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哮喘药方和病例
中医医案——哮喘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风解表、祛邪降逆法(肺俞、合谷为主穴)治愈哮喘证病案:李某,女,20岁。
初诊:1968年5月8日。
主诉及病史:阵发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四年余,近两周来因感冒多次急性发作,伴有咳嗽,多白色稀痰。
每次发作时,即去西医急诊,对症处理而缓解。
最近一次发作,有药物过敏及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而呈副作用,故来针灸科治疗。
诊查:急性痛苦病容,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吐白色泡沫稀痰,面色青紫。
苔薄白,舌质淡,脉浮紧。
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辨证:根据主诉及诊查,本例当属实喘兼风寒感冒。
治法:宜疏风解表,宣肺平喘,泻肺气之壅逆。
针刺泻法。
处方:肺俞双、合谷双、定喘双,上穴均用泻法,数分钟后,上述诸症明显减轻,20分钟后症状消除,听诊两肺哮鸣音基本消失。
而后每逢哮喘发作,不去急诊室,而直接来针灸科,及时用针刺治疗,数分钟后,哮喘多明显缓解,共治疗十余次,因天气入夏转暖未再发作。
1按语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所见多属实喘,当泻肺气之壅逆,故首取肺俞,疏泄肺脏,以降逆气。
如兼有外感者,不论风寒或风热应配风门穴,风邪出入之门户,以疏通足太阳经经气,因太阳主一身之表,肺主皮毛,使邪从表解,肺气自能通降。
但以上两穴,笔者认为针刺宜深,视患者体形之胖瘦,可向脊柱斜刺深达2~3寸时得气后则喘证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即可出针。
定喘穴亦为临床常用之有效穴位,针刺深度为1~2寸,较肺俞、风门二穴易操作而较安全。
合谷穴、手阳明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与肺相表里,对调节相关脏腑的机能,确有良好作用。
通过手法运用,得气后沿手阳明经线向上传导越远效果越好。
对急性发作者之实喘效果更佳。
本例患者,在一般发作情况下,只用双合谷穴,在运针过程中即可缓解症状,勿须做其他处理,取针后可安然返回。
哮喘证患者常有多年慢性病史,经年频发,久病则虚,应按中医“虚则补之,寒则留之,寒则温之”等原则大法处理。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人类用药的历史始于单味药,随着对药物认识和病因病机的理解不断深化,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
从单味药过渡到复方,是中医中药学上的一大进步。
方剂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防治哮喘病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中医临床中常用治疗哮喘病的方剂如下:一、麻黄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主药麻黄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麻黄碱,占总生物碱量的80%~85%。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对痉挛状态的支气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这些作用与其能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桂枝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杏仁所含苦杏仁甙在酶的作用下可水解并释出微量氢氰酸,通过抑制呼吸中枢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且能祛痰镇咳。
二、小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
功效】解表蠲饮、平喘止咳。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口服小青龙汤可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儿茶酚甲基转化酶的活性,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药理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拮抗组胺活性和抑制IgE合成的作用,从而产生抗炎和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临床效应,从而缓解哮喘病的症状。
三、大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12g、桂枝4g、甘草5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宣肺发汗、清热除烦。
主治】主要用于寒喘。
分析】本方是麻黄汤基础上加石膏、生姜、大枣,发汗之力尤峻,且清热除烦,适用于寒哮属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者。
四、定喘汤(明·《摄生众妙方》)组成】白果21枚、麻黄9g、黄芩4.5g、款冬花9g、桑白皮9g、苏子6g、半夏9g、杏仁4.5g、甘草3g。
