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领袖》word版
英国劳动党

英国工党英国国徽
英国工党旧党章
英国工党旧主席麦唐纳
托尼· 布莱尔 托尼· 布莱尔(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生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 中产阶级家庭。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84年成为大律师,1994 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封为枢密院的一名官员。自1994年起任工党党魁,1997年 至2007年曾同时任英国首相。在2007年卸任党魁、首相以及下议院的英格兰东北 部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选区议员,另外又获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为中东 问题特使。托尼· 布莱尔是工党历史上在任最长的英国首相,也是该党唯一一位 带领工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的首相。布莱尔现工作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 任职哈萨克斯坦总统助理。
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 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 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 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 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
5) In 1899 the Trades Union Congress summoned a conference of all working class organizations---the “Labor Representation Committee”(工人代表委员会)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1900 which be called simply the Labor Party; 6) In 1924, the Labor Party had become strong enough to control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formed the first Labor government under the Prime Minister Ramsay MacDonald.(麦唐纳)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

过了以列宁提纲为基础的决议。
代表大会非常注意共产党争取和领导劳动群众的问题,它谴责了左倾学理主义,通过了《共产党和议会斗争》、《工会运动、工厂委员会和第三国际》等决议。
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的决议指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武器;共产党的作用在工人阶级夺得政权以后不但没有缩小,相反还无比地增大了。
代表大会通过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这一文件对于在革命纲领基础上巩固共产党和防止机会主义的和中派的政党钻入共产国际具有重大的作用。
代表大会还批准了共产国际的章程,通过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和一系列号召书。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奠定了共产国际的纲领的、策略的和组织的基础,对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意义。
——205。
[116]《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家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日报),1785年1月1日在伦敦创刊。
原名《每日天下纪闻》,1788年1月改称《泰晤士报》。
——211。
[117]《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部通报》(《ВестникНародноГоКомиссариатапоИностраннымДеламРСФСР》)是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部的机关刊物,1919年6月20日—1922年6月在莫斯科出版。
格·瓦·契切林、米·尼·波克罗夫斯基、费·阿·罗特施坦等参加过该刊的工作。
——211。
[118]指在革命群众压力下退出了伯尔尼国际的各国中派社会党正在筹建的国际组织。
这一组织在1921年2月22—27日举行的维也纳代表会议上成立,通称第二半国际或维也纳国际,正式名称是国际社会党联合会。
参加这一组织的有英国独立工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等10多个中派社会党以及俄国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弗·阿德勒任总书记。
