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 层序地层理论 (5)3.2 坡折带理论 (6)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 相势控藏理论 (7)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 存在问题 (18)5.2 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第10章 油气勘探概述

第10章 油气勘探概述

资料收集、处理和解释 新 理 论 指 导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 盆地类型划分、对比 编制评价基础图件
评价原则、方法的确定和选取
各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全球(或全国)油气资源汇总 图10—1 国家和国际层面油气资源评价流程略图
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分析 已知油气藏统计、分类 典型油气藏解剖 主要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评价地质模型 勘探层评价
除上述几种油气作为研究对象外,还有如页岩油、煤层气、致密页岩气和固态
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等评价对象。
四、油气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一般程序
油气资源评价总体思路分为国际和国家层面、石油公司层面二个部分: 1. 国家和国际层面 国家和国际层面油气资源评价的范围广阔,对象复杂,又往往是大兵
团作战,因此其总体思路是以盆地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先进的大地构造
盆地资源量计算方法可分为体积法、地球化学法、勘探效果分析 法及类比法四大类。
三、区带评价
区带(play)评价是盆地勘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产生的、适宜 于局部评价和预测的分析方法。 区带评价研究是在盆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区带评价除了要研 究勘探区带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沉积特点、地质演化史、生储油 特征外,还必须指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圈闭的个数、层位以及圈闭 规模和资源的分布概率。 依据区带对油气聚集的特殊性和资源量计算的精度要求,日前应 用于区带资源量计算的方法主要是圈闭体积法、生-供烃单元法和发 现过程模拟法。
第四节 风险分析和勘探决策
油气勘探的风险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概率和效用理论
的原理,从远景圈闭(待钻构造)和成藏层带(勘探领域〕两个层
次,估算能左右勘探结果的地质因素、经济条件以及不同意义 的成功概率,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勘探项目分级排序,最终筛 选和编制出年度投资组合计划。 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大石油公司都建立了常规的勘探风险

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领域的应用研究

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领域的应用研究

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领域的应用研究1. 引言油气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由于油气储量的有限性和开采难度的增加,对于油气勘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电磁法勘探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勘探手段,正在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2. 电磁法勘探技术的原理电磁法勘探技术是利用地下电性和磁性物理特性进行勘探的一种方法。

它基于物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理论,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改变来推测地下储层的性质和分布。

电磁法勘探技术具有非侵入性、高精度和广域性等特点,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勘探手段。

3. 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3.1. 油气藏识别电磁法勘探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地下电磁场的时变特性,识别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和分布。

通过测量储层地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可以获取到储层的电阻率和磁导率等特征参数,进而判断油气藏的性质和储量。

这种非侵入性的勘探方式避免了传统勘探方法中对地面进行大规模开挖和钻探的破坏,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3.2. 油气勘探目标定位通过对地下电磁场的测量和分析,电磁法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勘探人员准确定位油气勘探目标。

电磁法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到地下储层的形状、深度和厚度等信息,将这些信息与传统的地质勘探数据结合起来,可以更精确地确定勘探目标的位置和范围。

这对于油气勘探的准确定位和资源优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3. 油气开发及产量优化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不断监测地下油气储层的变化,电磁法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勘探人员及时了解油气开发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例如,通过监测储层的电阻率和磁导率等物理特性的变化,可以判断油气储层的开发程度和产能,并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 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领域应用中的挑战尽管电磁法勘探技术在油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测量精度电磁法勘探技术需要对地下电磁场进行高精度的测量,然而地下电磁场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下介质的复杂性、植被覆盖等因素。

自然辩证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论。

油气勘探过程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实验、模拟等理论思维以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本逻辑方法,促使认识转变、理论与技术创新,为油气勘探的突破提供丰富而又详实的例证。

本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思路和方法,为勘探突破提供保障。

标签:认识深化;理论与技术创新;勘探突破学好用好自然辩证法,以其精髓指导我们认识油气聚集规律,立足已有成果,突破前人认识,精细研究、不惧挫折、科学创新,寻找油气资源,是我们研究石化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 运用自然辩证法,加深基础理论认识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地球演化历程“个别的运动趋向于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

新的岩层形成后,由于地壳运动又会被重新抬升。

群峰林立、岩石裸漏,又为风化、侵蚀作用创造了条件,新的地质过程又重新开始,使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种不断发展的过程,构成了地球表面的“一个否定了的否定系列”,一个“旧岩层不断损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

