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家李渔是谁

合集下载

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

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

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

下面是为你搜集戏曲家李渔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

李渔自幼聪敏好学,因此世人称呼他为“李十郎”。

李渔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很多清史中都有提及李渔,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是浙江金华人士。

李渔在明末清初年间活跃,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

《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都是李渔的代表作。

李渔在一个富裕家庭出生,因为李渔祖辈多年从商,所以李渔的家境十分优渥。

李渔出生后,便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等到青年时期的李渔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后,他便萌发了“人间大隐”的想法。

公元1666年,李渔组建了戏班,并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李渔的戏班深受达官显贵的追捧,所以李渔也成为当时的名人。

公元1667年前后几年,是李渔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个阶段,一是因为戏班获得了各地人民的认可,二是因为他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巅峰时刻。

其中,代表作品《闲情偶寄》就是李渔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672年、1673年,随着乔二姬、王二姬两位台柱的离世,李渔的戏班日益凋敝。

没有了生活来源,李渔的生活陷入困境,此后李渔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李渔还到处借贷为生。

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困交加中悲凉去世,终年70岁。

李渔戏剧著作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等美誉。

《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都是李渔戏剧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奈何天》、《比目鱼》等又被统称为《十种曲》。

《十种曲》作为李渔戏剧著作,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李渔来说,《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他前期重视戏曲,轻视戏剧的局面。

为了表现出戏剧的演出效果,李渔在戏剧著作中,添加了宾白创作。

李渔

李渔

李渔是由明入清的作家和 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批 评理论主要表现在戏曲创 作理论上。他的戏曲理论 主要体现在《闲情偶记》 和《词曲部》上。他主张 的戏曲理论主要有:一· 关 于“立主脑”。二关于 “密针线”。三关于“审 虚实”。四关于戏曲人物 的塑造
一.立主脑
所谓“立主脑”,他说:“古人 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 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 名称)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 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 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 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 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 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 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 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四关于戏曲人物的 塑造
李渔在论述戏曲人物塑 造时,认识到要使人物 有典型性,就要把此类 人物所应有的特殊性格 都集中到一人身上。这 就接触到了人物性格塑 造的典型化问题。

09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张蕾 090114142
三,审虚实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还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 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 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 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 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 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 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 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 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 够。
二.密针线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设有“密针线”一 节。所谓“密针线”。根据李渔的论述, 一部作品,不仅有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 还有众多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它们与中 心人物和中心情节共同构成一部传奇的整 体,之间要互相关联、互相照应,不能前 后、彼此抵牾矛盾。这就要求戏剧家在创 作中要通盘考虑、精心结构布局。这就是 他所说的“密针线”。李渔还认为,一部 传奇戏曲,不应有太多的人物、过多纷繁 的头绪、过多的枝蔓,而应该突出主线。

清8226李渔《闲情偶寄8226饮馔部》

清8226李渔《闲情偶寄8226饮馔部》

清8226 李渔《闲情偶寄8226 饮馔部》李渔(1611~1679年),清代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

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10种、小说《十二楼》等15篇和《闲情偶寄》等多种著作。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

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

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

《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

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中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

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党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蔬食第一……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草衣木食①,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②。

是犹作羲皇之民③,鼓唐虞之腹④,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注释】①草衣木食:以草为衣,以木为食。

②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羊,代表肉食。

全句意为:不使腹中蔬菜受肉腥践踏。

③羲皇:即伏羲氏,古传说中“三皇”之一。

④唐虞:即唐尧、虞舜,皆为古传说中的“五帝”。

笋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

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1. 引言1.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诗人、戏曲家,他在戏曲美学思想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剧本创作的理论,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从他的基本观点、剧本创作要求、人物塑造理论、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及情节构思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揭示他在戏曲创作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李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更对戏曲创作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戏曲文化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正文2.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李渔认为戏曲作品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他认为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应当兼顾传统和现代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

李渔强调戏曲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李渔认为戏曲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引发观众对世界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本,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强调戏曲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观点对于戏曲剧本创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2 李渔对剧本创作的要求李渔认为剧本的结构应当严谨完整,情节紧凑连贯。

他强调剧本应当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严谨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中能够引起情节的紧张和悬念,从而增加戏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李渔强调剧本的语言应当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和韵味。