成立第二半国际的真正目的是阻碍广大群众转向共产国际。
英国工党新领袖托尼·布莱尔综述

英国工党新领袖托尼·布莱尔*英国工党新领袖托尼·布莱尔* 【作者】胡宁今年是英国工党自告别白厅15年以来政治形势最佳的一年。
在5月5日和6月12日举行的英国地方议会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中,工党梅开两度,大败保守党,致使首相梅杰几次面临领导危机。
然而正当工党行情看好之际,其领导约翰·史密斯猝然病逝。
工党痛失舵手,陷入群龙无首状态,其间有舆论认为工党会出现分裂而断送大好前程。
然史密斯去逝已半年有余,工党不仅未分崩离析,反而士气高昂,在各项民意测验中频频领先保守党。
史密斯的后继者托尼·布莱尔更是一马当先,众望所归。
作为影子内阁内政大臣,他在7月21日工党议员、工党党员和工会会员的投票选举中,分别赢得61%、58%和52%的选票,击败竞争对手副领袖玛格丽特·贝克特和就业事务发言人约翰·普雷斯科特,当选为工党新领袖。
托尼·布莱尔现年41岁,是英国工党最年轻、历届领袖中得票率最高的一位,也是英国历史上主要政党领袖支持率最高的一位。
他的当选在英国政坛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
英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前财政大臣和国务大臣罗依·詹金斯称他为继休·盖茨克尔以来工党最有影响的领导人。
出身中产阶级的现代化派 1953年5月6日,托尼·布莱尔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
母亲早年病逝,父亲利奥·布莱尔最初是格拉斯哥一家公司的职员。
二战时参军,获少校军衔。
利奥曾就读爱丁堡大学,获法律博士学位,是一位精明强干,颇有政治抱负的律师。
不幸的是布莱尔10岁那年,一场重病结束了他的政治和律师生涯。
此后,他便将自己未酬的抱负寄托在3个孩子身上,尤其对二子托尼·布莱尔寄于厚望。
布莱尔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受过典型的英国式教育,曾就读爱丁堡唯一的私立学校,13岁时获奖学金进入爱丁堡的费蒂斯公学。
在学校,布莱尔兴趣广泛,尤热衷于表演和辩论,对严厉的学纪校规不以为然,校长和舍监对他的评语是:“聪明、优秀,就是不愿意遵守规定”。
高中政治2.1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示范教案(新人教版08版选修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光荣革命〞与英王的保留1.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什么?2.英国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名义地位和实质地位〕?二、英王的现代职能与危机1.英国国王的主要作用?2.英国王室遇到哪些麻烦和挑战?3.决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原因?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国君主立宪制?能力目标1、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国政体产生的原因2、能够区分英国政体的特点,认识其本质情感目标通过对英国政体的产生、运行特点的分析,体验社会主义某某集中制的优点与不足,增强责任感、民族信心力【教学重难点】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性质。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情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英国首相布朗举行会谈。
双方一致表示,愿采取更为积极的举措,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问题:(1)布朗是以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的身份访华的?〔2〕同样是西方国家,为什么英国不像美国、法国那样有一个选举出来的总统,而是保留着国王?〔3〕英国国王是集所有国家权力于一身的君主吗学生:探究英国的政体〔引入新课〕【探究学习】教师:出示问题情景按照你的理解,英国国王在国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问题:英国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英国为什么会保留国王?国王在英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探究【了解英国的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①革命开始于1640-1642年议会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②1642-1649内战期间。
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溃王党军。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了某某国。
④某某国成立后,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遭到人民反抗。
⑤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