”我们面对的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45亿年了。

旧岩层的破坏和新岩层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山与川、丘与壑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对地球的认识由迷信到科学,从杂乱无章到有序可循,经历了復杂的认识过程,不断总结摸索出逐渐趋于符合客观实际的自然规律。

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活动的规则和规律的概括,是以一定的哲学作为他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是从经验开始的,认识的基础是大量的社会实践,其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对于石油勘探开发来说,要搞清一个构造的油气聚集规律,整体解剖该构造,取得全面、准确的认识,对于在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地区找油找气尤为重要。

2 开展大量科学实践活动,探索油气生成条件及储藏规律以普光气田的发现为例。

位于四川省宣汉县境内的普光气田,构造为川东断褶带的东北段与大巴山冲断褶带的双重叠加构造区。

地质科学中的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

地质科学中的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

地质科学中的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地质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与进步为我们开拓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油气。

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在地质科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找到油气矿藏,并从中提取出资源。

本文将就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的重要性、工作原理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的重要性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是一种复杂、高端的技术。

其研究旨在寻找油气矿藏、估算矿藏储量、确定矿区开采技术以及调节开采效果等方面。

所以,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油气是目前人类社会的能源之一,它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也是国家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基础。

在油气勘探与开采过程中,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测井技术,沉积与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这些技术的应用,高度提升了石油勘探开发的效率。

同时,它也能够为新油气田发现和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的工作原理在油气勘探与开采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该技术能够在陆地和海上固体或液体介质中进行勘探。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地球内部物理特性和地形、地貌、地质以及地球物理场的非均匀性进行油气矿藏勘探工作。

利用勘探数据解释技术,通过对地下地质构造和特别是岩性变化的解读从而能够精准的确定储量以及开采方法与工艺。

同时,还可以利用岩石学和化学等研究手段,剖析地层结构,进而验证油气矿藏、预测储量。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采取的油气资源进行准确评估。

准确评估油气资源量除了需根据地下勘探资料,还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法律、环境等因素。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采油开采技术,并考虑油气田地下资源量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些调整都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含量高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三、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的现状、问题与挑战目前,随着我们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运用,对于高品质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蔡昊【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3(000)011【摘要】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the field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which has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By studying exploration vuggy carbonate rock,volcanicrock,sandstone and conglomerate concentration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for large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reservoi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in stratigraphic reservoir exploration technology to innovate.Improved stratigraphic reservoir exploration results.% 在中国大陆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中分布着油气资源,其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通过研究勘探缝洞型碳酸盐岩、火山岩、砂砾岩集中性地层油气藏,为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面得以创新。

提高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效果。

【总页数】2页(P282-283)【作者】蔡昊【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16331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J],2.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J], 朱洪囤3.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J], 延树龙;刘鹏宇4.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分析 [J], 李志广5.“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与重大发现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工作中的技术要点

浅谈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工作中的技术要点

浅谈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工作中的技术要点摘要:本文分析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要点,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发展现状及工作问题,提出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勘探技术1、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要点1.1积极引进先进勘探技术自1950年以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逐步走上了一条重要道路,天然气年产量有所增加。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了实现油气勘探更好的发展,石油公司在开发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油气勘探的有效实施,不断改善天然气勘探的不足。

1.2提高人才专业水平和技能油气勘探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风险相对较高,对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在油气勘探方面,石油公司应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涉外人员,加强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注重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提高。

2、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发展现状2.1勘探开发难度增大中国大部分石油主要储存在地质条件复杂的陆相盆地中。

近年来,我国石油使用量大,大部分油田已达到高采高含水阶段,特别是一些大型油田,含水率可达80%以上。

因此,中国油田已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东部的油气储量正在萎缩。

华中地区油气储量埋藏深,技术要求高。

因此,中国油气存量主要表现为老油田含水率增加,低质石油资源份额增加,开采量大,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不利于油田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

此外,中国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相对较少,也没有有效的机制。

基础地质理论没有重大突破。

在油气开发中,主要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只注重基于业务的研发,忽视了早期资源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性,普遍没有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因此,中国实现石油储量的主要发现和突破越来越难。

2.2研发理论和技术需要突破虽然中国在研究开发和开放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油气资源研究开发的整体科技水平无法满足中国当前油气生产的需要。

