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合集下载

专题07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必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专题07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必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专题07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教材必背知识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P81)2、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P82)3、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P83)4、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P84)5、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P85)6、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性状的变异。

(P86)7、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P87)8、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P99)9、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P100)10、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P102)1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P114)1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P115)1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P116)14、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P116)15、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P118)16、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P119)17、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5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5

【答案】(1)细胞 细胞 染色 制片 没有巴氏小 体(或可看到闪烁荧光的Y小体) (2)分子(基因) 碱 基互补配对原则(或DNA分子杂·交) SRY基因 (3) 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可能发生互换, 即产生带有SRY基因的X染色体 (4)①X 隐 ②常 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 染色体结构变异 ③虽然6 个体由1号个体继承了X连锁的隐性患病基因,但6号 个体却由2号个体得到携带着正常显性基因的X染色 体 (只要叙述合理均可) ④XBXb XBXB或XBXb 0
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
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
的突变导
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
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
(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 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 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
【答案】D
2.(2012年海南高考)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
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
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 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 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 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 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 合理的是 ( )
男性。
水平检查,其 →
,则为
(2)材料二中更为科学鉴别男性的方法为 检查,该技术的原理是 技术的关键是制备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
水平
,该 的
探针。
(3)方法二更为科学,因为它还可检测出XX染色体的男 性。在自然状态下XX染色体的男性产生的原因可能 是

高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高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2)研究者对上述变异有两种假设: 假设1:与叶绿素合成相关得酶得基因(M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假设2:叶片黄绿色就是由于“含M基因”得染色体片段丢失所致
研究者让H品种玉米进行单株自交,其中某株玉米所结种子再种
植,子一代中叶片黄绿色有123株,叶片绿色有363株、
①上述性状分离结果可用假设 (填1、2或1和2)解释、
2.变异原因的探究 (1)变异的原因及分析 ①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可在其自交后代或与其他个 体的杂交后代中再次出现(即能遗传)。 ②仅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自交后代或 杂交后代。 (2)判断变异原因的方法 ①自交或杂交获得子代,子代自交或子代之间杂交,用这种 方法确定变异的原因。如果子代自交或杂交的后代出现变异 性状,则变异性状是由于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反之,变异 性状的出现仅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②将变异个体和正常个体培养在相同的条件下,两者没有出 现明显变异,则原来的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 F1 中选择表现型为
抗___性__非__糯___性____的个体自交,F2 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
是_3_/_1_6_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 F2 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
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非__抗___糯__性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
高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所有生物
产生了原基因得等位基因
减Ⅰ得四分体和后期
填 充 关只产生新基因型, 键不产生新基因
缺失、易位、倒位、重复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物种多样性
【思维辨析】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一般来说,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稳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然而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你了解吗?
生物变异小知识:
育种:
1.两个或多个性状类型:两个或多个性状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中,首先要实现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组,再选育出人们所需要的品种,这可以从不同的水平上加以分析:
a.个体水平上: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实现控制不同优良性状基因的重组。

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可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b.细胞水平上: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从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
组。

c.分子水平上:应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另一生物体内,从而实现基因重组。

进化:
①物种的形成主要为渐变式。

②爆发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以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达到生殖隔离。

③染色体结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另一种方式,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个体和原始物种杂交,可育性降低,形成初步的生殖隔离,以后经过进一步演化形成新的物种。

提醒您:为了防止生物变异,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下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等相关的问题,只有知道原因这样才能避免变异发生,然而环境是导致变异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保护环境。

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小知识可继续收藏本网站查询。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繁衍和演化过程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

遗传变异是指微生物种群中的基因和基因组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微生物进化的基础,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机制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1. 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和不可逆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基因重组则是指基因间的DNA 重组,可以通过基因重排、基因转座和DNA互换等方式发生。

这些突变和重组事件是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机制。

2.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之间的DNA交换,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和不同亚群之间。

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微生物可以获得新的基因和基因组片段,从而增加遗传多样性。

二、微生物的遗传进化1. 选择压力与适应性进化:选择压力是指外界环境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适应性较高的个体会更容易幸存和繁衍。

这种适应性进化使得微生物群体在进化过程中慢慢适应并优化其生存策略。

2. 快速复制与漂变:许多微生物具有非常短的生命周期和高速的繁殖能力,这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变异。

