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赏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赏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该小说通过对生命中的爱、性、艺术等主题的深度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迷茫和无意义感。
本文将对这一作品进行赏析。
小说以两位男主人公Tomas和Tereza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同时穿插了其他多个人物的经历。
作者通过对两位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的对比,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意义和自由选择的哲学思考。
作者通过对Tomas和Tereza的描写,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观。
Tomas是一位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拥有自由奔放的性格和对女性的吸引力。
他主张享受肉体的快感,追求自由和个人主义。
而Tereza则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女子,她对爱情和责任有着强烈的需求。
她意识到生活中的种种脆弱和不确定性,并试图通过与Tomas的爱情来寻找一种安全感和寄托。
小说中,作者用轻和重来对比不同的生活态度。
轻的一面代表着自由、享乐和追求快乐,而重的一面则代表着责任、义务和承受之重。
Tomas追求轻,对待感情和性的态度对他而言是随意和自由的,他能够轻易地与各种女性发生关系,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而Tereza则追求重,在她看来,爱情和责任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承担的,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牺牲。
通过对轻与重的对比,作者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边界。
Tomas追求自由和享乐,但他最终发现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无法给予他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享乐的能力,这让他意识到本质上自由并不等同于幸福。
相反,Tereza 通过对爱情和责任的承担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
她在与Tomas的关系中承受了许多困难和痛苦,但最终她在这份爱情中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通过对Tomas和Tereza的爱情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思考自由和责任的平衡。
人们常常倾向于追求自由和享乐,但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描写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的快乐,而是需要在责任和义务中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哲学小说,原名《不能承受的轻》,讲述了主人公托马斯和萨宾娜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如何在人生的选择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读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对人生的意义、自由的选择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轻与重,托马斯和萨宾娜的选择让我对人生的自由和责任有了深的认识。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轻盈”生活,但最终却发现,这种轻盈带来了深深的空虚和痛苦。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的选择和挣扎让我对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深的体会。
尤其是托马斯和萨宾娜,他们的生活哲学和对待爱情的态度,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深的思考。
小说还探讨了历史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昆德拉通过角色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读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布拉格之春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汤玛斯、特蕾莎和萨宾娜之间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爱情、生命、自由的探讨而著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生命的意义和爱情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汤玛斯是一个追求自由和轻松生活的医生,他对爱情持有一种轻松的态度,认为爱情应该是自由而不受束缚的。
他和特蕾莎的爱情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上的,他们之间没有承诺和责任,只有彼此的欢愉和快乐。
然而,当萨宾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之后,汤玛斯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不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在,开始感受到了生命中的重。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即那些我们无法逃避和承受的东西。
爱情、责任、自由、欲望等等,都是生命中的重量,它们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压力和负担。
在小说中,汤玛斯试图逃避这些重量,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因为这些重量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困扰,感到生活的压力和负担。
但是,正是这些重量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它们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没有了这些重量,我们的生命将变得空虚和无趣。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承受这些重量,接受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小说还给我带来了对爱情的新认识。
爱情并不是轻松愉快的,它也是生命中的一种重量。
在爱情中,我们需要承担责任、忍受痛苦、放下自我,这些都是爱情的重量。
但正是这些重量让爱情变得更加珍贵和宝贵,让我们体会到爱情的真正意义。
爱情并不是只有快乐和欢愉,它也包含着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承受。
总的来说,阅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生命中的重量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学会承受和面对。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佳译本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佳译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两位男主角托马斯和塔莉兹娅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的性爱、自由和生命方式的冲突。
这本小说也探讨了爱情、自由、负责任和人性中的复杂关系,成为了二十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一、在翻译方面,如何体现原作精神和语言特点,以及如何呈现作品的文化内涵,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中文译本中,最好能准确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如在小说中,托马斯和塔莉兹娅之间的爱情关系充满了痛苦和苦涩,需要通过情感上的细节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译本中,应该在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上下功夫,让读者感受到原作深邃的思想和感情。
其中,对原文的翻译应当避免简单的转化,而应该尽量保留原作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词汇,特别是涉及到专属文化符号的时候。
除此之外,融入作品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小说中引用了了尤金·奥内根的一句话:“人生有两个重要时刻,“缘分”与“告别””,这是一个十分有文化内涵的引用。
在中文译本中,可以选择保留原文中的引用方式,或者找到一个能够明确而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的文化标志来传达。
另外,因为作品的背景在前苏联共产主义和西方民主国家之间,所以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准确的传达这个背景,并在译本中展示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特别是,在描述主人公面对极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决时,需要通过语言的解释和翻译解释,以便体现出原著的思想。
最后,本书的语言简洁、深入、意境优美,需要翻译者精准地体现出来。
积极采用后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深刻探讨人性,解释社会和政治现象,翻译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审美标准,将作品的风格和美感呈现出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存在与责任的哲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存在与责任的哲思一、介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著名小说。
本书主题围绕着存在哲学和责任问题展开,探讨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生命和自我意义的追求。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部小说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哲学思想。