笠翁对韵三江全文解释

笠翁对韵三江全文解释

笠翁对韵三江全文解释笠翁对韵三江全文解释:《笠翁对韵》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李渔的人写的。

作者李渔,号笠翁。

他是一个戏曲家,但并不是一个戏剧家。

他从小爱好读书,可是对戏剧没有兴趣,于是改行学写作。

在50岁的时候,他完成了一部对联的著作,因为这部书用两句话分别作为上下句,像一首诗,所以起名叫《笠翁对韵》。

这部书很受读者欢迎,先后被翻印过20多次。

后来,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演出,也十分流行。

笠翁对韵三江全文解释:说到这本书,要讲到“三江”,就是“江东”、“江西”、“江南”。

第一章讲“江东”,“三国吴孙权在江东,特建安宁。

”孙权称帝后,统治的地方只有一江之隔,可谓近水楼台。

有一年,他登上当地著名的凌歊山(又称姑苏山),召集文武官员和各地大儒,询问治理国家的大计,并发布了一道命令:“我身体很不舒服,病得很重,恐怕不久于人世。

现在我决定将帝位传给弟弟孙和,请你们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做我的继承人。

”众臣齐声答应:“万岁!”他高兴地说:“江东的百姓现在能够安居乐业,都是托你们的福啊!”接着他命令把自己住的地方取名为“江东”。

一直流传至今。

江西即江西抚州,东汉安帝元初五年( 118年)设临汝县,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汝南县东北旧汝水之滨,为纪念其父曹嵩而改称“曹嵩县”。

后人认为曹嵩是江西抚州人,故江西[gPARAGRAPH3]郡以此为首。

对韵是把若干个句子连缀成一首七言绝句,例如第一篇“江东”,是“天上星辰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这里天上的星辰都拱卫着北斗星,所以这个“星”字就是“心”字。

星在哪里呢?在天上,它永远向着北斗星,不论怎样动,总是朝着北斗星转的,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拱”字。

星在天上不动,是因为天气寒冷;水在地面流动,是因为地面气温比较低。

所以用“朝”字,意思就很明白了。

江西是东汉安帝时设立的,但不是因为东汉王朝的祖籍在江西。

《后汉书》卷五《李通传》中记载了李通和尚劝谏汉安帝勿建宫室,保持俭朴风尚的故事。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首先在江西地区传播开来。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李渔,明代著名戏曲家,是小说《世说新语》的作者之一。

他写过多部戏剧作品,其中被称为“李渔四大悲剧”的《汉宫秋》、《牡丹亭》、《南柯记》、《长生殿》至今脍炙人口。

这些戏剧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但现实中,李渔并不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更是一位善于商业化的戏曲家。

首先,李渔的戏剧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大获成功,也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精通商业,懂得如何利用市场和观众需求,而他的戏剧作品正是产生于需求,是深入观察市场的结果。

李渔的戏剧作品既具有高雅的文学性,又具有流行的娱乐性,能够迎合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吸引了广大观众,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其次,李渔在推广戏剧上也有独特的商业手段。

他非常了解市场和观众,知道如何扩大观众群体和提高关注度。

他不仅写作优秀的戏剧作品,还善于宣传和推广。

比如,在上演《南柯记》时,他在戏剧前发布了广告,让观众提前了解剧情和演员阵容,同时他还与唐谷进行合作,一同推广戏剧作品,增加戏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他的带领下,戏剧从文艺工作者的专属领域,逐渐走向了广大群众,成为时尚和流行文化的代表。

最后,李渔还有一种深刻的商业意识,他意识到自己的戏剧作品不仅是文艺作品,也是文化遗产,因此他为自己建立了品牌,保护了自己创作作品的权益。

比如,在《牡丹亭》的制作中,他将自己的名字作为制作人,以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他还在写作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融入了戏剧中,增加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李渔商业化戏剧体现在多个方面。

他懂得如何利用市场和观众需求,给观众提供优质的戏剧作品;他善于推广戏剧,扩大了戏剧的观众群体和知名度;他还意识到自己创作作品的价值和权益,保护了自己作品的品牌价值。

可以说,李渔的戏剧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代表作品,更是商业的典范,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和商业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朝晚期的戏曲家和评论家,他对戏曲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创作剧本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解读。

