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上册 历史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共25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课件(共29张PPT)

夜袭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发展
北 京 顺 义 焦 庄 户 地 道 战 遗 址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 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 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 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 打击敌人的阵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作战部队
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
115师官兵进入平型关
中方 兵力 将领 1.2万 林彪
日本 4000 板垣征四郎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 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 斗,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 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建立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 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 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根据地名称 晋察冀 晋冀鲁豫 创 建 者
聂荣臻 刘伯承 邓小平 徐向前
晋绥
苏南 江北
贺龙
关向应
陈毅
张云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建立
陕甘宁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 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发展Βιβλιοθήκη ①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 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 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课件(25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6.21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 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抗击日本
侵略者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
中流砥柱
素养 目标
史料实证:运用《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百团大战示 意图》等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历史解释: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之火 可以燎原
5.右图是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的手迹。图示内容反映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C )
A. 建立抗日民主革命政权 B.改变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发展生产,保障物资供给 D.丰富根据地的文化生活
6.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 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做法有助于( A )
14.(2023·江苏扬州)右图是创作于1940年的套色木刻版画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它意在( A )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7.下面是陈赓1937年9月26日的日记(部分)。据此推论,此 次胜利( B )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是抗战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胜仗 D.使日本速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11.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
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
论是( C )
战役名称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 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 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抗击日本
侵略者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
中流砥柱
素养 目标
史料实证:运用《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百团大战示 意图》等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历史解释: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之火 可以燎原
5.右图是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的手迹。图示内容反映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C )
A. 建立抗日民主革命政权 B.改变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发展生产,保障物资供给 D.丰富根据地的文化生活
6.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 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做法有助于( A )
14.(2023·江苏扬州)右图是创作于1940年的套色木刻版画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它意在( A )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7.下面是陈赓1937年9月26日的日记(部分)。据此推论,此 次胜利( B )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是抗战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胜仗 D.使日本速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11.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
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
论是( C )
战役名称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 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共24张PPT)

D.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4、小明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1937年9月” “八路军”“第一次大捷”三个关键词,你认为最 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西安事变 4、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 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 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是1940年中国军 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A B
二、材料题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奔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 东 (1)毛泽东这首诗的赠与对象就是图中人,他是谁? (2)这幅照片反映的是他在那次战役中指挥的情境? (3)这场战役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 (4)这场战役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5)这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那么它胜利的意义 有哪些?
一
、平型关大捷
平 型 关
北平 天津
背景: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 侵入山西企图占领 太原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视频及自学课本P100页的 内容,完成下列的表格。(3分钟)
时间 1937年9月 山西平型关 八路军115师 1000多人
地点 部队
歼敌人数
意义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 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
战果 意义
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 产党八路军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 抗战胜利的信心
小结:
国民党抗战
(正面战场)
中国社会各 阶层抗战
共产党抗战
(敌后战场)
1.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A.平型关大捷
A
)
B.台儿庄战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共34张PPT)

林彪
目的:
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代表: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 山东、苏南等。
中心:敌后战场的战 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特点: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
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 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 击战争。
战法: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A
)
B.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 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A.太原 C.长沙
B
) B.延安 D.台儿庄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
土地政策是(
A
)
B.开展大生产运动 D.发动农民起义
A.实行减租减息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4.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地道战
地雷战
夜袭战
麻雀战
措施: ①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②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大会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作用: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 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 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随着敌后抗日根 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 展开,华北日军开始 重视中共的武装。 日本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在报告中指出: “···必须彻底扫 除,以绝后患。”
日军目的: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 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 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 封锁沟。
目的:
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代表: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 山东、苏南等。
中心:敌后战场的战 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特点: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
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 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 击战争。
战法: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A
)
B.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 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A.太原 C.长沙
B
) B.延安 D.台儿庄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
土地政策是(
A
)
B.开展大生产运动 D.发动农民起义
A.实行减租减息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4.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地道战
地雷战
夜袭战
麻雀战
措施: ①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②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大会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作用: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 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 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随着敌后抗日根 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 展开,华北日军开始 重视中共的武装。 日本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在报告中指出: “···必须彻底扫 除,以绝后患。”
日军目的: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 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食。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 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 封锁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上册 历史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共25张PPT)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 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 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红军改编之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
课堂练习:
1、抗战初期,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
B 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C 2.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 )
1938年10月10日,著名报人龚德柏在国民党中宣部机关刊物《中央周 刊》创刊号上撰文分析抗战前景,公开提出:“再战半年,最多一年, 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 利,为期不远也。”显然还是持一种速胜观点。 速胜论是国民党内部一些过于乐观分子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 国力远胜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即使没有国共合作,中国 也能在国民党领导下迅速打败日本。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 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 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 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 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共27张PPT)

