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风格)
武汉长江大桥上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

武汉长江大桥上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横卧在长江之上的宏伟建筑,不仅是交通的重要枢纽,更是摄影爱好者的绝佳取景地。
当你踏上这座大桥,无数精彩的画面等待着你去捕捉。
清晨时分,阳光刚刚洒在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此时的武汉长江大桥仿佛被一层轻柔的金色薄纱所笼罩,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你可以将镜头对准桥身,捕捉那被阳光勾勒出的清晰轮廓,硬朗的线条与柔和的光线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刚柔并济之美。
或者拍摄江面上的船只,它们在晨曦中缓缓前行,留下一道道水痕,与大桥的静态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
到了白天,武汉长江大桥展现出它雄伟壮观的全貌。
从远处拍摄,桥身横跨长江,车辆川流不息,火车呼啸而过,展示着城市的活力与繁忙。
你可以选择一个较高的拍摄点,比如附近的高楼或者山顶,将整个大桥及其周边的景色尽收眼底。
蓝天白云下,大桥的钢梁结构清晰可见,充满了工业美学的魅力。
若是靠近桥身拍摄,那些巨大的桥墩和粗壮的钢索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你可以利用桥墩的线条作为引导线,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或者专注于拍摄钢索的细节,它们紧密交织,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琴弦,弹奏着城市发展的乐章。
当夕阳西下,武汉长江大桥又换上了另一副迷人的妆容。
晚霞将天空染成橙红色,倒映在江水中,整个画面如梦如幻。
此时,你可以以江面为前景,拍摄大桥在霞光中的剪影,凸显出它的优雅身姿。
或者捕捉桥上的路灯逐渐亮起的瞬间,那温暖的灯光与渐渐黯淡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
夜晚的武汉长江大桥则是灯火辉煌,宛如一条璀璨的长龙。
灯光照亮了桥身,车辆的灯光在桥面上形成流动的光带,构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
你可以使用长时间曝光的技巧,拍摄出车辆灯光的轨迹,展现出城市的快节奏和不息的活力。
或者专注于拍摄桥身上的装饰灯,它们勾勒出大桥的轮廓,使大桥在夜空中更加醒目和美丽。
除了拍摄大桥本身的景色,桥上的行人也是不错的拍摄对象。
他们有的匆匆赶路,有的驻足观赏江景,每个人的表情和姿态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许远;黄李涛【摘要】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它是唐寰澄先生的第一个作品.该文通过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时代背景、设计者和桥梁形式以及和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解读.【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11【总页数】4页(P166-169)【关键词】武汉长江大桥;唐寰澄;解读【作者】许远;黄李涛【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也是万里长江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不仅使天堑变通途、让三镇成一体、将中国的南北大动脉一线贯穿,而且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焕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
1.1 建设概况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和蛇山之间。
系中国跨越长江的第一座大桥。
正桥为公路铁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8m,人行道每侧各宽2.25m;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正桥由3联(3孔为一联)9孔跨度为128m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m,连同公路引桥总长1670.4m。
钢桁梁采用菱形腹杆,H型载面,安装时间仅用了10个月。
下部结构首次采用新型管桩基础,导管法水下混凝土封底。
管桩基础施工仅历时一年。
这种基础的胜利建成,为特大桥梁的深水基础创造了一种有效的新形式。
于1957年建成通车。
如此规模巨大和技术上复杂的桥梁工程,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桥梁工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特别是以中国国内自产的材料来修建大桥,在中国的桥梁史上还是第一次。
1.2 使用现状2002年8月进行了首次大修,包括防渗、防锈、路灯改造、路面“黑色化”等项目。
2007年,大桥使用50周年,经我国多位桥梁、铁路专家证实:大桥正“年轻”,养护得当,大桥钢梁部分能过百岁,桥墩可用200年。
50年来,大桥经多次检测,结果未改: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武汉,这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其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以下为您介绍几种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首先要提到的是荆楚风格。
荆楚建筑风格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在武汉的一些古老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身影。
其特点通常包括高耸的飞檐、精美的木雕和砖雕、鲜艳的色彩运用等。
例如,在黄鹤楼的建筑设计中,就融入了荆楚风格的元素。
黄鹤楼的飞檐形如黄鹤展翅,既富有动态美,又展现出庄重与大气。
屋檐下的木雕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多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充满了文化韵味。
而建筑的整体色彩搭配以红、黄为主,彰显出荆楚文化中对热烈、繁荣的追求。
再者是民国风格。
武汉在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众多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多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法,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和构图,同时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
