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设计鉴赏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桥
武汉因地理位置特殊,被长江和汉水分成了武汉三镇。
现在的长江和
汉水上各架起了7座大桥,其中最老的一位便是长江大桥了。
长江大桥北起汉阳蛇山,止于武昌龟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首
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双向铁路桥。
它于1955年开
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大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大
量的指导。
后来,因某种原因,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政府把专家们统统
撤走了,图纸也带走了!最后的建设工作是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
升先生的主持下完工的。
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的《水调歌头.
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长江大桥对我国南北交
通的重要作用。
周末,老爸带我去桥上参观,登上桥头堡,里头是用大
理石贴的墙面,它有双层的屋檐,四角上翘,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琼
楼玉宇”吧。
走到大桥中央,环顾四周,武汉三镇融为一体,尽收眼底,青色的汉
江和泥色的长江在不远处交汇,客轮、货轮、渔船在桥下穿梭,汽笛声此
起彼伏,好一番繁忙的景象。
我和老爸从武昌桥头沿石梯下到了观景平台,放眼望去,巨大的钢梁,雄壮的桥墩,动车组从我身边呼啸而过。
老爸拿出相机在快门声中留下了
我和大桥的合影。
指着照片,他激动地说:“30年前,我的老爸也在这儿给我拍下了同样的照片,那时桥上走的还是蒸汽机车。
”
原来,这座桥不仅给了我们交通的便利,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
介绍武汉长江大桥作文400字

介绍武汉长江大桥作文400字英文回答:The 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 is a double-deck road-rail bridge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 in Wuhan, China. The bridge is 1,650 meters long and has two levels: the upper level carries a four-lane expressway, while the lower level carries a double-track railway. The bridge was built between 1955 and 1957 and was the first major bridge to be built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The 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 is a significant landmark in Wuhan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idges in China. The bridge is a key part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 the city and also serves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In 2019, the bridge was listed as a national key protected cultural relic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中文回答: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武汉市长江的双层公路铁路桥。
大桥全长1650米,共分两层,上层为四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双线铁路。
大桥始建于1955年,历时两年建成,是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型桥梁。
60年国内经典建筑篇

经典建筑篇1949~2009年的60年间,中国建筑不断推陈出新,那些有着时代标志意义的建筑,不仅代表了当时建筑业水平,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发展态势,是功能和思想兼备的建筑。
为此,本栏目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描绘出60年间中国建筑变化曲线。
遗憾的是,由于有些建筑年代久远,无法提供更为详实的“身份资料”,略表歉意。
1949~1959年官厅水库建设时间:1951年10月至1954年5月官厅水库总库容22.7亿立方米,控制面积4340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供水、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在两年半的施工中,累计完成土石方154.7万立方米,其主体工程主要为一座坝顶长300米、最大坝高52米的土石坝,1条长495.5米、直径8米的输水隧道洞;1条长430米、槽宽20米、深5.5米的溢洪道。
此外,在大坝下游建有装机3台、总容量3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1座。
北京展览馆建设时间:1953年10月至1954年9月设计单位:前苏联中央设计院施工单位: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整个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
北京展览馆在设计上参照了俄罗斯的经典建筑杰作圣彼得堡海军总部大厦,主楼高耸峭立,回廊宽缓伸展。
在北京展览馆建设过程中,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组建,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展览馆塔顶红五星的吊装中,丰台桥梁厂工人采用滑轮滚杠的土办法将几吨重的红五星吊装到细细的高达103米的塔尖,让苏联专家赞叹不已。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间:1955年9月至1957年10月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施工单位: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长江大桥是古往今来中国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设4车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你知道吗?武汉长江大桥那可是咱武汉的一张超级名片呐!我呀,跟这大桥的缘分那可真是不浅。