丘吉尔英文演讲稿

丘吉尔英文演讲稿篇一:丘吉尔英语演讲稿:就职演说(中英对照)1940年5月8日,由于前首相张伯伦遭到不信任质疑动议,被迫辞职。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
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正文:On Friday evening last I received from His Majesty the mission to form a new administration.上星期五晚上,我奉陛下之命,组织新的一届政府。
It was the evident will of Parliament and the nation that this should be conceived on the broadest possible basis and that it should include all parties.按国会和国民的意愿,新政府显然应该考虑建立在尽可能广泛的基础上,应该兼容所有的党派。
I have already complete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of this task. A war cabinet has been formed of five members, representing, with the Labor, Opposition and Liberals, the unity of the nation.我已经完成了这项任务的最主要的部分。
战时内阁已由五人组成,包括工党、反对党和自由党,这体现了举国团结一致。
英国政党政治“新共识”与英欧关系走向

党政府在落实这些政策时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之疫 务、家庭社区等问题。[3]
情对公共财政的冲击,生活成本危机不断加剧,其解决
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受到质疑。此外,约翰逊政府因腐 政治动荡下“苏纳克—斯塔默共识”初现
败丑闻打击,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维护“脱欧”的
纯洁性和在对华、对俄政策上采取强硬立场成为获取右
政党政治和理论思潮 Party Politics and Theoretical Thoughts
英国政党政治“新共识”与英欧关系走向
王展鹏
【内容提要】后“脱欧”时代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经历了渐进式寻求再平衡的阶段,而 2022 年英国政局动荡引 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英国首相苏纳克在内外政策上出现务实转向,工党则采取相对谨慎的立场应对变局,英国政治 中“苏纳克—斯塔默共识”的端倪初现。当前,英欧接近、妥协、合作的态势有所加强,达成了关于北爱尔兰贸易 问题的“温莎框架”协议,在政治安全合作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一政策变化仍呈现出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特征。 英国对欧政策与英国政党政治变化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苏纳克—斯塔默共识”的实效性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第一,保守党延续了“脱欧”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优 先、民粹化的思维定式,未能有效回应后“脱欧”时代 国家治理的紧迫问题。英国政治文化具有保守主义、实 用主义传统,关注政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简单遵循基于 适当性的逻辑。但“脱欧”后,保守党政府受制于党内 右翼强硬“脱欧”派从而背离了这一传统。面对生活成 本危机等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保守党政府应对危机的 政策左右摇摆、无所作为。约翰逊政府提出的加强社会 福利、“拉动地区平衡计划”等宏大愿景并未得到落实, 表现出领导力和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党内矛盾公开化。 英国在执行“脱欧”协议和《贸易与合作协定》等问题上, 不断强化对抗立场,不惜违背国际条约义务,加大了与 欧盟陷入贸易战的风险,放大了“脱欧”的负面效应。
坚持实用主义路线的英国工党——工党保持大党地位的历史经验

百年大党的兴盛之路Hundred-Year Political Parties: Reasons of Prosperity英国工党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阵营中一个特点鲜明、政治地位相对稳定的政党。
从20世纪20年代超越英国传统大党自由党、成为与保守党抗衡的英国两大政党之一以来,它在国内选举中一直保持了这一地位。
[1]期间,除二战期间参与战时内阁以外,工党先后执政33年。
百年来,工党虽经历起伏,并多次陷入政治危机,但终能走出困境,长期保持在英国两党政治中的大党地位。
回顾工党的历史经验,实用主义的路线一直主导了党的政治战略,这也是它保持其政治地位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