海相地层油气地质理论不成熟,油气勘探管理难度大。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关键词 : 集成管理 ; 技术 实践 ; 勘探理论 ; 海相油气 ; 中国
中 图 分 类 号 :E 3 T l 文 献标 识码 : A
Th o is,e h q sa d a tc s o to e e re t c ni ue n pr c ie fper lum x l r to e po ain i a i e u n e n i n m rne s q e c s i Ch na

体的集成管理理念。在理论上 , 海相油气理论与 陆相 油气理论 有很 大 区别 , 中国海相 油气理论 与 国外 海相油 气理论也
有很大不 同; 在工程技术上 ,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地 区地形 、 貌条 件变化大, 下构造 受多期变形 叠加 而复杂 多变, 地 地 目
的层埋 藏深, 给油气勘探带来 了难题 。因此在 海相油气勘探实践 中, 既要大胆探 索理论 又要探 索技术 , 要注 意普遍技术 但

5 天然 乞北
20 0 8年 1 0月
第2 9卷
第 5期
O L& G SG 0 O Y I A E L G
文章 编号 :2 3— 9 5 20 )5— 5 3— 5 0 5 9 8 (0 8 0 0 4 0
中国海 相 油气 勘 探 理 论 、 术 与 实践 技
牟书 令
( 中国石油化工集 团公司 , 北京光气 田的勘探开发 为标 志 , 中国海 相碳 酸盐 岩油 气勘探 实践表 明中 国海 相油 气领 域是 一个 充满前 景, 值得探 索的领域 。 中国海相碳 酸盐岩层 系油气勘探 , 没有适用 的勘探理论 与现成 的工程技术 , 勘探难 度大 , 险高 , 风 给 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带来 了难题。在总结前段探 索的经验和不足 , 步形成 了集理论 创新 、 逐 技术攻 关、 优势 团队组合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 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岩心录井、钻时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 气测录井、荧光录井、地化录井等。
各项录井技术相互配合使用,可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丰富的 地质信息,同时也为钻井工程的安全与高效施工提供依据。
4
(一) 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
①陆相湖泊具有生油气条件,我国陆相油源丰富。 ②油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 ③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 ④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区域性油气 运移距离较短,也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或大型油气聚集带。
5
(二)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
断坡控砂
复式输导
相势控藏
陡缓盆凸 坡坡内缘 断断坡坡 阶阶折折
“T ”