像江汉路一带的老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外观线条简洁流畅。
窗户多为长方形或拱形,窗框上常有精美的雕花。
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有平顶、坡顶等。
而在建筑的入口处,常常能看到中式的门廊和石柱,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然后是现代主义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汉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种风格强调形式追随功能,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建筑外观多以简洁的几何形状为主,线条明快,少了繁琐的装饰。
材料上广泛使用玻璃、钢材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武汉的许多高楼大厦,如武汉中心大厦,就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
其外观挺拔高耸,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的光影,展现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还有后现代主义风格。
这一风格在武汉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常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规则,运用夸张、变形、隐喻等手法来表达建筑的个性和意义。
例如,武汉的一些文化场馆和艺术中心,其建筑造型独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通过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材质组合,营造出一种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
武汉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是什么

武汉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历史底蕴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从古老的传统建筑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每一种风格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发展。
要说武汉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那不得不提到楚风建筑。
楚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神秘。
楚风建筑常常采用高翘的屋檐,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仿佛要展翅高飞。
屋檐下的斗拱结构精巧复杂,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建筑的色彩也十分鲜艳,以红、黑为主色调,庄重而热烈,彰显出楚文化的豪放与大气。
武汉的一些仿古建筑,如磨山楚城,就很好地体现了楚风建筑的特色。
它的城墙高大雄伟,城门楼高耸入云,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楚国。
除了楚风建筑,武汉的民国建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民国时期,武汉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工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中外人士。
这一时期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国风。
这些建筑通常有着规整的几何形状,立面简洁大方。
窗户多为长方形或拱形,装饰线条简洁流畅。
建筑的材质多采用砖石和混凝土,给人一种坚固而稳重的感觉。
例如,汉口的江汉关大楼,它是武汉民国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座大楼庄重典雅,钟楼高耸,钟声回荡在长江两岸,见证了武汉的沧桑巨变。
再者,武汉的里份建筑也是极具特色的。
里份是武汉独特的民居形式,类似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
里份建筑通常由多个院落组成,房屋排列整齐,中间有狭窄的通道相连。
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的砖木结构,外观朴素但实用。
里份里充满了生活气息,邻里之间关系密切,是武汉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像吉庆街的里份,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老武汉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亲切。
武汉还有着众多的宗教建筑,它们的风格各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佛教的古德寺就是其中的代表。
古德寺融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其外观既有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又有东南亚佛教寺庙的风格。
建筑的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花纹,庄重而神圣。
走进古德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佛国世界。
古建中国整理古建筑装饰中栏杆的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古老、广泛、含义深刻的部分,对于建筑艺术而言,装饰的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栏杆,古称阑干,也称勾阑,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
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
周代礼器座上有类似栏杆的构件。
汉代以卧棂式栏杆为最多。
六朝盛行钩片勾阑。
栏杆转角立望柱或寻杖绞口造者,均可见于云冈石窟、敦煌壁画。
元明清的木栏杆比较纤细,而石栏杆逐渐脱离木制栏杆的形制,趋向厚重。
清末以后,西方古典比例、尺度和装饰的栏杆形式进入中国。