经方治疗哮喘四十年医案一则

经方治疗哮喘四十年医案一则
2021.6.14号初诊
林某,男,42岁
主诉:哮喘40余年
刻诊:怕风,怕冷,口苦,口渴,胸闷气短,呼吸短促,哮鸣音重,冬天手脚冰凉,夏季出汗少,大便近几日干结,睡眠有点差,饮食可(饭量大),精神差,苔白腻,脉浮紧弦。
处方:
柴胡20g 黄芩10g
姜半夏12g 党参1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生石膏30g
厚朴20g 光杏仁15g
茯苓20g 生白术15g
麻黄3g 生姜10片
大枣6枚
7剂水煎服。
该患者是经别人介绍过来贴三伏贴,结果时间记错来早了,路途遥远来一趟不容易,给其号脉诊断下,患者说打从小记事开始这个哮喘就一直有,单方,秘方,大小医院也都看了,就是不见效果,吃中药效果会好吗?面对患者的疑问,咱先开7付喝,或许会有奇迹发生。
药喝到大概第6天的时候,介绍人来诊所告知喝了中药后症状都好有百分之80,他把你名片弄丢了,说过几天再来抓几付喝,巩固巩固。
翻下电脑记录去年10月份有位患者是气管炎,大概有6年左右的病史,这位患者是一到冬季就感冒咳嗽,到了春天才好,每年都是这样,我给其开了10付中药,脉证和上方差不多,吃后治愈,到冬季感冒咳嗽没有在犯,特意在我的朋友圈留言感谢。
小小医案,仅供参考青年中医,扎根基层
如有疑问,微信咨询。
老中医:推荐三则治哮喘秘验单方

三则治哮喘秘验单方导读:哮喘在中医学辨证分型中可分为寒哮、热哮、外寒内热型、肺实肾虚等证型,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推送选取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治哮喘的秘、验、单方数则,每方列有处方、功效、用法、说明等,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使用方便,疗效可靠。
可使阅者得其要领,易于师法,适合广大医务工作者及自学中医者使用。
1.截喘汤姜春华经验方【处方】佛耳草15g,旋覆花9g,全瓜蒌15g,五味子9g,碧桃干15g,防风9g,老鹤草15g。
【功效】截喘降逆,止咳化痰,抗菌消炎。
【用法】水煎服。
【说明】本方适用于哮喘治疗,系姜春华先生对支气管哮喘的截治方法进行长期的研究,结合临床实际疗效筛选民间单验方优化而成。
方中佛耳草功专化痰、止咳,平喘;老鹳草功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民间有老鹳草平喘的单方,能祛痰扩张支气管,老鹳草煎贴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菌、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酸苦收敛,《饮片新参》有“除劳嗽”记载,民间有治顽喘的经验,上三味除痰镇咳而平喘逆,且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为主药。
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降逆止咳;瓜蒌清上焦之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善开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犹能治咳。
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药法类象》谓“治风通用,泻肺实”,是一味抗过敏的有效药,能抑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变态反应,清除过敏原的刺激。
上方共有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截喘之效。
临床一试再试,疗效尚佳。
对哮喘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2.加味人参蛤蚧散张梦侬《临证会要》【处方】全蛤蚧1对(酥炙)红参、川贝母、炒知母、桑白皮、桔梗、前胡、苦杏仁、甘草、茯苓、广陈皮、党参、北条参各60g,姜半夏30g。
【功效】补肺滋肾,益气生精,止咳定喘。
【用法】上药除蛤蚧酥炙令枯外,余药共炒焦,合研极细末。
发病时,每次服3g,每日 3 次,开水送服。
不发病时,每次服 1.5g,每日饭前服2 次。
哮喘治疗根除方

哮喘治疗根除配方
主方:紫河车粉500g、蛤蚧300g、生水蛭100g、川贝母80g、蜈蚣60g、甘草60g、桔梗15Og、陈皮12Og。
(经济条件好者可加入冬虫夏草)
将上述中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为0.3克。
装瓶、消毒、密封。
功效:消炎、平喘、祛痰、固本。
用法:每日3次每次6粒。
此方来自于民间,经过增减定型于此,用于顽固性哮喘效果相当好。
我临床上一般用于顽固性哮喘后期
治疗。
即急性期兼有炎症先用西药或汤药处理,再配此方巩固治疗三个月,一般即痊愈。
现举二例示之:
例一.芦某某,女,65岁。
慢性气管炎兼肺气肿哮喘十多年,每年一入冬,遇外感即引发哮喘,胸闷,气短,咳嗽,痰多。
急性期我用射干麻黄汤加减治之,一周后即诸症平息,转入上方胶囊服之,三个月一冬
过去,未在复发。
第二年秋末开始再服一料。
以后未见再犯旧疾。
老人甚是高兴。
例二.陈某,男,42岁。
一房地产老总,自幼患支气管哮喘,多方寻医,久治不愈,经人介绍求诊我处。
刻诊:中等个子,面略黑泛油,人胖。
查证:胸闷,气短,咳嗽,痰中带血,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性哮喘,观舌暗红,苔厚腻,饮食二便尚可。
中医辨证:痰热阻肺,湿热蕴结,处甘露消毒丹加白芨,十剂,诸症平息。
后以上方加入牛黄粉虫草制成胶囊服用一冬,支扩哮喘痊愈。
追访以后未见再犯。
