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优秀教学设计图文稿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优秀教学设计语文ppt

新闻两则优秀教学设计语文ppt

安安庆庆 九江
九江
芜湖 芜湖
江阴 江阴
毛泽东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 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 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 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导语)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 (背景资料) 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背景资料)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第五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 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 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 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 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
• 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
芜湖 wú 阻遏 è 宋希濂 lián
荻港 dí 阌乡 wén 杜聿明 yù
溃退 kuì
绥靖区 suíjìng
督战 dū
锐不可当 dāng
要塞 sài 鄂豫区 è yù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 已经 绥靖: 安抚、平定
多音字
dāng 当权 当
dàng 当真
sài 塞外 塞 sāi 瓶塞
sè 敷衍塞责
毛泽东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1新闻两则毛泽东【中心发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择的作品都是以战争为题材。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新闻两则》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首先,两则新闻将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以及我人民解放军在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时,所展现出来的领导人的高屋建瓴的智慧和军队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其次,两则新闻,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二、授课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内容,以及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本课授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教法)教学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同时,运用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数:2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它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16《新闻两则》原创使用优秀教案

16《新闻两则》原创使用优秀教案

16《新闻两则》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3、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讨论。

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消息)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二、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

2.及时性,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性,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即6W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何事?what?如何?how?)(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让人们对新闻有所了解(简、精、全)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两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容,可以从几方面总领全文;主体是新闻的躯干,位于中部,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结束语,可以交代事情最终结局,可有可无。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其中标题、导语、主语属于主体部分,必不可少;其中结语和背景属于辅助作用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的写法,“倒金字塔”式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后记: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重点
重点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学生 需要掌握这些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 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构 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
重点
重点二:新闻结构和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 尾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结构的特点和 作用,学习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此外,学生还需要 学习如何运用引语、数据和事实等材料来支
拓展作业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了解 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要求
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客观、准确、简明、生动。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在教授《新闻两则》时,我采用了讲解、讨 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新 闻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我反思后认为,这些 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难点
难点二:新闻背景的理解与分析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背景信息,如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学生需要具备分析新闻背景的能力,理解新闻 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 和价值。
难点
难点三: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VS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如 何结合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见,并学会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 评论。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新闻改写、新闻评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新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 调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 中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新闻两篇年级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新闻两篇主备人审核人初二语文组总课时数教学目标1.了解两则新闻的背景与相关的新闻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体会语言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体会语言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前置练习,积累知识1.新闻知识(见导学案)(1)新闻的定义及分类。

(2)新闻的六要素:(3)新闻的基本要求:(4)新闻的三个特点:(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6)新闻的结构:(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生字词:荻.港( ) 负隅.顽抗 ( ) 锐不可当.( ) 歼.灭 ( )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这些新近发生的事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被我们知晓,就是我们说的新闻,而在1949年4月22日有这样一篇新闻振奋人心,让人倍受鼓舞。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抓住记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简要讲述两则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二)、精读课文1.按新闻的五部分,试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教版初二第一单元新闻二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二第一单元新闻二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二第一单元新闻二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单元引领: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血与火的战争年代。

学习本单元,我们既要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其中凸显出的真善美,又要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及其中的强盗野兽行径。

坚信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的光明前途这一真理。

新闻二则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分析新闻的要素和结构,学会阅读新闻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从而了解新闻在时事宣传上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历史,领略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知道文中议论、抒情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色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具:多媒体学习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放渡江战役情况录相或图片。

请同学起来说一说渡江战役的情况。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名朗读。

二、学习理解课文(一)学习有关新闻的知识:1、新闻的含义2、新闻的结构3、新闻的特点(二)简介时代背景(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要塞()歼灭()锐不可当()荻港()溃退()阻遏()(2)解释词语锐不可当业已阻遏(四)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找出新闻的各部分内容?2、导语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的进展情况,列表表示4、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写西路军,再写东路军?2、文中的议论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找出文中用词精炼的地方,仔细揣摩体会。