记得有一回,我和几个发小约好了一起去逛逛这武汉长江大桥。
那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明晃晃地照着,把整个城市都照得亮堂堂的。
我们几个一边走一边有说有笑,就朝着大桥奔去。
到了大桥脚下,好家伙,那气势一下子就把我们给镇住了。
桥身又高又大,横跨在长江之上,就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那儿。
桥墩子那叫一个结实,稳稳地扎在江水里,仿佛在跟江水较着劲呢。
“哇,你看这桥,造得可真牛啊!”小李忍不住赞叹道。
“是啊,这可是当年的大工程啊,不知道当年的工人们费了多大的劲儿才把它建起来的。
”小张也跟着附和。
我们顺着台阶往上走,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大桥的那种厚重感。
走到桥面上,车来车往的,那喇叭声“嘟嘟嘟”地响着,就像在演奏一首特别热闹的交响曲。
桥下的长江水那也是一刻不停地流淌着,波光粼粼的,看得人心里头特别舒坦。
我站在桥中间,望着这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心里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这大桥啊,就像是一座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时光隧道。
它见证了武汉这么多年的变化,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
“哎,你们说,要是没有这座桥,咱们过江得多麻烦啊?”我扭头问大家。
“那肯定啊,以前过江没准得坐船,那得多花时间啊。
现在有了这桥,想去江对岸,开车或者走着就过去了,方便得很呐。
”小王笑着回答道。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好多游客都在拍照留念。
有的还摆出各种搞笑的姿势,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个小朋友特别可爱,拿着个小相机,一会儿对着大桥拍,一会儿又对着我们拍,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茄子!茄子!”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大桥的另一边。
回头再看那大桥,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了。
这时候,我心里头突然觉得,这武汉长江大桥啊,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更是武汉的一个象征,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这一趟可真没白来啊,这大桥真是越看越有意思。
”小李感慨道。
“没错,下次咱们还得再来,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好玩的事儿呢。
桥梁矢跨比

桥梁矢跨比一、什么是桥梁矢跨比桥梁矢跨比是指桥梁主跨的长度与桥梁宽度之比,通常用L/B表示。
其中,L为主跨长度,B为桥面宽度。
二、为什么要考虑桥梁矢跨比1. 桥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桥梁结构设计中,应遵循“合理使用材料、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桥梁结构,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等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材料消耗和成本。
2. 桥梁矢跨比对桥梁结构性能的影响桥梁矢跨比对于桥梁结构的强度、刚度、自振频率等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过大或过小的矢跨比都会导致不良后果。
例如,当矢跨比过大时,会导致主跨板受力不均匀,容易出现变形和裂缝;而当矢跨比过小时,则可能会导致整座桥的稳定性降低。
3. 桥梁矢跨比对桥梁使用的影响桥梁矢跨比还会影响到桥梁的使用。
例如,当矢跨比过大时,会导致车辆通过时产生较大的震动和噪声,影响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而当矢跨比过小时,则可能会导致车辆通行不畅,影响交通效率。
三、桥梁矢跨比的分类1. 按照结构形式分类根据桥梁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桥梁矢跨比分为钢结构桥、混凝土结构桥、钢-混凝土组合桥等。
2. 按照应用领域分类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桥梁矢跨比分为公路桥、铁路桥、人行天桥等。
3. 按照主要受力方式分类根据主要受力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桥梁矢跨比分为弯曲受力型、剪切受力型等。
四、如何确定合理的桥梁矢跨比1.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初步范围在桥梁设计初期,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桥梁的初步范围。
例如,根据交通流量、车辆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桥梁的宽度和长度范围。
2. 根据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矢跨比在桥梁结构形式确定后,应根据不同结构形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矢跨比。
例如,对于钢结构桥而言,矢跨比一般较大;而对于混凝土结构桥而言,则一般较小。
3. 根据主要受力方式确定最终值在桥梁主要受力方式确定后,应根据不同受力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矢跨比。
例如,对于弯曲受力型桥梁而言,矢跨比一般较小;而对于剪切受力型桥梁,则可以适当增大矢跨比。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桥的修建2019-09-28关于武汉长江⼤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在⽹上就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专家⾃⼰修建”,“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发明了“管柱钻孔法”等说法。