2、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
D A、常德 B、长沙 C、岳阳 D芷江
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
A 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
板书设计
课堂巩固
1、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 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 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
B 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路军攻克涞源东团堡 后,战士们在长城烽火
台上欢呼胜利
合作探究
小组探讨:结合材料分析百团大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3000个
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都是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 辅相成,互相配合,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抗日战争。敌 后战场在抗战中牵制了日伪的大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 战场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对迫使日军由战 略进攻转人战略相持有重要的作用,对十四年抗战的最后胜利 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狼牙山五壮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 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显示了 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共27张PPT)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 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中国军队指挥:林彪 4、经过: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 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 日军 5、结果:将日军全部歼灭 6、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 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敌 后 战 场 的 抗 战
平型关 大捷
时间:1937年9月 指挥:林彪 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 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日根据 地的建立 与发展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建立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时间:1940年下半 年 指挥:彭德怀 目标:破袭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 规模:一百多个团,两千多千米的战线 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
3个半月 想一想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意义。
①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 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 威望,锻炼了军队;④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振奋了抗日的信心;⑤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 沉重打击。
一百多个团,两千多千 米的战线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 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 地内的日伪据点
彭德怀在前线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重点拆毁 正太路张净至桑掌段的铁路
狮垴山战斗中的我军机枪阵地
我军于晓雾中围攻敌井陉煤矿
八路军战士在长城烽 火台上欢呼胜利
埋伏在“青纱帐” 里的八路军士兵
战果
相关史事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 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千米,桥梁和隧道 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座,并缴获大量武器。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 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中国军队指挥:林彪 4、经过: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 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 日军 5、结果:将日军全部歼灭 6、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 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敌 后 战 场 的 抗 战
平型关 大捷
时间:1937年9月 指挥:林彪 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 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日根据 地的建立 与发展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建立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时间:1940年下半 年 指挥:彭德怀 目标:破袭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 规模:一百多个团,两千多千米的战线 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
3个半月 想一想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意义。
①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 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 威望,锻炼了军队;④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振奋了抗日的信心;⑤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 沉重打击。
一百多个团,两千多千 米的战线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 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 地内的日伪据点
彭德怀在前线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重点拆毁 正太路张净至桑掌段的铁路
狮垴山战斗中的我军机枪阵地
我军于晓雾中围攻敌井陉煤矿
八路军战士在长城烽 火台上欢呼胜利
埋伏在“青纱帐” 里的八路军士兵
战果
相关史事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 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千米,桥梁和隧道 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座,并缴获大量武器。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人教部编版 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共26张PPT)