二、小说概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两个主要人物--图马斯和特蕾莎为中心展开故事。
图马斯是一位背负着道德责任感和守则的医学工作者,而特蕾莎则是一个自由而无拘束的艺术摄影师。
他们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相遇,并试图寻找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三、存在哲学思想解析1.存在与自由:书中揭示了个体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保持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通过图马斯和特蕾莎的对比,作者表达了个体面对社会规范时所面临的选择和自我认同的困境。
2.身份与责任:小说中探讨了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于自身责任的感知。
图马斯过于重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特蕾莎则追求个体自由和放纵,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来探讨每个人在面对责任时如何抉择和应对。
3.爱与性:小说中也涉及到了爱情与性欲之间的关系。
作者引发读者思考性行为与爱情之间是否必然有联系,以及它们对于个体幸福和满足感的影响。
四、思考与启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带给我们一系列哲学上的思考和启示:1.生命是无法承受轻浮和漫不经心对待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存在负起责任。
2.个体存在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在面临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时需要权衡利弊并做出合适选择。
3.自由意志是珍贵且宝贵的,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自由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爱情和性欲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两个方面,需要在个体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
五、结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而著称。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思考生命、责任和自由等问题,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以启发更多关于存在与责任的深入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故事梗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故事梗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高中,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学生。
李明是一个内向而沉默的男孩,总是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他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的课外活动。
有一天,学校举办了一场才艺表演,每个班级都需要派出一名代表参加。
李明的班主任老师希望他能够参加表演,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他,但是李明坚决拒绝了。
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才艺可言,也不愿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一次意外的机会中,李明意外地发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
他发现自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数学难题,而别人都束手无策。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受到认可的感觉,他开始愿意主动与同学合作,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渐渐地,李明发现自己不再孤独,他与同学们建立起了真正的友谊。
他们不再只是认识他聪明的一面,而是逐渐了解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温暖。
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李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信心。
那场才艺表演的日子渐渐临近,李明开始思考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想法。
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跟班级里的同学商量,希望能够与他们一起合作参加表演。
表演当天,李明和他的班级同学们一起登上了舞台。
他们演唱了一首感人的歌曲,让全校的师生们为之感动。
观众们为他们热烈鼓掌,而李明也脱掉了那副厚厚的眼镜,展现出了他自信的笑容。
从那天起,李明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他成为了班级里的活跃分子,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他变得开朗、自信,与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高中时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现。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积极面对,勇敢尝试,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发现自己的光芒。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故事,通过他的经历和内心独白,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责任与选择。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种种问题。
这本小说的结构并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场景和回忆,展示了主人公的人生和思想变化。
作者以一种富有哲理和隐喻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并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关于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主人公托马斯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纠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并最终感到生活的虚无和无聊。
他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质疑一切的价值。
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疑惑,生活的琐碎和重复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追求功名利禄或者享乐,而是要从内心去寻找,去接受自己的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
其次,责任与选择。
在书中,主人公托马斯追求自由和个人意愿的同时,也背负着责任和抉择。
他在情感关系中面临选择和取舍,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生活中做出的决策,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代价和影响。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责任,无论是对家庭、工作,还是对社会。
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最后,时间与记忆。
在书中,时间和记忆成为了重要的主题。
主人公回顾自己的一生,思考着时间和记忆对人的影响。
我们的记忆往往是不可靠的,时间也在不断流逝,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和记忆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刻,用我们的行动和记忆留下痕迹,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生命有时让人无法承受,但正是这种承受让我们成长和进步。
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抉择,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要情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要情节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生命是如此微小而脆弱。
人们常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意味着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常常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然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经历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但又充满希望的一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子,他被称为汤姆。
他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拥有良好的教育和事业的前景。
然而,他感到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对生活的现实感到困惑。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一个女子,名叫丽莎。
丽莎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她对生活充满热情,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随着汤姆和丽莎的相识和相知,他们的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汤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他认识到,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