(六)质疑解惑,合作交流你对课文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和问题?请提交给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_0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_0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备课日期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一课新闻两则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常识。

本课第课时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课型:3、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教具: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展示反馈)方法指导与拓展评价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锐不可当3、合作探究: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教学反思备课日期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一课新闻两则总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常识。

本课第 2 课时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课型:3、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教具: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优秀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课题: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课单元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新闻常识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

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新闻写作的学习。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2)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着名战例吗3)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

2、写作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国共和谈→ 渡江作战3、检查预习:1)本文字词的检查重点掌握的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

【背诵】新闻常识的补充: 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常分为( )、()、()、()四类。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正标题必不可少。

4)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第一则新闻的教学: 1)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结构的主要部分:标题(正题):导语:主体:深入研讨:(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

)A、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B、就中路军的报道,找出它的新闻六要素。

C、本则新闻的遣词造句举例: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斜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1)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D、根据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新闻的特点和写法。

(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6、堂上学写新闻:(1)标题要概括中心意思。

(2)导语要较详细概括中心意思。

(3)六要素和电头要完整。

2)题材与要求3)自己写为主,组员间可以互相咨询、提醒,教师巡视、指导。

4)写完后每组的新闻先组内交流,然后推选一篇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本次写作的总体优缺点,特别指出不足的地方。

7、本节课总结: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腾讯文化讯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为:他唤醒了对最难以捕捉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和揭露了对人类生活的占领。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着名作家之一。

他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西南郊布洛涅——比扬古的一个富商家庭。

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其母为比利时籍演员,他有个哥哥吕迪,但不幸早逝。

莫迪亚诺自幼喜爱文学,10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已发表了近20部小说,而且从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1968获得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开始,连续获得了包括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他和路易·马尔合作的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1975)搬上银幕后甚至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从而在当代法国文坛上为莫迪亚诺奠定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他的作品曾多次被翻译成中文,代表作有:《暗铺街》(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八月的星期天》(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青春咖啡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地平线》(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一、标题(20字以内)二、本则新闻的导语是: 4、小结(1分钟):本节主要学习了第二则新闻,并巩固了这两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对新闻的理解。

板书设计: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作业设计:1)同学们常看报纸吗请从中摘录一篇你认为六要素最完整的新闻,和一篇你认为内容最精彩的新闻。

2)家中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为题材写一则新闻,二三百字。

教学反思:对于学生而言,本文是一种新文体,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用了3节课的时间。

对于新闻的类型,基本结构,新闻的语言特点等问题,必须毫不保留的传达给学生。

另外在备这篇学案时,我脑海中总会浮现我的老师给我讲两篇新闻时的授课模式。

一篇学完之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已经能够轻松的掌握。

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12)课题: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课单元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新闻常识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

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新闻写作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大意正确即可)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b.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若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完成。

四、拓展延伸1、两则新闻均出自毛泽东之手,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认为它们在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何异同?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见附)作业设计: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附新闻一则:喜马拉雅冰川消融我国面临严重缺水威胁(新华社3月14日上午专电)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4日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这会使中国、印度和尼泊尔数亿民众面临缺水威胁。

报告说,喜马拉雅地区是除了北极之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而现在那里的冰川却在以每年10至15米的速度迅速消融。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小组主任珍妮弗·摩根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将会首先引起附近河流水位上升,造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但在几十年之内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河流中的水位将会下降,这意味着中国西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的居民将会受到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影响。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说,当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减少时,水力发电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会使工业生产受到影响。

水量减少还会影响农田灌溉,导致庄稼减产。

研究发现,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那么最短只要20年,气候变化就会达到一个危险的程度。

在2026至2060年之间,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2摄氏度。

摩根说:“所有国家必须明白,气温上升超过2摄氏度这个极限是非常危险的。

”喜马拉雅冰川是亚洲七大河流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萨尔温江(中国境内称怒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的源头,居住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数亿民众都依靠着这些河流供给水源。

教学反思: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