现代栏杆的材料和造型更为多样。
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
那么中国古建筑栏杆有哪些种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栏杆除了可以从不同材料来分其种类外,根据其构造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寻杖栏杆、花栏杆等形式。
栏杆是中国古建筑外檐装饰的一个重要类别,在建筑的台基、走廊处和池水边都经常可以看到栏杆的身影,不论是厅堂、居室、亭、楼、水榭等建筑也都可以设置栏杆。
栏杆对于讲究布景、造景的园林尤为不可缺少。
栏杆最初是作为遮挡物,后来渐渐发展变化,样式丰富、雕刻精美,成了重要的装饰设置,而在园林中,栏杆则又起到隔景与连景的作用,功能似漏窗,而形象类花墙。
寻杖栏杆寻杖栏杆:“寻杖栏杆”也作“巡杖栏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栏杆式样,主要有寻杖,望柱,华板,地栿等构件组成,因其最上层即为寻杖,所以称为“寻杖栏杆”。
寻杖栏杆的形制在南北朝时已基本具备。
寻杖栏杆原用木料制作,后来出现石制栏杆,但除了材料变化之外,其式样基本仿照寻杖栏杆。
垂带栏杆垂带栏杆:“垂带栏杆”顾名思义,就是设置在台阶的踏跺两边垂带上的栏杆,其构件也是随着栏杆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而变化的,现存常见的垂带栏杆主要也是由寻杖、华板、望板等构件组成。
垂带栏杆与一般栏杆不同之处就是其整体形象是随着垂带倾斜的,即其各个构件在横向上均与垂带平行。
关于桥的故事

篇一:关于桥的故事关于桥的故事一、惠济桥郑州市邙山区为何改为惠济区?就是源于一座古老的石桥惠济桥,惠济桥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有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
惠济长桥历尽沧桑,文化韵味经久愈浓。
惠济桥有许多民间传说,这些民间故事描述了一个个爱憎分明的人物和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其中有个故事叫《惠济桥的传说》是一位学者根据民间流传诸多说法整理而成的。
惠济桥长约十三丈,宽一丈五,东西走向,桥面铺以青石板。
桥栏杆为十八根,每根顶部都有一尊铜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相传这桥是一个乞丐中状元后出钱修建的,虽经千百年风吹雨打,如今仍非常坚固。
很早时候,河水泛滥,当地一座木桥“哗”的一声竟被席卷而去。
自此,两岸人民虽能隔岸对望却不能彼此来往通行,河水泛滥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当时有位小乞丐发誓说:“我长大以后必在此处修一石桥,以谢父老!”小乞丐的话恰巧被河西朱门王胖子听见了,王胖子哈哈发笑,说一个要饭花子还想修桥,真是异想天开。
河东有位种瓜老翁,听了此话却伸出大拇指,赞叹说:“此为有志人也!孺子可教,来日必终成大器。
”这位老翁曾做过教书先生,于是便收这小乞丐为养子,教以经书。
那少年读书用功,学习日进,经过几个春秋,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小乞丐25岁那年,中了头名状元。
当皇上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对皇上说:“请允许我在荥泽县西南五里惠济河上,修座石桥,以谢父老。
”皇上点首称赞,命他负责修建了这座惠济桥。
传说惠济桥建成那天,男女老少,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忽然见桥下水中飞出万道金光。
那位状元的随从高叫道:“不好啦!状元的避水珠掉水里头啦!”说罢,欲跳入水中为状元捞上来。
那状元却不慌不忙地说道:“罢,罢,罢,是我故意投入水中的,它沉入河底,河水就永不泛滥了。
”更令人奇怪的是,自此惠济河再未泛滥过。
而那位当了状元的乞丐,据说是山西人,个子不高,建桥时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被他谢绝了。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横卧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
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此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大桥为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的公路桥,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京广铁路复线,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身共有8个桥墩,每孔跨度128米,可让万吨巨轮通行无阻;底层有电梯可直达公路桥面,站在桥上眺望四方,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而互峙的伟姿,感觉十分豪迈。
大桥的通车形成完整的京广线,是国家南北交通的要津和命脉,同时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目录1基本简介2历史背景2.1 第一次规划2.2 第二次规划2.3 第三次规划2.4 第四次规划2.5 第五次规划2.6 建设2.7 通车3大桥概况4相关参数5建设意义1基本简介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yootu & 道道通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Wuhan Yangtze Grand Bridge),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
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
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
三楚一楼大牌坊简介

三楚一楼大牌坊简介
三楚一楼大牌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滩长江大桥北端的一个重要节点上,是三楚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大牌坊是对三楚文化和武汉三镇(汉阳、汉口、武昌)的象征,也是三镇交汇处的重要标志。
三楚一楼大牌坊建于1998年,高约38米,宽约43.5米,占
地面积约418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木结构拱券大牌坊。
大牌坊采用仿明代建筑风格,建筑庄严庄重,宏伟壮观。
大牌坊以红色为基调,配以金色的雕花和彩绘,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豪华华丽。
大牌坊的正门上方悬挂着“三楚一楼”四个大字,字体筆劃粗大,气势磅礴,写有“武汉”二字。