经方医案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咳喘

经方医案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咳喘
在中医上,有这么一句让人耐人寻味的话,就是“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
明.张三锡《医学六要》曾写到'百病唯咳嗽难医”。
透过字面意思,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外科皮肤方面的癣,还是属于内科的气喘,都是难以对付的。
李某某,女,54岁,2021年2月16日初诊。
咳喘十余年,时发时愈。
现咳已四日,微恶寒,未见发热,咳白黏痰,咳多则喘,夜难平卧,容易出汗,纳少神疲,腰背酸楚,大便稍干。
舌淡,苔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咳喘(痰饮恋肺,感邪即发,肺失肃降)。
治则:解肌祛风,宣肺降逆,定喘止咳。
处方:桂枝6g,生甘草6g,厚朴12g,杏仁9g,苏子9g,陈皮6g,前胡6g,代赭石9g,枳壳9g。
5剂,水煎服。
2月21日二诊:咳喘减轻,痰黏不易咳出,渐能平卧,已不恶寒,汗亦渐止,仍腰酸,舌质淡,脉细。
原方加桑寄生12g,7剂。
3月15日随访,据述停药后咳喘已愈,半月来未见发作。
体会:咳喘为咳嗽与喘证的合称,泛指肺气上逆,呼吸急促,气短不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其病因多为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壅盛及正气虚弱。
本案患者素患咳喘之人,遇风寒而发,肺寒气逆,属太阳表虚而兼喘。
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治疗。
方中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祛除在外之风寒;加厚朴、杏仁,温肺降气平喘;苏子、陈皮、前胡、枳壳降气化痰;代赭石降逆化痰通便。
全方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治疗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喘咳之良方。
当代名医李玉奇

当代名医李玉奇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第10期文/名家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他在湖北义诊,群众夹道欢迎,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
他就是国医大师李玉奇。
从小立志学医济世李玉奇立志从医要从10岁那年说起。
当时,他看到家乡银州有不少人染病去世,所以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在25岁那年,他拜当地的名医为师。
等到学成后,被同乡推为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记得老师的嘱托,把中医的精华发扬光大。
带着这个信念,李玉奇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了辽宁省卫生厅第一任中医处处长。
离休前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尤擅舌象诊病从医七十余载,李玉奇工精内、妇、儿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载。
在国内首先提出“以痈论治”的学术论点,打破历代医家多以“胃脘痛”“胃痞”辨证施治的模式,总结出一整套新的辨证施治体系。
在临床上,李玉奇擅长舌象。
舌象学概括起来包括舌体、舌质、舌苔的改变。
李玉奇多年来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发现,舌象能准确地反映出萎缩性胃炎发展的不同阶段、轻重险恶及恢复程度等。
这不仅是凭借临床经验,还有临床各项检查为依据。
从舌象学可以初步诊断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和溃疡、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前期。
这都经过胃内窥镜活检得到病理证实,符合率达到95%左右。
脾胃名家的养生经如何补好脾胃呢?李玉奇给出了三个前提:一是要保护好牙齿,因为牙齿承担着咀嚼的重任,这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唾液腺、酶的分泌,同时这种机械的运动,可使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运转。
二是要经常保持轻松、乐观的情绪,这样才能使胃口大开。
三是要力戒饱食,不可多贪佳肴,以防损及脾气。
李玉奇还提出了延缓衰老,应以50岁为年龄界限,70、80、90、100岁为轴线。
延缓衰老的标准应该是:精力充沛,头脑清晰,健步徐行,谈吐自如,情绪乐观,兴趣横生,视力不减,鹤发童颜,80岁可以工作,90岁可以看书,100岁与顽童游戏,无疾患于身。
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秘方经验(上)

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秘方经验(上)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方经验(上)国医大师秘方验方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立体针等。