李渔提出了“诚意”和“趣味”的原则。

他认为,剧本创作应以诚意为基础,即剧作家要有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创作动机,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剧本。

李渔主张在创作中融入趣味元素,使剧本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他认为,趣味是剧本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诚意和趣味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剧本。

李渔注重“情节”的构建。

他认为,好的剧本应具有丰富的情节,包括情感的起伏、冲突的激烈和情节的跌宕起伏等。

他倡导情节要具备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突兀和莫名其妙的情节转折,否则会使观众产生困惑和厌倦。

李渔还提出了情节的合理性原则,即情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社会背景,不可随意安排,以保证整个剧本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李渔还对剧本中的人物刻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主张人物塑造要根据剧本的主题和情节需求,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认为人物的形象要立体、真实,要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李渔还提出了人物的唯一性原则,即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格,不可出现人物替代或重复的现象。

李渔对剧本的语言运用也给予了重要关注。

他认为剧本的语言要符合古代文学美的规范,注重妙语、含蓄和充满艺术感。

他强调剧本语言要避免生硬、粗糙和平淡的表达,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才华和艺术修养。

李渔还主张在语言运用中融入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增强剧本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的剧本创作理论提出了诚意与趣味原则、情节构建原则、人物刻画原则和语言运用原则等,这些原则为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李渔的剧本创作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剧本创作和戏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批评家,他的戏曲美学思想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陶庵梦忆》中,有关戏曲的部分,尤其是他对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解读。

李渔在《陶庵梦忆》中指出,戏曲创作的关键在于情节的设置。

他认为,情节是戏曲的灵魂,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渔强调情节应当合乎逻辑,具有必然性,而不应该是凭空捏造或矫揉造作的。

他提倡戏曲创作者应当注重对情节的推敲和追求,力求达到情理合一,使剧情更加真实可信。

李渔的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力求使剧情更加吸引人、感人至深。

李渔还强调人物塑造在戏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应当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便观众能够一眼辨认出来。

李渔认为,人物的塑造要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要具有情感、动机和行为上的逻辑性。

他鼓励戏曲创作者应当根据剧情需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李渔还对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舞台表现形式应当服务于剧情的需要,而不应该是为了炫技或者迎合观众的好奇心。

李渔提倡舞台表现形式应当符合戏曲的审美特点,既要追求真实感和艺术感,又要兼顾观赏效果。

他强调舞台表现形式要与剧情和人物相协调,以服务于整部戏曲的表现,要求创作者通过对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来增强戏曲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

李渔的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注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加生动有趣、艺术感染力十足。

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中的剧本创作理论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合理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动听动人,注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加生动有趣、艺术感染力十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家李渔是谁
李渔是历史上明代时期著名的戏剧家,艺术家,其著作《闲情偶寄》
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戏
曲家李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李渔的生平简介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
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
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
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
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

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

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

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hellip;… ”
李渔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

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 则绰有余裕。

……托之空言,稍舒蓄积。

”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

晚年的李渔思乡之情日切。

60岁的时候他有一次经富春江逆流而上,回到兰溪故里。

在经过桐庐县严子陵钓台时李渔写下一首词《多丽;过子陵钓台》,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一生。

可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奔波的劳累,李渔再次病倒。

康熙十九年(1680)农历正月十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这位奋斗一生、立志创新的老人与世长辞了。

李渔死后,被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碣:“湖上笠翁之墓”。

李渔的戏曲赏析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其中《词曲部》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演习部》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声容部》中的
《习技》详述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都和戏剧有关。

后人曾把《词曲》、《演习》两部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李笠翁曲话》。

其中从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都一一作了论述,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它比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出一百年。

可以说,它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更比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出两个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导演学。

《闲情偶寄》的后六部主要谈娱乐养生之道和美化生活,内容丰
富,切合实用,同时也为我们全景式地提供了十七世纪中国人们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等,无不涉猎,表现了作者广泛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

这六部的写法,和一般生活知识读物不同,往往结合抒情和说理。

他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他还希望通过草木虫鱼、摄生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有助于规正风俗,警惕人心。

据说此书新出,一位友人借去看,此人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都是这些东西,便觉乏味,把书退回。

李渔得知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

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甘蔗根部最甜,《闲情偶寄》对一般读者来说,也是最后面这六部更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

这位友人如果跳过前两部去阅读,就不会感到乏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