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论语四则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原文翻译和重点字词解释

《论语》原文翻译和重点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和重点字词解释论语十则细讲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

论语四则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四则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的原文与翻译论语四则的原文与翻译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论语四则的原文与翻译,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

【原文】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2.《蚊子和狮子》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那里,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多少。

你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用爪子抓,还是用牙齿咬?仅这几招,女人同男人打架时也会用。

可我却比你要厉害得多。

你若愿意,我们不妨来比试比试。

”蚊子吹着喇叭,猛冲上前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最后终于要求停战。

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在空中飞来飞去,不料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被吃掉的时候,悲叹道:“我已战胜了最强大的动物,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所消灭。

”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3.《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论语四则其三

论语四则其三

论语四则其三详解论语四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理解性记忆。

原文:《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词解: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句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说明: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通俗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论语四则其二文言文停顿划分

论语四则其二文言文停顿划分

论语四则其二文言文停顿划分(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介绍《论语》及本文所选的四则内容二、第一则: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翻译与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三、第二则:仁德与择善而行1.仁者实行仁德便心安,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的真义,懂得择善而行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四、第三则:对待学习的态度1.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2.罔,作蒙蔽,欺骗解;殆,书指危险五、第四则:交友与环境选择1.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六、结论: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正文《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从《论语》中选取了四则较为典型的内容,分别从学习、仁德、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交友与环境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接下来,第二则内容讲述了仁德与择善而行。

仁者实行仁德便心安,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的真义,懂得择善而行。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则告诉我们,要立志于实行仁德,择善而行,与有仁德的人为伍,才能真正成为明智之人。

第三则内容则是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

孔子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要严谨,不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一则内容是关于交友与环境选择。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这一则告诉我们,要善于选择朋友和环境,与有仁德的人交往,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论语原文、翻译、赏析论语原文、翻译、赏析1论语·先进篇春秋战国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

《论语》全⽂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论语》全⽂注释、翻译、评析【本篇引语】《学⽽》是《论语》第⼀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般都是以第⼀章的前⼆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

其中重点是“吾⽇三省吾⾝”;“节⽤⽽爱⼈,使民以时”;“礼之⽤,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1·1 ⼦⽈①:“学②⽽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远⽅来,不亦乐⑥乎?⼈不知⑦,⽽不愠⑧,不亦君⼦⑨乎?”【注释】①⼦: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论语》书中“⼦⽈”的⼦,都是指孔⼦⽽⾔。

②学: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作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愉快、⾼兴的意思。

⑤有朋:⼀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朋”,即同在⼀位⽼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乐则见于外。

⑦⼈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般⽽⾔,知,是了解的意思。

⼈不知,是说别⼈不了解⾃⼰。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论语》书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理想中具有⾼尚⼈格的⼈。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说它是“⼊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们⾮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兴吗等等。

三句话,⼀句⼀个意思,前后句⼦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的“学”不是指学习,⽽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是使⽤,引申为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论语四则翻译赏析
文言文《论语四则》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翻译】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三
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2孔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
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4子夏曰:“日知其
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