以选举政治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路线主导了工党发展历程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早期都曾经历过一个激进的、带有革命倾向的时代,后来才逐步走向以选举政治为中心的改良道路不同,英国工党自始就是一个以议会政治为中心的政府参与型政党。
在工党整个百年历史中,选举政治是其发展演变的最重要动力。
英国工党始于1900年2月在伦敦成立的劳工代表委员会(LRC)。
坚持实用主义路线的英国工党——工党保持大党地位的历史经验■ 林德山/文它是工会及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团体如独立工党、费边社等联合的产物,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议会中建立一个单一的工人代表集团,其活动主要是资助工人的候选人参与议会选举。
1906年劳工代表委员会在议会中赢得29个席位,该集团正式命名为“工党”。
不过,当时的工党还算不上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只是一个议会压力集团。
最初它只有集体会员组织,没有个人党员,既缺乏选举基础,也没有能够体现自己独立政治立场的党纲党章。
政治上它主要是通过在竞选运动中和在议会中与激进的自由党合作,推进一些有利于工人及工会组织地位改善的立法。
1918年工党有了自己的党纲党章,尤其是党章第四条关于“共同所有权”的表述被视为工党明确的“社会主义承诺”的表示,工党也由此真正走上了独立的发展之路。
英国政党制度——工党

5、1932年独立工党退出,工党不得不改变纲领和更换领导人 员。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间,工党同英国共产党和独立工党 建立联合阵线,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威胁和国内反动势力。
7、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党支持政府进行战争,于 1940年加入战时联合政府。 8、1945~1951年,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 C.R.艾德礼组成第3届工党政府,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反对 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但被迫承认印度、缅甸 等国独立。在国内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用对资产阶级提供 补偿的办法将英格兰银行和一系列企业部门国有化,改革社会 保险、卫生保健等项制度。
我正式接受这一提名接受它所赋予的责任以及为英国人民服务的机二起源和历史英国工党于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
工党 一、简介
1、成立时间:1900年2月27日 2、总部地址:旧皇后街16号,伦敦,SW1H9HP 3、政治信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4、政治路线:中间偏左 5、国际联系:社会党国际 6、象征颜色:红色 7、现任领袖: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
9、第3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工党内部发生了长时间的思想斗 争,以H.盖茨克尔为代表的右翼要求修改党章中有关生产、 分配和交换手段公有的条文,放弃国有化政策,左翼则主张 实行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经济政策。H.威尔逊领导的 第4届工党政府和威尔逊与J.卡拉汉领导的第5届工党政府采 纳了混合经济的概念;所奉行的国内政策同保守党的国内政 策的区别已越来越小。第5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党内主张国有 化的左派与主张混合经济的温和派之间的斗争尖锐化。 10、1981年3月温和派退出工党另组英国社会民主党,工党又 一次出现分裂。 11、1997年~2010年组织了连续四届内阁,成为了工党连续执 政时间最长的一次。 12、2010年5月英国下议院选举失败,英国工党重新成为在野 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肖像 上任日期 离任日期 领导时间 出生和死亡日期
1 基卡·哈迪
1906 年 2 1908 年 1 1 年 11 个 1856 年 8 月 15 日 月 17 日 月 22 日 月又 5 天 -1915 年 9 月 26 日
2 亚瑟·亨德森
1908 年 1 1910 年 2 2 年 3 周又 1863 年 9 月 13 日
月 22 日 月 14 日 2 天
-1935 年 10 月 20 日
3
乔治·尼 诰·巴恩斯
60px
1910 年 2 1911 年 2 11 个月 3 1859 年 1 月 2 日 月 14 日 月 6 日 周又 2 天 1940 年 4 月 21 日
4
詹姆斯·拉姆 齐·麦克唐纳
1911 年 2 月6日
1914 年 8 月5日
3年 又4 天
5 个月 周2
1866 1937
年 年
10 11
月 12 日月9日
5 亚瑟·亨德森
1914 年 8 月5日
1917 年 10 月 24 日
3年 又2 天
2 个月 周5
1863 年 9 月 13 日 –1935 年 10 月 20 日
6 威廉·亚当森
1917 年 10 1921 年 2 3 年 3 个月 1863 年 4 月 2 日月 24 日 月 14 日 又 3 周 1936 年 2 月 23 日