3.巩固抗日根据地
巩固 (建政立治抗上)日民主政权 措施 (经济上)
3.巩固抗日根据地
巩固 (建政立治抗上日)民主政权 措施 实(经行济“上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作使用:根据地成大生为敌后游击 战得以长期产坚持并取得 最后胜利的运基地 动
第三篇 信念凝聚力量—有国才有家
——百团大战
背景 时间 地点 指挥 战绩
全民族抗战
我的收获
25日一战, 歼敌如麻, 足证官兵 用命征战。 —蒋介石致
朱德、彭德怀 贺电
据画面体会抗战精神
肉搏战:刺刀断了,用枪托。枪托 断了,就和日军扭打在一起,抱着 日军滚入悬崖…… 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求战书、决心书如雪片送往连部…… 挥泪与家人写下诀别书……
家国情怀,奉献精神
第二篇 希望坚定信念—舍家而为国
主要 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 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
地内的日伪据点
据材料分析百团大战的意义
材料一:“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
⑴损百失甚团大大”战。—有—日力本打《击华了北方日面军军的作侵战记略录气》焰
材料二:此役也给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
⑵共制百提造产团党所动高大领谓出了战八导击中的路是日国抗军抗日“军共日军游的产战队而规党的不—争模和声击—中威”最《八,,的彭大路中打谣德的军击言怀国战的了。自军国役传威队民》望主党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 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 的战场。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 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 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
赵 登 禹
张自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 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 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红军改编之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
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意义:《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 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延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 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 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 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创建了有 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 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1938年10月10日,著名报人龚德柏在国民党中宣部机关刊物《中央周 刊》创刊号上撰文分析抗战前景,公开提出:“再战半年,最多一年, 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 利,为期不远也。”显然还是持一种速胜观点。 速胜论是国民党内部一些过于乐观分子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 国力远胜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即使没有国共合作,中国 也能在国民党领导下迅速打败日本。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减租减息大会
开展大生产运动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 实行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 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 沟”的“囚笼政策”,依托公路、 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蚕 食。
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 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 石家庄的正太铁路,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 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 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 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分向太原的 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
平型关
太原
平型关:
位于山西东北部,长城关口,东连紫 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 严固的防线,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是北京西面的重要军事重地;
进入太原的重要门户;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 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1938年7月首次出版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认为,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战略纵深广,战争潜力大,而日本兵力有限,想要将 占领区落实殖民统治,必然分兵,加之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的侵略必然不能长久,只要中国全体 上下一心,国共精诚合作,再加上国际正义力量支持必然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但是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弱国,和日本差距过大,所以在短时间内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只能以持久战的 形式拖垮日本,让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我们不能过于依赖美国等 国际力量的支持,因为美国还要顾及西欧、北非战场,不可能全力应付太平洋战场,而且日本还占有地缘 优势,在美国的海军压力下仍然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针对日本侵略做好持久战准备。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 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 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 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 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抗日根据 地示意图》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和指挥中枢。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展开人民 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 击战,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地道战
地雷战
麻雀战 破袭战
水上游击战
1937年9月 山西平型关
指挥者
林彪(八路军115师)
(军队)
战绩
歼灭日军1000多人
意义
1、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 的第一个胜利;
2、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 话。
林彪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卢沟桥事变后,汪精 卫在他的各种演说中 大肆宣称“战必大败” 的“亡国论”,其代 表作是题为《最后关 头》的讲话。
亡国论:主要是针对汪精卫卖国集团和国民党中具有头像倾向的人来说的, 他们认为中国国力太过于弱小,不能够抵抗日本侵略,在日本强大的国力和 精锐的部队造成的压力下,即使中国国共合作,也难以摆脱亡国的命运,所 以认为不应该做无谓的抵抗,而是投降日本,在日本的统治下寻求新的出路。
日军“扫荡”
八路军“反扫荡”
意义: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百团 大战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遭到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 军随即进行“反扫荡”作战。
本课小结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 2、意义: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5、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①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②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③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④发展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课堂练习:
1、抗战初期,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
B 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C 2.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 )
2、经过:
1940年下半年,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日军民 的士气,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 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战役时间 3个半月
战斗次数 1800多次
毙伤俘日伪军数 4万多人
破坏交通线 2000多千米
拔掉据点 近3000个
涌现出 :“铁道游击 队”“平原游击队” 、“回民支队”“敌 后武工队”等一支支 著名的敌后抗日队伍 !
5.巩固抗日根据地
目的: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
政治上: 经济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 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使根据地成为敌 后游击战得以长 期坚持并取得最 后胜利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