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彳图次化椀论篆习要点(整理版J注1:这个整理版可能不一定很完善,大家如果发现有缺漏或者失误的可以补上或改正并且重新上传。
2、红色部分是我认为可能会考的考题得分点,大家可以参考。
3、大题部分相信大家都有抄下来了,应该也有很多同学己经整理好了,哪位整理好了的可以传上来一起共享哈。
祝大家考试顺利!1、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
2、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3、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
4、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6、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7、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8、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9、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10、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2、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1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14、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15、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16、商鞅制定连坐法,17、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Word版

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 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1952年,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4)维柯与赫尔德——文化是整体的观念得到加强,而且多元文化观开始流行。
(5)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一般特征: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 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 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特性的影响
东濒茫茫沧海,背靠高山大漠,外部有天然的地理屏障。相对封闭的地 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 绕华夏的邻邦为夷狄蛮戎。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 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多样性,由 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地形复杂,内部有崇山大河,交通不便,“百里不 同风,千里不同俗”,形成多样的地域文化。
东面临海,形成温暖的季风形气候,降雨量充沛。地理位置优越,有广 袤的平原地带。地形、气候适宜于发展农业,很早就产生了较高的农业 文明。
“爱国”,文革“卫东”“向红”“立新”等。
2、
古代的中国人还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名与字有以下几种关系:
(P59)
(1)名与字意义相同(2)名与字意义相关(3)意义相反(4)意义取自
五行相生 EX.明成祖朱棣-木 明仁宗朱高炽-火 明宣宗朱瞻基-土 明英
宗朱祁镇-金(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6)取自古语与成语
“仁政”学说影响深远。
荀子和孟子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提倡礼仪 不同点:①出发点:孟子强调“性善”;荀子强调“性恶”,善是人为表现,而
不是人的本性。因为性恶所以要后天培养—“修身”“师法” ②政治思想:孟子主张贵民轻君,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
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突出贡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
代。到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二者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例如。 秦始皇因生于赵,故姓赵氏。项羽先世封于项,故姓项氏。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1、 “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
“名,XXX 自名”这种“以口自名”大概是小名,随着社会发展和社
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大名”。命名与时代生活紧密相关。商代社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老庄思想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的《道德经》而得名。 儒家、道家思想的差异: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 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 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老子最重要的 思想是他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即 所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还表示世界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都从“道” 产生出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和发展,是“无为自化”的,所以 他说,“无语已静,天下将自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的自身都包含着他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 定的对立统一。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以物极必反,互相转化。从这些 观点出发,老子建立了他的思想策略,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雄守雌,知 荣守辱等,都是老子“贵柔”“守弱”思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过 分地强调,也带来许多消极性。比如消极退让,无为而治,否定进步等。
孟子思想
核心是“性善”“良知”。在仁学方面,他补充了“义”,仁是发自内心的爱, 义是所以为人之道。在孔子“杀身成仁”上提出“舍生取义”。是儒家所主张的 道德观更加完备。在政治方面,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 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还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 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还提出很多措施。“性善”论
会迷信盛行,神会生活简单,人们以生日命名。三十个商王几乎全以天
干为名,其他则以地支为名。周朝建立,《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
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此外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
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孔子儿子叫孔鲤)春秋战国之后,社会
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社会阶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
3、 古人还有“号”,起源很早,流行于唐宋以后,明清盛行。一方面因为社
会对文人学士推崇敬佩,还因为骚人墨客委婉曲折的想要表达自己超然
物外的理想和情趣。
孔子思想
实际上是一个“仁”字,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孔子说:“仁者爱人”,即 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孔子由“仁”出发,提出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 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即《大学》中提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 的政治思想首先是“正名”,其次是“立信”他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 家,而不主张用强权暴力。他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学而不倦,诲人不倦” ,“发奋忘食,乐而忘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但其落后 保守之处在于他主张恢复周礼,看不起体力劳动,鄙视妇女等。
这时的人还喜欢在名字之间加一些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
XXXXX。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多用“安国”“延年”
“千秋”等。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知道东汉,三
国。到魏晋南北朝,复名又兴盛起来,清高风气:祖冲之,王羲之等;
又因佛教盛行。多取佛语:王僧辩,柳僧景等。新中国成立后,“建国”
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构:
物质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产品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 实在的事物,如人类的衣食住行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 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 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 欲 4、心态文化层 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 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 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姓氏
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其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 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关系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 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在金文里是“亻生” ,即人所生的意思,后来改成“姓”。“氏”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 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 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 这个称号就是“氏”。
2、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 于血统,氏区别于子孙。这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3、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 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 夏商 周三代,严格执行“同姓不婚”制度。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