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是很准确。
我的⽗亲滕代远时任铁道部部长,曾参与武汉长江⼤桥修建的领导⼯作。
在查找⼤量⽂献资料基础上,根据他留下的⼀些资料和亲历此事的⽼同志的回忆,将相关问题尤其是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桥的修建,作⼀梳理。
欲将天堑变通途据历史记载,除太平军曾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汉三镇搭过三座浮桥以外,6000多公⾥的长江上从来没有⼀座真正的桥梁。
后来到北洋军阀时代,北京⼤学桥梁系德籍教授乔治·⽶勒带领学⽣测量过桥址。
1930年⼀个叫华达尔的美国桥梁专家建议国民党政府进⾏筹建⼯作,国民党政府派⼈在长江上钻了⼏个孔,之后也⽆声⽆息了。
1936年,钱塘江桥梁⼯程处⼜着⼿进⾏筹建⼯作,为了募集资⾦,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但仍然刺激不了豪绅权贵们的投资兴趣,筹建⼯作不了了之。
1946年与1947年,长江⼤桥筹建⼯作⼜先后进⾏了两次,同样没有结果。
“黄河⽔,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
”黄河、长江两岸⼈民吟唱的歌谣,表达了他们⽆奈的⼼情。
新中国成⽴后,党和政府⾼度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修建武汉长江⼤桥很快被提上议事⽇程。
1950年,滕代远刚刚接⼿主持全国铁路⼯作不久,就根据中央⼈民政府的指⽰,着⼿筹划修建武汉长江⼤桥,并进⾏初步勘探调查。
1952年成⽴了⼤桥设计事务所,以梅春⼯程师为主成⽴了测量钻探队,取得第⼀⼿资料。
后来,武汉长江⼤桥⼯程成为“⼀五”计划的重点⼯程,得到全国⼈民的⼤⼒⽀持。
不过,万事开头难,⼤桥的选址⼯作经历了许多挫折,先后作了⼋个桥址⽅案,专家们逐⼀进⾏了缜密研究。
所有的⽅案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利⽤长江两岸的⼭丘,以缩短引桥和路堤的长度。
⼤桥选址⽅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即组织⼒量进⾏初步设计。
【2018最新】武汉长江大桥简介-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武汉长江大桥简介篇一:武汉长江大桥简介武汉长江大桥详情来源:作者:石头最后更新时间:201X-11-27武汉长江大桥连结汉阳和武昌的龟蛇二山,横跨万里长江之上。
是我国长江上第一座公铁路两用桥。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并通车,它是连接长江南北的第一座大桥。
大桥分两层,上层公路,面宽18米,4车道;下层铁路,全长1670米。
其中正桥长1156米,汉阳岸引桥长303米,武昌岸引桥长211米,正桥有2座桥台,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建成通车仅用了两年零一个月,比计划将近提前了两年时间。
设计总投资1.38亿元,由于采用管柱钻孔法先进技术,以及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节约投资近40%。
武汉长江大桥夜景武汉长江大桥在大桥建设中曾得到了前苏联技术专家的大力协助和支持,首创了新型的管柱基础结构施工技术,使水下的桥墩修建工作全部改在水面进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施工时间,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工程造价。
武汉长江大桥,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建筑特征。
武昌、汉阳两均建有离地面35米高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个大桥异常雄伟瑰丽。
堡亭高出公路桥面8米,两层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
在桥头堡内的地面大厅里,有大型雕塑。
桥面两侧,齐胸的铸铁镂空栏杆上,铸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大桥两侧各有143块花板对称排列,花板内容取材于我国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引人入胜。
站在大桥桥面,可俯视滔滔江水东流去,一艘艘轮船来来往往;湖北广播电视塔耸立于汉阳边的龟山之巅,而“江南第一楼”-黄鹤楼则屹立在武昌侧蛇山上,林立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使人不禁感叹武汉这座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武汉长江大桥上拍摄的最佳角度是

武汉长江大桥上拍摄的最佳角度是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不仅是武汉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横跨在长江之上,雄伟壮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那么,在这座大桥上,哪些角度才是拍摄的最佳选择呢?从武昌桥头堡向汉阳方向望去,是一个备受青睐的拍摄角度。
站在这个位置,可以将大桥的钢梁结构尽收眼底。
粗壮的钢梁纵横交错,展示出一种坚韧而有力的美。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洒在钢梁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光影的交织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远处的黄鹤楼若隐若现,与长江大桥相互辉映,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仿佛在诉说着武汉的过去与现在。
走到大桥的正中间,朝着江水的方向拍摄,也是一个绝佳的角度。
滔滔江水在脚下奔腾流淌,江面上船只穿梭往来。
远处的龟山电视塔矗立在岸边,与长江大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时,以宽阔的江面为背景,能够突出大桥的雄伟身姿,让人感受到它的宏大与壮阔。
如果运气好,遇到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天空的湛蓝与江水的碧绿相互映衬,更为照片增添了一份清新与明快。
从汉阳桥头堡望向武昌方向,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