这种快速复制和大规模变异的能力称为漂变,为微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塑性。

三、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1. 耐药性的产生:微生物遗传变异是引起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微生物遗传变异使得一部分微生物获得了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这导致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下降,对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

2. 病原性的演化: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还可以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演化和新的疾病的出现。

例如,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使得它能够绕过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新的流感病毒亚型的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挑战。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1. 生态位的占据: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使得微生物群体在不同的生态位中占据不同的地位。

专题六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专题六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03 生物变异的进化意义
生物变异的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通过 适者生存的原则,将适应环境的变异 个体选择出来,使得物种得以延续和 优化。
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异个 体在生存、繁殖和遗传方面具有优势, 能够将有益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从 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生物变异的物种形成
专题六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目 录
• 生物变异的概念与类型 • 生物变异的产生机制 • 生物变异的进化意义 • 生物变异的实例与案例 • 生物变异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生物变异的概念与类型
基因突变
定义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偶然变化, 通常是由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或外 部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等引起的。
,导致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的产生机制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缺失、重 复、倒位、易位等,这些变异可能是 由于DNA序列的错误配对、重组或 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的错误所致。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染色体倍性变异 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数目 变异可能是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 体分离异常所致。
在DNA复制过程中,由于DNA 聚合酶的错误或DNA模板的损
伤,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化学诱变因素
某些化学物质,如碱基类似物、 诱变剂等,能够影响DNA的复制 和转录过程,导致基因突变。
物理诱变因素
如紫外线、X射线、中子等物理 因素,能够直接损伤DNA分子 ,导致基因突变。
生物诱变因素
某些病毒或细菌等生物因素, 能够影响DNA复制和修复过程
常功能。
唐氏综合征
03
由21号染色体多一条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导致智力低下、生长

第7单元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1课时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7单元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1课时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1课时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栏目
步步高
第七单元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21/53
考点64
核心概念突破——基因突变
典例引领 2.(2011·上海卷,8)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 因 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 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也可以突变为A基因;基
碱基对 替换 缺失 DNA分子中发生___的__、增添和__,从而引起基因 内因 原 结构的改变 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外因 某些诱变因素:____、____和生物因素等 普遍性 ⑴___: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随机性 ⑵___: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 低频性 特点 ⑶___:突变频率很低 不定向性 ⑷____: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多害少利性 ⑸_____:一般是有害的,少数有利
发生时间
意义
DNA复制时,如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新基因 ①___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生物进化 的原始材料
第21课时 基因突变和基因化
11/53
[判一判] 1.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 ) 2.基因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 3.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 ×)
提示 突变一般是有害的。 4.不同基因突变的概率是相同的 ( ×)
提示 不同基因突变率有差异,但都是低频性。 5.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 ) 6.在没有外来因素影响下,基因突变不会自行发生( ×) 7.细胞分裂的中期一定不发生基因突变 (×)
提示 细胞核中不发生,但叶绿体、线粒体中可以发生。

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哈代-魏伯格定律 哈代 魏伯格定律(Hardy魏伯格定律 Weinberg frequencies) •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 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 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 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 这种状态被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设二倍体个体的染色体某一座位有二对等 位基因,记为A1和A2;假如种群基因库中 有50%A1和50%A2,那么其基因型频率将 是25%A1A1,50%A1A2和25%A2A2。如果 没有其他别的过程干扰基因平衡,则随机 交配将保持这个基因型频率在世世代代中 不变。
•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上的差异或区别 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上的不同 自然选择过程的基础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具有同样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那 么就没有自然选择,这样的基因型之间,可以称为选择 中性。 •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 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 剧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个过 程叫遗传瓶颈 程叫遗传瓶颈 •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 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移植者的基因型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 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子选择 (gamete selection) : 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 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 亲属选择 (kin selection): 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 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 某些相同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亲属选择对种 群的社会结构有重要影响。 群体选择 (group selection): 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 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 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 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性状或行为进行竞争,如雄鸟、 雄鱼具有美丽的色彩,雄鹿有发达的角等。在个体间 竞争配偶中,由于优势雄性能获得交配机会,从而使 这些特征在后代中不断强化发展。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种群越大,遗 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 种群大小的倒数,通常用作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 。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选择系数 (s) = 1 – 相对适合度(w)。 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1/N )。
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异域性物种形成
大范围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30
2. 邻域性物种形成:新种形成在相邻种群。 分布区很广的物种,边缘地区环境不同引起 次群分化、独立,虽然没有隔离屏障,也能成 为基因流动的障碍,经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生 殖隔离的新种。
异域性物种形成