阶裂

梯隙
式 型型 型
输 输输 输
导 导导 导
相势 带能 控控 藏藏
相定 势量 控评 藏价
“断-坡控砂”是基础,“复式输导”是条件,“相-势控藏”是关键
13
第二节 油气勘探方法
1.地质法:地面地质测量(地质填图、油气地质勘查) 专题及综合地质研究
我国的油气资源分为五级,即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 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
21
•地质储量:
原始地层条件下,储集层(已发现)有效空隙中的油气总量换 算到地面标准条件下的油气总量。它是在地面条件下表示的储集层 有效空隙中的油气总量。
•推测资源:
在勘探初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与邻区同类盆地进行类比, 结合盆地或凹陷的初步地面地质调查、物探普查或参数井、地化资 料估算出的油气资源量。是预探部署的重要依据。
25
26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成因法
根据油气生、运、聚过程的基本理论,来估算生烃量、运移 量和聚集量。常用方法:氯仿沥青“A”法、干酪根降解的数学模型 法和热模拟法等。基本计算思路:先求出生烃量,然后分别确定排 烃系数和聚集系数,三者相乘即得到油气聚集量(总资源量)。 (二)类比法
理论基础:油气资源的大小往往与沉积岩的面积、体积、堆 积速率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通常在成熟探区,对不同类型 地质单元进行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经验参数,然后应用到 地质条件相似的地质单元中去。
8
(1)逆牵引背斜带为主体,(2)挤压构造带为主体,(3)底辟隆起为主体, (4)披覆构造带为主体,(5)地层超覆带为主体,(6)地层超覆不整合 “基岩”块体油气藏为主体(7)地层不整合为主(8)砂岩上倾尖灭带为主
9
(四)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
(1)古潜山油气藏的类型:块断山、褶皱山、残山。 (2)潜山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洞) (3)成油模式:新生古储-早期抬升、中期埋藏、
由于综合录井技术具有随钻性、实时性、信息多样化和定 量化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探井录井技术的龙头。
17
•井筒技术
4.测试与试油技术
•取得的数据主要包括: ①油分析数据, ②天然气分析数据 ③地层水分析数据 ④高压物性油气水分析数据; ⑤油气水产量、油气比、压力资料、温度数据。
18
•分析测试技术
1、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技术
•地热分析技术 地温资料主要可应用于:
(1)推测和研究古地温。 (2)研究区域地质构造。 (3)直接寻找油气藏。
15
•井筒技术
1. 钻井法
(1)科学探索井;(2)参数井;(3)预探井;(4)评价井
2. 测井法:测井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测井地面系统向重量轻、成本低、功能强的方向发展。 •电阻率测井开始由裸眼井电阻率测井向过金属套管测井方向迈进。 •声波测井发展异常迅速。横波声波测井仪已经诞生,渗透率测井仪、声波地 层倾角测井仪也将很快问世。 •核测井和核磁测井技术正突飞猛进,新型的能谱密度、中子和自然伽马组合 测井可以对密度和自然伽马测量进行全谱分析,而以前的仪器只能进行窗口 处理。 •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目前声波成像、井下电视、电阻率成像测井已经被广 泛地应用于确定地层倾角、探测裂缝、定量评价薄层、确定孔洞位置;高分 辨率成像测井为地层解释、储层评价提供了更为直观、更加逼真的资料。16
背斜圈闭→ 地层、岩性圈闭→ 隐蔽圈闭
海相生油理论、 陆相生油理论 早期生油理论、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油理论
源控论—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分布
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核心理论:现代油气成藏和分布理论(现代油气生成、 运移、聚集和分布理论)
3
二、我国油气勘探理论
1、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2、油气分布源控理论; 3、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4、古潜山油气田形成与勘探理论; 5、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 6、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通过油气资源评价,需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①不同油气勘探阶段的目标在哪里? ②这些目标的各级资源量及其可能性如何? ③最佳的近、中、远期勘探方案是什么? 油气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为有效地寻找和 评价油气田提供依据。
24
二、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及内容
(二) 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地质评价、资源量估算、经济评价、部署规划。 油气资源地质评价的研究对象为:油气区、盆地、 含油气系统、区带、圈闭。 主要研究内容:对勘探目标的各项油气地质条件 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不同资源级别及类型的定量估 算,最后进行地质风险分析与勘探策略研究。
出各自的修改意见;④通过该过程的多次反复,最终由特尔菲班
长给出各种置信水平下的资源量估计值。
30
四、油气资源评价的盆地模拟技术
盆地模拟(Basin Numerical Simulation),是通过计算机 技术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热力一动力学、地质流 体动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进来,首先建立表征盆地内与 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有关的各基本地质过程的概念模型(或地 质模型)。然后,根据概念模型的特点,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 动力学等方程来描述相关的地质过程,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最后,根据盆地的地质特征确定定解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 输入恰当的模拟参数,从时间-空间上对盆地的地质演化、有机 质热成熟以及油气的生成、排驱、运移乃至聚集过程进行历史分 析和定量描述。
晚期稳定;古生古储。近油源;具有断层和不整 合两种运移通道。 (4)潜山及潜山内幕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10
断裂带
潜潜山山披批覆覆构构造造带体
斜坡带
Nm
2
Ng上
Nm
1
Ng上
NNg下g下
2
Ed+Es2
3
5
Mz 7
+
7
Art
1 Ed+Es2
4
+
6
Art
Ng下
45
3
C+P Es3+4 Mz
油藏 气藏 运移方向
19世纪后期, “背斜聚油理论”
背斜理论—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造等高线分布,
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
线状分布理论--油气田呈线状分布,沿出油点的直线上找油。
3.世界油气勘探进展阶段-盆地找油理论(20世纪中叶以后)
Perrodon等: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
2
4. 近现代油气勘探理论
圈闭理论--油气聚集于地下圈闭中。寻找各类含油气圈闭
•潜在资源量:
是指预探阶段过程中, 通过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综合勘探, 经过圈闭识别、描述评价方法,估算出的含油气圈闭可能存在的资 源量。潜在资源量还未经钻探证实,是部署预探井的重要依据2。2
•预测储量:
是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对已获得工业油气流的圈闭,通过圈 闭精细描述评价或油气藏早期描述评价,预测出的油气储量。
在目前或将来,经济上值得开采的,而技术 上又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 。
已验证了的经济资源为储量。
20
一、油气资源的概念及分级
(二)油气资源分级 1、分类原则
地质把握程度;资源的经济价值;资源发现与否;近期可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