Official Account1.升阳益胃饮子方药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苦参15克,升麻15克,黄连10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薏苡仁25克,甘松15克,莪术10克,红豆蔻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白芥子15克,小茴香5克。
功用主治升阳益胃,降浊化瘀。
适用于浅表性胃炎。
李先生实践经验随症加减:①胃脘刺痛不止:加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紫菀20克。
(2)呃逆:加柿蒂15克,扁豆20克,陈皮15克。
③呕吐:加藿香15克,紫苏15克,半夏15克。
④胃脘灼热,口吐苦水:加枇把叶20克,连翘20克,射干15克。
⑤咽梗呃逆,气闷膻中:加桔梗20克,昆布20克。
⑥经久便秘:加火麻仁10克,炒杏仁15克,郁李仁10克。
⑦泄泻:加山药30克,莲肉20克,诃子10克。
⑧两胁下痛:加姜黄15克,有郁金15克。
⑨烦躁不宁:加焦栀10克,豆豉15克,合欢20克。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因此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胃痛的范畴;然而,又因为各种兼夹症的不同,也包含了胃痞、嘈杂、呕吐等病在内。
病机有以下几种:①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客于胃腑,皆可导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尤其是寒邪客于胃腑,或者过服寒凉,导致寒凝气滞胃痛。
②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气壅滞,导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如过饥过饱,或者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及脾胃,导致气机壅滞。
③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
④久病素虚诸劳: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导致脾胃失养,不荣则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哮喘药方和病例
一,中医对哮喘病因病机认识
哮喘首次出现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认为哮喘“专主于痰”,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难经·四十难》曰:“形寒饮冷则伤肺”,而《景岳全书·喘促》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作者,名曰哮喘”,《证治汇补·哮病》曰:“哮即痰喘之而常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中医先贤对哮证的论述颇多,综上可认为伏痰为哮病之宿根,由于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肃降失常、气道挛急,喉中哮鸣有声。
二,中医对哮喘治疗的认识
仲景首创哮喘病的治疗原则,针对哮喘病病发部位在肺,而肺系疾病每与痰饮有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
根据统计:仲景辨治肺系疾病设方22首,均与痰饮所致有关。
其中射干麻黄汤被后人称为治哮之祖方。
另外有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越裨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均以麻黄为主药设方治疗。
朱震亨《丹溪心法》指出哮喘病“专主于痰”,其治法概括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为急”,成为后世
医家一直尊崇之治疗大法。
叶天士治喘提出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纲领。
《医宗金鉴》将哮病分寒热虚实四类,主张按外寒伤肺、饮停、火郁、痰盛、气虚、肾气虚寒立方。
在方药方面,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泻肺散、喘息方、橘皮汤、厚朴汤等对症治方的记载。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设“紫金丹”,以砒剂专制哮喘,除“肺窍中积有冷痰”。
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总结哮病之冶:“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身无热无外邪,消痰理气为主,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小半夏汤;伏痰留饮,结成巢臼,控涎丹、滚痰丸,量情选用”,以此法治哮喘属实证者。
李士材《医宗必读喘》认为哮病其因甚多,然总不外乎痰火内郁,风寒束于外,主张用苏子、枳壳、桔梗、防风、半夏、瓜蒌、茯苓、甘草一方统之,冬加麻黄,夏加石膏,寒加生姜。
哮喘的典型三大症状是
一、咳嗽
关于正常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但关于哮喘病人来说,咳嗽可能会是发作的前兆。