如果种群大小为1000,相对适合度为 1.000,0.9999,0.9999,其进化动力主要为? 如果种群大小为1000,相对适合度为 1.000,0.9900,0.9800,其进化动力主要为?
进化动力学说
(1)中性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由突变和遗传漂变引起的, 不包括自然选择。强调,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在选择上, 往往是中性的,与其所取代的另一等位基因既不有益, 也不有害,因此在分子进化中,自然选择几乎不起作用。 (2)筛选选择说: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 的综合作用。认为多数突变是有害或中性的,有益的很 少,自然选择使有害的突变减少或消失,允许其它的存 在。 (3)平衡选择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同域性物种形成
无地理隔离 但生态位产生差异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虽有基因交流的可能 但生境食物等习性阻止了交流 生境选择差异 食物选择差异 宿主选择差异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34
植物的物种形成特点:
植物不同于动物,固着生活。具有无性生 殖、易形成多倍体、杂交能育性高等特点。 更易形成新物种。
二、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一) 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叫做基因库。 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叫基因型频率。 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frequencies)
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 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 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 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种群是分布在特定区域、由彼此能交 配产生的有生育能力后代的个体组成的。 变异(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是种 群进化(基因库变化)的两个动力。新 物种的形成是种群进化的质的飞跃。
一、生物种的概念
Mayr(1982):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 单元(与其它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 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空间)
异域物种形成
邻域物种形成
同域物种形成
28
1. 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 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 。 (1)通过大范围的地理分割,两个种群各自演 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 (2)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始种群中分离出 去,到达他地并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 种。
(二)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渐变群 地理亚种
适合度
适合度(fitness) :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 乘以存活率算出。 如果以W表示适合度,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 力, 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则W = ml。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遗传漂变 :在大种群中,遗传结构相对稳定 。在小种群中,遗传结构更容易发生偶然 的变化,基因频率会出现随机增减的现象 ,我们称其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处于分布区边缘的小种群因建立者效应产生差异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32
3. 同域性物种形成:新种从原来种群分布区内 出现。 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 逐渐建立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 殖隔离,形成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
物种的特点:


生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 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 的集合。 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 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生物学种基本特征



形态学特征 同一物种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 一致的形态学特征。 地理学特征 物种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空 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分布区。 遗传学特征 每一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 表现为同种的个体之间可以配育,不同种之间 不能配育或虽可偶然杂交但杂交的子代不具繁 殖能力。
三、物种形成 (一)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geographical theory of speciation) 1)地理隔离: 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 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2)独立进化: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 而分别独立进化。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 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再发生基 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岛屿物种: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往往易于形 成适应于当地的特有种。 Galapagos群岛,14种达尔文雀。
适应辐射
共同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分化为各种类型适应多种生活方式
如: 分别在 生境、 食性、 取食方式、 取食时间、 取食空间、 取食大小 …… 多方面 产生差异
鸟类的适应辐射
鸟类的 适应辐 射
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是选择系数(s),决定于 种群适合度的差异程度(相对适合度,w)。 s=wmax-wmin 。 相对适合度是个体适合度与最高适合度的比值。 w11=W11/Wmax; w12=W12/Wmax; w22=W22/Wmax。
种群进化动力

粗放比较方法是:如果选择强度(s)大于遗 传漂变强度(d=1/Nt)10倍以上,则遗传漂 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反之亦然。
建立者效应:在新建同类群的时候,由于 抽样引起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四)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1.稳定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特征分布 中间的个体有利,“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 选择属于稳定型的。如出生体重。 2.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 时,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这可能是基 因型变化最快的一类。大部分人工选择。 3.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的“极端”个体有利 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成两部分
隐 性 基 因 频 率预测值来自观察值01
2
3
4
5 6 世代
7
8
9
10
果蝇试验种群的进化。 隐形致死基因随时代而逐渐减少
新基因通过突变进入种群的基因库,基 因因遗传漂变而从基因库中丢失,自然选 择使得变异从种群中保留或丢失,迁入和 迁出使得基因在种群间相互交流。
(三)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遗传瓶颈: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 因频率变化同样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 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