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 用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比喻

诗经中的比喻

诗经中的比喻1.《诗经。

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用玉来比喻人。

2.《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3.《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4.《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5.《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6.《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相思离别,一天像“三秋”那样熬煎难耐。

8.“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转动,不是芦苇席,不能卷起来,来表示爱情的坚贞不渝。

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借用桑叶的茂泽与枯萎形象,比喻女子年轻美貌和年老色衰。

10.“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酋蛾眉”(《卫风.硕人》),一连串用了六个比喻来描绘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形象,活画出一幅美人图。

11.《大雅·卷阿》:“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用白玉制成的纯洁高贵的玉器来比喻周王高尚纯洁的品质。

238、棫朴之文王用贤《我吟诗经》 ——二十四、大雅文王之什

238、棫朴之文王用贤《我吟诗经》  ——二十四、大雅文王之什

238、棫朴之文王用贤《我吟诗经》——二十四、大雅·文王之什展开全文238、棫朴之文王用贤《我吟诗经》——二十四、大雅·文王之什原文:芃芃棫朴⑴,薪之槱之⑵。

济济辟王⑶,左右趣之⑷。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⑸。

奉璋峨峨⑹,髦士攸宜⑺。

淠彼泾舟⑻,烝徒楫之⑼。

周王于迈⑽,六师及之⑾。

倬彼云汉⑿,为章于天⒀。

周王寿考⒁,遐不作人⒂?追琢其章⒃,金玉其相⒄。

勉勉我王⒅,纲纪四方⒆。

——我吟: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棫树朴树啊叶茂枝繁劈柴烧火啊火旺祭天文王端庄啊气度非凡群臣簇拥啊文武双全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文王端庄啊气度非凡左右群臣啊捧璋规范文臣得体啊筹谋建言谋事恰当啊国泰民安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泾河行船啊顺水波澜将士齐力啊划桨向前周文挥师啊远征凯旋六军前进啊军容威严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银河宽广啊漫漫无边群星灿烂啊横贯苍天文王大德啊寿比南山人才济济啊文武双全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玉琢成器啊磨练其间如金如玉啊开创新篇文王勤勉啊敬祖祭天治理四方啊国泰民安文王大德啊群臣归贤——注释:⑴芃(péng)芃:植物茂盛貌。

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⑵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⑶济(jǐ)济:美好貌。

或音qí,庄敬貌。

辟(bì)王:君王。

⑷趣(qū):趋向,归向。

⑸奉:通“捧”。

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⑹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⑺髦士:俊士,优秀之士。

攸:所。

宜:适合。

⑻淠(pì):船行貌。

泾:泾河。

⑼烝徒:众人。

楫之:举桨划船。

⑽于迈:于征,出征。

⑾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⑿倬(zhuō):广大。

云汉:银河。

⒀章:文章,文彩。

⒁倏:长寿。

⒂遐:通“何”。

作人:培育、造就人。

⒃追(duī):通“雕”。

追琢,即雕琢。

⒄相:内质,质地。

【教育资料】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学习专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内容预览: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诗经二首使用

诗经二首使用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遂:顺心,满足。 躬:自身。 悼:伤心。
2. “婚变”部分

(1)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诱人的桑葚---
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树木的枯萎凋零--激发联想, 增强意蕴, 形象鲜明, 诗意盎然。
(2)女主人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不哀伤。 (3)第三章在行文上的作用。 由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垝垣(音guǐ yuán):倒坍的墙。 垝:倒坍 以: 连词,来。 复关: 第一个“复关”是卫国地名,指诗中“氓”的住
地。第二、三个“复关”借代住在复关地方的 “氓”。 载……载……:又……又…… 如:载歌载舞。 尔:第二人称,你。 如:出尔反尔 尔虞我诈 咎:不吉利,灾祸。 以:介词,把。 贿:财物,指嫁妆。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第三章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比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兴: 以兴起,总结出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比:
喻体
本体 女子 女子的青春年华
桑 其叶沃若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及尔 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偕:共同,一起。 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泮:通“畔”,岸边。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其:第二人称,你。 是:指示代词,这,指代誓言。 已:止,了结,终止。
3. “决绝”部分

诗经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经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经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诗经采用设问、反问、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

特别是运用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子衿》采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用恋人的服饰来代指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所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诗经起兴的作用

诗经起兴的作用

诗经起兴的作用《诗经起兴的作用》嘿,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朵特别的小花,或者一只可爱的小鸟,然后就莫名地心情超好。

这就好像《诗经》里的起兴手法,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开头,却有着神奇的魔力呢!咱就说《关雎》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瞧,一开头就是那雎鸠鸟在河中绿洲上欢快地叫着。

这雎鸠鸟和后面君子追求淑女有啥关系呀?嘿,这关系可大了去了!这雎鸠鸟就像是一个引子,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拉进了那个美好的情境中。

它让我们仿佛能听到鸟叫,看到那片绿洲,然后自然而然地就对后面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这就好比你去看一场电影,开头那精彩的几分钟就能让你决定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起兴的作用可不止于此哦!它还能营造氛围。

比如《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哇,一读这几句,那种朦胧、清冷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

你能想象自己站在那一大片芦苇荡边,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你的衣角,而你在寻找着心中的那个他(她)。

这种氛围的营造,就像给一幅画涂上了合适的底色,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它还像一个神奇的纽带,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比如说,看到天上的白云,你可能会想起棉花糖,然后又想到小时候吃棉花糖的快乐时光。

这就是一种奇妙的联想,而《诗经》里的起兴就是这样,用一个简单的自然景象或者动物,引发我们一连串的情感和思考。

我记得有一次,我走在公园里,看到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突然我就想起了《诗经》里那些用蝴蝶起兴的诗句,虽然具体的诗句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但那种美好的感觉却涌上心头。