这里可以拍摄到大桥的引桥部分,以及桥面上川流不息的车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桥面上的路灯和车辆的灯光连成一条明亮的光带,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
而桥身的灯光装饰则将大桥勾勒得更加婀娜多姿,展现出武汉夜晚的迷人魅力。
在大桥的人行道上,以低角度拍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将相机贴近地面,可以捕捉到大桥栏杆上的雕花和纹理,展现出建筑的细节之美。
同时,利用栏杆的延伸感,可以营造出一种深邃的视觉效果,引导观众的目光向远方延伸,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此外,登上附近的高楼俯瞰武汉长江大桥,能够获得一个全景视角。
从这个角度拍摄,可以看到大桥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将两岸紧紧相连。
周围的城市景观也尽收眼底,高楼大厦、繁华街道与长江大桥共同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大都市的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鉴赏
摘要: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大桥历经了52 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
从美学角度鉴赏武汉长江大桥的形式美以及它的实用性。
武汉长江大桥的美深深吸引着一批批接踵而至的游客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键词:图案纹样;功能性;美学原理;形式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35-01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和蛇山之间。
是中国跨越长江的第一座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通车,正桥为公路铁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8m,人行道每侧各宽2.25m;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正桥由3联(3孔为一联)9孔跨度为128m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m,连同公路引桥总长1670.4m。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一、文化背景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使天堑变通途、让三镇成一体、将
中国的南北大动脉一线贯穿,而且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焕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因而,她叩动了亿万人的心扉、牵动着亿万人的情怀。
武汉长江大桥充分吸取武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把一座普通的桥梁打造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工程,把一座单一的桥梁建成了集通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景观,是武汉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新的标志性建筑。
二、艺术展现
(一)整体造型
武汉长江大桥正桥桥身满足了功能和美学原理(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没有增加过多的和结构不发生关系的美术装饰,裸露的钢架显示了技术与力量,强调的是大桥本身结构的协调。
武汉长江大桥引桥桥身则是采用拱的形式,这样一来,引桥的连拱和正桥的钢架在形式上和材质上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拱形结构在中国古代桥梁上使用普遍,采用拱形便于引起人们对于这样处理的认同感。
桥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四坡攒尖顶。
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比如花格窗,但是以桥台整体来看,外墙的三段式、线脚、栏杆,都有武汉租界建筑的影子。
这些形式的处理和当时社会提倡“中国固有形式”的背景以及武汉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护栏装饰图案
1、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构成
武汉长江大桥两侧的护栏装饰图案全部采用具象的花、鸟、虫、鱼、动物和植物作为造型素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最具民族特色的镂空剪纸手法进行塑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和谐的铸铁艺术品。
大桥两侧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铸铁镂空雕花形式。
武汉长江大桥两侧护栏是铸铁镂空雕花式,选材铸铁是为了坚固,采取镂空雕花方式则是为了使民族特色更加鲜明,镂空雕花的图案既精致又典雅,且富丽堂皇、经久耐看,深受人们喜爱。
二是选用了国画的表现题材。
大桥图案采取花鸟这种形式来表现,这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形式。
三是采用了民间剪纸造型的手法。
大桥护栏采用镂空剪纸花鸟图案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传统艺术同现代建筑美学的巧妙结合。
武汉长江大桥的护栏所用材质既有别于古桥的石材,又有别于近30年所建大桥的新钢材,而是选用质地坚硬、便于造型的铸铁材料。
大桥护栏造型没有古桥常见厚重华丽的石雕护栏望柱和龙兽浮雕,也有别于当代桥梁护栏的机械式重复节奏。
2、大桥护栏装饰效果的整体与协调表现
纵观大桥的正桥,两端各有两个华贵典雅的庭式桥头堡,两侧
是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剪纸雕花图案,每幅剪纸雕花图案间由横向的菱形祥云图案间隔,菱形祥云图镶嵌在圆柱中间,每根圆柱中间有一个小灯笼作的装饰,整体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中国工艺美术长卷,给人以无限美感和遐想。
三、历史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大桥历经了52 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编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