7
约翰·罗伯 特·西里斯
60px
1921 年 2 1922 年 11 1 年 9 个月 1869 年 3 月 27 日 月 14 日 月 21 日 又 1 周 1949 年 10 月 23 日
8
詹姆斯·拉姆 齐·麦克唐纳
1922 年 11 1931 年 9 月 21 日 月 1 日
8年 又1 天
9 个月 周4
1866 1937
年 年
10 11
月 12 日月9日
1/1
9 亚瑟·亨德森
1931 年 9 月1日
1932 年 10 月 25 日
1年 又3 天
1 个月 周3
1863 年 9 月 13 日 –1935 年 10 月 20 日
10
乔治·兰斯伯 里
60px
1932 年 10 月 25 日
1935 年 月8日
10
2 年 11 个 月又 1 周 6 天
1859 年 2 月 21 日 1940 年 5 月 7 日
-
1/1
克莱门 11 特·艾德
礼
12
晓治·盖 茨克
12 (代 理)
乔治·布 朗
60px
哈罗 13 德·威尔
逊[4]
1935 年 10 1955 年 12 20 年 2 个 1883 年 1 月 3 日 月 8 日 月 14 日 月又 6 天 1967 年 10 月 8 日
1955 年 12 月 14 日
1963 年 1 月 18 日
7 年 1 个月 又4天
1906 1963
[2]
年 年
4 1
月9日 月 18 日
1963 年 1 月 1963 年 2
18 日[3]
月 14 日
3
周又
6
天
1914 1985
年 年
9月2日 6月2日
-
1963 年 2 月 1976 年 4
14 日
月5日
13 年 1 个 月又 3 周 1 天
1916 1995
年 年
3 月 11 日5 月 24 日
詹姆 14 斯·卡拉
汉
15
迈克 尔·富特
60px
1976 5日
年
4
月
1980 年 月3日
11
4 年 6 个月 又4周1 天
1912 年 3 月 27 日 - 2005 年 3 月 26 日
1980 年 11 月3日
1983 年 月2日
10
2 年 10 个 月又 4 周 1 天
1913 年 7 - 2010 年
月 23 日 3月3日
16
尼尔·基 诺克
1983 年 10 月2日
1992 年 7 月 18 日
8 年 9 个月 又2周2 天
1942 -
年
3
月
28
日
17
约翰·史 密斯
60px
17 (代 贝嘉晴 理)
1992 年 7 月 1994 年 5
18 日
月 12 日
1 年 9 个月 1938 年 9 月 13 日-
又 3 周 3 1994 年 5 月 12 日
天
[5]
1994 年 5 月 1994 年 7 2 个月又 1 1943 年 1 月 15 日
12 日
月 21 日 周 2 天 -
18
托尼·布 莱尔
1994 年 7 月 2007 年 6 21 日[6][7][8] 月 24 日
12 年 月又
11 个 3天
1953
年
5
月
6
日
-
19
戈登·布 朗
19 哈丽 (代 特·哈曼
2007 年 6 月 2010 年 5 2 年 10 个 1951 年 2 月 20 日
24 日
月 10 日 月又 17 天 -
2010 年 5 月 2010 年 9
11 日
月 25 日
4 个月又 周1天
2
1950
年
7
月
30
日-
理)
20 文立彬
2010 年 9 月 25 日 至今 1969 年 12 月 24 日—
[编辑] 自 1922 年以来的工党副领袖
肖像
1
约翰·罗伯特·克莱恩 斯
60px
威廉·格雷厄 2 (与约翰·罗伯特·克
莱恩斯共同在任)
任期 1922 年-1932 年
1931 年-1932 年
出生和死亡日期 1869 年 3 月 27 日 1949 年 10 月 23 日
1887 年 7 月 29 日 1932 年 1 月 8 日
3 克莱门特·艾德礼
1932 年-1935 年
1883 年 1 月 3 日 1967 年 10 月 8 日
4 阿瑟·格林伍德 5 赫伯特·莫里森 6 吉姆·格里菲思
7 安奈林·贝文
8 乔治·布朗 9 罗伊·詹金斯 10 爱德华·肖特 11 迈克尔·富特 12 丹尼斯·希利
1935 年-1945 年 1945 年-1955 年 1955 年-1959 年
1880 年 2 月 8 日 1954 年 6 月 9 日
1888 年 1 月 3 日 1965 年 3 月 6 日
1890 年 9 月 19 日 1975 年 8 月 7 日
1959 年-1960 年 日 (于任内过世)
7
月
6
1897 1960
年 年
11 月 15 日 7月6日
-
1960 年-1970 年 6 月 18 日 (失去议席)
1914 年 9 月 2 日 1985 年 6 月 2 日
-
1970 年 6 月 19 日 1920 年 11 月 11 日 -1972 年 4 月 7 日 2003 年 1 月 5 日
1972 年 4 月至 1976 年
1912 年 12 月 17 日 -
1976 年-1980 10 日 (当选党魁)
年
11
月
1913 2010
年 年
7 3
月 月
23 日 3日
-
1980 年 11 月 4 日 -1983 年 6 月 11 日
1917 年 8 月 30 日 -
13 罗伊·哈特斯利
14
玛格丽特·贝克 特
15
约翰·普雷斯科 特
16 哈丽特·哈曼
1983 年 6 月 11 日- 1992 年 4 月 1932 年 12 月 28 日
11 日
-
1992 年 4 月 11 日-1994 年 5 月
12 日
1943 年 1 月 15 日
(约翰·史密斯死后代理党魁职 -
务)
1994 年 7 月 21 日- 2007 年 6 月 1938 年 5 月 31 日
24 日
-
2007 年 6 月 24 日-至今
1950 年 7 月 30 日 -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 评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