我就站在那里,呆呆地看着蝴蝶,仿佛自己也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起兴的作用,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加上了一层滤镜,让平凡的事物变得更加美好。

它让我们更加善于发现身边的小确幸,更加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

所以说啊,《诗经》的起兴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它有着大大的作用呢!它能让我们更快地进入诗的世界,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诗歌世界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到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用诗经的诗句

引用诗经的诗句

引用诗经的诗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

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1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译: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

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

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11、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译: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

诗经小雅中使用叠词的诗句

诗经小雅中使用叠词的诗句

诗经小雅中使用叠词的诗句以下是三条关于诗经小雅中使用叠词的诗句及出处意思,还有例子:
1.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出自《小雅·鹿鸣》)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吃着艾蒿。

哎呀,你想想看,那一群可爱的鹿儿发出呦呦的声音,多生动啊!就好像咱们一群小伙伴在开心玩耍时嘻嘻哈哈的样子。

比如大家一起去郊外野餐,看到美丽的风景,不就像那群鹿儿一样欢快嘛!
2.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出自《小雅·兔罝》)意思是: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护卫。

哇塞,这赳赳的武夫,多有气势啊!就如同赛场上那些英姿飒爽的运动员,充满了力量。

就像咱班的体育委员,在运动场上那也是赳赳的,带着大家勇往直前啊!
3.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出自《小雅·节南山》)说的是:威风凛凛的太师尹,人民都在注视着你。

哎呀呀,这赫赫的气势,多震撼啊!这就像那些超级厉害的明星站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了。

比如那个很有名的歌手,一出场那就是赫赫的架势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诗经小雅里的这些叠词诗句真是太有意思啦,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让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 之。 女, 之。 得, 服。 哉, 侧。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 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 之心与相思之苦。日思夜 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 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 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床 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 能成眠,这种「为爱而不 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无 限情思.
蒹 所 溯 溯
葭 谓 洄 游
所 谓 “伊 人 ”指的 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 子吗?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 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 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 无止境的追求。
现 在 的 解 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 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 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 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 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 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 都已经具备了。
解文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 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 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 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 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 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 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它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 的一首古老的情歌,感情质 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韵 律和谐,意境优美。

雎鸠在传说中 是一种情意十分 专一的水鸟,其 一或死,另一就 忧思不食,憔悴 而死。
各章的大意:
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
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 夜追求。
第四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
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 。 , 。 , 。 ,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 接的地方 •跻:高
“白露为霜”、“未晞”、 “未已” (朝露成霜、化为秋水的渐变过程)
“蒹葭苍苍”、 “萋萋”、 “采采”
②写景作用:
描写清凉景色,造成迷茫意境,
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忧伤之情。
内容赏析
(3)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 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①执著追求: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②历经艰险: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风》 (160篇) 、《雅》 (105 篇) 、《颂》 (40篇)三大类,它 们都得名于音乐。大多皆是西周至春 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第三节:君子因思成梦
友、乐
参差荇菜, 第三章: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 左右采之。 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以 窈窕淑女, 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 琴瑟友之。 了,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 参差荇菜, 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 左右毛之。 欢喜之情和把她取进家门的喜悦 窈窕淑女, 和热闹的场面。 钟鼓乐之。
《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 景,后六句写人。
内容赏析
(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怎样的?
(忧郁,惆怅, 迷茫)
三、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景、人、物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 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氛围、境界
(2)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①所写景物:
(深秋凄凉 、清冷的环境 )
本诗中 水 的意象有“阻隔”和无尽 “的含义。
蒹葭与秋水结合,营造出凄凉萧 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
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 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她长裙飘飘,款款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 中,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 成心中一个令人惆怅的情结。
“伊人”,多数人想象成一位女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关 雎、参差荇菜 这些州上之物即景生 情,从“求“这个全 篇的中心到“友 ““乐“二字的逐渐 加深,表现了一个男 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 求过程,写求之不得 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 喜悦。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 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 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 嫩的肌肤? 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 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 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 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 是梦··· ···
诗经· 周南
关 雎
听朗读 正字音
雎鸠
窈窕
jū jiū yǎo tiǎo
荇菜 芼
xì ng mào
寤寐 wù mèi
好逑
hǎo qiú
二读,注意停顿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采 伊 从 从
采 人 之 之
, , , ,
白 在 道 宛
露 水 阻 在
未 之 且 水
已 涘 右 中
。 。 。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已:停止
译文(三章)
• 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 我思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 弯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 水中沙滩上。
与心爱 的姑娘欢聚。 第五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 与美丽 善良的姑娘成亲。
关 在 窈 君
关 河 窕 子
雎 之 淑 好
鸠 洲 女 逑
, 。 , 。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 们情意专一
第一节:关关雎鸠 (情意真挚,互相和唱)
联 想

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相处
第一章:文中的这位男子, 关关雎鸠,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 在河之洲。 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 窈窕淑女, 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 君子好逑。 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 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 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 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 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 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 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 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蒹葭》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 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 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 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但有一点 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 见”之情、“执着追求”之意、 “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③求而不得: 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
④渴慕伊人: 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
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 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情的执 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 秋 水 伊 人 ”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
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 是其中之一。
(一)导入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生于水边。
①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 为什么?
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 情景。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 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 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 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 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 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 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 苦,不可言状。
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2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更深 一层的含义?
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 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 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 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 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 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 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 二、韵律和谐: 1、 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朝吟风雅颂
暮唱赋比兴
“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雅”:“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庭里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 熹 的 解 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作铺垫。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