在汤姆和丽莎的生活中,他们经历了许多困境和磨难,但他们没有放弃。
相反,他们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努力,逐渐克服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生命的强大和无限可能性。
除了汤姆和丽莎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角色,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和成长经历。
通过这些角色的描绘,作者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人都经历着各自的困境和挑战,但他们通过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紧凑而有层次感。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故事的世界中。
他用文字创造出了一个个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为主题,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积极地应对,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在逆境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介······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
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
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
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
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
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
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
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
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
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
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本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人物形象分析:特蕾莎特蕾莎是昆德拉笔下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女性形象。
在作者男性话语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传统女性的一般特点,即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
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更是无力的作为。
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
她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与追求者,在托马斯看来,她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这篮子顺水而下却恰恰被托马斯拾起,在对他付出无私的爱后,对他的背叛更是近乎畸形意识的成全,一路上她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特蕾莎对卡列宁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这种爱别无所求。
但她对托马斯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度,只是她能忍受一般人无法忍受的,这或许与她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没有获得过感情的纯粹。
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而她却偏偏爱上了生命中“轻”大大多于“重”的托马斯,最后她也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重”跑到工程师那里,让“重”变成了“轻”。
但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
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托马斯托马斯是书中唯一的男主人公,但是他的存在意义却是通过特蕾莎和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现出来的。
首先作者便从尼采的“永恒轮回”导入,“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这句话在这部书中有着统领作用。
托马斯标榜着自己特定的一套爱情理念,即没有感情投入的人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所以他给了自己自由的空间,为他的肉体的放纵提供了可靠的理由。
这就是他存在的最轻之处。
他所一直奉行的“性友谊”原则让他心安理得的在不同女人之间周旋。
他的生命之轻不是对自我生活的放纵,而是在放纵的过程中无法掩饰的空虚。
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多少,别人也不会向他索要。
但是最终压倒他的却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生活经历,作者把叙述中心放在了托马斯身上。
他就是在小说规定的生存情境下,选择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的意义,自己生命中认为具有分量的东西。
同时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生命之重的体验:每一次生命的过程都不可重复,也无可排练,走完了,就是一个无法更改的定格,因此每一次的选择就承担着十分沉重的分量,意义重大并可能影响人一生的顺利或坎坷,幸福或痛苦。
托马斯的人生选择——和特蕾莎结婚,选择会捷克,选择乡下生活等等都体现了作者意义中的生命之重。
在小说中托马斯以自己的生命的社会价值,即光明的事业前景,换取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意义——那个在他灵魂深处始终让他牵挂,唯一伴随他终身的特蕾莎。
小说结束,托马斯和特蕾莎最终在一次车祸中死去。
耗尽生命的能量的托马斯最终走向了存在的极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从托马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追求意义和原则的生命之重所体验的沉重与痛苦,到结束却以生命之轻得以解脱。
轻与重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作品鉴赏:叙事节奏叙述运动分为五种:省略、概述、等述、扩述和静述,这五种叙述运动对于形成小说叙述风格、突现主题、营造氛围等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叙事速度的选择既反映感情气氛的变化,也是昆德拉小说理念的贯穿。
第六章《伟大的进军》节奏是最强的,速度是最快的,反映粗暴的厚颜无耻的气氛,因为它充斥着很多的事件,描绘出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给人一种压抑紧迫感。
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节奏是平静、伤感的气氛,大篇幅围绕卡列宁的死展开,两个主要人物最终退出了喧嚣的世界。
“对他们来说,乡村生活是他们唯一的逃脱之地。
”当他们意识到人类的溃裂,卡列宁就成为将他们连接起来唯一的线,而卡列宁的死就意味着仅有的联系也被切断。
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
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而在特蕾莎因为托马斯对她不忠,不辞而别离开苏黎士后却用五页篇幅描写托马斯两天里的思想活动,在轻与重之间反复游移,并由此引出了贝多芬音乐和同情症等主题,揭示了特蕾莎在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是扩述。
读者通过阅读托马斯与两个不同女人的感情流速,更深刻感受到轻与重的对比,轻在重的映衬下更轻,重在轻的对比下更重,由此轻与重的主题得到更好的阐发,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的是诸多省略的运用。
昆德拉反对“在历史条件下引入一个行动,用无意义的时刻充塞人物生命的时间;每次变化布景,都要有新的展现、描写和解释。
“作者对托马斯、弗兰克、萨宾娜的外贸特征几乎没有任何细描。
读者对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历史知之甚少,而对特蕾莎却有少量身体描写和童年生活的介绍。
这是因为昆德拉认为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存在编码,人物的存在编码由若干个关键词组成,对特蕾莎而言,它们是肉体、灵魂、晕眩、软弱、田园诗、天空,因此有必要对她的肉体在自我揭示中的作用加以凸显;而对托马斯而言的存在编码是轻与重,肉体对他的自我揭示没有价值。
媚俗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媚俗于20世纪早期被引入;而米兰·昆德拉之后在其作品中又分别从哲学、政治、美学三个层面上阐释的“媚俗”这一词语的内涵。
不难发现,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其的理解。
人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轻重的追求不同,方式也不同。
书中,米兰·昆德拉通过托马斯和萨宾娜尝试了生命轻重取舍的不同方式,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对“媚俗”的反叛。
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人类的一个通病,是一种以撒谎作态和泯灭个性来取悦大众,取宠社会的行为。
作品中托马斯和萨宾娜都体现了反“媚俗”。
区别在于托马斯是以一种表面上退让的抵抗来否定“媚俗”;而萨宾娜则是背叛,出走的抵抗。
两者在反“媚俗”上的表现反过来又体现了作为其生存状态的生命之轻与重。
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
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
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
但好景不长。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
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
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
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
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