整个大牌坊气势磅礴,风格庄重,展现了湖北的威武雄壮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大牌坊不仅是三楚文化的象征,还成为了武汉市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每年的武汉市民卡通消夏节、元宵灯会等重要活动都会在大牌坊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总之,三楚一楼大牌坊是武汉三镇文化的象征,也是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宏伟壮观的形象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长江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风格
一、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构成与民族特征
武汉长江大桥两侧的护栏装饰图案全部采用具象的花、鸟、虫、鱼、动物和植物作为造型素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最具民族特色的镂空剪纸手法进行塑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和谐的铸铁艺术品。
大桥两侧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铸铁镂空雕花形式。
武汉长江大桥两侧护栏是铸铁镂空雕花式,选材铸铁是为了坚固,采取镂空雕花方式则是为了使民族特色更加鲜明,镂空雕花的图案既精致又典雅,且富丽堂皇、经久耐看,深受人们喜爱。
二是选用了国画的表现题材。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之一,按题材可分三类:人物、山水和花鸟,而大桥图案便是采取花鸟这种形式来表现,这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形式。
三是采用了民间剪纸造型的手法。
剪纸不仅体现着中国民众的心理和审美,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表现。
大桥护栏采用镂空剪纸花鸟图案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传统艺术同现代建筑美学的巧妙结合。
二、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纹样的表现及喻意
1. 花卉、葫科类植物纹样。
此类纹样是对生命繁衍、前程似锦的期盼。
“富贵万代”是由牡丹花和蔓草卷组成的,为富贵多子的喻意。
“天地长春”是由天竹、瓜绵和长春花组成的。
“丝瓜蝈蝈”是由丝瓜花、叶、藤蔓及一只小蝈蝈组成的,田园风情浓郁,寓意丰收。
“葫芦万代”,是在斜支的两根竹竿上,葫芦叶藤缠绕,两只葫芦悬挂于中,一只蝈蝈嬉戏其间,葫芦是母体的象征,以示多子。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在我国的傣族流传着的“葫芦生人”和“人从葫芦出”的传说:夫妻俩在地里种了一棵葫芦种子,他们辛勤地浇水、施肥,一年以后,葫芦藤上结出了一个小葫芦,后来葫芦长得和大地一样大,他俩用刀轻轻地开了一个小口,葫芦里面的人就从这个口子里冲出来,向四处飞跑。
这则传说赋予了葫芦生育人种或保留人种的神圣意义。
“石榴崩子”,石榴多籽(谐音子),民间有多子多福的说法,而石榴花的颜色是大红色,中国传统中象征吉祥喜庆的色彩便是大红色,红色最能体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意趣,所以这幅图案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
“水仙花图案”象征清纯秀丽,“蔷薇花图案”象征平凡而坚强,“百日草图案”象征生命力旺盛,“玉兰花图案”象征纯洁无瑕。
“凤凰展翅图”由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构成,民间有“凤凰展翅,飞黄腾达”的寓意。
所有这些精心设计的花卉、植物纹样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2.花鸟类图案纹样。
此类纹样运用形象符号的组合,向人们传达着祈福纳祥、爱情美满的愿望。
如“喜鹊登梅”纹样由两只喜鹊和众多梅花构成,民间有“喜鹊登梅,喜上眉(梅)梢”的说法。
“鸳鸯戏莲”纹样,是由鸳鸯、荷叶、莲花组成的,鸳鸯比喻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民间有“鸳鸯戏水,夫妻恩爱”的说法。
“孔雀开屏”纹样,寓意欣欣向荣、万象更新。
“杏林飞燕”,是由“杏花”和“飞燕”组成的纹样,古时每年二月进士考试,杏花盛开,所以杏花又称第一名及第花,寓意“及第”的吉祥主题。
“玫瑰长尾雉”纹样,象征爱情之花,长长久久,还有山楂山鹊、桃花鹦鹉、樱桃小鸟等图案纹样都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喻意。
3. 花草虫鱼类纹样。
此类纹样描绘的是幸福祥和、丰收喜庆的情景。
如“桂花玉兔”,兔为嫦娥怀中之物,象征女性,民间有八月十五桂花开的说法,阴历十五月儿正圆,表现花好月圆之意。
“菊花螃蟹”,
寓意菊香蟹肥,丰收喜庆之意。
“葵花公鸡”,葵花向阳,金鸡啼鸣,鸡借其谐音“吉”,寓为大吉大利、欣欣向荣的景象。
“松鼠吃葡萄”,鼠的生殖能力强,葡萄多籽(谐音子),象征子孙众多,寓意万代绵长。
“猕猴采桃”,两只活泼可爱的猴子,手捧仙桃,跳跃在桃树上,“猴”为“侯”的谐音,仙桃相传食之可长命百岁,寓意加官封侯、长生不老。
“梅花与鹿”,梅花分五瓣,梅花比喻“福、禄、寿、喜、财”五种福。
鹿借“陆”之谐音,“陆”、“六”同音,鹿又谐音“禄”寓意六六大顺、高官厚禄。
“鱼戏莲”纹样,是由鲤鱼、荷花、莲蓬、荷叶构成的,鱼纹样内涵丰富,被广泛运用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
其表现出的婚恋祈子主题是最为明确的,被称为性爱第一协奏曲。
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认为:“莲谐‘怜’声,这也是隐语的一种,这里是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
”“鱼”和“莲”的组合图案是产量最多、最具民族特色的造型之一,象征爱情。
此外还有“青蛙戏水”等诸多纹样,每一幅画面就是一个民间故事或传说、就是一个祝福。
三、大桥护栏装饰效果的整体与协调表现
大桥护栏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其图案排列及整体效果上。
纵观大桥的正桥,两端各有两个华贵典雅的庭式桥头堡,两侧是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剪纸雕花图案,每幅剪纸雕花图案间由横向的菱形祥云图案间隔,菱形祥云图镶嵌在圆柱中间,每根圆柱中间有一个小灯笼作的装饰,整体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中国工艺美术长卷,给人以无限美感和遐想。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壮举,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在桥梁美学上的独特运用,大桥上这些精美的护栏装饰图案给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