或气象专业的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现代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点评,评价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把握程度。

初中地理教学课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初中地理教学课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白天多云,对太 阳辐射的反射作 用强。
( )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 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
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削弱作用和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太阳高度大
—经过的大气路 程短—大气削弱少
太阳高度小
—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大 气 上 界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气
次要 CO2
成分 O3
水汽
主要作用
最多(),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温度
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 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 太阳高度大,北 方白昼时间长)
3.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1)气温的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
月均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2)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地形与气温日、年较差
真题2 (2010·大纲全国文综Ⅰ)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 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 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 (3)题。
保温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

吸收后增温
热源
大地暖大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

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请同学们读图,“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为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反,而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90°,即与风向垂直,所以,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所以,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教师总结: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如图。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右侧,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偏。最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依此原理,可以推导出风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通常称之为风压定律。
教师总结:近地面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的结果,方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风会受到哪些力
的影响。
认真读图,思考近地面风向及其形成原因
逐渐递进,讲解三种力对风向的影响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了解大气的运动原理;3.掌握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运动原理;2.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大气层结构;2.风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1.课件讲解;2.表格练习;3.图表分析。

五、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指地球表面至约1000km高度的气体包层,它是地球的外壳之一,是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两种气体组成。

大气按照温度、成分和功能等因素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根据温度差异分成的五个层次,从地面到天顶,依次为:1.对流层:海拔0-12km,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2.平流层:海拔12-50km,温度逐渐上升;3.臭氧层:海拔20-50km,大量臭氧存在,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4.中间层:海拔50-80km,温度再次下降;5.热层:海拔80km以上,温度开始升高。

2. 大气的运动原理大气的运动是由太阳的辐射所产生的能量驱动的。

太阳的热能在宇宙空间中传输到地球,地球上大气就吸收了这些热能,导致空气温度升高。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与大气相接触的部分吸收的太阳辐射不同。

赤道附近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高纬度地区多,所以赤道地区的空气升温比较快,空气膨胀,密度变小,形成低压区,周围空气流向这个低压区,就形成了大气运动中的一种气流,即由赤道向高纬地区的热带气流。

3. 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风是由于地球上气压差异产生的气流运动。

空气流动的方向取决于气压的高低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当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有气压差异时,空气就朝着低压区流动。

如果没有水平推力的作用,空气应该是从高压区直接流向低压区,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水平推力就有了方向,使得高压区顺时针流向低压区,低压区逆时针流向高压区。

这个过程就形成了旋转气流,被称为科氏力。

风的大小和方向受到地形、水体、航线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带的形成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带的形成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带的形成一、引言大气环流与气候带的形成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了解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带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气候现象,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初中学生逐步掌握大气环流和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方法。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大气环流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了解气候带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相关因素;4.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带的分布和特征。

三、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大气环流指地球表面以上空中气体的运动状况。

根据不同纬度和高度上气流的性质,可将大气环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

垂直环流包括对流和平流,水平环流主要有赤道东北贸易风、两极地风等。

2. 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的输送和湿度的变化上。

例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上升的热空气形成了赤道气候带,而高纬度地区由于缺乏直射太阳光,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带。

3. 气候带的概念及形成因素气候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纬度相近地区在一年内平均气温、降水量以及气候特征相似的带状区域。

气候带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地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地球大气环流的概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地球表面的气候现象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

2. 探究大气环流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模拟地球的大气环流。

每组用一个暖水瓶代表赤道区域、一个冷水瓶代表极地区域,通过互相交换气流的方式演示大气环流现象。

3. 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观察天气图和气候图,学生理解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而高纬度地区则较为干燥?4. 理解气候带的形成教师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向学生介绍气候带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

地理教案2.3大气的运动教案

地理教案2.3大气的运动教案

地理教案2.3大气的运动教案2.3大气的运动(2课时)教学目标:1.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知识结构:来源:太阳辐射大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气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运大气的水平运动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动阻力:摩擦力大气水平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运动形式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教学过程: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一、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

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①气压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解:①=②=③,④_gt;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④②⑤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③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初中地理大气圈教案

初中地理大气圈教案

初中地理大气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作用;2. 掌握大气圈的结构和特点;3. 能够描述大气层的主要功能;4. 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和作用;2. 大气圈的结构和特点;3. 大气层的主要功能;4.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大气圈的结构和特点;2.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课件;2. 大气圈的图像或模型;3. 相关的人类活动对大气圈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学生对大气的感受和认识。

2. 引入大气圈的概念,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介绍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

2. 讲解大气圈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3. 描述大气层的主要功能,如保护地球表面、调节气候、支持航空运输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

三、实践与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并收集相关资料。

2. 每组选择一种人类活动,如工业化、交通运输、农业等,分析其对大气圈的具体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作用,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大气圈,减少对大气层的破坏。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通过实践与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具体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教案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根据刚所学的知识,比较P1、P2、P3三个高度的气压值大小。

【板书】
1.常用的概念
气压:
高压、低压:
等压面:
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常用概念之后,我们一起来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水平方向上气压是相等的
【板书】
(1)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
①同一水平方向上气压相等:A=B=C
我们再来看看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大,所以气压高,而高空空气密度小,所以气压低,A>A1、B>B1。

因此可以得出: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比上空的高(即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板书】
②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比上空的
高(即高度升高,气压减小)气压值大小。

学生认真听讲和观

思考受热不均匀的
情况下产生什么结
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

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

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

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
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

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加以了解,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并能够总结出风向偏转的规律。

本节课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分析这部分内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图像,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图像时应特别注意a、b、c三地受热不同,出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导致高低空空气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就会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建议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在引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由各纬度冷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特点。

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运用教材提供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逐步分析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示例
【教学重点】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教学过程】(引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空气受冷热不同,其运动有何不同?→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运动,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运动。

大气垂直运
动的结果是什么?→导致大气密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环流。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

(板书)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

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风的方向(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因此教师的讲授较为重要,虽然本课教师的讲授较为突出,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使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风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