哮喘发作前多为刺激性干咳,发作时咳嗽反而有所减轻,经常喘息是此病的主要症状,发作趋于减轻时咳痰较多,若没有合并感染,常为无色或白色半透明粘痰,质韧,偶尔呈米饭粒状或粘液柱状。
二、喘息
这是哮喘发作比较常见的一个病症,病人在哮喘发生时,会发觉发作性喘息,伴哮鸣声,呼吸气短。
这种症状多是在夜间,或是在凌晨发作,短者发现数分钟,长者持续数小时乃至数天
三、胸闷
当哮喘病人发生胸闷的情况时,就意味着可能会有哮喘的发生。
因为在哮喘在患发的时候,病人会感觉吸入的空气不够用,严重的会有窒息感
哮喘有哪些危害
1、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据统计,大约有一半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引起哮喘,应努力改善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气道分泌物,以减少感染。
2、死亡
哮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死亡是哮喘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它通常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一旦突然死亡常常拯救太晚了。
3、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由于哮喘,缺氧,摄入不足,脱水,心脏,肝脏,尤其是呼吸和肾功能不全,经常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4、呼吸骤停和呼吸衰竭严重哮喘
通风不足,感染和药物的使用,气胸,肺不张和肺水肿,是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
5、气胸、纵隔气肿
因为在肺泡气哮喘潴留,肺泡气,肺内压力明显增加,慢性哮喘有并发肺气肿是能导致肺大疱破裂,导致气胸和纵隔气肿甚至。
6、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严重缺氧,酸碱失衡,严重感染,胃肠道出血和药物的副作用,严重的哮喘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病例:
初诊:洪某,男,25岁。
以“咳喘,胸闷,气短反复发作半年余”为主诉。
患者于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喘促,感冒病愈后仍时有发作咳嗽,伴胸闷气短,于医大做肺CT检查未见异常征象,查过敏源示霉菌及花粉过敏,被诊断为:“气道高反应”,予抗过敏、缓解支气管痉挛等药物治疗,症状暂时得以缓解,然发作日渐频繁,故于2004年3月17日来诊。
症见:咳嗽微喘,咯痰,痰黏色白,量不多,
伴胸闷,气短,汗出,面赤,鼻煽,二便正常。
查:痛苦面容,面微赤,呼吸略促。
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患者感冒风寒后,邪袭于肺,肺失宣肃,水液聚而为痰,随气逆而发为咳;胸阳被寒所遏,阳气不振,痰饮不化,留于膜原之上,每遇外感而牵动伏饮,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致肺气郁闭故见胸闷、喘息、气短之征;咳喘耗伤肺津,久而肺燥,故痰黏量少;肺气不得宣发,故见面红,鼻煽,迫津外泄,则见汗出。
舌红示内有郁热,薄白苔示病邪尚浅,脉弦滑主痰气郁结。
中医诊断:咳嗽,肺气郁闭证。
治则:开郁降气,化痰平喘。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药用:枇杷叶15g,白前15g,瓜蒌20 g,薤白15g,桃仁15g,黄连10g,甘草10g,杏仁10g。
加白酒一盅,6剂水煎服。
嘱避免去公共场所及密闭的房间,经常通风,忌生冷海鲜,调情志,勿过劳。
二诊:患者自觉憋闷感好一些,时有咳嗽,痰量减少,色白,睡眠欠佳。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患者咳喘之症已有改善,然顽痰难化,郁热难除,热扰心神,则夜卧不安。
故治疗应加强清肺化痰之力。
治以清热化痰,行气解郁之法。
使痰火得清,痰饮得化,痰气得降,痰郁得解。
加用苏子、白芥子降气化痰,海藻软坚散结,通行水
气,桑白皮清肺卫气分之热邪,诸药散郁行气化痰,药不同而功效同出一辙。
治以清热化痰、行气解郁之法,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药用:瓜蒌25g,半夏15g,薤白15g,黄连15g,桃仁15g,茯苓20g,桑白皮20g,海藻(单包)20g,苏子15g,白芥子15 g,酸枣仁20g。
6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精神焕发,一如常人,偶咳,无喘促、气短、胸闷等症。
遂嘱其按上方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铲除余邪。
痰遇温则行,得气则运,瓜蒌理气宽胸,涤痰散解;薤白温通滑利,行气解郁;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共奏通阳散结、行气去痰之功。
枇杷叶性苦微寒,清肺化痰,降逆止咳,白前辛苦微温,降气化痰,二药寒温相佐,取其降气之功;黄连清上焦肺热,桃仁、杏仁润肺止咳平喘,且桃仁兼有活血通瘀之能,更可助血行气畅,有利于肺气宣降条达。
甘草益气补中,去痰止咳,兼具调和诸药之性,使寒温调,气血调,缓急而平息。
全方药味不多,然化痰行气之药味正中其要,直达病所,方小而功效,实取决于辨证之精准,药味选用之优良。
方取得事半功倍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